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莊子的“道在屎溺”?

平付小超


何為"道在屎溺"?字面意思應該是道存在於屎尿之中,這樣解釋似乎有些粗俗,不如說是為了比喻

道無所不在,即使是最低賤的事物中也有"道"的存在。這並非是牽強附會,也是有出處的,《莊子•外篇•知北遊》中有這樣的一段對話:

東郭子問於莊子:"所謂道,惡乎在?"

莊子曰:"無所不在。"

東郭子曰:"期而後可。"

莊子曰:"在螻蟻。"

曰:"何其下邪?"

曰:"在秭稗。"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

東郭子不應。

論如何快速結束對話,莊子可做其中典範。無論東郭子如何窮追猛打,問道何在,莊子不為所動,泰然答之。也許就像今天的我們一樣被逼急了,莊子快速祭出殺手鐧,結束話題。可猜測一下當時莊子的內心活動,是否從未見過如此榆木腦袋,非逼他使出絕招。這也成就了人人樂道卻無幾人解其中深意的"道在屎溺"。多數人用它,只覺得"屎溺"獵奇,抓人眼球,真正的"道",又有幾人在乎?

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其間深意也只能自行意會,東郭子向莊子求教"道"為何道,雖有求知之心,卻無領悟之能。"道無處不在"的說法有些空泛,莊子才不得已以物擬之,道在螻蟻中,在田間荒草中,在磚瓦之間,在屎尿之中,所在之處無所謂貴賤,世間萬物無不是道之所依。道家對道的解釋與佛經所言的"一花一葉一如來,一佛一剎一報土"竟有殊途同歸之感。世人都求道,卻不知"道"就在身邊。嚴復也曾言:"以道眼觀一切物,物物平等,本無大小塹久貴賤善惡之殊。莊生知之,故曰道在屎溺,每下愈況。"這裡所言的"每下愈況"意思與"每況愈下"相去甚遠,有必要做一個說明,"每下愈況"同是出自《莊子•知北遊》中一個小故事,一個府吏問屠夫,如何辨別豬肉的肥瘦,屠夫答說從肚腹這些比較膘肥的地方很難區分,只有從豬腿往下很難長肥膘的地方踩踏,越往下,越能分辨出豬肉的肥瘦。

在細微處見真義,從平淡生活中悟出人生之道,這與"道在屎溺"不謀而合。

莊子對答無懼,佛祖拈花不語,真正悟得生命真義的人從未覺得自己悟到。


一往文學


《莊子》中有一段很重口味的對話。

東郭子問莊子:“道在哪裡?”

莊子回答說:“道無所不在。”

東郭子:“不行,你得指出一個具體的地方。”

莊子:“道在螻蟻裡。”

東郭子:“怎麼這麼卑下呢?”

莊子:“在稊稗(雜草)裡。“

東郭子:“怎麼更卑下了呢?”

莊子:“在瓦甓(磚瓦)裡。”

東郭子:怎麼越來越卑下了呢?“

莊子:“道在屎溺(大小便)裡。”

如果熟知莊子的思想,就知道“道在屎溺”是理所當然的結論。因為莊子認為道無所不在,在每一樣事物裡面。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在道的統御下平等地存在著,沒有實質差別,這就是莊子所說的“道通為一”。假如“道不在屎溺”,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值得我們思考的是,莊子為什麼要說“道在屎溺”呢?中國的學者們很少會討論純思辨的問題,他們的學說總有現實意義。而莊子說:“道在屎溺”,實在是用心良苦,這與莊子所處的時代有關。

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出現的第一個亂世,周天子喪失了他的權威,各諸侯國間戰爭不斷。而且莊子生活中戰國中期,比春秋時代更加混亂,戰爭更加血腥殘忍,社會更加動盪不安。一場戰爭打完,很可能有幾萬、幾十萬人遭到屠殺,成為累累白骨。為了打贏戰爭,很多國君不顧農時,抽調百姓去服徭役、服兵役,結果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哪怕在有為之君的統治下,百姓仍然吃不飽肚子,如果攤上一個荒淫無度的君主,肆意壓榨百姓的膏脂,那就更加悲慘了。

