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離開了文化,還叫不叫藝術?

gegebaihui


藝術離不開文化,沒有文化的藝術還能稱之為藝術嗎?

首先,藝術是通過感受與分析、捕捉與挖掘、整合與運用等方式對客觀或主觀對象進行思維、操作、感知、意識、表達等活動的過程,或是通過感受(看、聽、嗅、觸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來的階段性結果。藝術傳統上包括:文學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視覺藝術(素描,繪畫,雕塑)、造型藝術(如雕塑、造型),圖文設計、裝飾藝術(如馬賽克等),表演藝術(舞蹈,戲劇,音樂)。所謂八大藝術包括文學、繪畫、音樂、舞蹈、雕塑、建築、戲劇與電影。

其次,文化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食、住、行、冠、文、物等。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生活無處沒有文化,或者說文化主導著生活。任何一種藝術都根植於特定的文化,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特點。

比如古琴藝術,它就具有鮮明的、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特點,不論是琴樂、琴曲、琴聲,甚至琴體的形制、款式、顏色、材料等都深深地打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


古琴工匠人



平常我們所說的“文化藝術”,是並列的兩個詞彙,文化在前,藝術在後,千萬別以為有了文化才有藝術,它們互不相干。文化是文化,藝術歸藝術,但二者關係密切,有藝術肯定有文化,有文化不代表有藝術。

原始社會誕生了藝術,至今考古挖掘出來陶罐器具,證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藝術的存在。

文化是個大詞彙,文化需要各種門類的藝術、科學、哲學來組成。文化好比一臺機器,藝術和其它門類是機器上的各種配件,配件可以單獨存在,而機器離不開配件。

藝術離開文化還叫藝術,文化離開藝術就不健全。


陳莊水墨畫家


大家好,我是狐狸的春夏秋冬。作為一名藝術領域的原創作者,在這裡我想簡單的發表一下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可以對您所幫助。

首先如果把文化比喻為動物,動物中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各種各樣的動物都有。如果按科屬來劃分,則有貓科動物,全科動物,熊科動物,等等。藝術只是文化這個龐大的動物種類中的一個科屬。

其次文化就像藝術的母親,藝術是依託母體成長起來的分枝,只有不斷從母體中吸收營養,它才能茁壯成長。

最後藝術若離開了母親的哺育,就根本無法存活,甚至連出世的機會都沒有可能,就更談不上它長得漂亮與否了。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我會定期的發表一些和藝術相關的文章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狐狸的春夏秋冬


藝術無法離開文化。文化是藝術的土壤,也是靈魂。

哪怕是目不識丁的農民,他們口授的民間故事也是屬於文學的一種。

更不用說知識分子有意識的藝術創作,更必然是包含了文化。


題主可能吧“文化”理解為“知識”。其實知識只是文化的一部分。

而文化是人類在生活過程中的智慧結晶,不僅僅是印刷到書本上的內容才叫文化。

比如生產實際活動中的經驗傳承,也是文化。如紡織、染布、青花瓷、民族舞蹈……

所以,藝術是根植於廣義上的“文化”之上的。


書法閱讀


文化與藝術是不可分割的,藝術離開文化的修養的作品,只談得上一件工藝品,不是藝術品。一位從事幾十年手工活的工作者,以親身感受到缺乏文化的遺憾,有文化的藝術才有生命、才有靈氣。博覽群書,精通一藝。從微見不凡,從生活中發現藝術。學問來自勤學多問,自然而然增長文化見識,運用在藝術創作中。藝術是文化的體現,文化融進藝術而充滿生機。一座雄偉的大橋建成,首先要有精湛的文化人設計師,然後才有群策群力的建築參與者共同完成宏觀的藝術大作!文化與藝術是如此相成相輔,文化人用腦力勞動來證明人生價值,千千萬萬體力勞動者可以把藝術從紙本變成實體。從事繪畫的人也把大自然的物體搬上畫面。這就是文化與藝術的相聯。



芳草心36


藝術與文化就像一個事物的兩面,離開了任何一面,另一面就不復存在了。

按照我的理解,任何一種藝術形式,一旦沒有了文化的內涵,其存在的根基也就失去了。

美國有一位藝術理論的研究學者,曾經做了一個實驗項目,就是向4歲的小孩提出什麼是藝術的問題,結果所有的小孩都不懂的藝術是神馬。

也就是說,在小孩子沒有接受更多的語言、文字、藝術之類的文化知識的教育與訓練之前,人對藝術是無法理解與認知的,這也反過來說,只有擁有了文化,才可以弄懂藝術中的文化內涵。

可以肯定地說,藝術誕生的最初,就一定被賦予了文化內涵。

在遠古時期的祭祀活動中,被刻畫在巖壁上的壁畫,其文化內涵必然與祭祀的內容相關,只有懂得祭祀內容的人,才看得懂壁畫中的內容,才明白這是藝術,而不是塗鴉。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藝術中,資產階級藉助藝術家的作品,宣揚的是自由的思想和人文主義。

