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偉自傳,從太空回來的精彩過程與危險經歷!

楊利偉平時訓練很刻苦

楊利偉自傳,從太空回來的精彩過程與危險經歷!
楊利偉自傳,從太空回來的精彩過程與危險經歷!

雖然時間不算太長,我卻體驗到了一種從未體驗過的太空生活!那一刻,我真的有些捨不得離開太空,太空太美了!我多麼希望,太空旅程長些,再長些!可我知道,按照科學家的設計,我必須回去了,只有平安的回到地面,我的任務才算真正的完成,這次太空飛行才算圓滿成功。

想到這裡,我再一次依依不捨地向窗外的太空望去,它還是那麼安詳、寧靜,滿天的星星注視著我,彷彿正在向我招手告別。那個時刻,我就像回到了童年,和爺爺奶奶一起坐在夏天的夜空下仰望銀河,尋找牛郎、織女。伴著爽朗的笑聲,我終於圓了童年的夢想,飛向心馳神往的天穹……

再見了,太空!再見了,美麗、浩瀚的天空!

按照剛收到的命令,我把所有該檢查的設備都仔細檢查了一遍。接下來,就是等待,等待那個令人激動、神聖的時刻。

我心理很清楚,返回是這次任務的關鍵。太空飛行,返回是航天飛行中出現事故較多的階段。人類自從開展載人航天活動以來,已有22名航天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11人就是在返回著陸過程中犧牲的。萬一出事了怎麼辦?我的腦子裡閃過這個問題。但是,馬上我就否定了自己。從點火那一刻開始,發射、入軌、飛行,一切都是那麼完美,這足以證明,科學家們早已經把所有問題都想過了。祖國絕對保證我的安全!

我一下子塌實了。我真應該好好地感謝祖國,古老的中華大地很早就有嫦娥奔月和萬戶飛天等神話和傳說,從傳說中的嫦娥奔月,墩煌壁畫的飛天繪畫無不說明我們的飛天夢歷來已久,但是誰最早向太空探索?

太空探索最早在我國的明朝,那次太空探索其實是從個人起步的。世界上最早進行載人航天技術實踐的,是我國明朝的萬戶。據史書記載,14世紀末,明朝一勇敢者萬戶坐在裝有47個當時最大的竄天猴的椅子上,雙手各持一大風箏,試圖藉助火藥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實現飛行的夢想。儘管這次試驗是一次失敗的悲劇,但萬戶被公認是載人航天技術的世界第一人。為了紀念萬戶,月球上的一個環形山以萬戶的名字命名。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四大發明”但是否知道火箭的故鄉還是在我們的祖國家。據史書記載,中國產生噴氣推進式火箭的年代應不遲於12世紀,距今已有800餘年。火藥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最早的黑色火藥配方,見於被後人尊為“藥王”的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581-682)所著《丹經》一書中,火藥一出現,就被用於喜慶活動和軍事。起初,火藥只是被當作燃燒物。後來,人們發現火藥燃燒時能產生大量氣體,封閉在筒狀物裡的火藥燃燒時能產生推力,火藥就成了“推進劑”。

我國古代發明了多種火箭。名為“一窩蜂”的中國古代軍用火箭,採用木製桶狀發射器,並安放32支連在一起的箭。作戰時,將它埋在地下,點燃總線,箭就猶如蜂群飛出,可殺傷敵人。火藥燃燒產生的噴氣推力代替了弓弦產生的彈力,噴著火焰的利箭速度更快、射程更遠,也更具殺傷力。

“起火”,是用藥筒將火藥封閉,再捆在細杆上,和平時期用作喜慶活動的“煙花”,戰時還可以用作聯絡信號。明代史書上記載的軍用火箭“神火飛鴉”外型如烏鴉,用細竹或蘆葦編成,內部填充火藥,鴉身兩側各裝兩支“起火”,“起火”的藥筒底部和鴉身內的火藥用藥線相連。作戰時,用“起火”的推力將飛鴉射至100丈開外,飛鴉落地時內部裝的火藥被點燃爆炸。爆炸時的飛鴉宛如今日的火箭彈。

明代史書還記載了一種原始的火箭彈——震天雷炮,可依靠自身裝藥燃燒推進。這個名為“火龍出水”的軍用火箭,專用於水戰。竹筒制的龍內裝火箭,外裝“起火”。“起火”將龍身射至空中,又點燃龍身內的火箭,於是火箭再次射出。這已經相當於一種兩級火箭了。

13世紀以後的中國元、明時代,火箭武器已有很大發展。到了16世紀,抗倭名將戚繼光已在軍中大量裝備火箭。箭長5尺以上,綁附火藥筒,能遠射300步,倭寇見之喪膽。

古火箭雖然結構簡單,但在製造工藝上仍需十分講究才能成為可靠的武器。比如,要保證火箭藥筒的質量,避免炸傷自己人;要解決安全貯存、運輸、防潮等問題。再如,火箭串聯,要保證第一級燃燒完畢時,能可靠地點燃第二級等等。這些看似古老的問題,今天在製造現代火箭時仍要慎重對待。

楊利偉自傳,從太空回來的精彩過程與危險經歷!