戰國時期的各個諸侯國為了增強實力,打贏戰爭,都在積極招攬人才,變法革新,以求富國強兵。士人們有了用武之地,積極地遊走於各諸侯之間,一旦得到重用,立刻飛黃騰達,顯赫一時。但是實際上他們卻處於極度的危險中,地位岌岌可危。因為他們推動變法,損害了貴族們的利益,很可能遭到反撲。秦國商鞅、楚國吳起,雖然都大有作為,但卻在重用他們的國君死後遭到了報復,身首異處。特別是商鞅的結局很慘,被處以五牛分屍的酷刑。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對統治者有用的人,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士人,都會被這個時代無情的吞噬。如果想保存自己,就要做一個無用之人,避世隱居。

但是,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王權不斷集中,隱士們的生存空間不斷受到壓縮。如果你想做一個無用的隱士,反而可能因為無用而被殺,因為野心勃勃的統治者們無法容忍那些不為自己所用之人。例如《戰國策·齊策》中就有這麼一個故事:

齊國派使臣出使趙國,趙太后接見齊國使臣時問道:“你們國家的於陵子仲還沒死嗎?這個人上臣服於國君,下不治理他的家,也不結交諸侯,這是沒有用的人,為什麼你們還不把他殺掉呢?”

於陵子仲是戰國時著名的隱士,以品行高潔著稱,不願出仕為官。趙太后卻因為他無用,想要殺掉他。這並非偶然現象,當時的荀子認為在天子的治理下不應該存在隱士,韓非子認為應該驅逐一切無用之人!

所以在戰國時代,隱士們並沒有人們所想的那麼逍遙自在,他們隨時可能陷入死亡的陷阱。《莊子》一書中的隱士們經常會得怪病、重病,而且在得病時還能保持著樂天知命的態度。其實這正是莊子對隱士們險惡處境的隱喻,而且這些隱士在險惡的處境中選擇了認命。

不論是出仕為官還是隱居避世,都有可能惹來殺身之禍,到底怎樣才能在亂世保全生命呢?《莊子·山木》中說了一個關於“無用”與“有用”的小故事:

這天莊子和學生們走在山間的小路上,他們看到道旁有一顆大樹,枝葉茂盛。伐木人拿著工具停在樹旁,卻不砍這棵樹。莊子問這個伐木人:“你為什麼不看它呀?”伐木人說:“這棵樹不成材,沒有用,我幹嘛要廢力氣去砍它?”莊子回頭對學生們說:“這棵樹沒有用,所以才能夠安享天年啊。”

下了山後,莊子帶著學生們來到了朋友家中。朋友見了莊子一行人很高興,叫人殺一隻鵝招待莊子。下人問:“有一隻鵝會叫,有一隻不會叫,殺哪隻呢?”朋友說:“就殺那隻不會叫的鵝,它沒用。”

莊子的學生聽了朋友的話,若有所思。第二天,學生問莊子:“老師,昨天的樹因為沒有用能夠安享天年,可是主人家的鵝卻因為沒有用被殺掉了。到底應該怎樣才能保全性命呢?”

這個故事比喻的正是戰國的亂世:勤勞的百姓、做官的士人就像有用的樹,會被砍伐掉;避世的隱者就像無用的鵝,會被宰殺掉。這真是一個兩難的處境啊!莊子會選擇做無用之人,還是有用之人呢?

