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選擇一種讀書方式,你喜歡很多人一起閱讀,還是一個人閱讀,為什麼?

兵傳媒


以前我是一個人讀書,習慣了,就覺得讀書自然是件私密的事,讀書註定獨行。

一年前,我開始接觸微信讀書,閱讀的過程中,看到了很多書友的想法,眼前一亮。彼時,深淵與深淵響應,思想與思想激盪,那樣一種快感是很難言說的。

我很感謝最近這一年的得著,認識了很多書友,寫了很多書評,讀了很多大部作。譬如《靜靜的頓河》、《戰爭與和平》、《罪與罰》、《平凡的世界》,不一一列舉。

我現在也會享受一個人讀書的快樂,但絕不排斥共讀的好處。

如果硬要選擇,我當然選擇有同路人。


摩西Moses爸爸


我出生於四縣交界的窮鄉僻壤,上初中時正值“文革”後期,所能接觸到的書籍,都是文革時期“高大尚”的讀物。 我家有個鄰居,是從城裡打成右派返回農村改造的。他看我喜歡讀書,有一天把我叫到他屋裡,問我喜歡不喜歡讀名著,我表示了渴望之情。他說你必須保證不對別人說,我發下毒咒。他打開一個樟木箱子,裡邊滿滿一箱書,大部分是大部頭,一些紙張已經發黃。箱子一股樟腦味有些嗆鼻。從此便偷偷閱讀這些當時的禁書。現在記起的有《戰爭與和平》、《巴黎聖母院》、《簡愛》丶《紅與黑》、《俊友》、《茶花女》《苦鬥》、《三家巷》、《家》《春》《秋》、《子夜》,記得還有四大名著。初讀這些書時都是一知半解,外國名著人名太長、地名太怪很難記得住,四大名著都是文言文,更難以看懂。鄰居告訴我可典字典瞭解內容。雖然讀的嗑嗑拌拌,還是讓我瞭解了文革讀物以外的東西,開闊了眼界。以致於後來喜歡讀名著,工作後購名著讀。養成了追名著、追熱門小說的習慣,以此當作一種享受。雖說在文學上無任何建樹,但作家夢天天做,並且樂此不疲,也不後悔。


李風辰


我喜歡一個人靜靜的讀書,一個人感受書本帶來的歡愉悲慼。每每拿到一本書,便迫不及待的打開,先粗略的看一遍,懂了一個大概。然後拿出紙筆,再重新仔細的閱讀,看到精彩的字句,在本子上又寫上一遍。

原先我可是新華書店的常客,在那六七年的時間裡,我經常走上二三里路去看書。我屬於那種只看不買的人。書店那時沒椅子,也不準坐在地上,一站幾個小時,站累了便蹲下來看,腳麻之後又站起來看。實在站累了,靠著書櫃看,省了點力,但書店裡的工作人員看到便會上前提醒,不準靠著。我每次實在是堅持不下去了,才戀戀不捨的走回家。幾年下來,差不多把書店的每本書都翻了一遍,當然也沒少受售貨員的白眼。到如今腰老痛,我懷疑是那時站著蹭書的結果,天下果然沒有白吃的午餐呀。

除了錢,我最愛的便是書了,可以說是“嗜書如命”。小時候,大我們幾歲的老姐有滿滿的二箱子書,卻總是鎖著,於是我和哥哥便弄開鎖,將書偷出來看,常被老姐追著打。約十歲左右,我又偷著把老媽的藏書都看完了,那都是大部頭的小說,每本都有三四百頁。老媽的書都是言情之類的,老媽藏著不准我看,但我還是偷著看完了。對我看書影響最大的是我哥,他也極愛看書,那吋他老欺負我,但只要有書都會給我看。男孩子看的書以打殺武俠為主之類的,來者不拒的我又統統的看完了。如今看到十歲的孩子天天玩手機,想想那時十歲的我竟然看完那麼多的大部頭書,連自己都感到十分的驚奇。

