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現在有些地方結婚彩禮隨五塊錢,一家人都去吃飯,你怎麼看?

豫北見聞


在我個人看來本地區一個村子裡面,隨禮100元全家出動的局面已經是很難堪的了,沒想到題主哪裡居然隨禮五元,還全家都有去參加宴席,讓我瞬間感覺我們這裡的風氣還是好的,果然一山更比一山高,一浪更比一浪強啊,只是這種不道德的對比,只會讓我們互相臉紅吧。

農村現在有些地方結婚彩禮隨五塊錢,一家人都去吃飯,你怎麼看?

互相傷害你來我往的局面,只能落得一個眾人黯然失色的結局,隨禮五元全家吃飯,這得是有多大的勇氣,多厚的臉皮能夠做出這樣的事情,即便是辦宴席的主人家人逢喜事精神爽,可是面對這樣一個局面也只能有苦難言吧。

農村一桌喜事的酒席,最少的消費標準也要在350元,一個桌子上面坐8個人,每個人隨禮五元,也就是40元,350元的成本化肥去掉禮金40元,每桌賠償310元,這要是坐上個幾十席,賠償個幾萬元恐怕辦事的主人家第一個就心如死灰了吧。

農村之間的大事小情你來我往,當然並不是從本質說是屬於以收錢為目的,但至少應該可以解一時的燃眉之急吧,花花轎子人抬人,你有事情的時候我幫助你一下,我有事情的時候你伸出援助的手,這樣的生活和處事方式才能讓村民的行為和作風得到發揚和光大。

隨禮少,全家出動臨走的時候在打包,這樣的風氣在農村開不得啊,過去農村辦酒席,計算計劃有多少人參加,很快的就能大體推斷出來,而現在不行了,實際參加的人數絕對比你現象中的要多得多,因為太多的小孩,和老人也緊跟著潮流組團來吃席了,這樣就會很容易造成辦事主人家,準備不足,出現缺席的局面,只能在倉促中在找飯店安排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現在我們村子裡面,很多生二胎以及一些小喜事的辦理,都直接忽略過去了,歸根結底的原因就是不敢辦,來喝喜酒的人太多,主人家不敢招呼,即便是農村的生活好了,可誰也不願意吃那麼顯而易見的的虧吧。

這並不是一個好的農村宴席勢頭,它其實是一個變相的農民之間互相比這傷害的事情,我個人認為隨禮100元,有小孩家人跟隨吃席已經是底限了,你隨禮的錢數首先參考的就是對方給過你多少錢,再者就是要結合現在的農村生活水平,以及主人家準備的宴席高端程度,最起碼應該能保證主人家有一個收支平衡吧,不能讓人家忙乎了一天,一算賬居然還賠錢,時間長了誰還敢惹啊。

農村之間的人情來往都是相互的,孩子和老人吃不了多少東西,但是還是一定要佔有一個位置,我個人建議一家之中隨禮5元自己去已經是很不堪的,我們歲數大了可以把尊嚴面子放在一邊,可是孩子還小,這樣的飯對於他們來說不吃也罷啊。

我是農村小小李,如果你對我的回答有些許滿意,希望你能給我一個點贊關注。


農村小小李


農村現在有些地方結婚彩禮隨五塊錢,一家人都去吃飯,你怎麼看?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講個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

我們村子裡有戶人家,這家男主人有點哈寶(老實),男人還有個弟弟——弟弟剛好很狡猾。從小這弟弟就欺負哥哥,兩個人在村子裡的口碑也是大相徑庭。哥哥因為老實、憨厚,在當時還是狠招姑娘喜歡,在二十五歲那一年結了婚(弟弟當然早就結婚了)。

結婚當天也算熱鬧,但哥哥一家的奇葩表現卻讓村民們大跌眼鏡:這弟弟在哥哥結婚時不僅沒來幫忙,上人情債更是隻上了十塊(當時同村不親的人都是一百)。弟弟在上人情錢時還說這十塊就算給哥哥了,以後反正要不回來。弟弟不止把自己的媳婦帶來了,還額外帶了一幫狐朋狗友,說是哥哥結婚沒什麼人,自己喊人充場面。

等到這婚事弄完以後,哥哥和弟弟大吵了一頓,自此以後形同陌生人,村子裡其他人也很少和弟弟來往。

  •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

中國農村何其大、何其多,各地都有著屬於當地獨特的風俗習慣。如果說當地確實只是收較低的份子錢,而且也希望在結婚時能夠十分地熱鬧,那麼只上五塊錢的人情,然後一家人都到場也就無可厚非。我記得曾經看過一個新聞,說是在廣東某地逢年過節的紅包只有兩塊錢,這在我們恩施這邊是不可思議的。

