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農村過年,感覺各種聊不來,是誰惹的禍?肉體和靈魂該如何安放

何為故鄉?我想應該就是故山故水、故景故人吧!可如今回鄉卻難遇“故人”、“故景”、“故鄉生活”了。還鄉時的我們已經出現了分層,故鄉不再是故鄉。

兒時熟悉的屋簷、花盆都已不見了

何為故鄉?我想應該就是故山故水、故景故人吧!

回農村過年,感覺各種聊不來,是誰惹的禍?肉體和靈魂該如何安放


背井離鄉是條不歸路

人,才是故鄉最大的動力和活力。可是,即使修了橋、鋪了路,現在的鄉村卻變得日益安靜了。只有在過年的時候,城市的租客們回到故鄉,能給故鄉帶來短暫的車水馬龍。

現在的家,有時候甚至就是連鎖酒店,住幾天,就走了。留下睡過的床被,父母洗乾淨,曬好後,又匆匆收進櫃子裡,等待下一個過年的到來。

衣錦還鄉,舊指富貴以後回到故鄉。可如今,農村恐怕已經是衣錦難還鄉了,因為回鄉以後難以維持衣錦的生活。常聽打工返鄉後的人說,在家掙不到錢,所以不得不選擇外出。如果有錢,沒有人願意背井離鄉,沒有人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回農村過年,感覺各種聊不來,是誰惹的禍?肉體和靈魂該如何安放


常聽打工族們抱怨,回家或者出門,大包小包,像逃難似的。但是對於有些年輕人來說,離家又何嘗不是逃難呢?害怕相親、逼婚、趕婚禮……更害怕遇到昔日的同窗教他的孩子喊叔叔或者阿姨。這恐怕是80、90後過年害怕回家的重要原因吧。

在人們的記憶中,農村的春節是是那樣的熱鬧:鞭炮聲聲、鑼鼓陣陣,成群結隊、互相拜年。而這些,已經停留在當年的記憶中了。農村的春節,也像城市一樣變得沒有了“年味”。

農村的“年味”是什麼?是村子裡的小孩聚集在一起放鞭炮,是村子裡的人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左鄰右舍拜年賀新春,是村子裡的人敲鑼打鼓耍獅子、跑旱船、舞龍燈……現在除了三三兩兩的幾聲鞭炮聲以外,卻死一般的沉寂,這就是當前農村春節的現狀。

回農村過年,感覺各種聊不來,是誰惹的禍?肉體和靈魂該如何安放


春節期間,小編回到鄉下老家,發現路上不再像過去一樣有人成群結隊地走親訪友拜新年,取而代之的是偶爾有一輛兩輛小車從旁邊那個村子裡疾馳而出。走進自家村子裡,看僅剩的八九家人家都是關門閉戶,有的房前屋後甚至滿是枯草和光禿禿的樹枝。

這是一個過去有百十來口人的村落,在我的記憶中,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每年從大年三十那天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村子裡幾乎就沒有斷過鞭炮聲,尤其是臘月三十吃罷團年飯後,整個村落二三十名小孩子都聚集在生產隊的打麥場裡,放著鞭炮,玩著遊戲。正月初一的早晨,村子的孩子們在大人的帶領下挨家挨戶去給左鄰右舍拜新年,送祝福。農曆正月初三開始,那些耍獅子、跑旱船、舞龍燈的在大隊幹部的帶領下,義務到各家各戶去演出。成群結隊去逛廟會。

回農村過年,感覺各種聊不來,是誰惹的禍?肉體和靈魂該如何安放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村子裡的人便開始陸續外出,他們有的是在自己的努力下在城鎮買了房子,有的是因為兒女在外地工作並落戶,他們跟隨兒女們去外地定居,有的因為高速鐵路工程拆遷安置進上鎮上農居房,有些沒拆遷的也跟著申請了提前拆遷,於是,村子裡的人越來越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鼎盛時期的120餘人到現在的不再有人居住。