到後來,更是思書若狂,一日不讀兮,寢食難安,到別人家便到處找書看,見人便開口借書看,死皮賴臉的討書看。甚至與一個收廢品的人說好了,收到書便留給我。每次拿到書最先是粗略的看一遍,再返回重新看一遍,我喜歡邊看邊作記,遇到好的字句便在紙上寫一遍。每次拿到書恨不得一次看完,經常通宵看完。吃飯時要看書,睡前要看,上廁所要看,閒坐也要看,愛書的我成績卻不好,因而吋常被老媽說“讀書冒讀出來,卻把眼睛讀壞了”。

到如今,年紀大了,也俗了,愛上了電視,愛上了手機,對老朋友——書疏遠了。我的書呀,伴我走過了人生的大半,怎麼著都應該感謝謝你了。





梅來一夏


讀書多人好,還是一人好?這要看情況。上學時,在圖書館讀書,許多人,各佔一個位子,各讀各的書。那種氣氛好極了,周圍靜悄悄的,只有書頁翻動的聲音,記筆記的筆尖沙沙聲。只要精神集中,被書的內容所深深地吸引。就會忘了周圍的一切。直到管理員宣佈要閉館了,才會走出書本,回到現實中來。那種群讀的感覺真好。現在只好到記憶中尋找了。

參加工作後,更多的是一人讀。捧一本心儀的書,靜靜地,不慌不忙地讀,無異是另外一種享受。小時候沒有書讀,好不容易從他人手弄到一本,人家逼著要。只好夜裡秉燭夜讀,有一次一夜看了一本《靈泉洞》,帽沿被煤油燈燒著了也不知道,第二天匆匆送還。好借好還,再借不難。讀書人也是最講信譽的人。

一遇假期,便是最好的讀書之時。讀了之後,還要當故事講給人聽,在那時的農村還是很受歡迎的。

退休的人,讀書的條件更好了。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們追求精神生活的多樣化,閱讀的方式有了更多的選擇。

我依然覺得捧讀一本書,是一種最高的精神享受。人生也有涯而書海無涯,多人讀有多人讀的好,一人讀有一人讀之妙。

坐擁書城,其樂無窮!



詩夢文心


我喜歡一個人讀,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抑或是將來。因為:

一、我始終認為讀書是一個比較私人的愛好。它跟唱歌跳舞之類的愛好不同,不需要熱熱鬧鬧的氛圍,相反,安靜的環境更能使人沉靜下來走進書裡去。我自己很少在圖書館看書,以前去圖書館借書也是帶回家看,一個人靜靜品味。後來有了孩子,曾有朋友相約帶孩子一起去書城看書,也嘗試過,但是不習慣那種氛圍。即便是有位置坐,也感覺心裡慌慌的,難以入神。後來就乾脆買書看,置辦了個家庭圖書館,娘倆一人一個角落靜靜地讀,誰也不影響誰。

二、那在嘈雜的環境中難道就不能讀書了嗎?我自己的體會是也能。只是比較適合看一些故事性的情節比較吸引人的書籍。孩子每次出門,不管遠近,都會在包裡塞一本書,說這是語文老師要求她們的,有效利用碎片時間。我一般就推薦一些篇幅短小的書籍給她帶上。

對我來說,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一包零食,一本書,沒有任何人來打攪,一個人靜靜地看上一天——啊,想想就美!




讀書品文


一個人看,我記得對我影響很深遠的幾本書,一個叫做《飄》,主角是一個富家千金後來因為戰亂成為一個窮人。在她已無所有的時候,還有一大堆人需要著她,我很佩服她的勇氣,還有毅力,以至於我在心裡受到了挫折的時候,我會想起這本書,它給了我一些啟發。還有一本叫做《簡愛》,女主身世悽慘,卻能夠不卑不亢,最後獲得真愛。其實他們兩個都很幸運,遇到了真心愛自己的人,還有一本書是《契剋夫小說》很好看一本書。經典的就是不一樣


爆炸的毒辣椒


一個人,這個毫無疑問。

一個人徜徉在書本里的那種感覺太爽快了。

還記得小時候窩在自己的屋子裡,開著檯燈,一個人看紅樓夢的感覺,從早上一直看到被姥姥叫吃晚飯,其間無人打擾,那種在情景和感情中的沉浸感,是任何一種其他的方式都無可替代的,這可能也是我不愛看電視劇的原因,極少電視劇能讓我有一種淋漓盡致的體驗。

