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曹營上班?

曼巴星


諸葛亮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諸葛亮的一生被人們傳頌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也是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三國演義中說到,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也,然而古往今來,一直有許多人不明白,諸葛亮投靠了劉備?而為什麼不去投靠曹操呢?在政治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擁有政治優勢。在實力上,他統一了北方,成為北方的霸主,兵多將廣、錢糧充足。在個人能力上,曹操可以算得上雄才大略,比之劉備要強千萬倍,當時的政治家無人與他相比。特別是在對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賢若渴,三次頒佈“求賢令”,廣納天下賢才。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曹操為人雙面性格。曹操的性格很複雜,雖然曹操求賢若渴,但是曹操心狠手辣。期初曹操的根本想法是匡扶漢室,但是真正稱霸北方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並最終使兒子曹丕遭到了這一點,曹操因為戰亂砍到人民流離失所,無所安定會傷心流淚。也會出臺政策安撫人民,發展生產。但是也因為自己父親的死而遷怒所有人,大肆殺戮,屠殺十幾萬無辜百姓。對待人才,他可以聽到人才來投,興奮地襪子都不穿的跑去迎接,也會因為下屬的一句話而遷怒於人,殺死跟隨自己多年的老朋友。由此可見,曹操性格多樣,而孔明品德高尚,事必躬親,對待下屬以及百姓如同對待自己的家人一般,所以曹操不適合做主公。

2.曹操選人才依賴大家族。在曹操麾下的將領謀士,基本都是大家族出身,有名望。比如荀彧、司馬懿等等,都是大家族出身,而且曹操仰仗自己家族的將領居多,如夏侯惇,夏侯淵,自己的兒子、侄子等。所以在曹營幾乎沒有其他落魄士族上升的空間。如果諸葛亮投靠曹操,縱使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應該也不會被曹操重用。所以要想有更廣闊的舞臺以及能得到重用的機會,投靠劉備是很好的選擇。

那麼為什麼諸葛亮單單隻投靠了劉備而不去投靠孫權呢?三國曹操曾經評價孫權有句話說“生兒當為孫仲謀”可見孫權的才智以及謀略都有過人之處,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投靠孫權呢?在赤壁之戰之前,諸葛亮前去東吳說服孫權聯合抗曹,當時的大臣就想留下諸葛亮為東吳所用,但諸葛亮知道後還是婉言拒絕了。因為雖然孫權愛惜人才,可能會重用諸葛兩,但是以孫權的度量,當時已經有周瑜,應該不會對諸葛亮的所有計謀的言聽計從,而且周瑜素有妒才之嫌,要是諸葛亮留下輔佐孫權,肯定會與周瑜有所對抗,而當時周瑜手握東吳全部兵馬,所以諸葛亮若與周瑜有分歧,孫權也不會採納諸葛亮的計謀。所以諸葛亮不會留在東吳。

而反觀劉備方面,不管是在政務上,還是生活上,劉備全權交由諸葛亮負責,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讓諸葛亮感覺到自己遇到了伯樂,而且劉備是“三顧茅廬”請出的諸葛亮,在諸葛亮看來,劉備不管是品德還是待人處事,都跟自己的態度相同,而且劉備還是正統漢室之後,所行之事,順應天命。所以諸葛亮一生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一缸歷史


諸葛亮為什麼不選擇輔佐曹操,而選了弱小的劉備?磊落故人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

諸葛家族長遠佈局,不把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裡

諸葛家族到了諸葛亮這一輩,有三個人非常傑出,被稱為“一龍、一虎、一狗”,分別指的是諸葛亮

,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諸葛亮的堂弟諸葛誕。當時漢室傾頹,諸侯四起。諸葛家族經過分析,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便是曹操、孫權和劉備這三家。為了保證家族的延續和興盛,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這三兄弟分別投向其中一家,諸葛謹報效東吳,做了孫權的謀士,是為虎;諸葛誕投奔魏國,和夏侯玄一起官至大將軍,是為狗;諸葛亮大家都知道了,成為劉備蜀漢兩朝丞相,杜甫《蜀相》詩云: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諸葛家族的佈局煞費苦心,將來不管是魏蜀吳哪一個最終一統天下,諸葛家族都有一脈延續下去。但想是一回事,實際又是一回事。諸葛家族“龍虎狗”在三國分別成為一方勢力,結果卻滿盤皆輸。諸葛亮的後代隨著蜀國的滅亡而煙消雲散;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因為東吳的權力鬥爭,慘遭滅門之禍;諸葛誕被被司馬氏夷滅三族。

