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學中醫的,很枯燥,有哪些有意思關於中醫的書推薦?

許傑


學中醫最怕走偏。有個好的入門,才是關鍵。中醫書籍浩如煙海,汗牛充棟,這些書其實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錯的。因為自唐代始,真中醫就失傳了。真正的中醫絕對不是靠經驗,它來自哲學的思維,易經和道德經等著作,是其哲學基礎。人體是一個複雜的小宇宙,每個人都可以猜迷式的談一些看法,但這種猜迷多數結論是錯誤的,而且造成很大的混亂。最近的權健事件,只是其中的一例。只有在正確哲學指導下的研究才會揭示真相。黃帝的內經,秦越人的難經,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才是一脈相承的醫學真理。然而這些真理卻長時間被曲解而失傳,導致中醫界亂象叢生,煙霧迷漫,邪說雜陳,正經掩埋。張仲景之後的一千幾百年裡,只有一人理解並著作了醫聖們的思想,這就是清代乾隆御醫黃元御。建議大家通過他進入中醫神聖的殿堂。建議先學黃元御的四聖心源,一旦掌握,可以進入傷寒,內經的佳境。請免費搜聽,喜馬拉雅於忠超大夫四聖心源導讀。邊聽邊看。


於忠超大夫


對於一個學醫的人,如果興趣不濃,確實枯燥。

我是一個自學者,是讓病痛折磨的太遭罪了,並且哪裡也治不好,才自學的中醫。


我是從人體穴位開始的,在自己身上按,每天記住三個穴的位置和名字,慢慢的懂得了很多知識,隨著時間的增加,知識也在體會中記得更深,通過按揉對身體有了很大的變化。


又學習了艾灸,讓有病的身體逐漸減輕,所以記憶更加深刻,因為身體的好轉是自己感覺到的,不需要問別人。

曾經在網上看到老師說,年輕的學員沒有老的學員學的快,不知道為什麼?

後來才知道,原來歲數大的人,本身就有病,在老師的教學中,自己親身體驗,並且非常有效,所以會更加努力的學習。

而年輕人



身體好,無法體會病痛的滋味,即使老師講的再好,沒有體會也就顯得枯燥乏味了。

圖片一二三是我頭痛的位置,用艾灸治療好了。


知足常樂273298521


自學中醫,想走捷徑是不可能的,必須系統地學,從基本概念開始。老夫前幾年突發自學中醫之衝動,考慮到家人和自已的需求。我從舊書店買來一整套中醫學院的教材,象在校學生一樣系統地自學,所不同的是沒有老師教,這雖然有困難,但是我想,人家能做到的我也應該能做到。我這以前是初中生,全靠自學高中全部課程而考上了大學,最後任機械工程師直到退休。自學就象上課,該背的方歌,脈象,仲景的隻言片語都力爭背記。以前我最大的願望是能看懂醫生開的處方,現在我早已能看懂處方,更能自已揮筆開處方了。還有更重要的是要實踐,給自已和家人開方治病。這個可以先參考一下教授給開的方子,仔細研究,當然不能問,人家不會理你。久之就悟出些道道。現在我暫時已做到醫院別想賺我和家人的一分錢了,不管藥費如何漲。總之,老夫認為,別指望靠他人推薦幾本書就能學好中醫,最好買一整套中醫學院學生用的課本來系統,完整地學。一套有上十幾本呢!祝你成功!


老張35536


推薦幾本現代的書,一本是《問中醫幾度秋涼》,另一本王唯工的《氣的樂章》,還有一本小說《首席御醫》。

《問中醫幾度秋涼》,作者不是中醫,但她的母親是中醫,女兒也學了中醫。算是記事文學吧。她是從旁觀者的角度,記錄了一些她母親行醫的事情,以及多年對中醫的思考。文筆不錯,也說了一些發人深思的問題。

《氣的樂章》,是一本不同的研究中醫的方式,不同的視角研究中醫。記憶中作者是學物理的,然後進入中醫的,從物理的角度思考中醫。

《首席御醫》呢,我看的是網上的小說,應該是正式出版了,但正式出版物名字是不是一樣,就不知道了。寫了一個醫術驚人的道醫傳承者,從醫轉而從政。很長,不過寫了一些社會生態,中醫方面也有不少典型案例,以及一些真知灼見。類似的小說網上不少,但這本算是比較值得一看的。

中醫類的,推薦你看看餘浩的書,如《醫間道》,與教材寫法不同,也是現代人寫的,爺爺傳的中醫,北中醫讀書,畢業後好像是回家鄉行醫了。比較容易懂,且有些見識的。他的書不少。

