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什麼app國內火,國外幾乎沒有?

專吃小孩的鬼怪


其實很多人應該知道,目前互聯網用戶中國用戶應該是世界之最。中國的就代表世界的,而我們國內很火的軟件基本都出海了,而且越來越多的軟件已經攻佔了國外榜單!

首發我們先了解一下國內的APP榜單,看看最近那些才是真正最火的。

國內應用寶安卓市場應用排名一覽

下圖依次是小米、華為和應用寶的國內安卓市場,最近前10應用下載,排除自營廣告內容外,其實不難發現、短視頻和電商一直都是國內這段時間最火的APP,國外的互聯網環境相對國內來,雖然沒有這麼繁榮,但是基本也差不多。不過類似拼多多這類電商,國外可能還沒有。

中國地區蘋果熱門榜單一覽

基本和國內安卓的APP應用排名差不太遠,大部分的熱門應用還是集中還影音娛樂和短視頻、電商之類的。

全球APP排行榜單一覽

不難發現在國內很多的抖音已經佔領國外多個地區的榜單位置,而中國越來越多APP已經進入了全球榜單前十。

其實榜單一方面說明中國的互聯網確實要較國外發達,類似的外賣、知識付費、掃碼支付這種國內幾乎老孺皆知的APP,國外依據還是沒有的。最後波老師想說的是,好的APP確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科技最TOP


說到這個問題,肯定有人就會想,支付寶和微信這麼好用,為什麼馬雲和馬化騰沒有讓它們在國外大力發展?其實馬雲和馬化騰這些年一直都有向海外拓展的心,只不過外國人對這些東西並不敏感,其中還有肯定有原因。



支付寶之所以在國內非常方便,不是來源於它的移動支付,而是與它合作的APP很多,比如美團、餓了麼、滴滴打車等等,只要是能用到的軟件,支付寶幾乎都有合作,都可以快速支付,而上繳交通罰單、水電費、以及掃臉結婚都是與相關地區進行的合作,支付寶在國外沒有大力與其它APP合作,也使得它的作用大減,只能起到掃碼支付和線上支付,並不能呼叫出租車、訂房子、買車票、交罰單等等,所以這也使得那些外國人對支付寶不敏感,因此使用的用戶也不多。



微信身為一款社交軟件,它和多個運營商進行合作,只要是手機號碼就能輕鬆登錄辦理賬號,其方便性受到大量中國用戶喜歡,它與QQ的辦理方式不同,所以很多老人們更是喜歡微信,而不是那一連串記不住的QQ號碼,以及麻煩雜亂的QQ,微信在國外沒有運營商支持,這也讓他使用的用戶大大降低。

在有就是前兩天聽說了一句話:南抖音,北快手,王者農藥遍地走。



就如同前兩年風靡的小咖秀一樣,最近一段時間,短視頻分享平臺“抖音”火得一塌糊塗。 地鐵裡,便利店,超市排隊結賬……哪哪都能看到人在“抖”,插著耳機,手指劃來劃去,看得不亦樂乎。 自去年底,抖音就開始坐上火箭,數據一路飆升。到目前,抖音已持續霸佔中國 App Store 單日下載量榜首共 21 天,一舉打破了《王者榮耀》去年七月初創造的蟬聯 18 天App Store下載量No.1的最好成績。

抖音在你周圍很火,這是事實。 不僅如此,國外也還可以,但始終還是,也還有許多“高冷”的外國人,對抖音表示不感興趣……他們說抖音內容低俗,影響不好,但是最近,據報道,7月4日,印尼政府發佈公告:抖音對青少年傳播不良思想,將對該應用進行暫時封禁。網絡的影響力不可估量,央視曾點名批評,網絡直播平臺上,未婚生子、未成年生子成榮耀,“網紅”在網絡傳播自己的生娃經驗,在本是應該健康成長的花一樣的年紀,很多未成年人做了父母,過早地擔起了生活的壓力。不僅僅是抖音,很多類似的視頻平臺都有這樣的現象,內容創作者因為想“火”不擇手段,在違法的邊緣肆無忌憚。踩踏警車,叫板警察,惡意佔用110報警熱線,違法成了“網紅”賺粉的噱頭。這樣無原則無底線的視頻,正在妖魔化青少年的價值觀。