莊子說,我要處在有用和無用之間,既非有用,又非無用,看似有用,實則無用,概括起來就三個字:混日子。

於陵子仲為什麼會遭到統治者的忌恨?因為他太高潔,無用得太高調了。《孟子》一書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於陵子仲的哥哥是卿大夫,所以他看不起自己的哥哥,就算是餓死,也不吃哥哥一口東西。有一天,有人送了他哥哥一隻鵝,於陵子仲鄙夷地說:“這個厄厄叫的東西有什麼用呢?”某日,於陵子仲的老母親把鵝殺了給他吃,他不知道是那隻鵝,一邊吃一邊說:“嘿嘿,真香。”(此處有動圖)正巧他哥哥回來了,說:“這就是那個厄厄叫的東西啊。”於陵子仲一聽,立刻扣嗓子把鵝肉吐出來了。

但是,像於陵子仲這樣的隱士,豈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訴統治者,自己是個無用之人嗎?他的名聲連其他國家的國君都知道了,說明他真的太高調了。人怕出名豬怕壯,所以於陵子仲這樣的隱士會遭遇殺身之禍。

所以想要保全自己的生命,就不要那麼清高,要和光同塵,與世同流而不合汙。《莊子·人間世》裡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個叫做支離疏的人,形體殘缺不全,他的臉在肚臍下之下,兩肩高過頭頂,雙腿與肋骨並在一起。支離疏替別人縫洗衣服、簸篩米糠,足以養活一家子人。但是因為形體殘缺,當國家徵兵役、徵徭役的時候,他可以大搖大擺的逃避,悠哉悠哉;當國家賑濟病人時,他可以領到三鍾米和十捆柴。支離疏因為形體殘缺,所以能夠在戰亂中保全生命,逍遙自在。最後莊子總結道:形體殘缺都可以享盡天年,更何況是德行殘缺呢?

因此莊子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你可以做好事,但是不要獲得名聲;你也可以做壞事,但是不要招致刑罰。不要做一個高潔的人,要做一個德行殘缺的人。所以莊子與清高的隱士不同,比如他窮困潦倒的時候,會跑去向監河侯借糧食,而於陵子仲這樣的隱士就不會這麼做。

所以,莊子說:“道在屎溺。”道並不是什麼高高在上的東西,哪怕這個時代汙濁不堪,像屎溺一樣爛,莊子也可以在其中看到“道”。因此莊子能夠在亂世中順任自然,怡然自得,就像大烏龜在汙泥中爬行一樣。不要以為莊子的境界低,只是因為莊子在這樣的時代裡看不到希望,只能逃避,用一句流行的話說就是:“人間不值得”。莊子的思想看似逍遙,其實帶著一種深深的悲哀和無奈。

為什麼莊子思想到了魏晉時期才流行開來?因為魏晉同樣是個亂世。天下征戰不休,統治者篡權奪位,讀書人隨時可能有殺身之禍……所以魏晉名士們就在有用與無用之間混日子。你說他們無用,他們並沒有避世隱居;你說他們有用,他們又整天飲酒嗑藥,不理政務。

當然了,這些都是亂世的全身之道,是莊子的無奈之舉。假如我們不能結合時代背景來讀莊子的書,最後恐怕只能變成得過且過的廢人。


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讀國學


最前面,大魚先分享一個小故事:

說,一位僧人進了一家廟宇,衝著佛像吐了一口痰。

其他僧人看到了,過來指責他道:你怎麼能在佛祖面前吐痰,做這樣大不敬的事呢?!

僧人說:那你指給我一個沒有佛祖的地方吧。

是啊,佛當然是無處不在的,衝著佛像吐痰是對佛祖的大不敬,那在沒有佛像的地方吐痰,佛祖就看不見了嗎?所以說,對於其他僧人而言,佛祖就在那裡,供奉在寺廟之中,在世界各地的寺廟中,卻唯獨沒有在心中;對於這位大不敬的僧人而言,佛祖是無處不在的,是在心裡的,無論這個行為在什麼地方做,都會被佛祖看見,都是對佛祖的不敬。這就像儒家所說的“慎獨”,一些人做一些事是做給別人看的,如果缺少監督,他就會暴露本性。