在校讀書,未必只讀教材,多看各類有點關係的雜書,能夠拓展思維,並且幫助理解。同樣的東西,不同的人說出來,感覺就不同。看的廣更容易理解。

最後,別忘了實踐。沒有實踐,中醫是學不通的。


踏雪無痕5141815


你好朋友!如果為了學中醫而學中醫,初學者或者得不到要領者,會感覺枯燥。如果以用中醫治病的目的去學中醫,相對來說會激發您的興趣,猶如闖關遊戲或者去探索寶藏般有動力。

剛開始學中醫首要問題是確定文化自信。首先要相信中醫能把一些疾病治好,怎麼樣能把病治好這個技術,是一個學習和探索的過程。

要大膽心細的嘗試臨床應用,要善於發現和總結理論、方劑、中藥、與疾病的應用。其實中醫人更像一個手藝人。中醫體系複雜,並且一般要自己獨立完成,因此更體現了匠人精神。

個人認為學習中醫不應該先背誦湯頭歌和學習四大經典,這會領初學者厭倦,像看天書,初學者應該先學習時方,陳修園的《醫學實在易》就是很好的代表,然後可以看看《本草備要》,再看看《醫學衷中參西錄》《臨證指南醫案》,細讀醫案後,就要學會分析醫案,這是打開中醫之門的鑰匙🔑,在醫案分析上初期會發現病因病機上有很多不理解,怎麼辦呢?這個時候請回頭看四大經典,你就會發現所有問題在四大經典上都能找到並且解釋很通,這樣複製,等你把很多醫案分析完了,四大經典的書也被你翻舊了,學會了,本來很枯燥很困難的事,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還有湯頭歌,我個人認為背不如朗讀,有點學生腦子聰明,很快會背,但是又很快忘記,記憶不深,如果想做到很多年不忘,還是要不厭其煩的朗讀,讀的次數達到一定的量,想忘也是一件難事。讀書千遍,下筆如神助。話不虛。



每個學中醫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不是說介紹幾本書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前幾天,一個通過頭條的小夥問我,說他想自學中醫,書也買了許多,可就是不知道從何處下手,說先看了一會黃帝內經,現又在看傷寒論……,作為學中醫的,四大經典是肯定要學的,但各人的文學功底不同,對古文的學習和解讀是不盡然的,這與過去的承師學徒不同,承師學徒,進門的功夫就是背,背的越多越熟老師越喜歡,然後老師會給你講解一些你不懂的地方或似懂非懂的地方,然後你再去體會那些原來不懂的地方或似懂非懂的地方,並會產生知識連貫的效應,此時你會覺得十分地有興趣。就會想獲得更多的未知,攻克越多的未知知識,這就是興趣來了,否則你會感到十分地枯燥的。所以,本人認為,首先必須背中醫最基的東西,其他有關醫書暫且不看,現代大專,大學教材是可以的,教材帶有普遍性,也看得懂,基礎知識牢固以後,再去博覽眾書,則易通易解,才會獲得更多。否則。你很難學好醫。

再說首先背什么,過去進門就是醫學三字經,藥性賦,湯頭歌訣,現代教都分了學科,中醫學基礎,中醫藥理學,中醫方劑學,中醫內科學,婦科……。首先必須攻克基礎學,該背的必須背,五臟六腑各自功能,氣,血,精,液等,其中教材就來自黃帝內經,如:腑者,藏而不洩也……這樣,你就可把古籍中一些概要的背了下來,基礎學這本書下功夫認真地學,同時,也學藥理學,教材有歷史源革到各章節分類,每學一味藥,都要記住它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法,並以歌決的形式背記下來,其熟練情度要達到,一提到藥名,你就知道它屬何種類,性味歸經,功效主治,以及它的同項類還有那些,它們又有何區別,如:一說辛溫解表藥,你立刻可想到,第一味是麻王,接著是桂枝,還有……雖同屬一類,又各有區別,……在學藥的同時,也學方劑學,教材也會有可解,方解要多看,結合基礎多理解,學了一個背一個,一個一個背記相加,熟到什麼情度。可以自測,從一至一百或更多,按書中順序一口氣背到底,停頓少或不停頓,然後,用紙,把方劑名全部寫上去,每個方劑名下留出寫方劑的空檔,然後計時默寫,以每分鐘一個方劑的速度直至一百或更多……

如此,初學者,每天都有事做,要看,要記,要背,要寫……還無味枯燥嗎?那除你不想學中醫了。


用戶489309824636


學中醫為何枯燥?沒有成就感,一個初學者,這個可能沒有臨床。一箇中醫愛好者,見到中藥名興奮的,見到中醫醫理分析那是有趣的,你會感受哲學的偉大升降浮沉的微妙,一會感到五運六氣多麼的偉大,五運的相互制約,不能讓一氣獨偏,但平衡是暫時的相對的稍偏是永恆的,相生是氣生,相乘相侮,是氣的作用,不是實物。如果這些不引起你的興趣,個人觀點,你對中醫不感興趣,可能看到臨床高手的療效,只知道中醫的高深,沒有引起中醫的興趣,個人觀點不適合學中醫,好在現在中醫教育還有西醫,尋找西醫突破吧,至少踏入社會能立足。


