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五湖散人李清楓


暫且不論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就中國文化這一概念就存在各種觀點,在此文中關於中國文化的闡述,也僅僅是選取一家之言。1989年王文成在《中國文化中的亞文化及其分類》一文中提及,

中國文化是指中華民族這一社會共同體經過五千多年的辛勤勞動和艱苦探索,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中國傳統文化是以老子、孔子為為代表的儒道文化為主體,中國五千年曆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從字面理解,似乎大同小異,然而從其實質來說,中國文化其涵義更為深遠,其囊括範圍更廣,簡而言之,中國文化包含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文化涵蓋人們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大而雜",推及其中某個,又覺得"精而巧"。有人說了解中國人應該先了解中國文化,要了解中國文化,就得了解其真正的思想內核,易中天在東南大學的一次演講中,就曾提到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他認為在種種具體的文化方式之上,存在一個統率一切方式的總方式,這就是民族文化的"思想內核",而中國人的思想內核大體可以總結為"群體意識"。

西方文化的思想內核是個體意識,比如美國人權至上,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在學校考試成績不能公佈,寫的日記父母老師不能看,這都是侵犯隱私的,他們自由介紹是總會先說我是誰,其餘可酌情省略,而中國不是這樣的,我們小時候寫的日記週記老師家長隨便看,還有甚者,老師強行要求上交日記以表達對學生生活心理健康的關愛。我們做很多事情明明只是為了自己,可我們從小被教育的是讀書是為了奉獻社會、報效祖國,我們每次開學自我介紹的時候,都需要一大堆名詞來給自己做一個附加說明。

中國人是不能脫離群體而生存的,而家庭是中國社會最小、最基本、最不可分割的單位,一箇中國人的所有行為都與他所屬的這個家庭息息相關,比如古時候科舉考試金榜題名了,那叫光宗耀祖,如果不幸下獄,也叫家門不幸,中國人的一生都在一個集體與另一個集體之間轉換或者交錯,而我們從未脫離過群體,而且中國人有一種文化衝動,常常要把非血緣關係泛化或者轉化為血緣關係,我們習慣較為親近的人際關係,同一個老師的學生叫師哥師姐,就算只是同校也要叫學長學姐,同寢室或者關係好的人叫兄弟或者姐妹,我們也習慣融入一個又一個的團體,習慣以某個團體的一員來標榜自己:我是某某大學的,我是某某專業的,我是某省的,我是某單位的等等,不勝枚舉。

我們的文化也來源於這種群體意識,中國文化的形成發展流變都與此思想內核緊密聯繫在一起。舉幾個例子,中國的飲食文化是其中代表,我們中國人喜歡吃團圓飯,人多熱鬧,一大桌子菜,一人一雙筷子,吃著同樣的食物,分享的也是同樣的生活瑣事。中國的菜大多都是搭配著的,並不是像西方一人一份牛排一份沙拉就足矣,如果讓你一人吃一盤宮保雞丁也許你會樂意,但如果讓你一人喝一碗紫菜蛋花湯呢?這頓飯必然吃得十分憋屈,所以中國人不管是下館子還是家裡做菜,都講究一個搭配,葷素搭配、冷熱搭配、菜湯搭配等等,我們會照顧到整個飯局的人,愛吃與不愛吃的都有考慮。再比如中國的文學創作,屈原投江是因為國家被滅,他的愛國情懷不允許他苟活於世,他願以死明志。文天祥的"一片丹心",岳飛的"精忠報國",這都典型的集體主義戰勝個人主義的例子,若是還覺得有些牽強,就說我國的四大名著,《西遊記》師徒四人齊心協力方能取得真經,《水滸傳》梁山好漢也湊齊了一百零八個才唬的朝廷寢食難安,《三國演義》雖天下三分講的也是一個團隊想滅掉另一個團隊統一天下的合作精神,《紅樓夢》整本書都在將賈府內人與人的來往關係娓娓道來,這就是中國人的文化,一日三餐如此,我們日復一日的生活工作也是如此,我們的一言一行早已將這種群體意識融入其中。


一往文學


中國文化的核心,我認為就是中華民族的勤勞,淳樸,智慧和自信。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是毛主席語錄。是千真萬確的真理。人民創造世界動力就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勤勞,淳樸,智慧和自信。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為了求生存必須要勤勞,所以勤勞是中國文化的核心部分。