無論是修的什麼道,參的是什麼禪,若是不由心出發,那就脫不了做樣子的嫌疑。

道是普遍存在的

由前面的故事,我們再回到莊子這裡來,莊子說“道在便溺”,也是相似的道理,道不會被侷限在某一個地方,它存在於每一個空間、時間,世間萬物都是遵道而行的。東郭子一定要問一個道在何處,這和廟裡的和尚有什麼區別呢?難道出了寺廟,佛就不存在了嗎?還是說,道只存在於某一些人所認為的玄妙中,除卻玄妙之處,那道也就銷聲匿跡了。很顯然,後來的這些觀點都是不正確的。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 “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

在《齊物論》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莊子對於道的思考,他認為世界萬物,一草一木,一樹一葉,包括人,都是由道而生。餓了就吃,渴了要喝水,困了就睡覺,疼了要哭,這是人的自然本性,也是道的表現形式,“便溺”自然也是道的規律之一而已。

在對“道”的追尋中,許多人都是捨本求末,認為道一定是神秘的、高高在上的、不可觸摸的,道當然可以是這樣子的,但是道也可以是最常見的、最樸素的、觸手可及的。當人唯獨追尋虛無縹緲時,那他距離真正的道似乎更遠了一些。要知道,

所有的更高的追求和領悟,都是有前提條件的,沒有什麼事情是能夠一步登天的,所以執念於玄妙,那終將永遠是玄妙。

道是不可言說的

莊子說“道在便溺”,這絕非僅僅是一句通俗解惑,莊子的這種回答其實正是佛家所說的“不可說”的境界。

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說到這句話,但是講的人多,真正理解的人卻不見得多。“不可說”是佛家高層次的一種精神形式,大概意思為真諦,或者說佛,是不能用言語表達的,體現在道家中,那就是“道”也是不可說的了。在此我們發現,佛家和道家其實有許多共通的地方,事實也是如此的,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二者確實相互借鑑,相互滲透,包括後世的新儒學,又何嘗沒有佛道的蹤跡呢?

佛家辨證於空與有的關係,有的人將此作為兩個完全不同的面,一旦說有,那就不再是空,反之亦然。我們很容易發現,所謂的空與有很接近我們普通意義上的概念。更有人將空與有上升到更高的層次,也就是佛語說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一旦“說”,那就給萬物下了定義,有了拘限,那麼所說出來的東西也就不是本來的意思了。我們經常在一些著名的佛教典籍中看到一些答不對問的小故事,徒弟問佛,師傅說家常,徒弟求解惑,師傅靜默不言,這都是佛家“不可說”的禪悟的表現。

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莊子》

莊子被問道,不說道,卻說螻蟻便溺,其中不乏佛教的這一層教義。當然道家在中國的歷史比佛家淵源多了,可見早在道家之初就已經有了與“不可說”相似的說法了,當然後來的佛家將此更為深化、系統、哲學。但是,我仍覺得對於“不可說”最為著名的、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道德經》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謂與後來佛教的“不可說”異曲同工。

道是返璞歸真的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那種我們認為越了不起的人,他們的生活態度越樸素,生活方式也更接地氣。在武俠小說中經常描寫的高人,往往是看起來低調、普通,甚至庸俗的。就是歷史上得道高僧高僧,又或者是世外高人,過的都是最平凡普通的日子,無非也是一日三餐,該睡覺的時候睡覺,該起床的時候起床,他們也過不出別樣的生活來,也沒有生出三頭六臂,更沒有騰雲駕霧。

大家都同處於凡塵俗世,無論是普通人,又或者是傳說中的高人,其實都是凡人,都是要吃喝拉撒的。道,就蘊藏在這些最平凡的日子,最普通的生活中。

得道者,又或者說我們所說的高人、大能,與普通人最大的區別是什麼什麼呢?最終還是要歸結於一個心境上,就如我最近非常感慨的馮友蘭先生說過的話,頓悟並不是得到什麼東西,而是一種精神境界。這種精神境界的歸根到底,也就是“山是山,水是水”,也就說,破除萬象,你看到什麼那就是什麼。