當然說如果當地的份子錢上的都比較高,比如其他村民都是以一百打底,這個時候這樣做明顯就不合理。要麼是那家人小氣,不懂得咱們農村的人情世故往來;要麼就是兩家人有恩怨,互相不待見。當然我個人是覺得,不管平時有什麼事,結婚都是咱們農民人生中的大事情,應該給足別人面子。

曾經我到陝西參加同學的婚禮,因為兩人之間的關係很少,所以打算給五百。結果我一看人情單,最高的也只有二十元,

於是最後我上了二十,再給我同學發了個四百八十八的紅包。也算是表達了對當地習俗的尊重。

  • 農村的人情世故

在農村一場白事和紅事,可以看透很多:最先到家裡來幫忙的,絕對是自己最親的親戚和朋友;最早來到家裡吃飯的人,絕對是村子裡說閒話最多的人,

他們往往早早地吃完飯後然後到處找人聊天。不過不管是白事還是紅事,當時村子裡的農民都會給予主家應有的尊重,幫助他們辦好這件事。

當然在農村總是會有關係好的人,和關係不好的人。而這些關係不好的人,就可能做出如題主所說的:只上五塊錢,卻一大家子人來吃飯,破壞紅事酒席上的氛圍。這樣雖然對咱們農民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影響,但總歸是會破壞咱們喜事的氛圍,為這件人生大事留下不愉快。

我們這邊還有過更為奇葩的事:有人請他的親戚幫忙帶人情,叫他幫忙上兩百,結果這個親戚只上了五十,自己留了一百五。還好那人請別人幫忙看看,不然可能還不知道自己的錢被貪汙了。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在農村可以說有些人就是九斤八怪,恨不得所有人都按照自己的意願活下去,所以出現這樣奇葩的事情也就不足為奇。我們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做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愛茶者九號


14年我結婚時,有個看帳還禮的。十五年前她家有事婆婆隨了20塊,現在十五年過去她還的也是20塊。只是看賬單的時候我驚奇了一下,婆婆隨口說了一句:20塊錢還三個人來吃得呢,席差點準備的不夠嘍,孩子太多了。

後來村上有事,我媽只要隨禮去,我都盯著。年數太長10年左右的,當時給我們隨40的,我們都是回100。近幾年的隨40的都是添20。

至於吃席,我家基本一個人,有時熱或冷的天,我們就不去吃了,碰到孩子願意跟的時候就去,即便都在家也只去一個大人。但確實有託家帶口,婆婆兒媳在帶兩個孩子的那種還是比較多的,當地風俗吧,習慣就好。


寶寶gogoup


我那兒隨禮少則三五百,多則上千,最高的過萬。吃酒隨禮已成了一筆沉重的負擔,於是有人就想著法兒辦酒席,只為了收回禮錢,最後造成了今天吃東家,明天吃西家,有時一天要隨幾份禮,吃酒都吃不過來。造成了嚴重的負擔和浪費。隨禮5塊錢,我覺得挺好,大家都一樣,誰也不嫌誰少。如果怕虧錢,少辦點酒席就行了。人一輩子紅白喜事能有幾次啊。


用戶2813898887853


其實說起份子錢,以前老早就有的,在以前人們窮的時候,誰家有紅白事,帶上幾尺布,過去幫幫忙什麼的,中午的時候在一起喝點酒樂呵樂呵!

在我大學畢業之後,去了工作單位之後,因為大多數年齡都差不太多,都到了結婚的年齡,單位的領導專門開過一次會,只要是結婚的,無論關係好壞,一律一百元封頂,可以給五十,但是絕對不能超過一百,為此很多人表示很不理解,其實現在想想,老領導還是非常好的,直到現在,在單位已經十多年了,在單位裡面也算是個老人了,即便是現在有結婚的,我們單位也是一律一百元,無論關係多好,這樣的風俗一直流傳到了現在,後面來的新人有的多給,收禮的這邊一般都會抽一百元,剩下的一分不多要的!

在老家有結婚的,還是按照當時老早父輩遺留下來的賬單還禮,基本也都是十塊二十塊的,五塊的確實挺少見的,去了,放下錢,寫上自己的名字,有時候是紅事,家裡大人都去給人家幫忙去了,孩子只能跟著,也就有了寫了十來塊錢,一大家子去那吃飯了,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好,去了就面子,總比每個人都寫一千塊錢,一個人都沒有的要好吧?