居住分散形成了本地思想文化,面對自然界的惡劣環境,以家族為群體,團結起來,不屈不撓地生存下去。形成了很有自信的內在精神。

自古以來,土地遼闊,地域發展並不平衡,有的地方自然環境不適宜居,但總是守住自己的家園不願離開半步,外來的侵佔也不準進犯。形成了與自然界作鬥爭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這也中國文化核心淳樸的表現。

人們在改造自然界為生存條件的同時,也聰明瞭自已頭腦。絞盡腦汁來發明製造生產工具,促使生產力水平不斷提搞,也就形成了人們智慧。

時至今日,在這樣美好的社會中,中國的文化核心,還是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有的發揚光大,有些改變也是大同小異。以下幾點來論說一下:

第一,現在有些六七十歲的老人,還在做力所能及的勞作,有退休工資的老人也是如此。做到死為止,這就是自古以來勤勞精神所持有的。

第二,現在社會中有更多人,生活並富裕,但穿衣打扮並不很講究,能防寒保暖就行,有的父母總是要兒女門舊衣服莫扔掉,拿回來給自己穿,這也是節儉淳樸的文化傳統思想,至今在這富裕生活中得到傳承。

第三,有些邊遠山區的人員,在城市打工賺到了錢,也不願到城市定居,寧願反回老家生活,很有本地思想,千好萬好不如家鄉好。這也是自古以來本地文化觀念思想形成的自信。

第四,人們的智慧與時具進,對“知識改變命運”很認可,千方百計為子女多讀書操勞。知道現在高科技時代,沒有知識跟不上社會發展,所以現在的人們都充滿了智慧。這也是自古以來,視文化為高尚,經久不蓑。以上四點也有力證明,中國文化的核心,勤勞,純樸,智慧和自信。

為此,當今中國共產領導的社會,帶領廣大人民繼承和發揚了中國文化的核心思想。形成了中國文化自信,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文化道路。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道路。改革開放幾十年來足以證明,走中國自己特色的文化道路,國家富強,人民富裕。中國的文化核心思想,直得永遠傳承,發揚光大!


劉夢輝1445414400581


大家一起聽一聽我的老師歐陽中石先生怎麼說的!


歐陽中石: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歐陽中石

文化是什麼,有許多專家做過定義,古今中外大概幾百種,大家總說到“文化”的某一方面,但是還沒有概括到完全的程度,所以界定也比較麻煩。

《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解釋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如果按照這個定義來理解,大概沒有不是文化的了,好的也罷,不好的也罷,能看到的事情,幾乎都可以划進文化的範疇。至於文化是如何出現的,它為什麼出現,又為什麼形成,都沒有得到回答。


現在,我們來分析研究一下“文化”這個詞。


文化是人類對“美好”的追求


使社會上的各種東西都具有了美好之意,就叫“以文化之”;都讓它變成了美好的,使之“美好”起來,這叫“文化”。從美好的願望出發,經過追求的實際行動,最後得到了美好的結果,也必然是“文化”的結晶。


人類從存在開始,總希望現在會比過去好一些,明天比今天更好一些,可見,追求美好是人類的願望,也是人類永遠追求的目標。

追求美好的願望是人類的天性,這種向美好追求的願望,豈止是人,即使是一般的動物,猴子、貓、兔子、狗,也無不如此。因此,我們說這是物種的一種天性,也就是說這是一種“活物”生存的必然追求。但是這種願望,要受到自然界的限制,要接受天和地的約束。從自然界來說,天地之間,一切都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們有自己運行的規律。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也要遵從自然界中的一些規律,並且在社會生活中形成一些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和規則。《易經》中說“天行健,地勢坤”。這已經把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概括其中了。“坤”就是“順”。天和地是在不停地運行中的,天要強勁,地要和順,大地上的萬物,也包括人類,都要求“順”。天和地要求“順”,人類如果想要美好,也必須“順”。把“美好”、“和順”找一個字眼描述出來,我們中國人就找到“文”這個字。文,即為美好、和諧之義。

李永忠博士作品


文是個什麼字?《易經》裡說:“物相雜,故曰文。”