莊子當然是大師,莊子說“道在便溺”是在回應東郭子,同時,這也是莊子對道的大徹大悟,他並沒有覺得道是高深不可靠近,也沒有輕視它——道,就是那樣存在著。

普通人的我們,如何禪修我們的道呢?其實很簡單,認真的腳踏實地的生活,這就是我們的道,是最簡單的道,因為一呼一吸都是道;也是最難得,因為總有人看不透它的真諦,迷茫於生活的“山水”裡。所以,平和下來,多用點心,山水自然成美景。


古代哲學思考


“道在便溺”這句話出自《莊子·知北遊》。其意是指道之無所不在,即使是在大小便這種最低賤的事物中都有“道”的存在。


在當今我們經常發問何為“道”?在悠久的歷史有了“道”的出現就有人與我們一樣困惑不解,於是東郭子就向莊子請教,眾所周知,莊子是繼承老子“道”的精髓,對“道”的主張思想其不亞於老子。

話說東郭子問莊子:“所謂道,究竟存在於什麼地方”?莊子說:“道無所不在。”東郭子說:“必定要指出具體存在的地方,不然弟子不解。”莊子說:“在螻蟻之中。”東郭子不解說:“怎麼處在地下卑微的地方?”莊子又說:“在小草之中。”東郭子皺眉說:“怎麼越發低下呢?”莊子連著說:“在磚瓦之中。”東郭子有點急了說:“怎麼越來越低下呢?”莊子不急不慢又說:“在大小便中。”東郭子聽了無語了。


通過東郭子與莊子的對話,我們不難看出大道是無形的,天羅地網條條都是“道”。“螻蟻”團隊“道”精神;“小草”為人守本、低調“道”精神;“磚瓦”默默無聞、無私奉獻“道”精神;“便溺”自然“道”精神。

所以,人活一世吃、喝、拉、撒、睡都在不停的選擇與放棄,舍與得之間不斷的重複,隨著年齡增長,付出會漸漸增多,而回報卻逐漸減少,心念轉心思會跟著轉,把付出當成奉獻心情會更自在,欲求回報只是在空等待。為人三大本錢是,執著信念,健康體魄,堅強活著,方能平安到達“道”的意境,才能證明自己幸福安康。


詩驀詩書畫


道無處不在,無所不能,自然而然,不因淨而獨處,不因穢而不居。道離人不遠,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吃喝拉撒就是道,所以《老子》在二十五章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二十一章中講:“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所謂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無心自化,並不是在道的上面還有一個叫做“自然”的東西,而為道所遵從效法。正因為它一切都順乎自然,毫無企圖,所以萬物才能遂其所生,而道才能盡其生化萬物之功。所謂“法道”、“從道”,並非萬物的意願,而是不得不然,比如:便溺。因為宇宙萬物根本就是為道所生養覆育,不能離開道而自由演變,所以莊子才說:“道在便溺"。

凡是真正明心見性的高人,無論談佛或者論道,見地基本相同。又比如:有一僧人問雲門大師:“如何是佛?"雲門回答道:“乾屎橛。”太平古禪師為作頌曰:“我佛如來乾屎橛,隨機平等遍塵寰。迷頭認影區區者,目對慈顏似等閒。”俗語說:“萬事一理",無論道也好,佛也好,只要真正悟透徹了,道理都是相通的。














飛龍在天231272723



梅里一了


😅🙏🌷🌷🌷所謂的。道在屎溺中!

其實指萬物初生之時,在濁中而生!若清陽為天,陰濁氣沉降,

陽陽產生後,的規則!

動物們都在濁中母體產道降生,

屈解道義,道始清純潔淨通透光明,神識若能進入,坐於道天玄心,可以觀大千世界一切物質的運動!通透如玻璃罩!

從外觀察不得其內事!從內部觀外面則一切無礙!以千手千眼,無所不能,可以改變某些事物物質的運行,陰陽濁氣中生化萬物!即莊子所謂

的屎尿!

