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范進中舉後會瘋?中舉後會有什麼待遇?

在古代封建社會,門閥士族林立,階級觀念相當嚴重,下層百姓想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變現有的階層,可以說是難如登天,好在自隋唐開始,統治階級終於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推出了更加全面的科舉制度,從此天下的讀書人就把考試這件事當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放到古代,科舉考試更是一個普通百姓唯一的上升階梯(戰亂時期除外),如果一朝考中,那麼等待你的就是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在別人眼中,更是會高看你一等。

為何范進中舉後會瘋?中舉後會有什麼待遇?


和如今高考一樣,當年的科舉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考了無數次才一朝得中的大有人在,其中我們最熟悉的肯定是著名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他在得知自己中舉之後,竟然一下子接受不了現實,就這樣瘋了。雖然范進這個人物是虛構的,但在現實中和范進一樣的人比比皆是,在當時並不奇怪。

如今的人們可能無法理解他們為何會如此“脆弱”,但如果你知道中舉後會享受到何種權利後,相信你就不會這樣說了。

其實范進的前半生是非常的悽慘的,在他還沒有中舉之前,家裡十分的貧窮,日子過得最苦的時候,范進曾在大街上以乞討為生,12月份的嚴冬大雪,范進只穿著一件單薄的外套,為了乞討在街上凍得全身顫抖。但就算這樣,他一直沒有放棄自己考取功名的理想,可惜他天生真的不是讀書的材料,年近50歲才勉強考上了秀才。秀才是初等功名,享有一定的社會特權。

見官不拜:假設犯事兒了,在公堂之上不用下跪磕頭

免交糧:假設有幾畝薄田,好啦!都是自個的,不用給國家交

免刑:犯事了,站在青天大老爺面前,大老爺可不能一怒之下打你的板子,因為你是秀才,如果要打你的板子首先大老爺得去省裡找學政,把你的功名革去。

又過了幾年,當時的范進正在大街上插標賣雞,就在這時,同鄉的官員告訴范進,他才知道自己中舉了,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來,他真的是落榜習慣了,根本沒想過自己能考中,這也就難怪當時已經54歲的范進突然聽到了這個消息會一下子無法接受了。

為何范進中舉後會瘋?中舉後會有什麼待遇?


范進瘋掉之後大街上沒人能控制的了他,最後還是范進的老丈人揍了他一頓,發瘋的范進才冷靜了下來,很多人對於范進突然發瘋的這件事情感到非常的不解,就是中了個舉,又不是中了進士,為什麼會興奮的發瘋呢?

吳敬梓生活的清代中前期舉人還是有一定含金量的。整個清朝考取的舉人約十五萬人,能考上舉人那都是光耀門楣的事情。舉人已經開始稱老爺了,舉人名下田地免稅,免徭役,見官不拜,可以直接請求縣太爺接見、具有公費殿試資格、可以在吏部掛名選拔縣官一類官職、在清代憑藉舉人身份可以直接當縣教諭(教育局長)、縣丞、主薄之類八品九品事務性的官員。運氣好一點,還能通過大挑混上七品知縣。有太學讀書資格,有每年皇糧,家裡可以起大屋,用符合規制物品,具有納妾資格。清代就算你犯了大罪要判死刑(謀反除外),那麼首先會先免除你舉人的身份,而不用殺頭,可以說在清代,舉人的身份就相當是一塊免死金牌。

清代末年舉人含金量已經大大下降,舉人出身已經很難當官了,因為候補氾濫。歷朝為了解決一時的財政危機都會選擇開放捐納,捐納實際上只是賣官鬻爵的委婉說法。清初實行這種捐納候補制度,人數尚可控制。晚清連年用兵,財政缺口巨大,捐納氾濫,候補官員想要得到實缺極其困難。武官方面咸豐、同治兩朝因屢屢用兵,以軍功被保舉為記名提督者近8000人,當時有個笑話說湘軍裡的一個馬伕都是記名提督。記名總兵20000餘人。而全國的提督實缺僅有19人,如果每年一輪換,要420年才能輪到一次;總兵全國只有56人,如按每人一年,也要300多年才能輪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