“雜”原來寫作“襍”(我們簡化其為“雜”),左邊是個“衣”字,右邊是個“集”字。從造字來說,意思是有很多鳥飛在一棵樹上,還穿上各種各樣的衣服,很好看,就是“襍”。也就是說,多種樣子、多種事物集中在一起,花花綠綠的,這就叫“文”。此外還有一個解釋,在《禮記》中說:“五色成文。”各種顏色都聚集在一塊,這就是“文”。各種顏色都聚集在一塊,但不是雜亂無章地隨便一堆,而是有它的章法,多而不亂,所以我們也說“文章”。各種事物聚集在一起,而且不亂,有章法,這就叫“文”,是一種美好的象徵。


使社會上的各種東西都具有了美好之意,就叫“以文化之”;都讓它變成了美好的,使之“美好”起來,這叫“文化”。

所有的物質財富都是人創造的,我們精神上的財富,也都是為了美好而出現的,所以用一個“文”字來描述它。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人類創造的一切美好的東西(無論物質的還是精神的),以及為了達到美好所做的一切努力和一切向美好發展的思路,都是文化。因此,美好的願望,是文化;追求美好的實際行動,也是文化;從美好的願望出發,經過追求的實際行動,最後得到了美好的結果,也必然是“文化”的結晶。


如此看來,人們的生活,一天一天美好起來的一切願望、行動、結果,都可以涵蓋在文化之中。所以,辭書中所說的意思可以解釋為:在人類社會歷史過程中,所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屬於文化,或者可以說文化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我覺得我這樣理解,可能靠一點譜,至少是摸到了一點邊兒。


說到這裡,我還想作一點重要的說明:在“美好”的後面,還必須加上“和諧”一詞。既然文化是向美好的追求。你也追求,我也追求,他也追求,應該說這是全人類都有的、共同的一種追求。既然是全人類共同所有的追求,難免就有互相碰撞的可能。為了大家都能得到“美好”,就應當作出一個保證大家都能得到“美好”的行動規範。這個規範必須保證大家都“美好”,這就要求大家和諧相處,大家都要彼此謙和、容讓、包涵、尊重。

歐陽中石先生作品

中華文化是發展而來的


中華文化日益豐富、新穎、厚實而龐大。但貫穿中心的總方向是絕不變的,這便是中華文化的內核——美好和諧,摒除邪惡。期望全人類一起走向最理想的美好和諧之中。

世界,從有人類開始,都在追求美好。在追求的過程中所創造的、所形成的物質的或精神的,都是向美好追求的結晶。


那麼,怎樣理解中華文化?分析一下,在中華文化中,其中有一部分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或者說是固有的,比方說我們的“經”、“傳”。還有一部分,是隨著社會的歷史發展來的。比方說,我們原來沒有火,也不懂得利用火,不會吃熟食,後來逐漸發現食物做熟了更好吃,火的利用就廣了,可以取暖,可以做飯。還蓋了許多房舍,種了莊稼,這是我們的物質財富。在思想精神領域,有很多書籍和音樂、繪畫等,這更是我們的財富。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創造的,是發展而來的。大家都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那是因為我們的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在神州大地上,我們的智慧在不斷地進步中,自然而然地凝結成了一套適合於我們自己的文化特色。毫不客氣地說,我們中華兒女自己就有足夠的能力一步一步地去追求美好、和諧!我們漫長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們的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積累了起來。從先秦而下,沒有停止過新內容的增長。無論漢魏六朝,隋唐元明清,以至近代當代,哪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貢獻,都有一點新鮮的學問成長起來。這就是說:在原來固有的文化之外又隨著時代的前進而增加了一大部分文化的積累。

李永忠博士作品

李永忠博士作品

我們的文化中,還有一部分是從外部吸收而來的,或者說是從外面引進的。即使是從外面傳進來的,我們也吸收了,並且改造了,發展了。特別在明代之後,域外來的洋文化不斷湧入,使我們長期自行發展進行著的文化增加了新的內容。中國人不怕富有,中國人不拒絕外來財富,先引進,再結合,進而“化”之,最後就再也不易分得清楚。比如印度的佛教,印度佛教中的禪傳到中國後,中國人進行了研究和發展,結果形成了中國式的佛教。中國的禪學,是融合而來的,也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個部分。正因為我們中華文化有這樣的寬容度,有這樣的吸收力和消化力,正因為我們對外來文化有著這樣一種“引進、結合、融化”的三部曲,就使得我們中華文化形成一個有自己特色、隨時在發展、善於融合的一個生命力量。所以中華文化越來越龐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博大精深。有固有的,有發展來的,也有融合而來的,這三個方面,使我們的中華文化更全面。當然時代的不同,這三個方面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和側重面就不完全一樣,但歸根結底這些融合了的文化都還是和順的,這就構成了我們的中華文化。


