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上公立還是私立,你看完了再選……

給孩子上公立還是私立,你看完了再選……


文 | 樂爸

來源丨美媽講繪本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關於教育到底是選擇那種方式,到底該選擇何種學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真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關於這個古老的話題,對此類問題有濃厚興趣的BBC做了個實驗,讓我們先大致瞭解一下這個實驗:

BBC為了搞清楚公立和私立教育哪個更有優勢,特推出了一部探究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差異的紀錄片——School Swap——TheClass Divide,又譯《交換學校:階級劃分》。

在這部紀錄片裡,兩組分別就讀於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孩子,與對方進行了為期一週的交換,通過學生們的視角,來看看這兩類學校之間到底孰優孰劣,有什麼不同。

當然,與其說“學校交換”,還不如說富人家的孩子與窮人家的孩子短暫地交換了人生。

在影片中,私校的孩子是這個畫風——“時髦,擁有一棟府邸,50輛車”。

而公立學校的同學,還在為溫飽而擔憂。

公校和私校,分別擁有怎樣的資源,又面臨怎樣的難題?

差距必然存在,這是肯定的。但彼此的界限是否真的那樣堅不可摧?互相瞭解,或許正是開啟變革的起點。

給孩子上公立還是私立,你看完了再選……

給孩子上公立還是私立,你看完了再選……

讓富人家孩子“吃驚”的公立學校

紀錄片在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給出了這樣一個值得深思的事實——

在英國,僅有7%的人接受過私立教育。可鳳毛麟角般的7%,卻不成比例地主導著英國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

本次進行交換的兩所學校是:

位於英格蘭威爾特郡的沃明斯特中學,在其長達300年的歷史中,想必也為這令人羨豔的“7%”源源不斷地輸送過人才;

另外一所,是位於德比市的貝姆羅茲公立學校。

每個學校選出了三位學生交換進行為期一週的學習!

然而私立學校的孩子們不會想到的是,來到公立學校的第一天,迎接他們的卻是震驚與不適應。

在私立學校孩子的世界裡,勤奮刻苦地學習與時刻保持得體的教養,是學校與家庭一再灌輸的事。

可是,這在公立學校的第一天就被打破了。

與第一位私立學校學生配對的公立學校小夥伴,是一個上課搗蛋的慣犯。當著私立學校小夥伴的面,他還辱罵了要求他們安靜上課的老師。

在規行矩步的私立學校,所有孩子都需要在校規的約束下嚴格自律。安靜聽課,是本分,而不是像公立學校這位小夥伴口中所說的“自由”。

第一位私立學校的小夥伴慢慢的感覺到:在公立學校的課堂上,安靜聽課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在這樣的環境下,他有兩種選擇——加入那些鬨鬧的同學,或埋頭做好自己的事。而他選擇了他所熟知的道路——尊重老師,認真聽課,好好學習。

而令他驚奇的事情還有:


“在沃明斯特,課堂時間是從早上八點半到下午五點,課後還有數不清的作業;


可是在這裡,下午三點就放學還沒什麼作業,會有較多時間無所事事,還可以看看電視。”

後來他也承認:如果一直在公立學校的環境裡,自己也許並不會像在私校時那麼自律。

給孩子上公立還是私立,你看完了再選……

從第一位交換生的角度來看,公立學校的一切似乎不那麼有利於學習。

而第二位私校生卻發現了公立學校讓她覺得觸動之處。

與她配對的公立學校女生,是一位2011年移民來英的敘利亞人。因為政治與戰爭的原因,娜絲的爸爸於多年前逃到了英國,在經過了長達七年的努力後,終於把她和媽媽接到了英國。

在英國自由而平靜的生活,讓她充滿了感恩。

後來她的父母經過多方努力,終於給女兒爭取到了在英國受教育的機會。

哪怕僅僅是一所就近入學的普通公立,也讓娜絲覺得非常滿足,她的夢想正生根發芽:“我想考好大學,比如牛津劍橋。

和她相比,從小就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私校女生,卻對未來理想有點渾渾噩噩。

她坦言,自己沒想過將來會做什麼,也從來不覺得自己能夠上昂貴的私校是了不起的事。她開始有點羞愧。她從來沒想過,自己覺得理所應當的在私校接受教育的機會,和大多數人比起來,是多麼幸運。而那些身處底層卻還想著努力向上攀升的人,他們的堅定也讓人感動。