近些年,抖音、快手出現的問題太多,我們也希望官方真正進行整改。抖音的主要用戶群是未成年人和年輕一代,我們更希望展現在抖音上的是正能量和正確的價值。


阿超138035176


眾所周知,自有互聯網以來,美國一直都是中國的學習對象,過去二十年以來,但凡在國內火爆的產品,從最早的門戶,到即時通訊,到BBS,再生活服務網站,再到後來模仿Facebook和Twitter走紅的開心網、人人網、微博,幾乎每一個在國內火爆的產品,你都可以在美國找到原型。而中美兩國互聯網業的發展進程和產品形態高度趨同,以及中國互聯網從業者的學(chao)習(xi)能力,也廣泛受到普遍認同。

但這樣的趨勢,在近幾年似乎開始有了變化。

我因為出國留學前往美國生活,在美國生活的兩年裡,我把手機裡的APP做了一次大換血,把百度地圖換成了谷歌地圖,把網易雲音樂換成了Spotify,把滴滴打車換成了Uber……

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越來越發現,有些在國內特別火爆的產品,在美國卻幾乎不存在,對應的,一部分我覺得很好玩很有意思的美國APP,在國內也從未聽聞過。

於是就有了這篇文章——

我想通過一些對比,讓你知道這些僅在當地火爆的產品都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在太平洋對岸的另一個國度,卻沒有相似的產品成功湧現?

產品一:知識付費類APP,代表產品為得到、喜馬拉雅、蜻蜓FM

▏中美兩國現狀對比

2016年5月,羅輯思維團隊上線“得到”APP,主打付費知識音頻產品售賣——這可能是國內第一款完全以“付費知識音頻”為主營業務的APP,上線後,“得到”迅速獲得用戶認可及喜愛,初步完成了用戶需求的驗證。

此後,喜馬拉雅FM也開始跟進,從原本的移動電臺APP開始全面轉向付費知識音頻。

2016年7月,“得到”攜手李翔和李笑來正式推出頭兩個付費訂閱專欄《李翔商業內參》和《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並在此後紛紛迅速實現了銷售額過千萬,震驚業界。

在此前後幾個月內,知乎上線了知乎Live,豆瓣推出了豆瓣時間,付費語音問答分答也正式上線。“知識付費”自此開始成為了一個廣受無數人追捧的風口領域。

到現在,得到APP已經擁有超2000萬用戶,而喜馬拉雅在去年的123知識節當天,則實現了1.96億的銷售額,國內圍繞著“知識付費”而產生的產品、平臺、工作室有多達上千個之多。

但反觀美國國內,類似的通過付費音頻或付費訂閱等形式滿足面向成人學習需求的產品,卻幾乎沒有。在成人教育領域,美國只有Coursera、Udemy、Udacity等更偏學術的在線教育產品較為受到大眾認可。

至於付費的音頻內容,美國倒也不是沒有,但大都集中在在名人訪談、幼教故事等,且幾乎沒有太大體量的“爆款產品”出現,與國內的狀態可謂大相徑庭。

▏一些思考與分析

在國內的知識付費領域內,較為火爆的產品一般多為“新知”(如商業認知、創新、創業等相關)、“大家都感興趣的高等教育知識”(如經濟學、金融學、歷史等)、“實用職業技能”(如營銷、增長、時間管理、寫作等)這樣幾類。

▲ 得到頭部內容截圖

我對比了一下,類似的知識獲取需求,在美國人當中,倒也不是說沒有,但美國用戶中,一般要是真的產生了類似學習需求,多半就直接奔著參加系統的訓練課程(包括各類在線教育產品)、或買一堆書或找一堆網站來進行研究、又或者是直接參加大量線下沙龍來進行解決了,似乎少有人會產生這種“聽別人講個音頻快速高效的幫我瞭解一下XX知識”的需求。

我認為原因可能有幾點。

一是用戶的焦慮程度與付費習慣的養成。

國內知識付費的火爆現象下,是大量中國用戶的焦慮,焦慮“會不會被機器取代”、焦慮”會不會被年輕人取代”、焦慮“明天到底在哪裡”,而應對焦慮的方法,就是學習。

知識付費以幫助大家獲取知識、從而保持競爭力為切入點,迅速打開了市場。與此同時,用戶付費習慣的養成讓內容生產者有充足的動力(財富收入)來打磨內容。優質內容的出現為那些還沒知識付費的用戶營造了焦慮,又一次鼓勵了學習,形成了知識付費的良性循環。