“村子裡已經沒有人了,再也熱鬧不起來了。”還偶爾回老家自留地種菜的大哥告訴我說。的確,不管在任何地方任何場合,熱鬧的基本要素是人,沒有人是熱鬧不起來的。沒有了人當然也就沒有了孩子,沒有了孩子,那些放鞭炮的主體就缺失,於是乎,農村的鞭炮聲隨著歲月的更替,開始變得稀稀落落了。

回農村過年,感覺各種聊不來,是誰惹的禍?肉體和靈魂該如何安放


再說說正月初一的早晨,孩子們在大人的帶領下挨家挨戶去給左鄰右舍拜新年,送祝福的(俗稱拜跑年)事,“現在橫直就那麼幾家人,十幾分鍾就輪流走到了,再也不會像過去那樣人多壯觀了。”是的,現在村子裡的人少了,他們拜跑年所花的時間也少了,但卻缺了過去那種增進左鄰右舍感情的紐帶。

已經搬進城鎮或外地的不可能在春節期間專程回老家一趟給鄉親們拜個跑年,住在鄉下的人也不可能到城鎮或外地給他們拜跑年——根本不知道對方住在什麼地方。“農村拜跑年的習俗要不了幾年就會消逝”。不少人都這樣說。

回農村過年,感覺各種聊不來,是誰惹的禍?肉體和靈魂該如何安放


曾幾何時,春節期間耍獅子、跑旱船、舞龍燈是農村最熱鬧也是最具人氣的春節“標配”,現在幾乎見不到了,而那些當年耍獅子、跑旱船、舞龍燈的人已經老去甚至逝去,不少地方面臨或已經失傳。“現在的人春節的時候聚在一起除了打麻將就是玩手機,那些玩意兒(耍獅子、跑旱船、舞龍燈)沒人演也沒人看。

”事實上也是如此。沒人演,因為現在的農村一是缺乏這樣的人才(幹部),二是村裡缺乏資金,現在不像過去那個年代,給點工分就行,現在需要真金實銀,即便有也不一定有人願意幹。沒人看,這個不難理解,都在玩手機打牌。

回農村過年,感覺各種聊不來,是誰惹的禍?肉體和靈魂該如何安放


每年的春節回老家,其實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想會一會兒時的玩伴們,和大家在一起聚一聚,聊一聊。但是,每次都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因為這些兒時的玩伴們都已經“四分五裂”,除了少數幾個還在聯繫以外,其他的已經失聯多達三十多年了——有的從我離開家鄉的那一年起,就沒有再見過面。

不僅僅是我們這些老人,那些年輕人亦是如此,偶爾相見了,竟然不知道對方是誰,那些小孩子就更不必說了,根本不知道是誰家的孩子,孩子與孩子們之間,也互不相識。

回農村過年,感覺各種聊不來,是誰惹的禍?肉體和靈魂該如何安放


看到村子裡塗滿的“拆”字,我就在想,最多再有兩年,這個村子將徹底消失,與村子一同消失的還有在這裡村子裡傳承了數以百年計的鄰里情,除了偶爾的家族性的婚喪喜事能見到面以外,村子裡那些移居城鎮或他鄉的人再也不會回到這個村子,他們將不再是鄰居,他們在這一生中有可能不會再相遇,尤其是九零後、零零後的人,以後相遇形同陌路,完全就不知道他們曾經是一個村子的鄰居。

我們無法阻擋社會發展的滾滾洪流,也無法阻擋人們走出村子的追求,我無法想象那些在農村傳承了千百年,具有濃郁地方風味和特色的民風民俗會不會隨著村子的消失而消失。

回農村過年,感覺各種聊不來,是誰惹的禍?肉體和靈魂該如何安放


衣錦難還鄉,只因還鄉已出現分層


有時候我不明白,都是一起長大的小夥伴,為什麼有的會格外的親密?直到某天,有個朋友跟我聊起他們剛進城打工那會露宿街頭的場景。他對我說:“人,走著走著就分層了。”

這句話瞬間就讓我想明白了。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畢竟是兩條線,即使都經歷了社會生活的磨練,那些混得好和混得不好的,終歸會有某種打不破的隔閡。

上學的時候會有人告訴你,你不應該只想著房子、車子;離家的時候會有人告訴你,你應該心裡裝著國家,裝著故鄉。可是回鄉的時候,才發現,除了家人,故鄉又何時裝著你?