到了現代,藝術作品的選題,選材,寓意,社會背景等等,都會被考量進作品當中,藝術與文化的關係在作品中尤其明顯,藝術批評也會從文化的角度予以解讀。

實際上,人們通過研究發現,不同的文化土壤,會產生不同的藝術形式,這一點,已經被反覆地驗證過。

最明顯的就是,歐洲的地域文化誕生的是油畫藝術,東方中國誕生的是毛筆宣紙與國畫。

再從中國各個地域的不同來看,黃土高原誕生了腰鼓,江南有小調。

即便是後來引進的油畫藝術,也因為南北文化的不同,而在藝術風格上也有著很大的差異。


布穀公社


我們通常看到文化和藝術是一句並列組合詞,如文化藝術、文藝等,很容易讓人把文化和藝術混為一談,其實,文化和藝術還是有區別的。



文化是什麼?文化的定義是相對於物質和經濟的一切精神活動。藝術是什麼?藝術的定義是經過提煉加工的文化表現形式。通俗地說,文化包含著藝術,藝術是文化的精華。由此可見,藝術離不開文化。



從古至今,從中到外,藝術從來都是伴隨著文化的發展而發展的。比如說,文字是文化,書法是藝術,而書法是建立在文字的文化基礎上產生的,書法是更高層次的文化。再比如說,歐洲文藝復興運動,首先是產生了催生文藝復興的文化氛圍,然後有了藝術的應運而生蓬勃發展。法國為什麼在十九世紀出現了藝術創作高潮期,因為這一時期它的文化發展環境寬鬆,各種文化思潮活躍,極大影響和帶動了藝術的發展。



文化是藝術的支撐,文化是藝術的內涵。沒有文化含量的藝術不能稱之為藝術,離開了文化或遊離於文化之外的藝術只能說是“頭重腳輕根底淺,嘴尖皮厚腹中空”,是沒有生命力的,是長久不了的。


燈影書畫


藝術脫離了文化的支點,就會瞬間坍塌,淪落為地攤兒貨和沒有剩餘文化價值的手工品。

任何一門藝術,都由文化這柄大傘為其遮風擋雨,招徠擁躉。文化猶如巨大的羽翼,呵護著藝術這枚奇葩。

文化這個概念,是一切源自於生存形態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成。涵蓋了國家、民族、集群、部落的歷史、地理、傳統、信仰、道德、法律、行為、文學以及風土人情、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項的集成,是可以傳承、交流和吸引的意識形態。

以如此聚集凝結的大文化概念,專一的對質單純的藝術存在形態,簡直是碌碌蟻蟲對龐然大物也。

藝術,是脫胎於大文化概念的附著物,也叫寄生者。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假如一個打把式賣藝的,擺上地攤兒練大個兒,只能流於走街串巷的賣漿者流,而一旦包裝成雜技的舞臺表演形式,立即會水漲船高,凸顯文化的內涵。所以,藝術以文化形態的表現形式出現在公眾視野,是凝聚了文化的意識和狀態,被賦予了高雅的文化氣息,匯聚了清冽的文化氛圍,使之成為文化百花園中的一隻盛放的奇葩。


龍吟148119260


如果把文化比喻為動物,動物中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各種各樣的動物都有。如果按科屬來劃分,則有貓科動物,全科動物,熊科動物,等等。藝術只是文化這個龐大的動物種類中的一個科屬。

布歇《皇帝上朝》

文化就像藝術的母親,藝術是依託母體成長起來的分枝,只有不斷從母體中吸收營養,它才能茁壯成長。藝術若離開了母親的哺育,就根本無法存活,甚至連出世的機會都沒有可能,就更談不上它長得漂亮與否了。

查茲卡《維納斯與僕人》

我國道家思想有句名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明世間萬物都是環環相扣的,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獨立存在,任何東西的誕生、成長、發展和消亡,都跟其它東西有密切關聯。而藝術的連體,恰恰就是文化,是文化為藝術提供了誕生和發展的軌道。

威廉·格維得《梳妝的維納斯》

離開文化的藝術,就像一個“殭屍”,沒有靈魂,沒有思想和情感,只是一個有其形而沒有神的符號,當然就談不上對社會、對人類、對民族的文明進程具有某種引導和推進作用。

如果把每個藝術形式追根溯源的話,我們可以發現,文學之所以被稱作藝術,是因為文學用文字記錄和見證了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過程,繪畫是用圖像記錄了和見證了這些,音樂是用音符記錄了這些。

格瑞茲《初遇愛神丘比特》

文化包羅萬象,既有跟物質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用行,又包含抽象的思想意識方面的部分,所有這些,都是因為人類自身的存在而存在。文化由於跟整個人類關係密切,它才可以長久發展下來,如果藝術脫離文化,脫離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總和,勢必要變成無源之水,距離消亡就不遠了。



書畫收藏賞鑑


要弄通這個問題,就要擺正它們的關係。縱觀世界文化的發展史,不論中外,都是先有“藝術“而後有“文化“。

我國在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石器時代,我們的先民就把“藝術“融入到了玉器的雕刻當中,而後又在陶器上出現了“象形文字“。

這說明“文化“托胎於“藝術“,它是為“藝術“服務的。用文字化“藝術“為知識,使其得以傳授。所以,無論是否有文化,“藝術“都是存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