有人說我們的文化發展還不夠快、也不夠先進,是這樣嗎?我覺得中華文化進步絕不慢!火藥是中國人發明的,在當時也是最先進的,可是後來我們就沒有再發展下去。這是因為中國人不聰明嗎?我想不能這麼說,因為我們中國人根本就不想製造一種殺傷力強大的武器。中華文化追求的是避免徵戰、避免不幸。追求的是更穩妥地向前發展。所以我覺得中華文化是緊緊地抓住了“美好”、“和諧”向前發展的,寧肯慢走一步、少走一步,也不願意在那些不妥當的路子上走。


因此說,中華民族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文化,它是一套很完整的體系。它隨著歷史的進程不斷地在發展、在擴大,也隨著世界的發展不斷地汲取融化,中華文化日益豐富、新穎、厚實而龐大。但貫穿中心的總方向是絕不變的,這便是中華文化的內核——美好和諧,摒除邪惡。期望全人類一起走向最理想的美好和諧之中。

歐陽中石先生作品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仁、德、禮、法、化、和”這六個字,概括了我們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和基本特徵,世界上所有民族、所有人的共同追求也不外於此。瞭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懂得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的強盛。


中華文化是追求美好的,它所有的發展,都是向著“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和諧”而來的。所以,我認為美好和諧是文化的核心要求,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要求。像這樣公平、和諧相處,達到全人類的美好和諧,沒有一個共同的約定,定出一個共同規範,是很難達到的。我們的先賢對這個問題早有認識,他們提出了一些要求和規範。我們可以通過幾個漢字來分析一下。


首先是“仁”。


“仁”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佔據著不可動搖的核心地位。如果把“仁”這個字拆開來看,就是兩個人。人與人之間,應當相愛,而這個“仁”就是愛。


其次是“德”;“德”字,右半邊除了心,寫全應當是“直”,所以古人常說“直心為德”。“直”就是正直,正直向上即為“德”。“德”要求很高,加個“心”字,是說明思想,加個“彳”,是說明行動,那就是說,不管在思想上還是在行動上,都要求正直向上,這就是“德”的含義。《莊子》裡提到過“德”,認為“德”就是“得”。物得以生,謂之德。德是一種特殊的力量。它雖然不是一種東西,但卻是一種很不一般的內在能量的力量。這種力量會使東西生長,會使事情成功。可見是一種可以增強生命的力量,可以推動成功的力量。我們怎麼樣來說明這種力量呢?我體會它是一種“勁兒”,說是一種“契機”似乎更容易被理解。在老百姓的語言中,尤其北京話中,有一種說法:“得咧!”有時簡化為一個字:“得!”就是在說:行啦!成了!一切都成功了,都達到了非常“合適”的情況。這種說法正好就是“得”的真正含義。還必須說明,這個“得”不是僅指一方面的,而是指所有方面。無論從哪方面都合適的“得”,才是“得”的要求。為了保證全面的“得”,各方面又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這就落在了這個“德”的身上。

李永忠博士作品

冬至這一天,古代也叫“德日”。從這天開始白天長了,這是天體的規律,“陰氣下降,陽氣上升”,萬物開始生長。這一天也叫做“旺日”,即開始生長。所以,“物得以生”——事物如果有了“德”,就開始生長;“事得以成”——事情就可以成功。“德”是很好的字眼,是幫助人和物旺盛成長的字眼。


好的“文”如何達到全面的“化”?必須依靠“德”。中華文化能有如此的生命力、凝聚力,與這一個“德”字分不開。也可以說:德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本質性的核心。

我們講究“仁德”,是為了保證全面的“美好和諧”的要求。可以說,“仁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所在。為了保障“仁”、“德”的正常發展,我們需要做有規範的活動,然後把它定成制度,這就有了“禮”和“法”。


人們怎麼樣才能達到“仁”和“德”,走到規範的制度當中呢?有一種辦法——那就是“化”。“化”字很了不起,篆書的“化”字,無論怎麼看都是兩個人,一個倒著,一個正著。這樣一來,這個字就倒不了了,怎麼看都是正著。這個“化”,反和正都可以,也就是說可以化和、化解,想辦法在各種情況下都能成立。這應當是走向美好境界的一種渠道,有許多事情,只要一“化”,就能解決。

