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老民師待遇有什麼現實意義?

手機用戶期盼2020


蒼天不負有心人,感謝黨和國家,社會各界關心老民辦。我1966年初中畢業下放農村,從小學民辦教師,初中民辦教師,到高中民辦教師,發憤自學,甘為臘燭。並暗下決心衝刺大專民辦教師。後因種種原因被抽調去大工程任文秘兼文宣隊編導,隊長,從此離開了教育界。但我生不會忘記我那批熱血民辦的拳拳敬業之心。回想那些各種原因離開民辦教崗位,到老尚無養老舍的老教師,總是唏噓心疼。


易可85635859


提高老民師待遇,實際上是對這些為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的老民辦教師的一種肯定。

我進學校是1979年,當時學校只有一名公辦教師,是從原下放知青選拔上“五七大學”的,當時屬“社來社去”的,所以他們畢業了,仍然回到原下放所在地的小學教書,身份變成了公辦教師。

支撐著當時全縣教育事業的,我沒統計,應該是民辦教師,估計至少佔65%或以上。一個鄉的所有大隊都有一所村小學。而我們村小的教師,除1個公辦教師外,其他十幾名都是民辦教師。

我當時連民辦教師都不算,是臨時代課教師,一個女老師請產假,我只是臨時代下課。民辦教師除了教書外,還得種田幹農活。尤其當時還承擔了“普九”這項任務。可能有些人不太瞭解“普九”,普九,即是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

在普九中,最難的是”適齡兒童入學率”。我說的是79年及以後的三四年,當時我正是在村小學,普九的任務落實到村(那時仍然叫大隊)裡與學校,而具體幹事的主要是村小的民辦教師,大隊幹部予以配合。

首先動員適齡兒童入學(適齡指7---11週歲),當時要求90%,後來提高到95%。可當時我們大隊適齡兒童入學率只有70%多。工作的難度很大,學校造花名冊,逐個上門動員。讓他們到村小讀書,免學費。

對12---14週歲未入學的,有個脫盲率。(讀過4年級的算脫盲),沒有上過學的,通過上掃盲班,逐漸脫盲。這項工作也是上門動員。各生產小隊都辦了掃盲夜校,民辦教師有的本人就兼了夜校老師。是沒有報酬的,大約配一個手電筒,報銷電池。

那幾年,隊隊有夜校,有不少人通過上掃盲班,也真的認了不少字。現在有時去農村碰到了熟人,他們還認得我。說我當時教過他們。可以說,民辦教師為當時的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為當時的掃盲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我雖然轉了,退休了,拿養老金。我不能忘了我的老同事。

我們鄉鎮對民辦教師還算是可以,按鄉鎮企業人員,每月發生活補貼。可聽說不少地方,民辦教師的生活待遇,目前仍然很低。所以說,提高原民辦老師的待遇是非常必須的。


笨笨潮爺1


六、七十年代各自然村(上了20戶的)幾乎都有小學一~二年級,老師由生產隊長指派,待遇是享受一個主要勞動力的工分,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初才由各公社(相當於如今的鄉鎮)教辦統一安排,統一發工資。民辦老師可以報考大學,可以報考民師班,確實優秀的可以直接轉為公辦教師。九十年代初,通過像徵性考試,絕大多數都己經轉為了公辦教師。但早期從教過,但有些嫌待遇差自動退了,有些文化素質低自覺轉正無望退了,有一大部分因違反計劃生育開除了。農村稍上年紀的農民和村委會退下的老幹部都清楚。


田野15874


提高民師待遇,己是刻不容緩,因為他們大多六,七十歲的老人了,提高民師待遇,有幾下幾個現實意義。一,體現了社會的公平正義。民師是特定歷史下的產物,在六,七+年代,農村師資匱乏,是民師撐起了農村教育的一片天。他們工資低微,每個月幾塊錢,幾十塊錢,仍然堅守在農村教育的第一線,不計得失,默默奉獻著青春與熱血,為當時培養一批又一批有用之才。現在他們年事己高,政府補助每個月十元或二十元,已遠遠不能解決他們的生話所需,比起公辦教師退休金五,六幹元,真是懸殊太大了,他們是當時教育的中流砥柱,有目共睹,切實提高民師的待遇,同工同酬,才能體現社會的公平正義。二,提高民師待遇,更好地促進社會和諧。民辦教師,說實在話,他們真是把最好的年華獻給了農村教育,微薄的工資,幾十年的堅持,試想現在的人有幾個能守得住。民師們年事己高,切實解決民師問題,提高工資待遇,解決他們生活所需,還他們一個幸福的晚年,更好地促進社會和諧,也是政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三,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使教師更好地堅守職責,為教育振興貢獻力量!