無論錢寫多寫少,都和麵子沒有關係,人到位了捧的是人場,無論是紅事還是白事,只要有人肯幫你,我覺得這就足夠了,人到了,在那主家為了表示感激請一頓飯也是好的啊!


農人張三


現在農村地區酒席比較多,結婚生子、老人做壽、喬遷新居、高考中榜等等,酒席的門類繁多。都得隨禮,少則50,多則幾百。對很多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來說,隨禮,成了每年重要的一項開支。至於題目中提到的5元禮金,在現在的物價水平情況下,確實沒有見過。

我記得90年代,我們那裡的農村辦酒席是每家每戶10~20元,2000年以後,就是50~100元,現在基本上是100元左右。有些關係比較親近的,隨禮就會多一點。但總體上來講,保持在100元左右。隨禮以後,全家去吃飯。因為大人都被叫去幫忙了,小孩每人做飯,所以乾脆全家一起到主人家吃飯。至於關係比較疏遠的,就會每家只去一個人。

如果農村出現隨禮5元錢的情況,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約定俗稱。在一些地方,每家每戶隨禮多少,都是由族裡面的人決定的。以前在山區,大家普遍貧窮,隨禮的時候就規定,儘量減少大家的經濟負擔,每家隨禮5元左右,主人家只是略備薄酒招待。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人的收入逐步增加了,但是老人家約定俗成的事情,大家都沒有想過要去改變。所以直到現在還執行著老人們的決定,隨禮只隨5元。

二是惡意競爭。在農村居住過的人都知道,中國農村的人喜歡窩裡鬥。他們看到別人比自己過得好,就百般嘲諷,甚至從各方面進行阻攔、使絆子;看到別人不如自己,就百般奚落,處處設陷,以欺負不如自己的人為快樂。當辦酒席的時候,就故意只隨5元錢,然後全家去吃。還說,你那麼有錢,隨5元錢得了;或者說,我也沒錢,只有這點了。以此來挖苦別人。

三是現在風氣轉變。中央三令五聲要整治農村的奢靡之風,限制婚喪嫁娶規模,減輕群眾的負擔。有些地方執行的比較好,成立專門的理事會,負責管理婚喪嫁娶的酒席。理事會從鼓勵農民不辦酒席的目的出發,限制只能隨禮5元,普通人、或者能力不足的人,少辦酒席,甚至是不辦酒席,樹立農村新的風氣。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不管是隨禮5元也好,隨禮100也罷。我們給人隨禮是為了減輕主人家辦酒席的開銷,而不是為了去吃他們家的一餐。人來了,比什麼都好,禮輕情意,大家量力而行,不攀比、不挖苦,和諧共處。誰家有難處,我們可以多隨一點禮金,幫一把,建立互助的鄰里關係,遏制農村鋪張浪費、攀比成風、奢靡成行的不正之風。


千里走鄉村


我是貧農希蒂,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隨禮五元錢,一家人都去吃飯的情況我們這裡根本就沒有,我也沒有聽過現在還有隨禮五塊錢的事。


在我們這裡如果有人家辦紅事,就算只是一個大隊的鄉親來隨禮也都是一百元,更不用說親戚朋友了。


每年快到五一和十一的時候,我的朋友圈裡很多人都會算算自己一個假期要出多少份子錢,看看自己一個月的工資還能剩多少。


就在上個月,我小姨家的弟弟結婚了。小姨辦了26桌,結果超了一桌,最後是27桌。每桌十個人,每人最少也是一百元,加上我們這些親友隨的重禮,一場婚禮下來,小姨家賺了不少禮錢。


像小姨家的情況在我們村子和周圍的村子裡是很常見的。


以前還有一人上禮,一家三四口出動的情況,但是現在已經看不到這種全家坐席的情況了。一個大人帶一個孩子是不少,獨自一人坐席的也有很多。


這種情況和村民們的生活條件變好了有錢了有關。坐大席已經不是全家改善伙食的機會了,畢竟現在我們村子裡誰家不是天天吃肉呢!