楊利偉在太空中拍攝的作品

中華民族有充足的理由為祖先的智慧感到自豪,我們更有充足的理由為改革開放中的祖國引以為驕傲。我們的國家為了選拔一名航天員費盡心機,訓練一名合格的航天員用心良苦。投入的經費這樣說吧,如果說戰鬥機飛行員是用等量黃金堆起來的,那麼航天員就是用等量鑽石堆起來的。許多科學家拼搏一生,就是為把航天員送上太空。國家為了培養我們這些航天員,除了要求我們嚴格遵守部隊條令條例和紀律之外,《航天員管理暫行規定》裡,還有這樣幾條對常人來講幾乎不盡情理的“五不準”:不準在外就餐;節假日不準私自外出;不準與不明身份的人接觸;不準暴露自己的身份;不準抽菸喝酒等等。為確保他們的絕對安全,即使是探親、療養、外訓,也要專車接送、專人護送、嚴格警衛。個人不準開車,不準駕駛摩托。一日三餐都由營養醫師制訂食譜,食物還要留樣保存。採購食品要到專供商店,購買蔬菜要到京郊的綠色蔬菜基地,絕對不能像常人那樣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為保護好我們,有關部門採取特殊警衛:居住地周圍有電視監視器,有流動哨,出門有專人護送;外出執行任務,必須坐火車軟臥包廂,警衛跟隨;探親必須經總裝備部有關部門批准。回家前,先通知公安部,再通知當地公安廳,一級一級通知,直到所在街道派出所。當地公安部門接到通知後,“便衣警車”日夜守護。因過於麻煩,幾年間航天員每人只探過一次家。2002年3月,我們到杭州療養,一下火車,浙江省公安廳廳長親自帶領警察負責警衛,三步一崗,五步一哨,一直護送到療養院。我們爬山鍛鍊,警察也要全程警戒。有一次,我們到湖北進行跳傘訓練,有關部門組織他們去大商場購物。當地公安部門在做好周密警衛的同時,悄悄派出14名男警察和14名女警察,化裝成夫妻,緊跟在每名航天員後面,弄得我們以為碰上了小偷,險些鬧出笑話。

隨著“神舟5號”飛船勝利升空,人們又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我如何順利返回地面了。這時飛船開始在344公里高的軌道上制動,其實,就像剎車一樣,先是飛船在軌道上呈九十度轉彎,然後軌道艙與返回艙分離,軌道艙繼續在軌道上進行對地觀測,而返回艙和推進艙再轉九十度,正好與原來的飛行方向相反噴氣,起到減速的作用。這時返回艙開始脫離原來的軌道,進行無動力飛行,飛行至距地面100公里時進入大氣層,這時產生“黑障”現象,這是因為飛船與大氣劇烈摩擦,在飛船四周產生了一個等離子殼,使飛船暫時無法與地面通訊。等飛至距地面80公里到20公里的高度時,飛船的升力控制系統開始起作用,這時的飛船就像飛機一樣,按照地面輸入的數據,瞄準理論著陸點,依靠飛船上的小型發動機不斷調整飛行高度和姿態。當飛行到距地面40公里時,飛船飛出“黑障”區,這時,早已等待多時的直升飛機便迅速捕捉到飛船發出的訊號,開始搜索和救援行動。

楊利偉自傳,從太空回來的精彩過程與危險經歷!

當飛船到達距地面10公里時,飛船開始拋開降落傘蓋,並迅速帶出兩具引導傘和一具減速傘,24秒後,主降傘打開,使飛船的下降速度減到每秒10米左右。飛船降落到距地面5公里時,飛船的防熱大底被拋掉,飛船離地面1.2米左右時,緩衝發飛動機開始向地面噴火,進一步減速,飛船安全地著陸了。

楊利偉自傳,從太空回來的精彩過程與危險經歷!
楊利偉自傳,從太空回來的精彩過程與危險經歷!
楊利偉自傳,從太空回來的精彩過程與危險經歷!

直到今天,每當我回想起太空中度過的每一分甚至每一秒,仍然會感到無比的激動和自豪。但我知道,我是中國航天員大隊的一員,我是所有中國航天人的代表。祖國選中了我去實現一個千年的夢想,這是我的光榮;我代表祖國去完成首次太空飛行的壯舉,這是我的責任!神舟五號承載的重任已滿完成,我們的使命才剛剛開始。我深知,這偉大的榮譽應該屬於為載人航天默默奉獻的科研工作人員,屬於所有中國航天人,更屬於全體中國人民。

楊利偉自傳,從太空回來的精彩過程與危險經歷!
楊利偉自傳,從太空回來的精彩過程與危險經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