而在美國,付費優質內容一直存在。比起國內的突然崛起,美國的知識付費更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焦慮也就來的不那麼突然。與此同時,美國用戶的付費意識,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美國的內容生產者通過已有的網站和播客等平臺,就能實現財務上的收入。因此,類似於得到的知識付費APP也就沒有了出現的必要。

二是中美職場人脈文化不同,信息對稱度也不同。

在美國,“校友”文化深厚,大家可以聯絡各行各業中的校友,並直接向他們請教,無論是職場上、還是個人成長上,都可以獲得相應幫助,都是一種普遍現象。由於美國職場的高度標準和統一,由相熟的學長學姐或是前輩們傳授的經驗往往十分可靠,並可被廣泛地應用於這一類產業。

在國內,建立強人脈關係並非文化,互聯網產業由於更注重商業應用所以高度分化,每一家公司的架構和同一職位的工作職責可能都截然不同。在這樣的場景下,人們想要獲取相關知識必須求助於業內資深人員系統性的講解,而這種講解更多是商業性的,而非人際關係所促成的,這也就形成了知識付費的市場。

三是比起美國,中國的流動性還很強,還存在大量個人躍遷的機會。

中國的高考制度給予了所有學生一個公平一試的機會,而不算高昂的大學學費與配套的助學金獎學金制度,保證了大部分有能力的學生有相應機會。走出校園後,多層次的商業環境使得不管什麼背景的學生都能有躍遷機會。

而在美國,私立學校和標準化的行業使得社會階級相對固化。根據斯坦福大學Raj Chetty教授的研究,美國孩子的收入與父母的收入正相關,機會不平等現象嚴重。

兩相對比,國內的用戶有更強的知識付費動機。

產品二:圖片電商類APP,代表產品為小紅書、蘑菇街、美麗說

▏中美兩國現狀對比

2017年6月6日的時候,有一家不是淘寶、京東、拼多多的電商APP在開賣2小時後,銷售額就達1億元,在蘋果App Store購物類下載排名第一,這個APP就是小紅書。

小紅書從社區起家,聚集了千萬量級的用戶在社區裡通過加標籤的圖片來分享海外購物、運動、旅遊、家居、美妝、護膚、母嬰等領域的信息。



▲ 小紅書APP截圖

蘑菇街、美麗說、再到小紅書,主打“達人推薦”、以帶標籤的圖片展示加上電商導購的玩法在中國市場上驗證了成功的可能。

而在美國,包括“什麼值得買”、“蘑菇街”、“小紅書”等類似的產品卻並不存在,甚至感覺從未出現過……

▏一些思考與分析:

這一現象背後,存在三個關鍵問題,我們可以逐次來看。

第一個問題是:美國人的購物文化和購物習慣,跟國內有何差異?

就我的感受來看,首先,美國人在日常消費場景下擁有的選擇多樣性並不高,比如說,在國內廣受歡迎的“小商品市場”這樣的東西,在美國基本不存在,相反,美國人購物會特別看重“品牌”,我認識不少朋友,都是從小到大在服飾消費上只買少數2-3個品牌的那種。

其次,美國的消費品市場也較為穩定,除了一些頂尖的明星、化妝師自創的品牌以外,在美國鮮少能看到類似裂帛、韓都衣舍、麥包包等這樣完全源自於民間而迅速崛起的品牌。

某種程度上,美國本土的人口數量、供應鏈市場發展情況和用戶消費需求的固化等多重因素都導致了這種情況的出現。

第二個問題是:在美國,就不存在“推薦”+“導購”的市場需求嗎?

其實,美國還是有一些專門在服飾、時尚方面給大家進行推薦的KOL的,只不過,美國的一些成熟博主大都已經擁有個人的電商網站,也會在其他垂直領域電商網站上鋪貨,對於一個有電商屬性的社交平臺沒有強需求。

而少量憑藉Instagram慢慢崛起的達人們,目前採用的方式則是在Instagram上貼上圖片和產品介紹等,獲取大量轉發+在信息流評論區中插入對應的電商網站連接。最終引導用戶在電商網站上完成下單購買行為。

▲ Instagram APP截圖

但即便如此,能夠憑藉Instagram這樣的平臺成為導購達人的用戶,也始終還是少數人。這背後的核心原因,跟上一個問題的答案有關——本質上,在美國的消費選擇豐富度是弱的,不存在那種大量的不知名但品質優良的消費品,也不普遍存在那種需要去“淘”的購物文化,這直接導致了,即便你在美國想要做“購物推薦和服裝搭配推薦”,可能天然能供你去推薦的商品就不多……

第三個問題是:美國的圖片社交產品和中國的圖片社交產品有什麼本質不同?