回農村過年,感覺各種聊不來,是誰惹的禍?肉體和靈魂該如何安放


故鄉不再是故鄉

我想,如果有“人”,故鄉終歸會好一點。60後的父輩被迫還鄉的時候,土地對他們來說就像雞肋,丟了可惜,但又缺少對它們的激情,他們或許已難建故鄉!而80、90後的我們,或許更願意賴在城市裡,也不願意面對凋敝的鄉村,更別說建設故鄉了!就連那些天天喊著新農村建設的鄉村幹部,也都是週五就回到了城市的家中。鄉村何以尋出路?

都說故土難離,安土重遷,若是故土沒有了故人,又該遷向何處?

每一個地方值得留戀,都是因為那裡有溫暖你的人。倘若有一天,故鄉不能再溫暖你,當你回來,你發現昔日的鄰居跟你說的是這個社會已經是金錢社會了,昔日的泥路也找不到了,那些兒時的茶園,捅過馬蜂窩的古樹,光著屁股泡澡的河流,陪伴著你童年的橘子樹,還有你回家時開口必叫的爸爸媽媽等等,當這些都沒有了的時候,故鄉,也就只有在記憶裡了。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願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故鄉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願天下的祖輩都能在陽光般的溫暖中度過最美的夕陽生活,願我們的爸爸媽媽都能過上“你養我長大、我陪您變老”的生活。

回農村過年,感覺各種聊不來,是誰惹的禍?肉體和靈魂該如何安放


城市如火如荼

農村的生活仍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我是農民的女兒,但我對農村生活不是很熟悉,一來我父母早早脫離了農業生產,開辦了一間私營小企業;二來我在農村的時候,是以“學生”身份參與其中的。學生不是純粹的農民,不知從哪兒湧來的自信,大多數的我們都清楚自己會跳出農門。

離開農村多年後,我有一個機會,回爐再造,再過半個月的農村生活。說實話,我很忐忑。這是廣東農村,我並不熟悉情況。況且,農村並不像有些人心中想象的那樣美好,我的田園夢早就醒了。

相反,我成了城市化的忠實擁躉。我以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人口的集聚勢不可擋,如何建設更加人性化的城市,為更多的人提供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才是正經的課題。

城市化的車輛滾滾向前,不可阻擋。小城市的人會自動往大城市集聚,城鎮的人會自動往小城市集聚,而農村,應該慢慢就消失不見了吧?現在,不是有很多學者研究“農村空心化”的課題嗎?不是有很多人說農村只能見到老人和孩子嗎?如果城市可以做好農民工子女學校,農村勢必衰敗的吧?

“20%吧。”我問村書記這個村有多少人徹底離開農村走向了城市,書記說了一個數。這個數,與我估計的相差不遠。是的,你沒有看錯,還有80%的人仍然生活在農村。他們並沒有搭上城市化的順風車。

回農村過年,感覺各種聊不來,是誰惹的禍?肉體和靈魂該如何安放


與城市不一樣,這裡有著不一樣的天,不一樣的地,不一樣的風俗文化,甚至,不一樣的交通規則。

是的,有很多年輕人選擇了外出打工。可是,這裡是他們的發源地,是他們的據點,也是他們大多數人的終點。他們會選擇把掙來的錢投入到這裡,修蓋房屋,贍養老人,撫養後代,甚至投入到家鄉的產業上去。如果連鳳尾都沒得做,那就不如做雞頭。

無論何種理由,有很多人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生活在農村。他們外出務工,僅有少數人,在城市裡找到立足之地。

他們為什麼不呆在農村?因為,農村,沒有他們向上發展的空間。

他們為什麼不留在城市?因為,城市,還沒有做好接納他們的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