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506團E連官兵們為什麼受傷未愈也要趕回部隊?

白楊樹下談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就是一個團隊最成功的表現。

士兵們把部隊當做自己的家,把戰友當做親人。

明明躲在醫院裡面是最安全的,不需要作戰。

然而,他們寧可回到前線的戰友中,也不願意留在醫院。

其實,抗戰期間很多部隊就是這樣。比如大名鼎鼎的龐炳勳。

龐炳勳治軍恩威並施,犧牲官兵不但有撫卹金,還妥善安排家屬的生活。受傷殘疾的官兵,也是得到很好的安置。

而龐炳勳其實只有1個師的兵力,自己也就是個師長而已,並不是什麼大人物。

能夠做到以上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

龐炳勳把官兵當做自己的親人,而不是炮灰,大家感情很深。

所以,很多龐炳勳的士兵受傷留在當地養好傷後,往往不遠幾百裡回到部隊。

自然,還有別的原因。

E連是美國陸軍,根據戰時的慣例,傷員恢復以後會被重新分配。

他有可能回到原部隊,但也可能分配到新部隊。

E連官兵寧可提前回到自己的部隊,也不願意去一個陌生的連隊。

這是一種強烈的歸屬感。

有了這種心態的軍人,連隊自然會有非常強的凝聚力,也能夠打勝仗。

紅軍為什麼戰鬥力很強?

也就是這種凝聚力。

紅軍原則上從不丟棄傷員,哪怕自己也非常困難。

紅軍直到攀登雪山的時候,才丟下了一批傷員。

大家注意,當時紅軍已經從江西出發,穿越廣東、湖南、貴州、雲南菜到達四川大雪山。

走了這麼遠都沒有把傷員丟下,到了雪山邊實在是沒有辦法了。

每個傷員都被安置在當地群眾家,給了幾十塊銀元或者等價的物品,委託群眾好好照顧。

要知道,當時紅軍自己也是很危險,危在旦夕,仍然這樣照顧自己人。


薩沙


我看上一個回答有些答非所問。其實答案在《兄弟連》這本書裡已經說明了。當時美國陸軍對痊癒傷病員實行的是先去補充兵站,然後根據需要隨機派往需要的連隊。這被美國大兵稱為最糟糕的政策,因為到了新的連隊,會被當做補充兵對待,沒地位不說,關鍵是在戰鬥中,身邊都是你不熟悉的戰友,給不給力不說,生死關頭可能都沒人拉你一把。空降兵作為新興的專業化較強的兵種,基本上實行的是傷愈後回到老連隊,這也是空降兵凝聚力強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這也有個前提,一旦部隊作戰展開,開赴前線,傷病員就不一定會被送回老連隊了,萬一戰場環境不允許,部隊在機動中,你可能就會被分到其他連隊,再也沒希望回來了。所以,像電視機演得,市場花園行動前,那個屁股中彈的哥們冒險乘索伯上尉的車趕回來參加行動。


萌萌的歷史君


1944年9月底,盟軍實施蒙哥馬利制定的“市場花園”行動以慘敗告終。盲目自信的盟軍高層決定沿一條狹長的公路(69號公路)攻擊前進,造成德軍可以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反攻。短短10天,盟軍就損失了2萬多人。

美軍506傘降團E連也由154人減員至132人。無奈的是,盟軍高層過多的考慮勝利追擊,卻很少考慮戰敗事宜。結果就是將擅長快速出動、破襲和戰術偵察任務的空降兵去堅守固定的塹壕,這讓本就覺得窩囊的E連官兵們,心情更加沉重。

“十字路口”的“偷襲”。

美軍第101空降師防守的是萊茵河和瓦爾河之間以東的防線,是低於海平面的一片窪地,無數的排水溝渠縱橫交錯。而德軍防守的西面卻控制著該地區的最高點,這是炮兵最好的觀察位置,也就是說,美軍只能白天呆在塹壕內,晚上才能行動。

更要命的是,這裡離德國的工業區只有50公里,德軍好像有打不完的炮彈,而坦克目標太顯眼,空降兵只能依靠自己了。為此,盟軍也加強了火炮的數量,整團、整團的英軍炮兵配屬給101空降師。這意味著該地區作戰只能是滲透與反滲透作戰。

E連所處的是一條3公里寬的防線,白天在德軍的炮火攻擊下,只能呆在散兵坑內,晚上派出武裝巡邏防止德軍滲透。10月5日凌晨3點半,溫特斯連長派出的巡邏隊在大堤和公路交叉的“十字路口”遭到攻擊,這表明德軍已經滲透進來了。

溫特斯帶領15人前去查明情況,當看到德軍的機槍在盲目射擊時,他判斷這些滲透進來的德軍也很緊張,全然沒有發現在他們側後的危險。溫特斯將迫擊炮安排在撤退線後,便帶領11名士兵悄無聲息地來到距德軍機槍陣地約40米的位置。