本質上,美國的圖片社交產品(除Pinterest外)都更像是熟人社交產品,而圖片社交模式在國內由於微信的存在,則一直都未能成為熟人社交產品,而更像是陌生人經驗/資源分享集中地。

這直接導致了國內的圖片社交模式的電商屬性天然更強。以小紅書為例,小紅書在上線其購物分享社區整整一年後,才上線了其自營電商平臺“福利社”,這之後半年才開始了和各個品牌的合作,再之後才開始和第三方進行合作。

在開發出其電商屬性前,小紅書一直不溫不火。儘管說,利用用戶分享的內容沉澱下來的社區,小紅書的電商服務才有了壁壘,但實際上,電商是社區階段的小紅書的最佳變現途徑。

所以,中美購物習慣、文化和社交平臺的構建方式的不同,將電商和社交都引向了不一樣的方向。也導致了在美國,“推薦+導購”在短期內仍然不會成為一個大眾市場和大眾需求。

產品三:外賣APP,代表產品為餓了麼,美團外賣

▏中美兩國現狀對比

2017年是中國外賣行業爆發的一年,餓了麼在線外賣平臺已經覆蓋了全國2000個城市,用戶量達2.6億;美團外賣總交易額達到了1710億。

然而在美國,外賣APP遠還未形成這樣的規模和影響力,Uber旗下外賣軟件Uber Eats儘管在17年實現了快速增長,但其銷售額大約在不到200億人民幣,是美團的1/8。GrubHub、DoorDash基本不超過百億人民幣。

▲ 美團 (左) & Uber Eats (右) APP截圖

▏一些思考與分析

關於美國為什麼沒有出現外賣類APP的興起,我觀察下來,認為原因存在於三方面。

第一,絕大多數美國餐館從X年以前起,就開始自己提供外賣配送服務。

美國用戶如果想要點外賣,在有熟悉的餐廳可選的情況下,大可不必使用外賣軟件,直接聯繫餐廳就好了。

第二,美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地廣人稀的。

一般臨近飯店所有餐館裡就人山人海恨不得排隊都要半小時起這樣的場景,除了在紐約等少量幾個大都市的中心地帶以外,還是比較少見的,這也導致了美國人民的日常“外賣訂單”需求,可能不會有那麼旺盛;

第三,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點:美國的人力成本比國內高,這直接導致了美國的外賣配送費用也天然是高的。

以Uber Eats為例。如果只點一份主食,國內的配送費一般在餐品費用的1/4到1/6之間,而在Uber Eats上,這個比例一般是1/2到1/3。這樣居高不下的外賣消費成本,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用戶通過Uber Eats下單的訴求。

最後,還是上面提到的,美國餐館和建築物相對不集中,另外,日常出行里美國人也較少有使用摩托車、自行車的習慣。

就像上面說的,美國相對還是地廣人稀的,大家往往都是每家一間House(這點在許多美國電影裡也有體現了),而不是像國內一樣,普遍都是住單元樓,居住密度沒那麼大。而日常出行方面,要知道在美國,大家都是習慣乘坐汽車而不是摩托車、自行車的,甚至,美國絕大多數城市都沒有專門的非機動車道……

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在美國,外賣配送一般都需要藉由汽車來實現,摩托車很難成為外賣遞送的主要方式。而機動車配送在國內意味著更高的成本和更小的靈活性。

所以,在外賣這個領域下,本質上中美兩國,是因為地理環境、消費文化和人力成本的不同而有了完全不一樣的市場量級。

產品四:K歌類APP,代表為唱吧、全民K歌等

▏中美兩國現狀對比

從2012年,國內移動互聯網興起以來,“K歌”始終就是一類被人看好的大市場,並先後有唱吧、友唱、一起唱等產品誕生。而從2015年以來,騰訊旗下的“全民K歌”更是在這個領域內異軍突起,據報道稱,截止2017年8月,全民K歌的用戶數已經突破了4.6億。

