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後,大家心照不宣的那些“規則”

大學生的思想國

上大学后,大家心照不宣的那些“规则”

進入大學後,我們都從一方池塘躍入了自己的海域。不同於那個如陷入泥沙般混天黑日學習的高三生活,來到更高級的學府後,一切都變得豐厚、深邃且遼闊。

我們再也不用整天的學習學習學習,而是忙起了社團、學生會、新的專業課、戀愛......

上大学后,大家心照不宣的那些“规则”

大學生活這四個字似乎意味著某種程度上的時間自由、財務自由、戀愛自由。

你可以選擇在外通宵,也能在中午起床。你可以每個月領到一份自由支配的生活費。你可以大大方方而不是藏著掖著的談對象。

只是,當一個人在生活裡擁有一定寬度,而不是處處受父母師長約束時,他就必須得對自己所有的選擇和行為負責,並且約束好自己。

來到另一個環境,就必須先了解規則。不然,那個只和書本交手的我們,很可能受挫。

能自己做的事,就不要麻煩別人

你身邊肯定有這樣的人:

“洗髮水借一下嘛。”

“你剛剛不在,我就拿了你的飯卡用了用,謝咯!”

“月底了,我花唄還不上,借我點唄?”

一次兩次,你為了情面會幫,但多了,肯定會有些不滿:這人怎麼那麼喜歡麻煩別人?

同理,如果你不想總是被人麻煩,也就不要總是麻煩別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很微妙的,有時還人情比還錢更難。

如果一個人總是等朋友買單,覺得別人幫忙帶飯代取快遞都理所當然,那一定會被身邊的人默契地疏遠。

遇到的人未必能做成朋友

在大學裡,我們會和不少人打交道。可能是工作關係,可能是室友關係,但不可否認也必須接受的是:有些人很難成為朋友。

有些人未必不喜歡講話,只是不喜歡和你講話。可能是三觀不合,可能是觀點相沖,總之,這種事沒法強求。

人與人之間存有吸引力法則。努力合群,不如仔細找找志同道合的人。關係不是刻意維護來的,如果無法相處也不必刻意討好,異性之間也一樣,感動不是喜歡。

上大学后,大家心照不宣的那些“规则”

個人衛生,影響的是整個寢室

剛認識小C的時候,室友們都很喜歡她。

大大咧咧的她對大家熱情友善,也願意為別人著想。可是時間一久,小C發現大家對她不僅疏遠了一點,指責也變多了,比如:“C,你能不能把桌子上的東西收一收呀,吃完了泡麵也不丟一下,味道大還佔用大家的空間。”或者,“小C你衣服泡在那裡兩天了,能不能儘快洗出來?”

因為寢室的小小衝突,小C和寢室的人相處得越來越不愉快。大家都不希望寢室的氣氛那麼不友善,於是好好和她談了談:“整理好個人衛生是很重要的,保持床鋪和櫃子整潔,還有做好對寢室衛生的打掃會很容易讓人心生好感,反之亦然。”

在室友的提醒與監督下,小C終於慢慢的改掉了一些壞習慣,重新被室友接納。

在大學裡的你也一定知道,個人衛生乾淨也會成為和室友好相處的原因。也許你在家做的不多,但在宿舍的多人就寢環境中,做好準沒錯。

尊重別人的個人邊界

舉個最實際的例子,情侶之間的事,哪怕有一方是你要好的朋友,也不宜多說,因為愛情是兩個人的事。在你朋友的世界裡,你只是“友情出演”。所以關係再好,也不是干涉和打擾對方的理由。

被打擾過的人都能感同身受,不在別人休息的時候公放聲音,不逾越別人的私事,不窺探他人的隱私,都是很基礎的尊重。

我們要學會尊重別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上大学后,大家心照不宣的那些“规则”

面對任何人,保持應有的禮節

有時候大家會說:“別拿自己當外人。”

但如果把這話當真,就大錯特錯了。

越是關係親密的朋友,越要用心對待,而不是“因為我們很鐵,所以多損你兩句也沒什麼。”

與你不和的人,也要做到面子上過得去。有時候快意恩仇不適用於大學和社會,而是小說和江湖。

基本的禮節是一個人基本的素養,無關交情。

余光中曾在《朋友四型》一文中寫:“世界上高級的人很多,有趣的人也很多,又高級又有趣的人卻少之又少。高級的人使人尊敬,有趣的人使人喜歡,又高級又有趣的人,使人敬而不畏,親而不狎,交接愈久,芬芳愈醇。”

私以為,餘老先生提到的“敬而不畏,親而不狎”就是與人相交的最高境界。

上了大學後的你,處事方面一定成熟了很多。可能有些地方沒有做好,但沒關係,這個“小社會”和親善的同窗們,會包容你,陪著你一起試錯。

我們默契的遵守著這些處世的小規則,收斂自己,理解別人,最後,會成為一個事事妥帖的大人,並且懂得包容,因為這是我們成長中,受過傷後,不願別人再受挫的溫柔。

- end -

作者 | 呂楚涵

審發 | 王龍龍

上大学后,大家心照不宣的那些“规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