學習先天生化規律,認識悟空出處!

以後天之身,聚萬億分小元靈,聚靈合體,煉化去除雜質,雜念貪著執著名利位置,爭搶佛位果位仙神位!

斷掉慾望捨棄一切法與執!

無我無相之心地!通達大道海洋之心!

一句妄語道在屎尿中,

迷死你在文字之中,設局矇蔽遮天,多少牛逼的所謂聖人,其實就是個渣渣而已。

我也是茫茫人海,茫茫宇宙中一小微霧態而已!

大道天道階,天道酬勤!

勤奮好學謙卑的人,才能進階!

相反,利用所謂的佛通,道通,妖魔通,一切,都是妄想症!

真正修為者,就是一個凡夫!

不想出頭露面顯聖,

但是未法邪師遍地,互相矇騙互相欺遮天蔽日,互相自狂自捧

什麼它媽的佛聖道尊一切仙神鬼妖!

都是在爭搶弟子信眾,

壯大自己的隊伍階級,

拉壠吹牛皮贊捧自己的教門

又公正又團結又正義,

其實屁用沒有,

一無是處,全部都是高階騙子大王!

吹牛皮第一沒有第二!

這就是今時封建迷信思想教育!

當下如何解析宇宙與人生,生命起源與迴歸之路!

夢中的理想,大同和平世界!

修道如開車,守法安全駕駛,守交通規則,及星際穿行中,自己的軌道,要適量閃避一些,不遵守紀律的星!防止自己墜落,自己的星掉下來被貶!形成隕石雨,並非是好事,多為被上蒼貶下碎掉了,仙位官位沒了!也許原靈石碎了!











天道之水道正法壇救苦


自古及今,聖賢學問,舉凡思想家或治學家無不認真、嚴肅,道貌岸然,唯有莊子“吊兒郎當”,玩世不恭,遊戲風塵。譬如《逍遙遊》開篇第一句“北冥有魚,其名曰鯤,不知其幾萬裡,”難道古代真的有如此大的魚嗎?當然不是。這是一種超乎尋常的想象和誇張,更是一種超凡脫俗的瀟灑。

再如“道在便溺”。道在哪?莊子說,道在屎尿裡面。既然屎尿裡面都存在著道,那麼何處無道呢?也就是說,道存在於世界的各個角落,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道是無處不在的。

那麼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莊子要拿屎尿做比喻呢?因為拿屎尿做比喻通俗易懂,不需要講許多大道理。這又涉及到一個理解問題。一種學問,如果老百姓聽不懂、看不懂,無法理解,那麼這種學問也就沒有存在和傳世的必要。

縱觀中國古代思想家或治學家,只有莊子老人家真正超逸世外,具有仙風道骨。

謹此,謝謝!


老蔣錯話7632


這個問題源於《莊子*知北遊》,有一天,東郭子去找莊子問道,就產生了這段對話。

東郭子問莊子:“道在哪裡?”

莊子回答說:“道無所不在。”

東郭子:“不行,你得指出一個具體的地方。”

莊子:“道在螻蟻裡。”

東郭子:“怎麼這麼卑下呢?”

莊子:“在稊稗(雜草)裡。“

東郭子:“怎麼更卑下了呢?”

莊子:“在瓦甓(磚瓦)裡。”

東郭子:怎麼越來越卑下了呢?“

莊子:“道在屎溺(大小便)裡。”

莊子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道家認為”道"是一個整體,天地萬物都來源於道,最後又迴歸於道,天地萬物都逃脫不了道。"道"具有整體性,超越性和內存性。所以莊子說,"道無所不在"。道在螞蟻身上,說明道在動物身上,道在雜草之中,說明道在植物身上,道在磚瓦之中,說明道在礦物身上,道在屎尿之中,逐漸往下,無所不在,在每一樣事物裡面。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在道的統御下平等地存在著,沒有實質差別,這就是莊子所說的“道通為一”。