所以如果現在家人都去坐大席的話,人們都會嘲笑你。


當然,祖國這麼大,村子這麼多,經濟條件和風俗肯定差別很大。如果有人是隨禮五元,全家去吃大席的話,也是有可能。如果我遇到這種情況,我是真的會不高興。




貧農希蒂


現在在東北農村兒子結婚,生孩子,過壽,孩子升學等。都要隨禮,那有隨5元錢的人,隨5元錢那是二十年前的事拉。在我們東北現在隨禮最少是一百元錢,一般的朋友,二百元,好點的三至五百元。親屬一般5至一千元以上。至於來一家人吃飯,我認為:農村人辦事,圖的就是一個熱鬧,來多少人無所謂。


王臣150707683


一般在農村地區我們出去吃酒席,隨了份子錢現在一般都在300元以上,通常如果條件好一點的在500~1000,普通朋友一般就是300塊錢左右。現在農村人們辦酒席一般都會選擇在節假日的時候,一般會選擇在國慶的時候或者是春節期間辦酒席,尤其是像結婚這種一般都是在這個時候辦,因為結婚需要比較熱鬧,所以只有在春節和國慶的時候人們才會回老家,這樣結婚就會比較熱鬧。


我記得小時候我們在農村,一般都是隨禮二三十塊錢,然後一家的人一起去吃,從來沒有人會說什麼,因為以前人們的生活條件都比較差,二三十塊錢其實也算比較多了,不過現在在農村地區,我們當地一般禮錢至少在300元以上,而且也是一家人一起去吃。像親戚朋友如果辦酒席我們發紅包,如果少於300塊錢的話,真的有點拿不出手,因為農村人也比較好面子吧,再加上現在農村的經濟條件和生活水平都已經比以前好的太多,所以人們也不會在意這一點錢。



雖然說辦酒席看中的並不是真的要收紅包,但是如果在農村地區吃酒席的話,人們還是會相互比較包紅包的金額。按照我們當地現在包紅包的數量來看,一般最低在300元,如果低於這個數據肯定會讓人覺得不舒服,覺得你不重視,而且現在物價水平這麼高,其實如果包的紅包太低的話,其實主人辦酒席也會虧的比較多,如果大家都這樣做的話,所以我們當地的人包紅包也不會太少,畢竟這樣拿不出手,而且會影響彼此的感情。




不過在有些地區就不一樣了,尤其是在我國的廣東一些地區,當地一般辦酒席沒有收紅包的這種習俗,甚至有時候客人吃完飯之後還會包一個紅包給他拿回去。所以說主人辦酒席完了都是直接自己掏錢,而且不收別人的紅包。而題主說如果農村地區的人一家人去吃酒席,只隨5塊錢的禮,那麼我覺得這個5塊錢只是一種意思,並不是真正意義上要給錢,只是圖一個吉利罷了。所以我覺得這種情況之下,應該主人不會在乎彩禮的多少,大家覺得我分析的有道理嗎?


少三番


對於這種做法,我不但鄙視他,還會瞧不起他

現在的五塊錢能幹嘛?哪怕是一百塊錢,出去買個菜,你也提不回來多少東西,所以五塊錢的彩禮,真的是很小人的做法。隨便在外面吃上一頓飯,哪怕是一個快餐,少說也要八九快吧,況且你這是一家人吃,連別人的飯錢都不夠,生活的精打細算不是用在這些個地方。

我也是農村的,據我瞭解,我老家吃酒席,一個名額最低也是五十元錢,關係稍微好一點都是一百,親戚朋友都是兩百元以上,所以這種五元的彩禮,我不知道是怎麼拿得出手的,可以說這人的臉皮是真的厚。我爺爺死去已有21年了,也就是死於20世紀九十年代,那時候最低的都是一元,兩元,稍微多一點是五元、十元,甚至幾十元。現在物價上漲那麼多,人們的收入也提高了不少,相比之下五元的彩禮,實在是不應該。這是為什麼呢?

  • 這不符合實際情況,別人都是幾十元的彩禮,就你特殊才五元,不說隨大眾,你這做得不。而且你厚道,這還是一家人吃酒席,就更說不過去了。

  • 此人太過計較和精打細算,生活是細水長流,需要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上精打細算,但是我們得分情況,不能做出這種不合規矩的事情。

  • 這種人肯定會遭到同村人的白眼,一般的農村人都非常淳樸。但是對於這種情況肯定忍不了,在將來的生活裡,大家對他肯定會有很多非議。相信他的生活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別人都不會再願意與你交往,做朋友。

實際上,這種情況在農村不是沒有,但是特別少,一般都是個例的情況。但是這種人在農村都不受人待見,如果他遇到什麼事情,大家肯定也不願意幫助他。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對於這種情況,也沒有必要特別奇怪。

人的一生不僅要活好,做人做事也很重要,不要太像主人公一樣扣得太厲害,做人已經沒有原則了,失去了底線,相信大家都不會喜歡這種人,他們的生活又是另外一個世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