一週時間的交換,走進公立學校的私立學校孩子們,可謂百感交集。

而一週後的對調交換,來到私校的公立學校孩子們,更是受到了一波又一波的衝擊。

給孩子上公立還是私立,你看完了再選……

讓窮人家孩子“恐懼”的私立學校

剛剛進入沃明斯特中學,之前來公立學校交換的私立學校小夥伴就熱情地歡迎了公立學校的孩子們,雙方都被重逢的喜悅包裹著。

但很快,這種喜悅就被一種“恐懼”所替代。

沃明斯特是一所寄宿制中學,從學生踏入校門的那時起,就被無處不在的規矩約束著。


“宿舍十點鐘熄燈,七點鐘起床。”


“熄燈後和課堂上不允許使用手機。”


“女生不允許化濃妝、穿短褲或散開頭髮。”

三個公立學校的學生,睜大眼睛聽著規矩,大氣也不敢出。

對於條條框框的約束,私立學校的校長有著自己的解釋——設立規定,是為了幫助學生成長為符合規則的成年人,整裝待發地步入社會。

沃明斯特嚴苛的校規顯然是有用的,在校園內隨處可見“邁著冷淡牛津步伐的孩子”,他們安靜而從容,儼然一副未來精英的樣子。

當然,沃明斯特的校規不會僅僅侷限在宿舍內,課堂上,大多數孩子都能專心致志地聽講,原因是稍有不守紀律的行為發生,老師就會動真格,命令孩子出去。

在同學的自覺自律與教師的嚴格他律之下,習慣於在課上調皮搗蛋的那位私立學校學生,也不得不收斂了起來,他小心翼翼地聽著課,從來不做作業的他,甚至也主動開始做起了作業。

給孩子上公立還是私立,你看完了再選……

除了紀律,對個體的重視也讓人印象深刻。

沃明斯特和貝姆羅茲擁有相同數量的教職員工,而公立學校的學生數量卻是私立的兩倍,這意味著在公立學校,單個學生並不一定能夠得到師長足夠多的重視。

可在沃明斯特,情況卻有所不同。這裡甚至有個專門的“項目”,叫做校長一對一談話。

每一位沃明斯特學生,都會定期與校長對話,兩代人彼此溝通,答疑解惑。

這種程度的重視與關懷,是公立學校孩子從未體驗過的,他們都表示,自己有所收穫。

而沃明斯特私立學校之所以優異的第三點“秘密”,在於它豐富的課內課外資源

每週校長都會請名人前來演講。多達12個網球場,能讓學生暢快地運動。在這裡有現成的古典唱歌班,步兵見習隊、天文社團、車輛組裝……豐富程度三位交換學生都目瞪口呆。

看上去非常高端的社交晚宴,也是沃明斯特學生司空見慣的事,但卻是貝姆羅茲公立學校從未想過、也沒有多餘財力去複製的。

自律與規矩,讓學生的學習效率高了很多;而課後五彩繽紛的各類活動、師長的傾聽與重視,也極大地增強了孩子們的自尊自信。

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就此慢慢養成。

最重要的是,私立學校學生的家長們,也大多和學校站在同一戰線,他們大多十分重視教育,在家庭範圍內,學生在學校內獲得的正向信息,也可以得到進一步的強化。

這是一種學校與家庭教育的良性循環。

給孩子上公立還是私立,你看完了再選……

公立與私立,打破偏見,達成和解

富孩子與窮孩子為期一週的交換,讓雙方都更加了解到彼此的教育和生活,點點滴滴的思考與觸動,悄然埋藏在孩子們心底。

而對於兩所學校的校長來說,他們也經歷了一個打破偏見、達成和解的過程。

沃明斯特私立中學的校長,本是一個對私立教育無比推崇的人,一開始,他甚至有點“看不起”公立學校,直接放言:


“如果每所學校都學習私校的方式,關注我們所關心的,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但交換後他才發現,事實遠非如此簡單。

給孩子上公立還是私立,你看完了再選……


位於德比市的貝姆羅茲公立學校,其學區覆蓋了這座城市最貧窮的社區,許多工薪家庭、底層移民的孩子,都會直接就近入學。在每年新收的150個學生裡,有相當數量竟然沒接受過系統教育,也不會說英語。