李永忠博士作品

我們一直在利用並遵循“化”這個規律,或者說這個原則。為什麼中華文化越來越博大,越來越精深,源遠流長,長盛不衰?首先因為它是全人類的追求,它代表了全人類的、共同的、追求美好的願望;其次就是中華文化強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化和力。因為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是不可能沒有碰撞的。碰撞不怕,在於協調,在於怎樣解決。歸結起來不外乎兩種,一種是讓,一種是搶。搶的沒有好結果,今日的勝者,明日可能又是敗者,今日失敗者明日可能又是勝利者。打打搶搶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都不如一個“化”字,通過一個“化”字,可以化解、化和、轉化,很協調地往前走。我們“化”過來的東西很多很多,靠著“化”,我們形成了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


所有的這一切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一個字——“和”,這是人們追求的最高境界。這個“和”不是那個“合”。和,是兩個事物,或者不同的許多事物很協調、很和諧地相融,比如各種樂器,不同的樂器吹拉彈唱,構成很好聽的旋律,但它不是兩個不同的事物各自失去了自己。

再比如人們的願望、要求五花八門,但的確是可以取得統一的,這裡的統一併不等於是合成了“一”,而是取得了一致,也就是達到了和諧。合,是把兩個不同的東西加在一起後溶解了,失去了自己。“和”是把兩種不同的事物融合到了一起,各自有著自己的特點而和平相處。世界上萬事萬物不同,人人不同,我們更要提倡和,只有和,才能久。

李永忠博士作品


我們的思想和行動,要尚仁德,尊禮法,要通過“化”的辦法,最終達到“和”的境界。所以我認為,“仁、德、禮、法、化、和”這六個字,概括了我們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和基本特徵,世界上所有民族、所有人的共同追求也不外於此。瞭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懂得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的強盛。



李永忠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人倫道德,以勞動人民的利益為核心是天理,毛澤東思想是中華文華的集中精髓。


智慧575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為什麼能夠被傳承下來?中國文化是由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積澱而成,在歷史上不少思想家都有不同的闡釋,比如孔子的儒家思想最為突出,孔子提出的仁、義、禮、智、信、忠、孝、慈、中庸,也提出了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大一統,家文化,和而不同,這些對後世都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我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其實就一個字“和”。“和”富有豐富的內涵,不僅一些大思想家有所主張,平民百姓都廣泛普遍認同。“和”包含:和平、和睦、和氣、和諧、和美、和好、和善、和悅、和順、和暢、和藹、和解、溫和、祥和、平和等意思,老百姓普遍認為,和氣生財、和睦相處、家和萬事興、和為貴。人與人交流要和風細雨,因為華夏民族崇尚“以和為貴”,才得以使中華文化星火相傳,綿延不絕。

我們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亞洲的古巴比倫、古中國、古印度和非洲的古埃及,在四大文明古國中,有些文明古國已經衰落,而中華文明卻得以星火相傳。其實,中華民族也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從黃帝時的黃帝戰蚩尤,到商周之爭、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西漢戰匈奴、三國時的三分天下、晉後期的五胡亂華、隋唐鉅變、五代十國更是戰亂不止、宋金與遼、明清分爭,然後到八國聯軍侵華、民國初期的軍閥混戰、日本侵華、以及國共矛盾。較長時期的動亂就有三個時代,一是春秋戰國時期,二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三是五代十國時期。但雖然經歷如此頻繁的混亂,中華文化仍然得以延續,愚以為就在於華夏子民堅守的中華文化的核心一個“和”字。

“和”必須以“善”來保障,以善求“和”,以善除惡,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當然,“和”並不是無原則的“和”,以近代的國共兩黨的矛盾為例,在近代歷史上,國共兩黨曾出現過兩次合作,合作的前提是求“和”,但為什麼最終導致合作失敗?就是因為沒有求得最大的“善”,這個大善,就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國民黨代表的只是地主官僚、資本家的利益,不是“善”是“惡”,共產黨代表的無產階級和最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的利益,是真正的大善,道不同不相為謀,就必須通過鬥爭的方式求得解決。再比如新中國建立後,我國在處理國際關係問題上,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週總理代表中國政府提出了和平共處為基礎的五項基本原則,作為與世界各國友好往來的合作條件,這也是中華民族“和”的文化核心的具體體現。所以說,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實際就是一部求“和”的發展文明發展史。