▲ 全民K歌APP截圖

然而,在美國,卻從未誕生過一款哪怕是有一點點知名的“唱K”APP。

▏ 一些思考與分析

KTV在國內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始終是一種主流娛樂社交方式,各個年齡段的中國用戶在相約出遊時,KTV一定都會是可以考慮的一個選項。

但在美國,常見的娛樂社交方式一般分幾類:喝咖啡喝酒蹦迪、聊天打牌桌遊、和戶外運動。KTV大保健這種混合式的社交方式有著東方的神秘感,一般鮮少有人嘗試。那麼在美國,有沒有一堆人聚在一起唱歌的場合呢?有啊。大家比較喜歡蹦迪時一邊跳舞一邊唱。

因此,在美國來說,KTV這種東西還屬於特別小眾的亞洲文化。而既然連“唱K”的日常習慣和喜好都不存在,“唱K”類APP的銷聲匿跡也就不難理解了——這本質上是兩地不小的文化差異所致。

以上,就是我們所找到的4類在國內極度火爆在國外卻聞所未聞的APP,以及背後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對你有些參考和啟發。

就趨勢來看,中美兩地的一些風俗文化、地理環境、生活作息,歷史與政策等都存在著諸多不同,在互聯網的最早期,中國互聯網的技術儲備、創新能力等都還極度貧乏,在許多產品形態和解決方案方面還只能完全Copy美國;但進入到最近幾年後,互聯網在國內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開始漸漸呈現出了帶有深刻本土獨特印記的產品,這裡面最極致的,就是微信。

我也相信,未來幾年內,中國本土一定會呈現出更多與美國完全不同的產品創新與解決方案。

一定程度上,去思考這些中美兩地在產品解決方案和產品創新中存在的差異,也是很有趣的事,如果你有看到的其他在中國很火爆,但在美國卻很冷清的產品,也歡迎分享給我。


聊天喵


在中國只要有手機的人百分99都有微信,騰訊數據顯示用戶月量達到10億。

在中國這麼火可是在國外並不吃香。

微信app是我們的國民app,它是一款原裝的中國研發的聊天娛樂於一體的app軟件,它的思維是中國式的,和外國人不一樣,就像我們表達句子的方式就和外國不一樣。

我們經常會用微信語音聊天,視頻聊天,

又方便又便宜。





凸凸影音


眾所周知,自有互聯網以來,美國一直都是中國的學習對象,過去二十年以來,但凡在國內火爆的產品,從最早的門戶,到即時通訊,到BBS,再生活服務網站,再到後來模仿Facebook和Twitter走紅的開心網、人人網、微博,幾乎每一個在國內火爆的產品,你都可以在美國找到原型。而中美兩國互聯網業的發展進程和產品形態高度趨同,以及中國互聯網從業者的學(chao)習(xi)能力,也廣泛受到普遍認同。

但這樣的趨勢,在近幾年似乎開始有了變化。

我因為出國留學前往美國生活,在美國生活的兩年裡,我把手機裡的APP做了一次大換血,把百度地圖換成了谷歌地圖,把網易雲音樂換成了Spotify,把滴滴打車換成了Uber……

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越來越發現,有些在國內特別火爆的產品,在美國卻幾乎不存在,對應的,一部分我覺得很好玩很有意思的美國APP,在國內也從未聽聞過。

於是就有了這篇文章——

我想通過一些對比,讓你知道這些僅在當地火爆的產品都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在太平洋對岸的另一個國度,卻沒有相似的產品成功湧現?

  產品一:知識付費類APP,代表產品為得到、喜馬拉雅、蜻蜓FM

▏中美兩國現狀對比

2016年5月,羅輯思維團隊上線“得到”APP,主打付費知識音頻產品售賣——這可能是國內第一款完全以“付費知識音頻”為主營業務的APP,上線後,“得到”迅速獲得用戶認可及喜愛,初步完成了用戶需求的驗證。

此後,喜馬拉雅FM也開始跟進,從原本的移動電臺APP開始全面轉向付費知識音頻。

2016年7月,“得到”攜手李翔和李笑來正式推出頭兩個付費訂閱專欄《李翔商業內參》和《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並在此後紛紛迅速實現了銷售額過千萬,震驚業界。