後來上了大學,除了三毛就極少看課外書了,特別喜歡看經濟類或者金融類的著作,圖書館裡人很少,我躲在角落裡一個人大快朵頤一般的看書,周圍也極少干擾。感覺充實而滿足。

不知道什麼是和別人一起看書,在我的世界裡,看書是一個人的事,很難分享。


晚來風急的無窮大


性格不同的人,讀書的方式也會不一樣,這會因為個人的環境,文化背景不同而受到影響。

但是無論如何,讀書方式都不止是一種方式就好,多種方式的閱讀,才會讓我們汲取到更豐富的知識,也會讓我們增長更多的社會閱歷,讓自己真正的在讀書中找到那些“顏如玉和黃金屋”。這對於古代人如此,對於現代人也是如此。

我們經常看到古代人喜歡獨坐窗前,對著窗外的一輪明月讀書作畫,比如李白。也能經常看到多數的文人墨客聚在一起,為了辯論文字和句子的好壞而互相交流切磋技巧,比如竹林七賢或者江南四大才子。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喜歡在夜晚下班後,睡覺前,手捧一本書,安靜的閱讀;更喜歡在有讀書氛圍的書店或者讀書角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靜靜閱讀,享受讀書所帶來的那種靜謐感和書香氣;也喜歡去參加讀書會,讀書沙龍之類的活動,這樣不僅是為了認識相同志趣的讀書書友,也是為了互相交流討論讀書感悟和讀書見解。

所以,題主問的這句話,是需要分時候,也是需要分情況的。

第一:群體閱讀的好處。

近幾年,很多的讀書書店、社群、小組、APP相繼出現,我們不僅在線上與喜歡讀書的人一起相約讀書,也在線下經常喜歡去參加讀書會。在這種讀書熱潮中,還形成了拆書幫、行動派、XX讀書學院等一系列的讀書組織。

這些讀書會和讀書組織的出現,就說明了群體閱讀的好處。

在群體閱讀中,我們可以與書友互相交流讀書經驗,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書籍的知識,可以互相借鑑讀書方法。

這是我們在工作之餘,找到安放自己精神世界的一個特殊圈子。在這個圈子中,我們能找到自己精神的出口,看到真實的自我,不僅讓自己閱讀了書籍,也讓自己變的更為優秀。於是,這種讀書方式變成了我們的精神樂園,讓我們枯燥的現實生活更豐富,更精彩有趣。

第二:個人閱讀的好處。

有時候我們在現實的生活中很疲憊,享受這種一個人獨處的讀書時光並不多,享受這種完全把自己放縱在書中的精神世界的日子也不多。所以一個人讀書,就也成了我們很好的一種釋放自己精神壓力的出口。

個人獨自閱讀,適合在自己無所事事的時候,或者孤獨的時候,或者僅僅只是需要一個獨處的空間的時候去做個人閱讀這件事。

因為這時候我們可以拋開世界外面的一切紛雜和干擾,讓自己的心徹底的安靜下來,靜靜的享受書籍世界中帶來的樂趣,讓自己完全的沉溺其中不受打擾。

除此之外,一個人讀書更利於我們精進個人能力和讀書技巧,在你沉下心來默默閱讀的過程中,其實也是你在某一領域的知識迅速增加和成長的最佳過程。

第三:群體閱讀和個人閱讀,二者缺一不可,需要相輔相成。

無論是很多人在一起閱讀還是一個人獨自閱讀,都是我們讀書生活中的讀書方式,只一味的使用一種方式,就會背離了自己的初衷,不能讓自己真正的找到讀書的樂趣,也不能真正的理解讀書的意義。

比如只是一味的浸泡在讀書會或者團體活動中,就會容易讓自己在讀書的過程中迷失自我,讓自己只能聽到別人的意見和聲音,自己卻沒有了主見。

又比如只是一個人把自己與外界完全隔離開來獨自讀書,就會使人在長時間的封閉的狀態下心理和感情受到影響,進而影響自己的性格和人際交往,這樣的讀書也是不可取的,這樣只能讓自己的讀書之路越走越窄,不能變通和體悟到讀書的真正妙處。