針灸尋源


朋友,如果你是學中醫覺得枯燥,我帶你一起想好嗎?首先,中醫並不吃香,中醫的書是蠻多的,中醫的方更多,比起西醫的病名更多吧,這是想,沒有數據,就可以憑這點心生優越了,中醫就有點香味了,還加上那麼多穴位,細細看,奇趣蠻多的呢,我會看著方名發呆,也會看著穴位名發呆,你會嗎?我見到的是極有限的,我想我見不到的更多,你在學中醫,有人在罵中醫,我就想法挺多了,什麼想法?把中醫實行數字化,或者說電腦化,讓電腦代人看病,太複雜的要高人或多人智慧疊加,但簡單的就很好辦,我舉個例子,剛感冒了,若怕風汗出脈浮緩,電腦就跳出一個桂枝湯來,若怕冷無汗脈浮緊,電腦裡就跳出一個麻黃湯來,這很好呀,感冒開始就攔下了,因為極時嘛,也不必花太多思維,我們花大量的時間把傷寒論太陽篇的方一一做成軟件輸入,一個蘿蔔一個坑,加加減減頭不昏,太陽篇上篇做好了我們就投放市場,這是張仲景的方,沒得說,感冒這一塊拿下半壁江山,我估計有人看了眼會紅,咱們就偷著樂唄,接下來太陽中下篇,一直到厥陰篇,一個蘿蔔一個坑地整理好,加加減減寶中寶,我們花十年二十年也值得的。照電腦方抓藥,有耐心的煮,聲音好的講價,有力氣的推著電腦和藥,我們流動怍業,眼睛亮的防人來抓我們非法行醫,這樣就不枯燥了,當然,我們要從傷寒論入手,你想加入就先學傷寒論,有機會我去跟馬雲表表態,希望他贊助我們一下,馬大哥你愛國就愛中醫在先,……


雞立鶴群829


有好多人,說中醫是偽科學,迷信,是騙子!在此我要說,你意思是說,中醫就是偽科學,是騙子了?那麼國立中醫藥大學裡的老師學生都是騙子?還有國家中醫院裡都是騙子?還有中國兩千年來都靠騙子治病了?什麼扁鵲,華佗都是騙子?還有韓國人夢想申遺成他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人日本人都是傻逼了?日本人在世界中醫藥市場佔百分之九十份額,日本人也是騙子了,不過日本人也用中藥的,日本稱為漢方藥,你意思是說日本人也是傻逼?人家日本韓國怎麼比你發達?還有在國外好多國家看西醫免費,看中醫可是收費的,為什麼老外甘心掏錢?沒你聰明?說到底你就才是個自以為是的傢伙,好像一副眾人皆醉你獨醒的樣子!你跟方舟子一丘之貉!都是外國人買通的奸細,妄圖打擊我們國家的民族自信心而已,哼哼,漢奸走狗,對得起你祖先嗎?


右手風水左手中醫


學學中醫難,讀書枯燥,這是每個學中醫的人都感覺到的,想真正學好,就必須設身處地的想,想自己生病怎麼辦?想自己最親的人生病了怎麼辦?這就是古人說的:為臣不知醫,不忠,為子不知醫,不孝。想想看,你最親的生病,醫院沒辦法,民間醫生也沒辦法,求神拜佛也沒辦法,怎麼辦。所以說學醫要有一顆濟世活人之心才行。所以有人說不近佛者不能醫。另外還要豁出去,當一輩子的學生,敢有一輩子付出的思想準備,才有可能學成一箇中醫,其實你有這種準備,有這種思想,一輩子的付出,最後得到的不是金錢物質,最後得到是精神,也就是一個健康之體,因為你把各種疾病都提前想到了,也知道生病的病因,自己就不會走那個彎路了。這就是所謂的“捨得”,捨得金錢物質,得到精神財富。以佛家的話來說,當你不顧自己的救人的時候,菩薩就會來救你,仔細領悟我的這些話,你才能領悟度人度己,其實老子也說過同樣的話,老子曰:不為私,才能成其私,這個“成其私”就是果得,黃帝內經就是探討精氣神的學問,而精氣神只有這種人才能得到。這就是精益求精,當你精益求精達到一定的層次,才能感覺到經脈在自己身體裡的運行,很多人讀不懂靈樞裡“精專者,行於經隧”,原因就是一個人達不到精益求精,“精專者,行於經隧”這句話在佛家來說就是“精進”,“精進”的後面緊接著就是“慧波羅蜜”,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慧波羅蜜”,再翻譯就是智慧。這時候你已經達到不病了,到這時候你還覺得學中醫枯燥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