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法上您對水平高低臨臨便知是怎麼看的呢?

老三供熱環保鍋爐


很多不入流的書法愛好者,其作品難以進步的根本原因,不臨帖佔大頭,更有甚者,本身毫無根基,卻標榜個性,大寫特寫,盡情展示,精神雖可嘉,殊不知被業內貽笑大方。所有會不會臨帖,會不會寫楷書也是最簡單的一種檢驗方式。

對於書法學習,臨習古人經典法帖是唯一的選擇或者說是最好的選擇,“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更是清楚的說明了取法的重要性,李世民也曾說:“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臨帖的重要性其他答友都說了,我不再展開著說,我說說一個尖銳的問題。

造成時下學書者不臨貼的原因是什麼呢?我有幾個觀點:

第一,古今審美的差異。古人欣賞書法是以望聞問切的方法為之,而且形容書法都是用神采飛揚這樣的詞彙;今人正好與之相反,欣賞的是力度、結構、章法,即使讚美某人的書法,也只會用剛勁有力這樣的詞彙來形容。也就是說,從過去的神采美變成了今天的造型美。

第二,因為審美不同,導致學習方法也不同。古人學習書法是以神采為上,外形為下,也就是說學習字帖中的神采,不太注重外形(所以有很多人會覺得蘭亭序不知道到底好看在哪裡?);今天則是外形為上,神采為下,刻意去追求外形的相似度,極力刻畫線條,而忽視神采。

第三,懶,急功近利,過多的個性與自己武斷的主見





俊文書法


再者,當今書壇有一部分書家與愛好者,終生都致力於某位書法名家的臨摹學習,比如“啟體”書法圈、“毛體”書法圈,許多人臨摹的非常逼真。而對於一些較少臨摹這兩種體式的書法家,臨摹的水平肯定是比不過前者的,但你能說“啟體”、“毛體”書法家們就比別的書法家藝術水平高嗎?


因此,要辯證看待臨摹水平與書法水平之間的關係,臨得好並不代表書法水平高,臨得不好也不能代表書法水平低。有些書法家本身也不願意去深學某個書家作品,而是有選擇性地去吸收借鑑,重點放在“化”上,而不是“形而上”。同時,也要從反向去辯證來看,臨得不像並不代表寫得不好,如果在體現書法最基礎的線條結構等方面都存在“硬傷”,書法水平也絕對好不到哪裡去。

抱庸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抱庸詩書


說到底都是標準的問題!沒有一定的標準,書法的好壞就沒有辦法判斷。

就像大家評論弘一的書法,有的說好,好到快達到佛的層次了。有的說不好,說弘一那樣寫書法是對書法的背叛!

我不贊同弘一法師的書法,如果把橫與豎寫成木棍是書法的話,那麼,我們使用火柴擺字就行了,何必費事弄那個柔軟鋒豪的毛筆呢?

有一定的標準就不用考究臨帖了,從書法的筆劃,結構可以判斷書法的優劣!比如橫在楷書至少有個規範的標準,也有個難度的標準,而在行草也大致如此吧!如果沒有呢?大家只能在難理解的筆劃上下功夫,你看楷書的一個橫,寫的沒有起筆,沒有運筆,也沒有收筆,誰敢說不行?恐怕只有底層的書法人敢說!高層的敢嗎?有這膽識的沒有幾個吧。為什麼呢?恐怕是自己不懂,不能再理論上說明,弄不好就會貽笑大方!

在沒有標準的情況下呢!臨帖也不失是一個好的建議!大家可能看不出全部的水平,至少可以理解個大概,怎麼也勝過明知不成,還被人家雲裡霧裡地糊弄好吧!


一笑貫長天


對於每個初學書法者來說,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臨帖的目的就是讓學書者弄明白所學書體在結構、用筆、章法等方面的法則、規律、方法和技巧。

東晉著名書法家衛鑠就提出,書法之妙“莫先乎用筆”。主張學習書法要上朔其源,師法古人,反對諳於道理,學不該贍,以致徒費精神,學無成功。

關於對一個人書法水平的高低只要看其臨臨便知,不能一概而論,也無法定奪。最主要的是看其創作水平,有的人字帖臨的好,甚至和原帖一樣,可一旦離開了字帖自己創作時就寫不好了,這裡面有方方面面的原因。其主要的原因是臨習方法不對,加之不去思考,不去領悟,只顧照胡蘆畫瓢,沒有掌握用筆的書寫方法。

從古至今,各個朝代都湧現出了許許多多著名書法家,但最終被大家認可的喜歡去臨習的一般都是顏、歐、柳、趙楷書四大名家,還有書聖王羲之的行書。無論臨習哪一家都要認真臨寫,做到邊臨邊思邊悟,善於動腦,對照字帖找出存在的問題,多寫多練。另外還要養成良好的讀帖習慣,通過臨、讀掌握其用筆方法。

對初學書法者而言,本人認為還是先從大楷入手,其實大字最難寫,只要把大字寫好了寫小字就容易多了,如果只寫小字不寫大字,時間久了再寫大字就困難了,很難上手。再者寫字時最好站立懸肘寫,因為站著寫視野開闊,容易把握字的結構,同時能有效的提高書寫的力度。對此衛鑠在《筆陣圖》中提出“先須大書,不得從小”。還提到了“力筋”之說,她認為“下筆點墨畫芟波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當然, 如果只是喜歡書法,把寫字當成業餘愛好或樂趣,就無須講究這麼多,只要自己覺得滿意就行。祝書友們學習進步,開心快樂!!!




