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秩事——木棉庵


精英秩事——木棉庵

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

尚方斩马定须携,讨贼捐躯未怆凄;

往事已埋秋壑里,斜阳自转木棉西。

征蛮却爱俞都护,勒石犹标郑会稽;

千古快心惟此地,春风莫遣杜鹃啼。


这是清代龙溪人张士楷写的木棉庵诗。木棉庵在漳州城南二十五华里,九龙岭的山口前不远处,旧称木棉铺,木棉庵就在木棉村口,漳汕公路旁边,还有小溪一道环绕于前面。庵门外大榕树复盖下竖立一个长方形的石碑,约有一丈多高,四尺多宽,下面刻着“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十个大字。这石碑原是明代将军俞大猷平倭时所立,但己断了,只剩下上半截,后又补全,另有一个碑是清乾隆间龙溪知县袁本濂重立的。



碑石旁边又立一诗碑,刊明代王肇衡的七言绝句一首,诗云:

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暴日奔。

谁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


碑的另一边则为近代人刻写的木棉亭记,记载建立石亭维护石碑的始末。碑的前面屹立一座长方形的八柱石亭。历代骚人墨客到此凭吊遗迹,无不赋诗讴歌忠义之士郑虎臣为国除奸的壮举,同时也口诛笔伐祸国殃民的贾似道的罪行。所以这里是忠臣义士的记功碑,也是奸臣逆党的耻辱柱。


贾似道是师承秦桧“主和怯战”的制置副使贾涉的儿子,从小就是不务正业,只爱嫖赌的浪荡子,仅由于他妹妹入宫为贵妃,得宠于理宗,才被提携起来当官。开庆元年(公元一二五九年),元军大举南侵,贾似道以右丞相领兵救鄂州(现在的湖北武昌),却私自向元军统帅忽必烈求和,答应称臣纳币,刚好碰上蒙古族诸宗王争嗣内讧,忽必烈仓皇撤军,贾似道谎报抗击得胜,理宗特下诏褒扬,加封少师、魏国公。从此,贾似道在理宗、度宗两朝独专朝政十五年,南宋小朝廷一直糜烂下去,直到灭亡。


德祐元年(公元一二七五年),元军再度南侵,攻陷鄂州。贾似道被迫出兵,鲁港一战大败,宋军水陆主力全部被歼灭,贾似道乘小船只身逃到扬州。因此朝野人士大哗,纷纷上疏弹劾,请斩贾似道。虽经谢太后(理宗后)几番包庇袒护,但朝野人心不服,不杀贾似道以平民愤,谢太后只好把贾似道降职为高州团练副使,抄了家,贬到循州安置。

郑虎臣,字景兆,本是个武举人。他父亲被贾似道所杀害,自己也被充军到边疆,后来遇赦放归,在会稽当个县尉。这次奉命监押贾似道到婺州,因遭到地方群众反对,张贴檄文驱逐贾似道,才转押到福建建宁来,刚好遇见福王。福王亦恨贾似道,欲召募一名敢在途中杀死贾似道的人当监押,于是郑虎臣挺身而出,自愿承担重任。


这时,贾似道虽然是待罪在建宁府的开元寺中,但是他的身边还有侍妾几十人侍候着,珠宝财物更是无数。郑虎臣在起解前,把侍妾全部遣散,财物施舍给民间。押解途中,正是阴历七月,三伏天,路途酷热。郑虎臣看见贾似道还坐在轿子里,心里很不痛快,就喝令轿夫把轿盖打掉,一路上直晒得贾似道瘟头昏脑,口燥唇干,暗暗叫苦。郑虎臣还把贾似道的罪行丑事,编成杭州曲调,教轿夫们唱,冷嘲热讽,嘻笑怒骂,轿夫们越唱越高兴,越骂越过瘾,贾似道只能龟缩在轿里挨骂。


八月到了漳州。漳州知府赵介如,原是贾似道的门下客,—见他的恩公驾到,连忙设宴替他洗尘。但是,贾似道一路上已被郑虎臣教训怕了,前程未卜,因此,只是战战兢兢地一味推让。口口声声称呼:“天使在上,那有罪臣坐席之理。”郑虎臣虽属小隶,但气概轩昂,态度严峻,流露出极端蔑视的神情,不屑理睬贾的谦让。赵介如见状无奈只得让郑虎臣上座,贾似道方敢侧坐于下,一席酒宴,弄得不欢而散。这时赵介如已经觉察出郑虎臣有杀贾似道之心,暗中指使人防范,虽强留住了三天,虎臣一直催走。临行时,赵介如馈赠贾似道许多衣服钱物,但是,郑虎臣借口行囊过重,下令截留寄存起来。出了漳州城,郑虎臣心中盘算,象赵介如这样的贾家门客狗官,在潮汕一带还很多,如果不能叫贾似道死在半路上,到了那边就没有机会除掉这一害虫了。于是他下决心要逼贾似道自杀。因此,郑虎臣命令贾似道下轿步行。贾似道情知不妙,勉强随行十几里。走到木棉庵前小憩时,贾似道苦苦磕头哀告,说年迈体衰实在走不动了。郑虎臣瞪起眼睛问道:“贾团练,事到如今,你还舍不得一死以谢罪于天下吗?”贾似道一听“死”字就魂飞魄散了,他呐呐地说:“太皇太后许我不死,有诏赐死,似道怎敢不死?”郑虎臣一听,怒火冒千丈,大声喝道:“皇家保你不死,万民恨不能吃你的肉,寝你的皮,你这祸国殃民的狗官,竟如此贪生怕死,我郑虎臣今天只好替天行道了。”贾似道吓得在地上爬行,双手直摇,拼死狂嗥道:“郑监押,郑天使,你,你杀不得我,你杀了我,也不免获罪的。”郑虎臣咬牙切齿地说:“哼哼,我为天下杀贾似道,虽死何憾!”说罢就象老鹰抓小鸡一样,劈胸提起贾似道拉杀之。至于郑虎臣怎样处决贾奸的,传说纷纭,有说用拳打死的,有说剑劈或锤杀的,有说推落粪坑淹死的。总之,“君王不诛监押诛,父仇国愤一时掳”,“奸谀此日残魂餧 ,义烈当年胆气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