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我說的都是大實話,沒啥祕密。但我們為何讀不懂《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只有五千多字,解讀本不下3000種或更多,僅在“哲學國度”德國就有300種之多,世界各國學界均給予極高評價,有的人甚至認為可以燒掉世界上所有的書,只留一本《道德經》足矣(美國科學家威爾·杜蘭),德國哲學家尼采把老子的思想比作一眼“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老子自己也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可是我們為什麼“不易知,不易行”,打不上來一碗水呢?

老子:我說的都是大實話,沒啥秘密。但我們為何讀不懂《道德經》


是我們太笨,還是因為老子的思想微言大義,讓人難以琢磨?都不是。老子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已經預見到了世人對這本書的情緒反應:“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很多人就是在別人的大笑聲中,讀懂了《道德經》。

其實,讀懂《道德經》的秘籍不在書外,就在《道德經》的書裡。

老子:我說的都是大實話,沒啥秘密。但我們為何讀不懂《道德經》

《道德經》五千言,朝大了說是宇宙觀和人生觀,朝小了說就兩個字“道”和“德”。老子是從天地的運行規律推演到人類社會的運行規律,天地間的一切運行變化都是“道”的作用,所以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出於道,道為天地母。人與萬物的關係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為道是唯一的,是獨立而不改的存在,所以它只能取法他自己的本來的樣子: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一句話:道生萬物但不干涉、不佔有、不圖報、不居功。

道就是萬物之母,德就是道在萬物上的體現,這就好像母親生下了孩子,把品性和基因遺傳給了孩子,母親就是道,孩子就是德。但因為孩子生存環境的不同,造成了孩子之間順逆、善惡、賢與不肖的千差萬別,這就是龍生九子各不同的原因。母親還是那個母親,孩子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大,這種距離,都是由人的慾望不同決定的,這種不同就是“德”的不同,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各自“獲得”或“得到”的多寡程度不同。

社會是由各種不同的族群組成的,都帶著各自族群的烙印。這些族群的集合,就是天地萬物的一種。所不同的是人類有思維,又區別於萬物,所以老子說“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正因為人有思維,才有了分別心,社會越發達,分別心就越明顯,造成的自身傷害和社會危害就越大。現代工業文明帶來的工業汙染和破壞就是明證,然後再進入治理、回覆的循環折騰之中。


老子:我說的都是大實話,沒啥秘密。但我們為何讀不懂《道德經》


所謂分別心,就是人們都從胎兒那個混沌狀態的“一”,也就是“道”漸漸地分離出“二”來,思想不再淳樸,這個時候呈現出來的人性特點是自私、競爭、智巧、虛偽,人與人之間隔了一道看不見的“牆”,即便是血親之間,也頑強地保持著一種“自我”的德性,於是,患得患失,各懷心思,言不由衷,裡表不一。老子總結這種患得患失為“貴大患若身”,得失之間就像自身的生命那樣在乎。

在老子的思想裡,“一”就是“道”,所以老子說,沒有了“一”,世界於是變得複雜無序,故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相反,失去這個“一”,天地不得安寧,萬物不得以生,侯王不得其位,天下。

老子:我說的都是大實話,沒啥秘密。但我們為何讀不懂《道德經》


如何保持這個與生俱來的“一”不汙染,不變質?那就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可是人人都有慾望,怎麼去私寡慾?誰做得到呢?

這個就要說到聖人們的“無為”了。誰是聖人呢?就是君主和“唯君主是從”的人塑造的聖賢榜樣,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裡的大盜,指的是以仁義教化為目的的所謂聖賢竊取天下民心。

聖賢不好嗎?老子說,聖賢本無所謂好壞,但是“尚賢”就極壞。他說: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可見,人的爭強好勝、作奸犯科、貪慾心亂等等不良風氣的養成,都緣於君主的推崇。古語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即是此理。需要注意的是,老子所言之“志”與“知”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志向和智慧,而是“貪慾”之志和“機巧”之“智”。這樣才能跟全篇意思貫通。

老子:我說的都是大實話,沒啥秘密。但我們為何讀不懂《道德經》


總之,這段話是說,作為“域中四大”之一的“人中之王”,他的好惡直接影響著社會風氣的形成,因為尚賢,於是塑造榜樣,給以高官厚祿,於是人人爭先恐後,施展機巧,各走門徑,“志”在必得,致使“智巧”偽詐之風盛行,大道漸行漸遠,最後不得不以“禮”來粉飾太平,裝點門面。這就是老子之所以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的原因所在。老子指責這種虛偽的“禮”的粉飾,是造成人心浮躁、社會動亂的罪魁禍首。


但是老子並不是把全部的責任都推給君主,因為“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人人都是體道者,人人都可以“貴食母”,“復歸於嬰兒”,作為社會的人,“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大丈夫要遠離刻薄、虛華,要處於樸實的“上德”境界,而不要處於虛華的“下德”境地。

老子:我說的都是大實話,沒啥秘密。但我們為何讀不懂《道德經》

總之,老子通過仰望星空、俯察地理,站在“道”的高處而俯瞰芸芸眾生,他首先闡述的是道,是“可以為天地母的”那個大道,是它派生了天地萬物,天地萬物就是道的具體體現。唯有人在出生入死的恍惚之間,糾纏於沒有止境的“萬有”之間,逆道而行,傷身害道。所以應該效法“道”的清靜無為,道“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它的長生久視是因為它的不自私貪慾,一切自然而然,不“偽作”不“妄為”。天地萬物、人類就應該效法大道的順其自然,才能最終得道歸真,復歸於自得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