莊子這個人是一個神人。我之前,讀他的書,他編寫一些寓言故事,只盛覺好玩,但長期研究之後,才發現,他編的故事都是來解讀老子的道。

因為老子的道德經,提煉出來的觀點,令人難懂,他就用小故事講大道理的方式解讀道德經,他把老子複雜的哲學問題,簡單的化,故事化,生活化。

比如,混沌的故事,是說明道是一個個模糊的整體,鑿開七竅之後,有了區分之後,混沌整體的道就死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把我們比喻為庖丁的刀,要保護好自己,把牛的身體複雜的結構比喻為複雜的社會,要保養好身體,就得依乎天理,才能做到遊刃有餘。

朝三暮四的故事。他講有一個養猴子的人,跟猴子講,早上給猴子三什粟子,晚上給四升,猴子急了不幹,養猴子的人第二天改口說:“早上給四升粟子,晚上給三升,猴子同意了"。這個故事要說明,道是一個整體,7=3+4=4+3,一個懂道的人,不拘泥於朝三,還是朝四,只要猴子高興,我們的工資制度不就是這樣嗎?公務員實行朝三暮四的制度,公司實行朝四暮三的工資制度,結果都一樣。

還有很多小故事都是解讀“道",要細細品味,才懂其中奧妙。


飛飛貓說話




道在屎溺,這句話字面上很好理解,屎溺可以理解成糞湯......

它的出處來源於《莊子·知北遊》,在文章中其實莊子已經解釋的很清楚了,有心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原文。

故事背景是東郭子問莊子,道在哪裡?莊子說“無所不在”,結果東郭子說“別糊弄我,你必須給我個明確的地方”,這就有了莊子所說的“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

莊子如何解釋的這個“道在屎溺”呢?

首先,知北遊篇,開頭就告訴了大家,這個“道”啊說不得,尤其是知“道”的人,更說不得,這也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而釋迦摩尼在《金剛經》也說“我說法49年,實在是沒有說,如果你們以後講我有說法,就是毀謗我”。

而莊子緊接“道在屎溺”繼續說,你這麼問本身就沒觸及道的本質,你總是在某一方面,某一具體事物上面尋找道,這樣其實你找的“道”侷限在了你提問的問題上面,並不是真的道。

莊子開始舉例模式,說古代一個城管叫獲,問一個殺豬的豬(被宰了的豬)的肥瘦,踩踏豬腿,越往下越能知道豬的肥瘦。

啥意思?就是光看豬的肚子啊,屁股啊等這些有肉的地方,無法分辨,因為都那麼肥,但是豬腿的肉不好長,這頭豬要是腿上的肉都那麼肥,那他得多肥,都長到腿上了。舉個例子,張三、李四都是億萬富翁,張三有100億,李四有10億,你想知道他兩誰更有錢,光看跑車不好區分,那怎麼區分,你就在最最最最沒用的生活用品上區分,張三家的指甲刀都鑲嵌著鑽石,李四家的只是純金的,所以張飛比較肥。跑車就是豬肚,指甲刀就是豬腿。

“道”是無所不在的,只做表面功夫求不得道,上學時我們上課都讀書,工作時我們每天都幹8小時,但為何別人學霸我學渣,別人總監我文員,拉開差距的是餘下瑣碎的時間,是用心的程度,是否塞滿了整根豬腿,意思意思糊弄的背後,最後只能輸給自己。所以表面上仙風道骨,誦經百遍不一定是得道之士,而是面對挫折而不怨,面對困難而不餒,面對成功而不喜,面對利慾而不亂,深知自我內在的追求,不強求於外部世界,順應事物應有規律,不以機智奪取,不失本心,不亂已行。

這樣你便能在屎溺之中,領悟道的本意,看其他“高貴”的事物,便更清晰明瞭。

歡迎朋友們轉載,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互相關注,一起交流學習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