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活離不開科技的時候,如何談論藝術?

秋天的落葉花


人類最大的悲劇就是被自己的創造物所控制,哲學叫"異化"。如今我們是科技異化,藝術走向死亡。


老圃


人類發展到今天的繁榮狀態離不開科技,包括將來的發展也一樣脫離不了,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醫療,比如環保,都需要科學技術作為支撐。藝術是什麼,本人定義的藝術是一種複雜的思想體系的外在表現形式,人類永遠不可能變成行屍走肉,所以藝術永遠不可能凋零。我們相信,只要人類一直存在,科技和藝術就並不是衝突並不是矛盾的。科學技術革命是文藝復興的衍生物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人類思想一直一直地探索與前進最終一點一點接近了科學的真理。而科技的發展也推動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到來,比如紙張,印刷術的產生等等。所以科技與藝術自古以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推進,科技與藝術之間的淵源太深了,不是我們三言兩語或者寫幾篇論文就能論述清楚的。那麼,題者提出這個問題的疑惑在哪裡呢,我們發現有這麼一個事實,文藝復興時期早於工業革命時期。也發現這麼一個現象,但丁,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等文化藝術領域的巨匠,基本都密集地出現在那個時代,當然,孔老夫子出現更早。我們疑惑為何唯獨在那個時期,大咖如此之多?文化藝術的發展為何又在那時如此空前繁榮?我想,這也是一個漫長的社會發展的結果罷。①競爭日益強烈時 ,人類必須對生存資源主動爭取甚至爭奪,生存變成了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的頭等大事,生存不是問題了還得更多地爭取生存資源,讓生存條件得到改善……用在某個領域甚至多個領域的精力被無限分散,大部分的人就註定只能成為普通人,最多習得前人的一部分思想、一部分技巧、一部分方法,習得之後更多的是變成一種生存的工具,在這樣的前提下,要說再創造再創新的可能性可想而知是比較小的。②時代變遷下的教育模式,變得越來越所謂的規範化了,年輕一代十幾二十幾年被放在模具裡被打造,都在學習前人創造出來的定律。學科可以說繁多,但同時又學得淺,選擇後還造成大量知識直接缺失等等問題無力贅述。③觀如今,科技越發達,好像人們越是變成科技產品的奴隸。特別是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沉浸在手機等等科技產品裡面的時間,客觀評估一下的話,佔據了一天的多少個小時?結果一定是讓人震驚的。這些都是如今藝術離我們越來越遠的根源,當然還有一些沒有列舉出來。綜上,社會發展、教育、現狀……哪一個是我們能在短暫的時間內克服的?社會要發展到物質足夠富足,人類不再是科技的奴隸,那得到多麼久遠的未來社會!所以,科技發展的社會,增強每一個人的藝術修養和覺悟,靠社會,靠圈子,更靠我們自己!


薇薇安等風來


科技和藝術一樣重要,科技方便了人們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然而藝術也是一樣。人離不開科技,但也一樣離不開藝術,很簡單,人們穿的衣服都算是藝術品,如果能離得開藝術,為什麼沒有人圍個床單出門呢?就是這樣。欣賞藝術不一定非要學習藝術,生活裡比比皆是。


村裡開會了村長不是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