所以,兩個讀書方式結合在一起,才是最佳的閱讀狀態。需要獨自閱讀的時候,就給自己尋找一個自己舒服的狀態和單獨的空間,盡情的閱讀,這樣能真實的找到自己的閱讀興趣;需要和大家一起閱讀的時候,也不能排斥,而是應該去積極的參加這種團隊閱讀的活動,和大家一起去交流閱讀心得,交流讀書書目,並找到和自己惺惺相惜的文友在讀書的道理上一起前進。

有人說:讀書,就是為了在書中讀自己。在閱讀的路上,一個人努力很瀟灑,但是一群人的力量,才能讓你在讀書的路上看得更高更遠。

因此,兩種方式缺一不可。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歡迎一起交流討論。



遇見安苒


最近一直在琢磨“看書”這個話題,越是深入琢磨,越發覺得這“看書”二字裡面,還真是有點兒意思。今天我這篇雜文,就來說說“看書”所存在的一些差異性。

同一個人,閱讀同樣一本書,但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情境下,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感悟。

同一本書,被不同的人在讀,但由於各自的受教育程度、人生閱歷、心理狀態、思想深度不同,所產生的認識、理解與領悟也會不一樣。

比如說看《三國》或《紅樓》,如果是一個十幾歲的毛孩子、一個四五十多歲的中年人和一個六七十歲的老爺子分別在讀,他們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就是完全不一樣的。

比如說同樣是看書,如果是在環境幽靜的圖書館或香味四溢的咖啡館裡看,就能產生很多的聯想與思考。如果是在環境嘈雜的菜市場或人潮川流的大街口看,斷然是做不到心無旁騖、不被幹擾的。

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不同的書、寫著不同的人生際遇和感悟。一個人只有一次人生,但通過看書,則可以感受到千百種不同的人生。

看書,無論自己是什麼學歷、是什麼年齡都行,不過最好是找到一個好的空間和對的環境。“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一個好的看書環境,我覺得這是對書籍最起碼的尊重。


牛哥談人生


如果非要做一個讀書方式的選擇的話,我會選擇一個人閱讀,至於理由如下:



讀書是一個人的事

從小就不喜歡一群人在一起看書,因為這會被其他人的談笑打鬧所影響,好玩的心誰還沒有呢?那我肯定也不例外,不是因為定力不足,而是因為別人都在玩兒,都在談笑風生。就你一個人在那裡看書。我就覺得很奇怪,然後會覺得自己被孤立,也會很不合群,在這樣的心裡狀態和現實情境的影響下。必然讀不進去的。

一個人讀書的時候,更能全身心的投入和思考

我個人在閱讀的時候,就喜歡沉浸在書本里,我會在閱讀的時候邊想象作者當時的情境,他的狀態,他的心情。他在做的事,然後漸漸的深入到那個情景中,我會覺得很舒服,然後在這個過程裡,不斷的思考。從而再把自己讀到的感悟或者好的句子摘抄下來。如果是用手機看,我就會把讀書筆記記在備忘錄裡,方便後續查找和回味。



一個人閱讀,能夠快速的讓自己安靜下來

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就喜歡一個人找一個安靜的角落裡待著,或者聽聽輕音樂,然後還有一個方式就是閱讀,通過閱讀,慢慢的讓自己浮躁不安的心情平靜下來,拿到書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緩緩平靜,因為帶著情緒去閱讀,不僅讀不進去,反而會越來越浮躁。也會浪費自己的時間。所以【每當心情不好,選擇的方式是閱讀的時候,我就會在心底裡暗示自己,告訴自己,你選擇放鬆的方式是閱讀,接下來的時間請把心情放平穩,認真的閱讀你手上的這本書,讓自己讀完有所收穫。】當然這個方式是需要練習的,你得養成習慣才行!

總結

有的人適合一群人讀書。這樣能夠促使自己也能夠認真的閱讀。有的人適合一個人閱讀,找到與自己的獨處空間。

但是不管是一群人閱讀,還是一個人閱讀,你只有真正的讀進去了,讓自己讀完有收穫,能從文章中得出自己的感悟,這才是代表你認真的讀書了,也做到了對閱讀的“

基本尊重”。

願你讀的每一本書都能感染到你,願你在書的海洋裡,找到與自己匹配的人生價值觀,併為之努力,達到你想要的目標!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解答與分享,那麼,對於這個問題,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