他輕聲地將任務分配給每一名士兵,“開火”,12支步槍同時開火,7名德軍應聲倒下。隨即他們快速撤退的同時,迫擊炮實施火力壓制和掩護。一干人等瞬間消滅了7名德軍後,在距離“十字路口”200米的灌溉溝裡隱蔽,並沒有撤離。

此時的溫特斯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首先,這股德軍的滲透不簡單。從火力配置和穿著上判斷,對手不可能是小規模的滲透,而是一次戰術性集結,在準備一場規模較大的進攻,至於有多少兵力,無法判斷。

其次,對手佔據著堅固的公路護堤,居高臨下。而自己和部下處於低窪處,又是無遮無攔的空曠地,這簡直就是易攻難守的不利地帶。德軍很容易採取側翼包抄的戰法,將15人的巡邏隊就地消滅。

更讓人擔心的是,德軍還可以順著公路而下,直搗E連所在的2營營部,甚至是團指揮部。一旦2營營部遭到攻擊,不僅表明E連的防線被突破,而且,也預示著E連的側翼掩護任務沒有完成。這是溫特斯不願看到的情形,他決定主動進攻。

一排的人和機槍班被調了上來,E連分三路向堤岸對面的德軍發起攻擊。溫特斯命令“上刺刀”,隨後一馬當先的衝在前面,當他站在公路上時,看到堤岸下黑壓壓一片的德軍,他們有100多人,距離溫特斯只有15米的距離。

幸運的是,被“偷襲”的德軍居然沒長記性,設立警戒哨。溫特斯首先開槍,槍聲驚動了讓這群德軍,他們開始還擊,由於穿著冬大衣的緣故,讓他們的反應很慢。溫特斯手拿M-1步槍,不用瞄準,只管向“人堆”裡射擊。

等他用完三個M-1彈夾時,三路“人馬”才趕到,德軍開始拼命逃竄。“狠狠的打”溫特斯大聲喊到。同時,他又看到百米開外又有一群德軍在翻越河堤,試圖與剛才被打散的德軍匯合,他趕緊聯絡英軍炮火進行覆蓋射擊。

這次戰鬥對於溫特斯和他的部下來說是“十分幸運”的。一個35人的排擊潰德軍兩個連大約300人,E連僅以傷亡3人的代價,造成50名德軍陣亡,100多人受傷,11人成為俘虜。

這場戰鬥,成為E連所有軍事行動中最精彩的一戰。

一是,整個行動從偵察、夜襲、優勢火力掩護下的進攻,可以說是一氣呵成。每一名士兵十分清楚自己的責任和任務,尤其是將優秀的射擊精度轉化為優勢火力,給對手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不戰而逃,反而擴大了戰果。

二是,良好的戰術素養是此次勝利的保障。身體強健、體能素質高是E連官兵的必備條件,他們在迅速衝過近200米距離後,不累不喘,能夠迅速進入射擊狀態。同時,手語、通信聯絡十分嫻熟,交叉掩護,交替撤退都堪稱完美。

更重要的是,溫特斯的表現成為勝利的關鍵。“偷襲”成功後,他沒有一走了之,而是冷靜地分析局勢,決定主動出擊。這是一個英明的決定,他打亂了德軍滲透的企圖,並以優勢火力告訴德軍:當前的美軍不好惹,最好不要輕舉妄動。

同時,溫特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他親手消滅的德軍比任何人都多。“跟我來”這就話,是他最富有魅力的指揮藝術,士兵們遇到這樣的指揮官,更加無所畏懼,全連上下擰成“一股繩”,這樣的戰鬥力是可怕的。

溫特斯被提升為2營副營長,但他並不十分“高興”。

辛克上校對E連的表現十分讚賞,更加看重溫特斯的才能,決定將他提升為2營副營長,這是26歲的溫特斯當上上尉連長後僅3個月,這樣的提升在美軍中算是很快了。當然,他應當有這樣的殊榮。

但是,習慣於和官兵們朝夕相處,變成了整天和文件打交道,這樣的角色轉換對溫特斯來說,變化太大。儘管升官是每一個有男人的“野心”和追求,但要離開E連,就是離開了依靠,在戰爭年代,這種依靠就是安全。

其實,在他心裡更渴望獲得營長的職務。不是說溫特斯有多麼地想當官,而是隻有作為一級主官才能領兵打仗,這是他最擅長、最願意做的事。眼下,只能看著E連去完成一個個任務,而他只能在辦公室裡打打文件,這是很“痛苦”的事。

不過,讓他感到高興的是,能和在營部當作訓參謀的尼克松天天見面,他們是從一個新兵連走出來的好朋友。他們雖然從家庭背景、生活習慣有很大的差別,但對工作態度和為人處事讓他們成為要好的朋友、戰友。

什麼是戰友情?當E連即將換防的時候,一些傷員偷偷地從醫院跑出來“歸隊”。其實,並不是他們有多喜歡打仗,而是他們擔心離開E連久了,有可能會被分配到其他單位,和陌生人一起上戰場,沒有“安全感”。“安全感”就是戰友情。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兄弟連》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