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發代首”新解

曹操割發代首的故事流傳千古。故事情節大體是這樣的:一次曹操領兵打仗,行軍途中路過一片莊稼地,莊稼長的很好。為了避免人馬踩踏莊稼,曹操就下令說誰的馬踩壞了莊稼就砍誰的頭。說完沒多久,曹操自己的馬受了驚嚇,踩壞了一大片莊稼。自己說的話得算數,曹操拔刀要自殺,這時候身邊的隨從打圓場說統帥就不要這樣執行了。曹操借坡下驢說好吧,腦袋不能砍,那就割頭髮,割了一綹頭髮算是把這事圓了過去。這就是割發代首的故事。

歷來人們都把這個故事當做曹操能夠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來解讀,所以他才能取得成功。不過以今天的觀點來看,曹操的這種做法是典型的官員做決策時“事前拍腦門,事後拍大腿”。做決策、講話不經過認真研究張嘴就說。踩壞莊稼就割人腦袋有沒有什麼依據?說白了就是他即興發揮,脫口而出。偏偏老天不做美,曹操被現實打了臉現了眼,自己犯了錯。我們可以想象這個時候曹丞相的臉色應該很難看。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又是自己定的規矩,只能硬著頭皮硬上。但是領導身邊給領導找臺階下的人大有人在,謀士們說,主公就不必這樣了,統帥沒了誰領兵打仗?好歹有了個合適的理由,雖然不砍頭,刑還是要受的,所以割了一綹頭髮,這叫“髡刑”。也有人說,這叫政治,總不能拿規範普通士兵的規矩來規範將軍。問題是立規矩前又沒有區分將軍士兵,體現的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別人出了事就割腦袋,自己出了事就割頭髮;頭髮割了還可以再長出來,腦袋割完了就再也長不出來了。所以怎麼都覺得不是很合適。

其實曹操的問題在於沒有認真調查研究就下達命令,下達的命令也沒什麼法律依據。而且用法太嚴,不一定非得砍腦袋,可以罰俸,可以降職,可以清除革命隊伍。而且可以區分是故意踩壞的還是無意踩踏的,根據情節做出處理決定。再引申一點,他可以學習我們今天執紀監督的“四中形態”,讓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成為常態,黨紀輕處分、和組織處理成為大多數,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立案審查的只能是極少數。不能動不動就砍人腦袋。

當然我們不可以苛求古人用我們今天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更不能苛求一代奸雄曹操。放在一千多年前的那個時代,曹操的做法是值得稱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