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怎樣理解?

55e4680


此句是《道德經》13章的開頭兩句,全文如下: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這一章,老子自問自答,既指出人們“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的普遍現狀,又分析了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前兩句的大意是:

人們因得寵與受辱而感到緊張不安,是因為太把得失當回事了,看得就像自己的生命那樣,倍加珍重。

老子解釋了“寵辱若驚”的原因:為什麼得寵和受辱,會感到緊張不安?是因為得寵者地位一定是低下的,因此得到寵愛以至於緊張,而受到屈辱以至於不安。這就叫做得到寵愛或受到屈辱,以至於感到緊張不安。

人又什麼如此重視大患以至於如同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呢?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患得患失而心中只有自己。如果人能不患得患失而心中裝著別人,那麼還有什麼憂患呢?

老子作為帝師,因此,他的全部哲學的立足點都在君主一方,主要是說給君主聽的,所以,最後他說:以天下為貴,並把自身獻給天下的人,天下才可以交給他;能以天下為己任的人,天下才可以託付給他。

理解老子,就要站在老子的角度

首先,老子的對話對象是君主,而非普通官員或者百姓。其次,老子的世界觀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其全部思想是建立在“有無相生”基礎上的,即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對立面的存在為前提的,有寵必有辱,有得必有失。

“寵辱若驚”產生的前提是“寵為下”,有下就有上,得寵者一定是地位卑下者,所以無論得寵還是失寵都“若驚”。人們之所以“貴大患若身”,是由於“有身”,有身對應無身,“有身”是心中沒有別人,只有自身,即“小我”,事事處處只想著自己的利益名譽;“無身“就是心中裝著別人,裝著民眾,是“大我”,首先考慮的是大眾利益。

老子批評名利之害,教人重道忘“身”,斤斤計較於自身名利的“有身”,到頭來名利盡失;而“無身”的聖人則“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因為不自私,所以能成就自己。


問道黃老


過於依賴外物,對於外界的任何得失寵辱都會深刻地影到內心的安定。這是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莊子說“身之不能治,何睱治天下?”人最難能可貴的不憂患天下不能得,而應憂身之不能治。能把身心之道看得比天下還重要,這才是“貴”。一個連自已身心都不懂得怎樣調解的人,很難想象把一個國家交給他能治理成什麼樣。

天下由來輕兩臂,人間何苦重連城。看重自己的生命才能看重天下人的生命,否則,他一旦掌握生殺予奪的大權就會塗毒生靈。

“無以天下為用者”才是“貴大患若身”,不然就會竭天下之物享一人之身,則民不聊生。

莊子曰:道之真在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這才是“貴大患若身”。

還有一句“及無吾身,吾有何患?”,這個“身”就是“自身,自私,私心”之意了。當我身心平衡,內外合和,便是大我,便是無我,便無私心,那時還有什麼好擔憂的?還有什麼能危害到我?


郭偉勝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如果全文引出,意思不難理解。

以對仗互文來解釋吧:

寵辱若驚VS大患若身。

以身而言,寵辱皆小,所以身為大。

以患而言,寵辱皆下,所以身為貴。

再直白點:

命是自己的,只有一次;

寵辱是他人給的,予奪予取!

合而譯之:

如果你對寵辱都那麼在意,

為什麼不把身家性命當成大患來重視呢?

是以: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怎麼解釋? 首先,在道德經產生的年代,是一字一意的,即字字都需要解釋,有其含義,我們今天的習慣是把“寵辱”當成一個詞,但是在兩千五百年前和更久遠的年代裡,“寵”是“寵”,“辱”是“辱”,比如“寵你”,“寵”是動詞,“你”是名詞,寵的是你。 那麼“寵辱”呢?“寵”是動詞,“辱”是名詞,“寵”的是“辱”或者“寵”是名詞,“辱”是動詞,即“寵被辱”這兩種狀態都是“自己對自己的”。 “寵為下”,“寵的是自己的下”。 “辱是下,但辱可為上,即辱為上,上是自己的大腦”,這一切都靠“驚”來驗證,“驚”是自己身體上的“痙攣”,或者說“自己身體上穴位的跳動或者連續的跳動”。 離開了自己的身體去解釋“寵辱若驚”也已經解釋了兩千多年了,就像“大智若愚”解釋成“聰明的人看起來笨笨的”也已經解釋了兩千多年了,但是任何人都很難回答“這個聰明的、看起來笨笨的人是幾歲開始聰明的、是幾歲開始看起來笨笨的、是從一出生就開始嗎?”