曹營人才濟濟,諸葛亮去了不過是“錦上添花”,何如向劉備“雪中送炭”

諸葛亮出山是在公元207年,此時的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曹魏方面人才濟濟,謀士方面有荀彧、韓嵩、沮授、田豐、郭嘉等等,特別是郭嘉這個鬼才,才能韜略並不在諸葛亮之下。諸葛亮如果投奔曹操,就要從頭做起,並且作為一個南方人,必定受到已經穩定的北方利益集團的排擠,可能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反觀這個時候的劉備,仍然連一塊穩定的地盤都沒有,還是託庇於劉表門下。這一年,曹操北征烏丸,劉備勸說劉表襲取許都,劉表不聽。劉備除了中山靖王之後的名分,以及關羽、張飛這些猛將,手中沒有幾張好牌,特別是缺少有全局眼光的謀士,正是求賢若渴的時候。於是當徐庶推薦了諸葛亮之後,劉備便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看劉備誠意夠了,便出山輔佐劉備,君臣二人在隆中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大計。諸葛亮此舉對於劉備來說,不啻於雪中送炭,果然得到劉備的重用,被任命為軍師,君臣相得,言聽計從,成為一段佳話。


磊落故人


諸葛亮準備出山這一年,曹操首席謀士郭嘉病逝,所以後來有句俗語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句話肯定不是出現在當時的,否則曹操得知必定恨透了諸葛亮。

諸葛亮不去曹營,在晴空看來,有多方面的原因: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晴空推斷,諸葛亮是忠於漢室的,如同曹營的荀彧一般,只是拯救漢室的方法不同罷了。諸葛亮出山之前,徐庶輔佐劉備打了幾場勝仗,曹操派人接徐母進許都,以為要挾,徐元直迫不得已入曹營,臨走前走馬薦諸葛。可以預見,曹操對待人才的方式是諸葛亮所不喜的,何況諸葛亮還是徐庶的好友。漢室衰敗,許都那邊已經指望不上了,諸葛亮忠於漢室只能另起爐灶,輔助劉備,好歹也是漢室血統。

曹營人才濟濟,謀士眾多

諸葛亮自號臥龍,自比管仲樂毅,可見對於自己的能力非常的自信。既然準備出山,自然要選擇一位明主,曹操雖強,謀臣濟濟,入曹營恐怕一時間無法大展拳腳,聲名遠揚。漢末人才除了隱居山林,選擇出山自然是為了“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諸葛亮學業已成,自然渴望一展拳腳,一鳴驚人的機會。

假使選擇曹營,毛遂自薦,也得從基層做起,俗話又說:“寧為雞頭,莫為鳳尾”,曹操北方一統,天下大勢漸成,這時候再去投奔,也沒有多少發揮的餘地。相反劉備陣營人才空虛,即便是從頭開始,弄得有聲有色,才能顯示出自己一身的本事。

臥龍之名只在荊楚,無人引薦

諸葛亮不曾出山,一直師從於水鏡先生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大漢名士,即便學成後也只是躬耕於南野,靜等賢主,未曾有過任何建樹。因為荊楚之外無人得知,曹操在聽聞諸葛亮出仕劉備,也只是嘲笑那是個山野村夫,直到赤壁大戰,大放異彩,方才天下皆知。

諸葛亮自有名士清高,不肯如同郭嘉一般四處奔走考察賢主,毛遂自薦,只在山野種田等待,頗有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味道。假使曹操沒有以徐庶之母要挾他歸曹營,諸葛亮未必會得到引薦,迅速成為劉備的軍師,興許還要推遲出山的時間。

從中晴空也領悟了一個事實:在人才激烈競爭之下,默默無聞不可取,毛遂自薦,敢為人先,有能力有才華必能找到最合適自己發展的那一片天地。在這一點上,我是欣賞郭嘉的!