政195269258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以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為統領,依靠中國共產黨為核心,以全民族的同心同德、以普惠世界為己任,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


梨花園主


我認為,中國文化中的精隨是毛主席所說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樣文化,道德的敎育,有利於,中國能在社會主義道路上越走越好,人民更能享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性。


登山望星人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文化”,以文化為核心,去影響著人們,影響著整個時代,這一個時代才是積極的向上的。

而對於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來說,文化就是整個華夏的基礎,只有以文化作為力量,整個民族才能積極奮發。

但是很多人提及中華文化的時候,對於文化這一個概念特別模糊,不知道中華文化指的是什麼,核心又是什麼?

我們今天將從“中華文化的涵蓋內容”以及“中華文化的核心”兩方面,來共同講述中華文化對於人生乃至整個時代產生的作用。

一:中華文化是什麼?

中華文化涵蓋的領域,除了我們通俗所理解的儒釋道三家學說之外,還有很多人不太熟悉的“諸子百家”,比如法家,墨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兵家等等。

而儒釋道三家則是居於百家之首,是相對更有權威更有意義的派別,除了諸子百家的智慧之外,在文化領域涵蓋的還有琴棋書畫,傳統文學,醫學,戲曲,建築,漢字,中醫,民間工藝,武術,地域文化,服飾,包括動植物,廚藝,藝術等等,均屬於中華文化的範圍之內。

中華文化涵蓋極為廣泛,籠統來說,中華五千年過往中沉澱下來的精華都是中華文化的範疇。

二: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文化”意隨詞在:以文化之

這個世界存在的任何狀態最重要的並不是表象,而是表象背後的智慧本質,就如同儒釋道三家的智慧,經書,經文,道家文字,儒家文字最重要的都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文字背後的那一種“道心”,而文化的核心也是在這裡。

任何文化承載的只是一種形式,而形式背後的智慧才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而這背後的智慧存在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修心

儒釋道及諸子百家,不管這些智慧意境有多麼深,有多麼高遠,其實根源還是圍繞著人而存在的,這些智慧的根本就是為了解決“心”的問題。

就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舒服,讓自己更加心安,在這個世界上,能與天地之道自然規律融合的更為融洽,能讓自己的靈魂和內心得到昇華,這個就是文化的核心和目的。

我們舉一些簡單的例子:

儒家除了仁義禮智信之外,它的核心便是“中庸之道”,“中庸”是摒棄自己主觀妄為,順應自然之道而存在,解決的是心的妄念。
道家,講究順其自然,“上善若水”,以無為治身治事,拋開的也是主觀的妄念,讓自己順應自然之道。
釋家,講究無心無相,世間皆虛妄。讓本心清靜便是人間佛,解決的也是“心”的嘈雜,講述的是讓內心清靜的道理。

而且任何一種能流傳幾千年的文化,根源都是能夠切實的為人而服務,所以中華文化的核心目的就是以人為本,解決“人心”的問題。

但是,絕對不是滿足人的自私自利之心,而是讓人的心去除妄念,能夠順應萬物之道而存在,與天地萬物和諧共存的一種智慧。


國學書舍


'中國文化的精髓是魯迅精神,魯迅本想學醫,醫術只能減輕人暫討痛苦,為了喚起人們的覺醒,做中國人的脊樑,杜絕麻木不仁病灶。魯迅先生毅然奮筆疾書,俯首甘為孺子牛。得到毛主席的肯定,現今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應該學習毛澤東選集,發揚魯迅精神,才能體現文化精髓所在。


野草2019


中國文化分三個階段,一神文化,其吤段.很長,從盤古開天地到夏,二農耕文化,從夏到秦。三從秦到清,為封建帝王統制,出現了多極文化,佛道醫儒武,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毛澤東主為主要代表,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全新的時代。中國文化的完整傳承,得益於中國獨特的地理環境,明以前幾乎耒受到外米夂化衝擊,清是我國曆史上傷權辱國,外敵入侵,災難深重的恥辱史,共產黨,毛主席救了中國,開創了新時代,豐富和改變]人們的文化觀念,尤其是毛主席倡導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建玄了具有中圇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人民當家作主,一切為了人民謀福祉,這是中國幾幹年釆最先進的文化。從此中國將走向人類發展史的前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