用戶119159757125


試答如問如下:

當時在農村,民辦教師和護林員、獸醫、赤腳醫生、商店售貨員等都是從社員中選出了的,絕大多數是文化水平較高的優秀份子。

民辦教師數量最多,水平參差不齊。

在後期,民辦轉公辦機會非常多,文化考試和教學成績考核兩部分組成,最後沒有成為公辦教師,那是水平和能力達不到。

當然,也有違反當時的政策(如計生政策)和其他多種原因離開的,這一部分有非常優秀的,他們不可能轉為公辦教師。

換位思考:提高民辦教師待遇,“民辦”護林員、“民辦”獸醫、“民辦”赤腳醫、“民辦”售貨員等也得提高待遇。

結論:“牽耳腮動”,當時未乾農活的“優秀”社員都得提高待遇。


孫慶國:讀了不到2年的高中,教了不到3年的學(民辦教師),參加了4次高考(自學的高中教材)的機械工程師。

孫慶國:業餘時間專注中高考30年,對中高考至今“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死不改悔”、“頑固不化”、“一如既往”。


孫工的文話旅行筆記


還是一個關於【原民辦教師】的養老問題,只是這個問題又深化了一點,也就是【提高待遇】的問題。

待遇,以中國國情而言,一般不外乎兩個方面,【政治待遇】,【經濟待遇】。

上世紀由於國情的特殊性,為了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特別是農村的農民文化素質,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大辦教育,在此背景下,老民師也就是現在所稱的【原民辦教師】應運而生,民辦教師為農村學校的主力軍,當年由於師資饋發,公辦教師在農村學校中比例是相當少的,以當年本人當民辦教師的學校為例,將近20名教師,公辦教師只有4名,後來辦了初中班上面也只給了一位公辦體育老師,其它語文,數學,政治,英語,物理……都是由民辦教師擔任,至今印象最深的是英語,音樂兩個班的課程是由一位【上海知青】的女民辦教師授課的。民辦教師的來源多數為【回鄉知青】【下鄉知著】【退伍軍人】及農村原來的有文化人員考核後錄用。或許,他們都有一個簡單的夢想【好好教書,轉為公辦教師】可惜的是他們中的大多數由於當時及後來的國情所至,終未修成正果,離開他們為之奉獻了一腔熱血的教育事業。

他們的離開,自然而然地也就被打回了原形———農民。是的,他們年青時是從生產隊跨進學校去【教書】的【老師】,他們當老師之前是農民,老了也就【農民】一個,或許,在他們居住的村莊會有人還會尊稱【某老師】外,學校似乎已經與他們無:緣。什麼【教師節】什麼相關活動通統與他們無關了……

近年,由於國家政府的重視,重將【原民辦教師】之事提出,各省市也基本上對【原民辦教師】的養老作了一些經濟上的改善,雖然不一定盡如人意,但做總比不做好,雖然多數地方給予的經濟仍只是杯水車薪,但總比分文沒有好一些。

【政治待遇】方面,在過去的相關文章中,本人也曾建議過”應該將現在尚存的原民辦教師,讓他們參加過”教師節”,或到附近他們曾教過書的學校參加一些相關活動,提高他們的知名度”不要再讓這些老民師成為被社會遺忘的人,不要讓他們變成老年閏土。

以上所談或許就是提高老民師待遇在現實中的意義所在。

【個人觀點,共同探討】








楊老帥


提高老民辦教師的待遇意義:1、體現我們黨和國家的政策英明,沒有忘記那些在國家困難時期不計報酬只講貢獻的民辦教師們;2、是老民辦教師們年老多病生存的迫切需要。


用戶6069641856024


原民師的補助應該早些年提高,民師在6一一70年的辛苦,是為新中國提高民族文化走向社會文明而付出,值得21世紀的高管們,手板手背一樣對待民師,因為民師太苦了,這是我的經過,不要把文件匡得太死了,提高民師補助是6一一70歲的老民師希望和懇求,讓過去為社會做了點辛苦貢獻的生活有所改觀。


吳滿保


提高老民師待遇意義重大!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科技興國,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

建國初期,我國的國民素質低下,特別在農村,老百姓幾乎都是文盲,是老民師擔起了祖國教育的重擔,那時候的條件非常艱苦,邊全日制教學適齡兒童,邊利用晚上辦夜校,進行掃盲,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教育才逐步走向正規!試想我們50歲以上的人,特別是農村的,有幾個不是民辦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有很多人已經是國家的棟樑之才!不是他她們的付出能有今天祖國的強盛?是他她們撐起了中國教育的藍天!

國家為了更好的提高教育,使教育越來越正規化,沒有忘記他她們,在83年多數民師轉成公辦教師,但是那時的國民經濟還不允許,導致很多民辦教師無條件的退出教師隊伍,但是他她們對教育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不可磨滅!在不同時期,教師都不夠用,還有不少的代課老師充實著教師隊伍。他她們對教育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現在國家富強了,國民經濟躍居世界第二,全國人民一起奔小康

,2020年全部達到小康生活水平。可是他她們這一部分人的收入、生活水平已遠遠落後於小康水平的標準,所以國家不能忘記教育的功臣,提高他她們的待遇迫在眉睫!

再說了,一個國家,窮什麼也不能窮教育,提高民代幼教師的待遇,也是最好的體現!

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揚全社會“尊師重教”的風氣!才能把更好的優秀人才吸引到教育第一線來,才能夠更好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


水木123456789123456


現在有些鄉村學校三個老師,兩個學生,這樣的學校必顏撤併。如果象過去有幾個民辦教師還可以,他們守家在地,一邊教學,一邊種地,國家一月經500元就滿足了!

但其實現在沒人幹民辦教師的差事,你給他一月100元,也不原幹!

問題很顯然!!過去的老民辦教師應該受到尊重,現在他們老了,應該給予適當的養老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