以上為頭條號“晴空莽莽”的回答,頭條App搜索關注“晴空莽莽 ”與您分享更多文學、詩詞、歷史趣聞。


晴空莽莽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頂尖人才,號臥龍!臥龍、雛鳳得一可安天下!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時關注天下大勢,常自比管仲、樂毅,可見諸葛亮有輔佐明主、定國安邦的大志向!在主公的選擇上,諸葛亮有自己的要求!

一者在身份問題上,東漢時期是非常注重門第出身的,袁紹家族號稱四世三公,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被選為盟主,就是因為出身好!曹操是官宦之後,靈帝時期官宦專政,這在當時的社會,是很不被人瞧的起的!諸葛亮或許不太在意,但肯定是有影響的!

二者能不能被重用的問題!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正是曹操打烏丸的那一年,曹操打敗了袁紹,帳下謀士如雲,諸葛亮二十多歲的年紀,投奔曹操,能不能被重用?即使重用,也必在荀彧賈詡等人之下,諸葛亮是什麼人,他自比管仲樂毅,豈會甘心居於他人之下!要做就要做第一謀士,第一文臣,這是諸葛亮的志向,而在曹操這,他實現不了!

三者諸葛亮在南陽,曹操在北方,沒聽過諸葛亮的名聲,要不然以曹老闆的個性,絕對會把南陽姓諸葛的都綁到魏國去的,直到夏侯惇在博望坡失敗後,才知道諸葛亮這個人,就問荀彧諸葛亮的才能,荀彧告訴曹操:諸葛亮的才能勝己十倍!所以曹操錯過了招攬諸葛亮的的機會!

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自此開啟了一帆風順的創業生涯!曹操要是早知道,肯定會千方百計的招攬諸葛亮,即使招攬不到,也會像徐庶一樣不會讓劉備得到!

喜歡的歡迎關注留言,相互交流!!!?


小任談史


184年,黃巾起義,諸葛亮3歲。

190年,各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諸葛亮8歲。

194年,劉備領徐州牧,諸葛亮13歲。

198年,袁術在壽春稱帝,諸葛亮17歲。

199年,袁紹攻殺公孫瓚佔領冀、幽、青、並四州,諸葛亮18歲,“成年了”!

199年6月,官渡之戰爆發,到200年10月,袁紹敗給曹操,諸葛亮19歲。

207年,曹操大破烏桓,消滅了袁氏殘餘勢力,統一北方,諸葛亮26歲。也是在這一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臥龍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回到題中,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曹營上班,而是選擇了暫居新野還是寄人籬下的劉備?

此時的曹操統一了北方,意氣風發,野心勃勃,想進一步把“企業”做到世界前列。

曹操雖愛才,但是此時的曹操麾下謀士如雲,郭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這幾個哪個的名氣又比諸葛亮低呢?

曹操麾下的這些智囊團,已經和曹操征戰殺伐了好多年,深得曹操信賴。

而且此時的曹操集團,發展前景一片大好,距離統一天下近在咫尺。

即便此時曹營再招攬人才,最大的職位也就是管理一方州縣,很難進入到影響集團發展戰略的高層階級。

所以從曹操的角度來看,諸葛亮雖自稱“臥龍”,但是曹操並無招攬之心,以他現有的實力,足以踏平江南。

從諸葛亮自身的角度來看,他沒有去曹營應聘,這也是比較好理解的。

首先,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樂毅是何等人物?出將入相級別的人物,諸葛亮自詡驚天大才,他的志向可不單單是一個謀士,而是賢君下的名相!