微笑如酒3


臨帖是書法的必經之路,通過臨帖可以增強用筆的功夫,體會先人書法的意境,掌握書法的結構、筆法和章法,然後形成自巳的風格。書法沒有捷徑,只能大量的,用心的臨帖,才能修成正果。但從當下看,有些名人也熱衷於書法,大筆一揮就能賣字。但真正懂書法的人是不會買他們的字的,因為他們不是書法家,他們很少有認真練字的,即便是有些名人寫的不錯,但對於一個臨過帖的人一看,就如同照妖鏡一樣,其本性即暴露無遺。如果讓那些名人臨一下帖,估計他們會醜態百出。

當然,臨過帖的人就不一樣了。書法這東西看著簡單,一張紙,一扞筆,是個人就能來兩下。然而要想寫好,可不是件客易的事,甚至要比作畫難,因為寫字是一次形成的,一旦塗改即成敗筆。學寫字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大多數人寫了一輩也成不了名家。雖然成不了名家,只要臨過帖的人,寫出來的字會稱之為正統,否則被視為江湖體。趙孟頫的字,被稱為趙體。但人們說他是最貼近王羲之的,說明他一生中臨過除王羲之之外的大量的帖,才形成趙體。這個事例比較典型,凡此種種,舉不勝舉。


左岸閒雲


我也寫寫






管戈


現在,一般說來,人們把書法和寫毛筆字是區別來看的。所謂用毛筆寫出標準的漢字,就叫寫✍🏻毛筆字,,可以好看,也可以不那麼好看,看懂你寫的是什麼就好了,與寫鉛筆字,鋼筆字沒啥區別,主要是通訊和交流功能,實現功能就OK了。這在中國古代,甚至是上個世紀之前,寫毛筆字和寫書法之間,區別是不大的,所謂“書法藝術作品”一說起碼還不是太普及。但是,到了近現代,隨著交流,通訊功能的漸進式退出,人們寫字機會大大減少,很少寫信📝了,寫文章、寫總結,寫報告等也逐漸採用電腦打字了,寫字,尤其寫毛筆🖌️字,完全成為一種形象表現形式,籤個名,題個款兒,寫個藝術點的牌匾,招牌等,交流的功能為次,甚至沒有,主要是展示,藝術欣賞的功能,文人騷客們再羅列上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功能,收藏拍賣行價值連城的古代墨寶的連篇累牘的展示,等等,普通的寫寫毛筆字就變成藝術繼承與創作了,高價字畫大行其道,尺面隻字,動輒拍出天價。引得無數追名逐利者,一時趨之若鶩!刻苦練了幾天毛筆字,自覺和古人寫的也沒差多少(藝術審美也確實沒有什麼太明確的衡量標準,見仁見智,尤其是一些人就是覺得他寫的就是好,水平嘛,古來沒幾個,你也真的沒法說反對的話),古人的幾個字就值幾千萬,我的就不值麼?世上還有天理沒有?於是,已經有點名氣的,就把名氣拌上,有點地位的就把自家的字抬得高於自己的地位,有點權力的就直接權力開道,總之,其實都是名利惹的禍,附庸風雅造的孽,寫毛筆字一時成為藝術創作的重災區,一言難盡!

扯得有點遠,哈!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離不開時代背景。至於書法水平,我們不能搞歷史虛無主義,字寫得好不好,有沒有標準?我認為有!是不是藝術?我認為也是藝術,而且是一門很獨特很高級的藝術。寫字要達到一種很高的藝術水準,需要長期磨鍊,也需要書寫者的藝術靈性!說人話,就是刻苦訓練,臨黑一潭清水,還要加上自己有一定的悟性。二者缺一不可!前者,指的就是要學習傳統,對老祖宗的章法結體用筆要有足夠的“揚”,“棄”,這就是要充分臨帖,揣摩古人的謀篇佈局筆意,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繼承發揚,所以,臨帖很重要,而且要臨經典貼,對漢字各體”大小篆章草漢隸正行”演變要了然於胸,融會貫通,只有充分的實踐,能做到深入淺出,才是你自信的基礎。某種情形下,字的好壞不用評,自忖一下自己所下功夫!自己下了多大功夫自己心裡沒個B數嘛?別狐假虎威了,回去🔙練字,臨帖!心裡沒底就出山,不虛嗎?還要名要利的,別鬧笑話了,行嗎?


韶華依舊


書法,書乃書寫,法乃法度。沒有臨帖,何知法度。寫進去走出來方可成家,如不臨帖,隨意書寫,叫江湖書寫達人。










老王的水墨視界


我贊同這個觀點。因為臨帖貫穿於學習書法的始終,即使學有所成,乃離不開臨帖。有些人學習書法懶於臨帖,崇尚自由體,強調個性,一上來就龍飛鳳舞。所以對這些書法家,你讓他臨帖,他就感到為難了。那麼臨帖怎麼才能為好呢?我認為首先要認真讀帖,對書法家要有個全面的瞭解,特別是其有別於其他書法家的特點。其次,臨帖過程中,體會書家的筆法,字的結體。第三,要注意臨的到位與原帖神彩的體現。第四,注意章法佈局。所以,通過臨帖,基本能看出一個人的書法水平高低。附上一張我臨的鄧石如小篆《弟子職》



金星753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徑之路。臨帖要先讀帖,掌握字法,筆法,章法,墨法,氣勢和神韻,然後在臨摹時要逐步做到形似。在讀中臨,在臨中讀。臨臨相較有高低,好差之分。有評者會指點:筆的點畫出處,與那位書家相似。博採眾長,真正做到有法而無法,象又不象的地步,那才是書家的最高境界,出師而立派。這要耗畢生之精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