“貴大患若身”的解釋也絕不是那樣的

為什麼不是那樣的? “身”是誰的“身”。 我們今天都說“修身”,但“修身”這個詞不是來源於“道德經”,有人把道德經中的“修之以身”變成了“修身”,“修身”前面有個主語,這個主語不可能是“你”是“他”,必須是“我自己”,所以“貴大患若身”的“身”是誰的“身”,是誰“修之以身”,只能是“我自己”,“修之以身”,“之“是什麼,“之”是我們面頰上向上生長的毛,和“天之道”的“之”是相通的,舍“之”而談“修身”,就只會修理別人的“身”,不會修理自己的“身”啦,包刮“孔子”


華民學讀道德經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這句說是說人在受到寵辱時都會是自己的大患,說辱有大患,可以好理解,可是怎麼受寵也是大患呢?我們來看看老子怎麼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道德經》十三章)

在寵辱面前,人人的感受應該是一樣的。當然人們在寵辱面前,可能願意受寵。所謂受寵,就是聽好話,就是他人(主要指所謂有身份的人)對你的褒獎,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就有一種自我滿足感、就會出現一種飄飄然,結果呢大患便會出現了。我們就不說辱了,我想沒有哪個人會說,我不怕受辱的,受辱是一種對人的侮辱和打擊,不但傷害人的自尊心,還會使人失去信心和精神力量。所以說。受寵使人沾沾自喜、飄飄然,這樣當然會給自己帶來禍患,受辱更不用說了,把持不好大患就會上身

而老子認為:寵辱都是對人不好的,寵辱若驚,那是大患。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寵辱得失都會使人受到驚恐,尤其是大貴更像是大患纏身。並且人受到寵辱都會使人改變應有的本性,人一旦得到驚喜,又一時失去,肯定為之驚懼,但是,如果我們不被那些名利、財物,地位那麼在意,還會有什麼寵與辱嗎?


瀏陽曾曾老師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若想準確理解此句話的含義,我以為最好通讀全文。

《道德經》第十三章全文為: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我在《時空之外·道法自然》中,作如下譯解: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被寵者的地位相對低下,得到寵愛會很驚喜,失去寵愛會很驚恐,這就叫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我們之所以會患得患失,是因為我們擁有這個肉身,若我們的肉身不存在了,我們還有什麼可擔憂?

所以認為天下比自己的肉身還重要的人,才是可以寄放天下的人;認為天下比自己的肉身還可愛的人,才是可以託付天下的人。

本章老子先設問,後作答解,並由此得出"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的重要論斷。文辭通俗,比較直觀,理解起來相對容易。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供大家參考。


劉怯之


你好筆者我是顛強時代很高興能為你解答問題:

首先你所說的: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十三章寵辱若驚篇的語句它的大體意思得寵和受辱都會感到擔驚受怕,把大患看的和自身的生命一樣重要。

在他的這一章節中主要討論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寵辱若驚,一個是貴大患若身。都知道人是情感動物,並且這種情感的體驗十分敏感,當我們受到寵愛時內心是喜悅的,但這種喜悅是短暫的,人有患得患失的弱點,得到的寵愛並不使長久快樂