其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屠城等手段令諸葛亮作嘔,在諸葛亮眼中曹操是“漢賊”,而諸葛亮一心向漢,以匡扶大漢為己任,自然不會投靠到曹操麾下。

再次,諸葛亮的朋友圈向來集中在荊襄一帶,家族也和荊州的劉表交情甚好,在江南諸葛亮有更多的士族資源和人脈可以發揮。

最後,劉備三顧茅廬、求賢若渴的姿態是真的打動了諸葛亮,良禽擇木而息,士為知己者搏,雖然此時劉備兵不過三千,將不過關張趙,但是在諸葛亮眼裡劉備是一支匡扶漢室的潛力股,劉備值得諸葛亮輔佐。

正是因為諸葛亮放棄了曹操那邊的捷徑,選擇了劉備,三國曆史無論歷經多少年仍然在後人心中保留著不可磨滅的地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蜀漢丞相諸葛亮,他那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


白衣青象


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曹營上班,我們從諸葛亮的角度思考一下,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1.南陽歸隱,曹操不知道

曹操作為一代梟雄,和當時眾多割據諸侯一樣,招攬天下豪傑名士,為自己效力,壯大自身實力。從曹操追逐名士徐庶的故事,可見其求賢若渴的態度。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此詩足可見曹操對賢士的心裡渴求。

諸葛亮當時在臥龍崗歸隱,沒有向外面推銷自己,沒幾個人知道其謀略文采能力,曹操想禮賢下士,找不到其人。徐庶進曹營後,由於對曹操欺騙他的行為感到不爽,也沒有把諸葛亮推薦給曹操。

2.無人舉薦,不想自降身份

天底下的文人墨客都有一點一樣,那就是自尊心很強,好面子,諸葛亮也不例外。徐庶不想舉薦諸葛亮,曹營裡其他人又都不認識他,由於沒人舉薦,諸葛亮不想自降身份自行前往曹營,這樣不會引起曹操的重視,說不定,曹操都不一定會見面。比如,益州別駕張松,求見曹操不得,熱臉貼冷屁股,悻悻而回,憋屈的慌,裡子和麵子都掛不住,傳出去影響名聲。諸葛亮不想重蹈覆轍。

3.利弊權衡,利大者優先

曹操手下謀士很多,如郭嘉、荀彧、程昱等,陣容已經很豪華,實力都不俗。站在諸葛亮的角度想,即使他自薦成功,獲得曹操的重用,那也就是其中的一個謀士而已,話語權有限,弄不好還容易被排擠。而反觀劉備這邊,三顧茅廬,拜為軍師,這地位、權利和榮耀,槓槓滴,何樂而不為呢。

諸葛亮這等聰明人,在利弊權衡之下,當然會選擇利大者。

4.志趣相投,工作好開展

曹操自身能力很強,性格多疑,謀士只可提建議,決策權還是曹操定,屬於強勢自我型主公。

劉備織蓆販履出身,歷經磨難,性格溫文爾雅,有難題商量著辦,屬於溫和民主型領導。

諸葛亮雖久居臥龍崗,但亦可知天下人和事。所以,考慮到自己的性格特點,以及未來的工作開展,選擇跟著劉備打天下,更穩妥和合適。

5.忠心耿耿,才可美名傳

在那個年代,尤其是賢士,名聲很重要。諸葛亮既然已經選擇了跟隨劉備,就要從一而終,忠心耿耿,即使身死,也比留下不忠的罵名強。

想想呂布的故事,認丁原、董卓為父,後相繼殺了他倆,其不忠行為為天下所不齒,被張飛破罵為三姓家奴,這等羞辱可是奇恥大辱。

想想于禁的故事,于禁本為魏將,被關羽水淹七軍後降蜀,後又降吳,後又降魏,為了活命一輩子不受待見,被人恥笑,鬱郁而亡。





小諸葛歷史觀


諸葛亮去不去曹營上班,就彷彿我們今天選擇就業一樣,我們可以從企業平臺、個人發展和工資待遇三方面來看一看:

1、 企業平臺---曹操一方黑料太多

諸葛亮踏入社會的時候,曹操集團已經發展成為大公司了,財大氣粗,很有社會影響力。但是這家公司的名聲不是太好,歷史黑料有點多。包括挾天子令諸侯、徐州屠城、用人肉當軍糧、官渡之戰坑殺俘虜等等。這讓諸葛亮在就業選擇的時候不願意選擇曹營。