在此前後幾個月內,知乎上線了知乎Live,豆瓣推出了豆瓣時間,付費語音問答分答也正式上線。“知識付費”自此開始成為了一個廣受無數人追捧的風口領域。

到現在,得到APP已經擁有超2000萬用戶,而喜馬拉雅在去年的123知識節當天,則實現了1.96億的銷售額,國內圍繞著“知識付費”而產生的產品、平臺、工作室有多達上千個之多。

但反觀美國國內,類似的通過付費音頻或付費訂閱等形式滿足面向成人學習需求的產品,卻幾乎沒有。在成人教育領域,美國只有Coursera、Udemy、Udacity等更偏學術的在線教育產品較為受到大眾認可。

至於付費的音頻內容,美國倒也不是沒有,但大都集中在在名人訪談、幼教故事等,且幾乎沒有太大體量的“爆款產品”出現,與國內的狀態可謂大相徑庭。

▏一些思考與分析

在國內的知識付費領域內,較為火爆的產品一般多為“新知”(如商業認知、創新、創業等相關)、“大家都感興趣的高等教育知識”(如經濟學、金融學、歷史等)、“實用職業技能”(如營銷、增長、時間管理、寫作等)這樣幾類。

得到頭部內容截圖

我對比了一下,類似的知識獲取需求,在美國人當中,倒也不是說沒有,但美國用戶中,一般要是真的產生了類似學習需求,多半就直接奔著參加系統的訓練課程(包括各類在線教育產品)、或買一堆書或找一堆網站來進行研究、又或者是直接參加大量線下沙龍來進行解決了,似乎少有人會產生這種“聽別人講個音頻快速高效的幫我瞭解一下XX知識”的需求。

我認為原因可能有幾點。

一是用戶的焦慮程度與付費習慣的養成。

國內知識付費的火爆現象下,是大量中國用戶的焦慮,焦慮“會不會被機器取代”、焦慮”會不會被年輕人取代”、焦慮“明天到底在哪裡”,而應對焦慮的方法,就是學習。

知識付費以幫助大家獲取知識、從而保持競爭力為切入點,迅速打開了市場。與此同時,用戶付費習慣的養成讓內容生產者有充足的動力(財富收入)來打磨內容。優質內容的出現為那些還沒知識付費的用戶營造了焦慮,又一次鼓勵了學習,形成了知識付費的良性循環。

而在美國,付費優質內容一直存在。比起國內的突然崛起,美國的知識付費更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焦慮也就來的不那麼突然。與此同時,美國用戶的付費意識,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美國的內容生產者通過已有的網站和播客等平臺,就能實現財務上的收入。因此,類似於得到的知識付費APP也就沒有了出現的必要。

二是中美職場人脈文化不同,信息對稱度也不同。

在美國,“校友”文化深厚,大家可以聯絡各行各業中的校友,並直接向他們請教,無論是職場上、還是個人成長上,都可以獲得相應幫助,都是一種普遍現象。由於美國職場的高度標準和統一,由相熟的學長學姐或是前輩們傳授的經驗往往十分可靠,並可被廣泛地應用於這一類產業。

在國內,建立強人脈關係並非文化,互聯網產業由於更注重商業應用所以高度分化,每一家公司的架構和同一職位的工作職責可能都截然不同。在這樣的場景下,人們想要獲取相關知識必須求助於業內資深人員系統性的講解,而這種講解更多是商業性的,而非人際關係所促成的,這也就形成了知識付費的市場。

三是比起美國,中國的流動性還很強,還存在大量個人躍遷的機會。

中國的高考制度給予了所有學生一個公平一試的機會,而不算高昂的大學學費與配套的助學金獎學金制度,保證了大部分有能力的學生有相應機會。走出校園後,多層次的商業環境使得不管什麼背景的學生都能有躍遷機會。

而在美國,私立學校和標準化的行業使得社會階級相對固化。根據斯坦福大學Raj Chetty教授的研究,美國孩子的收入與父母的收入正相關,機會不平等現象嚴重。

兩相對比,國內的用戶有更強的知識付費動機。

  產品二:圖片電商類APP,代表產品為小紅書、蘑菇街、美麗說

▏中美兩國現狀對比

2017年6月6日的時候,有一家不是淘寶、京東、拼多多的電商APP在開賣2小時後,銷售額就達1億元,在蘋果App Store購物類下載排名第一,這個APP就是小紅書。

小紅書從社區起家,聚集了千萬量級的用戶在社區裡通過加標籤的圖片來分享海外購物、運動、旅遊、家居、美妝、護膚、母嬰等領域的信息。 

?