與之相反當我們受到別人的冷眼嘲笑譏諷時我們就會表現出驚恐、不安,人類自身的弱點決定了我們不論受到寵愛還是受到屈辱憂心忡忡,惶惶不可終日。所謂貴大患若身:貴就極為的榮耀大患就極為的憂慮,得寵就驚喜就喜悅,受辱就驚恐就恐懼所以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是人世間的普遍常態
這只是個人的拙見筆者和讀者有什麼更好的理解意見。

顛強時代


一、老子其人

歷史記錄上,關於老子最早的記載於司馬遷的史記當中。《史記》第六十三卷為“老子韓非列傳”,其中關於老子的內容如下: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從史記當中,我們至少能夠知道關於老子的兩條信息。

1.老子是楚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說字伯陽)。

2.老子的職業是周朝守藏室之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

這是目前來說我們能夠知道的,關於老子生平最詳細的資料。那麼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這麼關注於老子呢?就在於他所留下的傳世經典之作。《道德經》

二、關於道德經  

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著作。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來源,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被譽為中國的萬經之首。魯迅先生言中國人都要讀一讀,如果不讀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三、道德經第13章 

  回到提問來看,我們先看下老子13章的全文,在解讀題主的問題。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這是內容,本章主要談的是淡薄生命中所遭遇的寵和辱,達到寵辱不驚的地步,進一步就是要破除生賤不為外物所奴役,從而獲得人的身心真正自由的理念。

  

四、老子的方圓智慧

 對於每一個普通人來說,寵辱若驚都是不容易所丟失的心理狀態。寵來了大家心裡就很高興,寵走了大家就失落。辱來了就很傷心,辱走了就感到如釋重負,一顆心被外界的譭譽所左右,不得擁有片刻的內心安寧,喜怒無常。

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我們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太注重自己的成敗得失了。我們的心裡裝滿了很多我們以為應該非常在乎的東西:錢財、名譽、地位、親情、友情、愛情等等。對這些外在的東西執著的越多,我們的心就越不能自由。事實上,這些東西都是建立在“有”這個層次上,因此都註定是無“常”的。

  老子五千言是方,大音希聲,響徹千古,震懾人心,老子的五千言又是圓,做人,處事,養生,管理等等無所不包,以洞見本源的智慧受到世人的矚目。

我是史上雜談,一個歷史愛好者,歡迎關注。


史上雜談


應從帛書本與楚簡本:道無分別,離道即有分別,從而有得失之心,繼而有寵辱之念。君王即使是受到擁戴歌頌,也應警醒,因為這也是分別。這些都是由於有“身“,所以,如果君王重視修為自身,並把修身看的比治理天下還重的人,可以托起天下,承載萬民。因為他時刻警惕自己不離無分別的道,所以能把天下治理好。如果君王愛惜自身勝於愛天下,以這樣的心態來治理天下,就是寄生於天下而已。君王修身的最高目標是無我。


我行吾素2019


我執寫生

老子這句話是在揭示未破『我執』的凡夫境界。

我們在被寵的狀態下『我執』高舉,『得之若驚』,驚喜中,自我肯定,自我欣賞,執念不已。

我們在被辱的狀態下,同樣是『我執』高舉,『失之若驚』,鬱悶中『我』像烈火一樣被點燃。

寵辱得失中會讓『我執』感受格外明顯。而面對悅意境界而驚喜,面對逆境而鬱悶,這背後便是我們不自在,不逍遙,不解脫的根源了。

繼續剖析

我們患得患失,將得失的境況執著為實有,就如同執著身體實有一樣程度的執著。這就是凡夫無法擺脫的顛倒夢想,千年萬年跳不出的深坑。

絕大多數的人不認為這是顛倒,有些人看了老子這段話開始研究不顛倒的方向,頗有異生則能深入『無我』正見,超越世,出世間。

當然『無我』的觀念,如果只是學術討論,而不能經常在人生經歷中去用心體會強化,是萬難以打破的。

庵提遮女問文殊曰:明知生是不生之理,為何卻被生死之所流轉?殊曰:其力未充。

——《指月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