2、 個人發展---去了曹營不能主政

諸葛亮個人能力毋庸置疑,自比管仲、樂毅。他要的是進入一家公司得到重用,能夠主政。顯然曹操公司裡面強人太多,荀彧、郭嘉、荀攸、程昱、賈詡、張遼、徐晃等大佬們早已功成名就,諸葛亮論年紀、論資歷,肯定只能做小弟,得不到重用。

3、 工資待遇---新人工資少,不如跟劉備創業

諸葛亮作為剛出道的年輕人,要是去曹營打工,待遇肯定好不到哪裡去。這時候正好有多次創業失敗的劉備來到荊州,有身份,有名望,正在招募創業合夥人,這對於諸葛亮真是天賜良機,當然不會考慮給曹操打工了。

如果我是諸葛亮,曹操公司名聲不好,去了得不到重用,工資待遇又不高,我肯定不會考慮去曹營上班。


歷史步行街


先給結論,因為曹操不需要諸葛亮,也不認可諸葛亮。

諸葛亮出生於公元181年,早年跟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成年後隱居在南陽山林中,自稱臥龍。

而曹操出生於公元155年,比諸葛亮年長26歲。

也就是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諸葛亮才16歲。

你們想想一個16歲的諸葛亮,在曹操看來還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孩子,能有什麼大的作為呢。

後來曹操先後打敗了呂布,袁術,袁紹,劉琮,統一了北方,擁兵百萬準備南下進攻東吳孫權。

這個時候的諸葛亮還是在山林中隱居,沒有輔佐過任何人,曹操自然不知道有諸葛亮這一號人物的存在。

畢竟古代不是現在信息這麼發達,諸葛亮想要贏得曹操的信任,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公元201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這一年曹操已經46歲,身邊有謀士荀彧,程煜,郭嘉,賈詡。

武將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以及張遼,張郃,于禁,樂進,徐晃五子良將。

曹操一心想統一長江南北兩岸,這是當時天下之大勢所趨。

而諸葛亮這個時候去投奔曹操,最多也就勉強混上二流謀士的待遇,根本沒有機會參與到曹操的核心決策層。

這一點是諸葛亮不能接受的,因為他自比臥龍,以管仲,樂毅為偶像,他能夠接受不收重用的待遇嗎?答案肯定是不能。

所以他才遲遲沒有去投奔曹操,因為曹操不會重用他,他也不樂意去。

直到劉備的到來,讓他看到了施展抱負的機會。

劉備是漢室後裔,不管這個身份是真是假,最起碼這塊招牌在世人看來是夠響亮的,這是劉備自身的一點優勢。

利用這個身份劉備籠絡了許多頂尖的人才,比如關羽,張飛,趙雲。

劉備雖然兵不過千,但他經歷了許多失敗依然堅持恢復大漢的理想,這是讓諸葛亮比較佩服的一個優點。

劉備相對於曹操,弱了不止一個檔次,但正是因為這樣的差距,諸葛亮到劉備陣營才能受到重用。

諸葛亮為劉備量身定做了一套戰略方針,就是先取荊州,再取益州,漢中。

以荊州和益州為依託,發展自身勢力,等待時機北定中原,進一步完成統一大業。

諸葛亮的計謀,對劉備來說簡直是如魚得水。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後,確實為劉備爭取了更多的地盤和利益,實現了當時在隆中的天下佈局。

如果諸葛亮帶著這一個計劃去找曹操,曹操可能會嗤之以鼻,甚至會認為諸葛亮是個沒有真才實學的人。

總之,諸葛亮和曹操這兩個人註定不會成為一個陣營中的盟友,只能做敵人。

—End—



冷月鉤沉


諸葛亮的家鄉在徐州琅琊國陽都縣(今山東沂南),原本是安定有序的環境。董卓在洛陽倒逆施行的期間,許多百姓為了活命,紛紛遷移到徐州。曹操的父親曹嵩也曾經來到琅琊避難,但是由於軍閥混戰,曹嵩被徐州牧陶謙的部將張闓劫財害命,與幼子曹德一同喪命。曹操得知消息,率領大軍攻打陶謙,盛怒之餘,遷怒百姓,“坑殺男女數十萬口於泗水,水為不流。”讓原本富庶穩定的琅琊地區充滿了戰亂與死傷。諸葛亮當時只有十三四歲,他在叔父諸葛玄的看顧下,離開家鄉逃到豫章。到了豫章沒多久,諸葛玄又被東漢朝廷的新太守朱皓趕走,他帶著諸葛亮姐弟轉到襄陽,投奔當時的荊州牧劉表去了。所以諸葛亮對於濫殺無辜,害得自己流離失所的曹操充滿了恐懼與嫌惡,他經常藉著吟誦《梁父吟》的機會,抒發內心對曹操的憎恨。