小紅書APP截圖

蘑菇街、美麗說、再到小紅書,主打“達人推薦”、以帶標籤的圖片展示加上電商導購的玩法在中國市場上驗證了成功的可能。

而在美國,包括“什麼值得買”、“蘑菇街”、“小紅書”等類似的產品卻並不存在,甚至感覺從未出現過……

▏一些思考與分析:

這一現象背後,存在三個關鍵問題,我們可以逐次來看。

第一個問題是:美國人的購物文化和購物習慣,跟國內有何差異?

就我的感受來看,首先,美國人在日常消費場景下擁有的選擇多樣性並不高,比如說,在國內廣受歡迎的“小商品市場”這樣的東西,在美國基本不存在,相反,美國人購物會特別看重“品牌”,我認識不少朋友,都是從小到大在服飾消費上只買少數2-3個品牌的那種。

其次,美國的消費品市場也較為穩定,除了一些頂尖的明星、化妝師自創的品牌以外,在美國鮮少能看到類似裂帛、韓都衣舍、麥包包等這樣完全源自於民間而迅速崛起的品牌。

某種程度上,美國本土的人口數量、供應鏈市場發展情況和用戶消費需求的固化等多重因素都導致了這種情況的出現。

第二個問題是:在美國,就不存在“推薦”+“導購”的市場需求嗎?

其實,美國還是有一些專門在服飾、時尚方面給大家進行推薦的KOL的,只不過,美國的一些成熟博主大都已經擁有個人的電商網站,也會在其他垂直領域電商網站上鋪貨,對於一個有電商屬性的社交平臺沒有強需求。

而少量憑藉Instagram慢慢崛起的達人們,目前採用的方式則是在Instagram上貼上圖片和產品介紹等,獲取大量轉發+在信息流評論區中插入對應的電商網站連接。最終引導用戶在電商網站上完成下單購買行為。

instagram app截圖

即便如此,能夠憑藉Instagram這樣的平臺成為導購達人的用戶,也始終還是少數人。這背後的核心原因,跟上一個問題的答案有關——本質上,在美國的消費選擇豐富度是弱的,不存在那種大量的不知名但品質優良的消費品,也不普遍存在那種需要去“淘”的購物文化,這直接導致了,即便你在美國想要做“購物推薦和服裝搭配推薦”,可能天然能供你去推薦的商品就不多……

第三個問題是:美國的圖片社交產品和中國的圖片社交產品有什麼本質不同?

本質上,美國的圖片社交產品(除Pinterest外)都更像是熟人社交產品,而圖片社交模式在國內由於微信的存在,則一直都未能成為熟人社交產品,而更像是陌生人經驗/資源分享集中地。

這直接導致了國內的圖片社交模式的電商屬性天然更強。以小紅書為例,小紅書在上線其購物分享社區整整一年後,才上線了其自營電商平臺“福利社”,這之後半年才開始了和各個品牌的合作,再之後才開始和第三方進行合作。

在開發出其電商屬性前,小紅書一直不溫不火。儘管說,利用用戶分享的內容沉澱下來的社區,小紅書的電商服務才有了壁壘,但實際上,電商是社區階段的小紅書的最佳變現途徑。

 

所以,中美購物習慣、文化和社交平臺的構建方式的不同,將電商和社交都引向了不一樣的方向。也導致了在美國,“推薦+導購”在短期內仍然不會成為一個大眾市場和大眾需求。

  產品三:外賣APP,代表產品為餓了麼,美團外賣

▏中美兩國現狀對比

2017年是中國外賣行業爆發的一年,餓了麼在線外賣平臺已經覆蓋了全國2000個城市,用戶量達2.6億;美團外賣總交易額達到了1710億。

然而在美國,外賣APP遠還未形成這樣的規模和影響力,Uber旗下外賣軟件Uber Eats儘管在17年實現了快速增長,但其銷售額大約在不到200億人民幣,是美團的1/8。GrubHub、DoorDash基本不超過百億人民幣。

