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懸鏡》賞析(七),淺談中國燦爛的文化底蘊

《處世懸鏡》賞析(七)第三卷《止之卷》燦爛的文化底蘊


《處世懸鏡》賞析(七),淺談中國燦爛的文化底蘊

傳統文化賞析,就是一種享受

今天 ,我接著談談自己對《處世懸鏡》第三卷《止之卷》第一句至第六句的感悟。

三、止之卷

【原文】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養心;靡俗不交,惡黨不入,可以立身;小利不爭,小忿不發,可以和眾。

這句話的意思是:遇到無比憤怒的事情能控制住不發火,遇到激動萬分的大喜之事也不欣喜若狂,這樣的心境可以養護自己的心性;奢-靡、庸-俗的人不去交往,為非作歹的團隊不要加入,這樣的處世方法才能立足於社會;小的利益不去爭搶,小的憤怒不去發作,就可以與大家和諧相處。

喜怒不形於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真正的經歷了大風大浪就會看透許多事情的本質,變得心靜如水,心性恬靜,在你看來是忍受不了的事,在他看來小事一樁,在你看來,是大喜事,在他看來不過是必然的結果,就算是真正觸怒了他,他也會很好的調節心態,迅速平靜下來,臉上也看不出有什麼變化,還是那麼不溫不火的平靜表情。這樣的人心性平穩,可幹大事,是有大智慧的人。

在世間,不要與奢-靡、庸-俗之人交往,酒肉朋友,全靠利益維持,利盡則散;有些利益-集團甚至做事沒有底限,做一些越界之事,招來災禍與牢-獄之災,這樣的集團無論大小都要遠離,才能安身立命,平安幸福。

平時為人處世,也是如此,將小的利益讓給別人又何妨?別人佔了自己的便宜,只管裝傻充愣,讓他佔去,他能佔多大的便宜呢?能佔的都是小便宜,大便宜誰也佔不去,公道自在人心,大的方面不會出現大的差錯。

如果別人招惹了你,或者,犯了小錯,影響到了你,也或者,對方沒有犯錯,但他的事情牽扯到了你,使你受到了損失,比如,你的鄰居不小心被傳-染上了肺-炎,你和他都不知情,結果又傳-染給了你,使你受到了損失,就不要去計較了,積極治療才是最好的方案。發火、憤怒,都無濟於事,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還不如相互理解,放下憤怒之心,平心靜氣地相處,對方反而會覺得不好意思,使事情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如此,也就能和大家和諧相處了。

【原文】見色而忘義,處富貴而失倫,謂之逆道。逆道者,患之將至。

這句話的意思是:見到美色就忘記了道義,身處富貴之中就失去了道德常倫,這就是違背了天-道。違背天-道的人,禍-患-災-殃就會降臨到你的頭上。

在任何時候,見色忘義,出賣朋友都是可恥的,都會給自己帶來災-殃,天下沒有傻子,都有明白的那一天,你就算一時得逞,對方上當了,一旦對方明白過來,就得不償失。身處富貴而不仁,做一些違背常倫、道德之事,會惹得人-神共怒,也就違背了大自然的法則和規律,早晚會受到懲處,有句話叫,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處世懸鏡》賞析(七),淺談中國燦爛的文化底蘊

【原文】恩不可過,過施則不繼,不繼則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則難久,中斷則疏薄之嫌。

這句話的意思是:施恩不可過多,施恩過多就會難以為繼,難以為繼,被施者就會生出怨恨之心;交情不可過分親密,過分親密就很難保持長久,出現間斷就會有疏遠、淡薄的嫌疑。

有句話叫:升米恩,鬥米仇,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經常給,而且給很多,就會形成習慣,對方就會忘了這是你的,是你給他的,對方已經習慣,並且已經認為,這就是他自己應得的,時間長了,你也會難以為繼。

當對方拿不到這麼多時,就會對你生出怨恨之心,為什麼他減少了給我的數量?對方根本就不會想到,這本來就是你的,你給他是情分,不給也是本分,因為對方已經忘了這個是你無償給的,習慣了,覺得是他應得的,少了就會恨你。所以,做人做事,施恩不能過,要適可而止。

同樣,人和人交往也是如此,過了,太親密了,就難以為繼,人總有自己的生活,就會出現疏遠、淡薄的感覺,對雙方的關係反而不利。

【原文】不貪權,敞戶無險;不貪杯,心靜身安。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貪圖權貴,平民百姓就不會有兇險;不貪圖杯中之物,心性就會恬靜,身家性命就會安康無礙。

不貪圖權力,做事問心無愧,不得罪人,不做違法的事,就算敞開了大門,也不會有人惦記你、算-計你、害你。

不貪圖喝酒,心性平和、恬靜,不惹是非,沒有利益衝突,就會身心安全、健康,再注意養生,就會平安長壽。利益都是身外之物,多少是個夠呢?有多少貪-官-汙-吏,最後貪-墨的身外之物,還不是就在他身邊存放了一段時間而已,最終都是別人的。

【原文】直木先伐,全璧受疑;知止能退,平靜其心。

這句話的意思是:筆直挺拔的樹木最先被砍伐,擁有完整無缺的玉璧會受到人們的懷疑;知道適可而止,能夠做到功成名退,就能夠使自己心境平和、恬靜。

自古有多少人做到了功成身退?太難了。但有多少睿智之人,急流勇退,平安度過餘生,而他的同僚卻身-首-異-處!做人做事,不可太直,直則傷人,要懂得迂迴,懂得輾轉騰挪,才能保住身家性命。

沒有掙大錢的正途,卻擁有了大量的財富,如果不是出身金貴,就會受到質疑,帶來災禍,就是有了大量的財富,你有那個能力和命去守住財富嗎?都是過眼煙雲,別太在意了。

【原文】養心莫善於寡慾,養廉莫善於止貪。

這句話的意思是:頤養心性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減少自己的各種慾望,保持廉潔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減少自己的貪念。

貪念也來自於慾望,慾望是一切的根源,慾望有時用好了能成為動力,但大多數時間慾望就是萬惡之源。沒有了慾望,也就不會有貪念和對利益的追求,自然也就廉潔了,心也就靜了,不瞎想了,這對修身養性非常有好處。


《處世懸鏡》賞析(七),淺談中國燦爛的文化底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