梨渦小篆


公元197年,是東漢末年各路大V野蠻增長的一年。袁術、呂布、孫策、曹操、袁紹爭當年度最值錢IP,連小號劉備也跑到下邳這個33線城市兼併了一個冤大頭,開始認真創業。同年,一個小鮮肉在河南南陽開了一個地方性的小號:臥龍。

諸葛亮也想成為大V,但並不想馬上就成為大V。開通“臥龍”號時,他只有16歲,漢末的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獻帝回京、袁術稱帝……這麼多大事都過去了,諸葛亮才剛剛起步。社會傳言,三國的紅利期已經過去,再出來的號要想成為大V難上加難。可是諸葛亮並不著急,他的地方性小號不搞推廣、不求轉發,只關注五六個人。

公元199年,文藝號賈詡把張繡忽悠瘸了,大V袁紹滅掉了公孫瓚,小V劉備得到了徐州,周瑜已經幫助孫策成了江東第一大V;人家做活動發紅包求轉發,諸葛亮不動,他只關心他的蔬菜與莊稼。公元200年,許攸幫助曹操擺平了袁紹,成為當年最佳謀士;諸葛亮還是不動,偶爾推送兩篇文章,不求點贊,不求打賞,不發軟文。公元201年,小V劉備來到荊州;諸葛亮終於關注了劉備。

在他淡定關注世事的這些年,其兄長諸葛瑾去了東吳,同學徐庶投奔了劉備,荀彧、賈詡、郭嘉、周瑜等人個個聲名鵲起,可諸葛亮還在他的小圈子裡晃盪,不急不躁。

因為諸葛亮不願意將就。他才不去東吳,那是江左人士的天堂,他去了也就是當個部門經理;他也不會去曹營,曹操的謀士已經超編了,他去了不過錦上添花。沒有諸葛亮,曹操依然雄霸北方;沒有諸葛亮,孫權依然稱雄江左。

可有一個人,如果沒有諸葛亮,他就無法三分天下。

諸葛亮在等那個想三分天下的人。然後,劉備來了。

可諸葛亮還是不著急,他玩起了躲貓貓,其實就是殺殺張飛、關羽的銳氣—一個空降的CEO如果不降伏業務骨幹,工作是沒辦法開展的。

擺平了驕傲的關羽、張飛,諸葛亮一出手就是《隆中對》,直接把老闆劉備說跪了。

在等待的這些年裡,諸葛亮除了關心蔬菜,還關心天下。有時候,等待是最好的努力。而力量來自於你在等待時做了什麼。如果劉備上門,諸葛亮拿不出《隆中對》,而是拿出《有機農業與旅遊業的結合》《淡水養殖致富100篇》,雖然也是他嘔心瀝血的著作,但還會有後來的三國鼎立嗎?

在諸葛亮的草屋裡,劉備只等了兩天;而諸葛亮為了等劉備,等了十年。等待才會創造美。郭嘉從袁紹處離職,乾等六年,直到他碰到曹操;司馬懿裝病,拒絕了曹操七年,要不是曹操發火,他可能願意再等等……

未來那麼美,我們不要著急。耐得住寂寞,才能碰到更好的機會,遇見更好的人。真正的機會不會辜負任何人,它只是在等一個可以匹配它的人。

公元207年,諸葛亮出山。指導老師水鏡先生髮來私信:“雖然你找到了工作,但還是晚了啊。”曹操雄霸北方,孫權坐斷東南,三國的戲份好像被搶得差不多了。諸葛亮不急不慢地回答:“不晚啊,對我來說,三國才剛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