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我們讀書吧“讀神奇女俠“纏”的《論語》新解(三十九)”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榖不易,得也。

楊伯峻:孔子說:讀書三年並不存做官的念頭,這是難得的。

錢穆:先生說:學了三年,其心還能不到谷祿上去的人,是不易得的呀!

李澤厚:孔子說:學了三年,還沒有做官的打算,這很難得。

詳解:上面以及通常的斷句都是“三年學,不至於榖,不易得也”,按這種斷句解釋的邏輯,難道“百年學,不至於榖,更不易得也”?正確的斷句應該是“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何謂“至”,就是盡善盡美,“不至”,就是沒有達到盡善盡美。上章中孔子說:“無論古今,真正的學問與學人,都不離“內聖外王”、“為己為人”的一體之學”。這種學問,不單單是書本上的,更重要的是在當下的實踐中對照、校對。因此,三年學而達到盡善盡美是不可能的,那麼這算不算一事無成呢?孔子不認為這樣,只要能“於谷不易”,就算有所得了。

何謂“於榖不易”?“榖”,由於現在用簡體字,都寫成“谷”,就和山谷的“谷”給混在一起了。而通常把這裡的“榖”解釋成糧食的總稱,進而引申為俸榖。其實,這裡的“榖”應該解釋為“生、活著”的意思。《詩經》裡有“榖則異室,死則同穴”,就是這個意思。“於榖不易”,就是隻要活著就不改變,一生不變,“易”是改變的意思。

“學”,有一個退轉的問題。 “三年”,只是一個約數,不是實指三年,三五年、或七八年,甚至三、四十年,很多人的“學”就全變了,為什麼?因為他沒有達到不退轉的地步,為五斗米折腰去了、為名色折騰去了、為新嘲玩意忽悠去了,他的學,並沒有一個不退轉的根基,風向一變、環境一變,全變了。學,雖然還不能盡善盡美,但在根本上透脫了,在根本上通達了,才有可能不退轉,才可能“於榖不易”,這種狀態,是“學”的一個重要的位次,是學有所成了,所以是“得也”。而沒達到這種對“聖人之道”之“學”不退轉、“於榖不易”的狀態,是不能算“得也”的。

白話直譯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榖不易,得也。

孔子說:多年聞“聖人之道”、見“聖人之道”、“對照”“聖人”、在現實社會中不斷地“校對”,雖然不能達到盡善盡美,但能對“聖人之道”的“學”達到一生不退轉的位次,這才算是“學”有所得啊。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