光緒十八年(1892)寧晉西關餄餎鍋和“祥聚魁”驢肉都是地方一絕

我們鄰縣寧晉的西關餄餎鍋是非常有名的,如今打著西關餄餎鍋字號的小吃部都開到了我們趙縣。但很多吃貨為吃上真正的餄餎鍋,不惜開車三四十里到寧晉縣城去吃。寧晉人說,當地有這樣的順口溜:北關的老豆腐、南關的豆沫水煎包、西關的餄餎、東關的燒餅各領風騷。由此可見西關餄餎鍋堪稱寧晉的特色美食了。吃餄餎最好就一份“祥聚魁”的驢肉,它也是寧晉食林裡的翹楚。


光緒十八年(1892)寧晉西關餄餎鍋和“祥聚魁”驢肉都是地方一絕


先說說西關餄餎鍋,這是個百年老店,分店已經“遍地開花”,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食老字號。“西關餄餎鍋”開辦於大清朝的光緒十八(1892)年,目前已有120多年的歷史了,經過了四代人的傳承和延續。餄餎面不是寧晉的特產,但把餄餎做得這樣風生水起真不簡單。

蕎麵餄餎沒有特殊的味道,關鍵在澆頭上。燉肉的滷湯非常不錯,可以加肉、加雞蛋,這是安徽板面和靈壽醃面裡常見的做法。


光緒十八年(1892)寧晉西關餄餎鍋和“祥聚魁”驢肉都是地方一絕


餄餎面本是家常飯,而“西關餄餎鍋”把家常飯做成風味名吃,有著獨到之處:它以上等的蕎麥麵為原料,將麵條直接軋到鍋裡。大鍋寬湯,麵條在鍋裡滾上兩滾,頃刻就熟,麵湯不亂,麵條不化,吃在嘴裡筋道、利落。往碗裡盛麵條時,筷子一挑,漏勺一磕,不多不少正好,動作乾淨利索。再加一點清湯,舀一勺肉滷,抓一把蔥花、芫荽或韭菜碼撒在上面,頓時清香撲鼻。


光緒十八年(1892)寧晉西關餄餎鍋和“祥聚魁”驢肉都是地方一絕


愛吃餄餎鍋的吃貨,一般口味都重,一碗餄餎面最好配上手掰腸、把子肉吃起來才過癮。但在寧晉吃西關餄餎面,講究人會配一碟寧晉百年老字號“祥聚魁”的驢肉。


光緒十八年(1892)寧晉西關餄餎鍋和“祥聚魁”驢肉都是地方一絕


寧晉驢肉就像我們趙州鹹驢肉一樣出名。創始人張文魁老人1923年13歲學徒,1942年到寧晉縣城創肉鋪號“祥聚魁”。1956年公私合營,繼續在寧晉城裡賣肉。當時曾有北京一家單位慕名來到寧晉,請老人出山傳藝,可惜因年事已高,只得婉言謝絕。後來他的手藝傳給了外甥女。大陸村的驢腸,就是傳承了他的家傳,至今生意紅火。


光緒十八年(1892)寧晉西關餄餎鍋和“祥聚魁”驢肉都是地方一絕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河北邢臺風味小吃 特色鮮明。如威縣“牛舌頭”、廣宗“猴爬杆”、南宮董菜、清河菜豆腐、寧晉驢肉糕、臨城酥魚、邢臺黑家水餃等,想打開一幅邢臺美食地圖嗎?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河北邢臺小吃。這裡是吃貨的天堂,快來看看吧。頭條搜索真的很強大,很方便。快來試試吧。

光緒十八年(1892)寧晉西關餄餎鍋和“祥聚魁”驢肉都是地方一絕


“祥聚魁”的驢肉又香又爛又幹淨。殺驢,專挑適合的驢買。驢肉放在剛打來的井水裡控血。多次換水,一直到水中沒有血色為止。這才放在已經兌好佐料的老湯裡去煮。佐料有花椒、大料、桂皮、良姜、白芷、丁香、肉桂等。急火把湯燒開,撇去浮沫,這時在火上開始燒皮硝,燒好後慢慢倒入鍋中,放皮硝要有技巧,放快了容易燙著手。放上皮硝改為文火,邊燒火,邊撇浮沫,直到煮熟。不同部位的驢肉,火候也不一樣。哪些肉什麼時間出鍋,這要看經驗了。老湯經過濾後精心保存以備下次再用。


光緒十八年(1892)寧晉西關餄餎鍋和“祥聚魁”驢肉都是地方一絕

“祥聚魁”的驢肉灌腸更是一絕。全用絲肉瓜,剁成細末;加入香油、蔥白、姜;然後用肉湯調粉芡;再把用佐料入味的肉末放進芡糊中,灌進芡腸專用的布袋裡,放進煮肉湯中去煮,約四個小時,驢肉灌腸就做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