美團(左) Uber Eats(右)APP截圖

 

▏一些思考與分析

關於美國為什麼沒有出現外賣類APP的興起,我觀察下來,認為原因存在於三方面。

第一,絕大多數美國餐館從X年以前起,就開始自己提供外賣配送服務。

美國用戶如果想要點外賣,在有熟悉的餐廳可選的情況下,大可不必使用外賣軟件,直接聯繫餐廳就好了。

第二,美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地廣人稀的。

一般臨近飯店所有餐館裡就人山人海恨不得排隊都要半小時起這樣的場景,除了在紐約等少量幾個大都市的中心地帶以外,還是比較少見的,這也導致了美國人民的日常“外賣訂單”需求,可能不會有那麼旺盛;

第三,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點:美國的人力成本比國內高,這直接導致了美國的外賣配送費用也天然是高的。

以Uber Eats為例。如果只點一份主食,國內的配送費一般在餐品費用的1/4到1/6之間,而在Uber Eats上,這個比例一般是1/2到1/3。這樣居高不下的外賣消費成本,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用戶通過Uber Eats下單的訴求。 

最後,還是上面提到的,美國餐館和建築物相對不集中,另外,日常出行里美國人也較少有使用摩托車、自行車的習慣。

就像上面說的,美國相對還是地廣人稀的,大家往往都是每家一間House(這點在許多美國電影裡也有體現了),而不是像國內一樣,普遍都是住單元樓,居住密度沒那麼大。而日常出行方面,要知道在美國,大家都是習慣乘坐汽車而不是摩托車、自行車的,甚至,美國絕大多數城市都沒有專門的非機動車道……

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在美國,外賣配送一般都需要藉由汽車來實現,摩托車很難成為外賣遞送的主要方式。而機動車配送在國內意味著更高的成本和更小的靈活性。 

所以,在外賣這個領域下,本質上中美兩國,是因為地理環境、消費文化和人力成本的不同而有了完全不一樣的市場量級。

 

產品四:K歌類APP,代表為唱吧、全民K歌等

▏中美兩國現狀對比

從2012年,國內移動互聯網興起以來,“K歌”始終就是一類被人看好的大市場,並先後有唱吧、友唱、一起唱等產品誕生。而從2015年以來,騰訊旗下的“全民K歌”更是在這個領域內異軍突起,據報道稱,截止2017年8月,全民K歌的用戶數已經突破了4.6億。

全民K歌APP截圖

然而,在美國,卻從未誕生過一款哪怕是有一點點知名的“唱K”APP。

▏ 一些思考與分析

KTV在國內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始終是一種主流娛樂社交方式,各個年齡段的中國用戶在相約出遊時,KTV一定都會是可以考慮的一個選項。

但在美國,常見的娛樂社交方式一般分幾類:喝咖啡喝酒蹦迪、聊天打牌桌遊、和戶外運動。KTV大保健這種混合式的社交方式有著東方的神秘感,一般鮮少有人嘗試。那麼在美國,有沒有一堆人聚在一起唱歌的場合呢?有啊。大家比較喜歡蹦迪時一邊跳舞一邊唱。

因此,在美國來說,KTV這種東西還屬於特別小眾的亞洲文化。而既然連“唱K”的日常習慣和喜好都不存在,“唱K”類APP的銷聲匿跡也就不難理解了——這本質上是兩地不小的文化差異所致。

以上,就是我們所找到的4類在國內極度火爆在國外卻聞所未聞的APP,以及背後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對你有些參考和啟發。

就趨勢來看,中美兩地的一些風俗文化、地理環境、生活作息,歷史與政策等都存在著諸多不同,在互聯網的最早期,中國互聯網的技術儲備、創新能力等都還極度貧乏,在許多產品形態和解決方案方面還只能完全Copy美國;但進入到最近幾年後,互聯網在國內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開始漸漸呈現出了帶有深刻本土獨特印記的產品,這裡面最極致的,就是微信。

我們也相信,未來幾年內,中國本土一定會呈現出更多與美國完全不同的產品創新與解決方案。

一定程度上,去思考這些中美兩地在產品解決方案和產品創新中存在的差異,也是很有趣的事,如果你有看到的其他在中國很火爆,但在美國卻很冷清的產品,也歡迎分享給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