仔細分析每年新入學的學生,其中大概只有3-4%能達到A等級,剩下的,則是數量龐大的BCD,即水平較差的孩子。

反觀沃明斯特私立學校,嚴苛的選拔與入學標準已經決定了,這所學校佔大多數的孩子,都是能力水平排在全國前25%的,BCD等級的孩子也有,只不過是寥寥的個位數。

生源質量的差異是現實存在的,但貝姆羅茲公立學校能就此放棄嗎?不能。公立學校校長表示,老師們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被用來照看那些平庸的孩子。

貝姆羅茲公立學校的“櫻桃樹”中心,專門為關懷學生的精神健康、幫助他們應對家庭暴力、校園霸凌等現象而存在。它提供了一個小小的窗口,讓那些生來就被貧困所侵襲的孩子,擁有解決生活中各類問題的機會。

私立學校校長旁聽了一次“櫻桃樹”中心的教職工幫助孩子們處理校園霸凌的案例,這種沃明斯特從未存在的關懷服務,讓他非常震動。

公立學校的孩子們,由於大多數缺少穩定、可提供支持的家庭環境,協助他們走出困境的最後一根繩索,只有來自於學校。

雖然學校在努力地提供更多的服務與機會,但由於學生人數眾多,學校資源有限,連這種興趣班,都只有少數學生能“搶”到。這在經費充裕、設施齊備的沃明斯特私立學校,幾乎是難以想象的。

目睹了這一切的私立學校校長髮自內心地進行了反思,如果面對同樣的情況,私立是否就能做得比公立更好?如果不能,自己又有什麼資格驕傲呢?

當然一開始貝姆羅茲公立學校的校長,也對私立學校並無好感。她面對著鏡頭,直截了當地懷疑私立學校老師的授課水平:


“在我認識的老師中,就有幾個非常差的去了私立……”

她質疑私校教師的水準,認為只不過是因為生源質量好,才能達到如此成就。

可在交換結束後,公立學校的校長的觀點也改變了。

她旁聽了沃明斯特的幾節課,發現那裡的教師水準與授課方式,其實與自己所在的公立學校並無差別。同樣是認真負責、博聞多識的教育工作者,原先的偏見其實毫無必要。

有比較,有鑑別,有反思,有借鑑,還有滿懷熱忱的教育家,這或許才是一個國家的教育在未來發展得愈發完善的希望所在。

BBC在紀錄片的最後,給出了這次交換的結局:“兩所學校,正開始磋商彼此之間交流合作、資源共享的機會。”

說實話,還挺暖心的。

給孩子上公立還是私立,你看完了再選……

公立與私立,給我們的啟示

看完這個紀錄片,大家會有什麼樣的啟示:你家寶貝的學校選好了嘛?

我的思考是:

不論哪種教育方式,不論那個學校,教育始終要以“人”為中心展開,以“未來”達成某種“終極價值”為目標(無論是自由、幸福、智慧、社會價值)來衡量。

因為對人的理解不同,對未來解讀不同,對終極價值的追求不同,路徑也就各自不同。

要理解一個好的教育方式,關鍵是去理解這個教育模式背後的對人的假設,對未來的判斷以及對於終極目標的追求;

而選擇一個好的學校,則是看這個學校踐行這套理論的效率。

用彼得德魯克的話講,一個是做正確的事:Do the right thing , 一個是正確地做事 Do things right。好的教育應該兼顧兩者,壞的教育往往左右衝突。

私校的強大在於其各個環節的優秀,學生、老師、家庭、資源、硬件……環環相扣,形成合力,以促成一流學子的完美人生。

公校的責任對於一個國家同樣非常重要,國家有責任要保證所有適齡的孩子應該享有教育權力的學生,通過學校的培養讓學生們最起碼能比原來的自己更優秀,能為社會培養一個有用的人。

給孩子上公立還是私立,你看完了再選……

首先兩者針對的人不同,兩者對未來的判斷和終極目標就一樣,所以粗魯的將私校與公校進行強硬的對比,是有待商榷的。

而對於我們社會的發展,既需要高精尖的高端人才,同樣需要大量的普通勞動者。

相同的是大家都是這個社會的建設者,大家都很重要。

不同的是當社會發展在不同的階段,不同類型的人才需求量會不一樣。

對於整個國家教育系統的進步,公校與私校的共享與合作,或許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而對於我們每一個家庭的每一個孩子,公校還是私校的選擇還在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