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共有8個大臣諡號文正,誰的諡號最名不副實?

迷戀芬芳


清朝八位諡號“文正”的大臣中,最擔當不起這“文正”二字的的應該是杜受田。

諡號是帝王,貴族,大臣,士大夫死後,依照生前事蹟給予的稱號,有褒貶善惡的含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蓋棺定論”

諡號之首,當推“文正”。司馬光就曾說:“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所以“文正”不是什麼人都可以隨隨便便拿到的。當年宋仁宗給老師夏竦賜諡號“文正”就遭到朝臣集體反對,最終不得不改賜“文莊”,清朝也十分看重“文正”這一諡號,所以才會在清朝將近300年中只有八個人獲得這一哀榮。



其中有一個山東人生前並無多少建樹,死後卻被特諡“文正”,他就是咸豐皇帝的老師杜受田,他之所以能獲此殊榮,最主要原因是以帝師的身份成功幫助咸豐上位。

當年地位之爭主要在老四奕詝與老六奕訢之間展開,老四成熟穩重 但缺乏才氣, 老六才氣非凡 卻穩重不足 ,對此道光皇帝一直處於糾結中,最終歷史的天平還是傾向老六奕詝,一方面因為他與道光的脾氣相近,另一方面因為道光中了杜受田的計謀。

第一計:

一天,道光皇帝命令諸皇子在南苑狩獵,古時候皇子方讀書者奉命外出,臨行時應向師傅告假, 所謂尊師也。

史書上也記載了這一段他們師徒的臨行前對話:

“文中至尚書房,左右適無人,為濱州(杜受田) 一人獨坐其中,文宗入,行禮畢,問將何處,以奉命校獵對”。

濱州乃耳語曰:

“阿哥至圍場中,但坐觀他人騎射,毋發一槍一矢,並當約束從人, 不得捕一生物 ,覆命時上若問及,但對:‘ 已時方春和,鳥獸孕育, 不忍傷性命 ,以幹天和,且不欲以弓馬一日之長,與諸兄弟競爭也, 阿哥以此能上契聖心人,此一生榮枯關頭,當切記無忽也’ ”。

奕詝按杜受田所說的照做了,道光皇帝大喜曰:“是真有君人之度矣”立儲之意遂決。



第二計:

道光皇帝病重時召兩位皇子覲見,將決定皇位繼承的最終歸屬。各位皇子請教於老師。

恭王的老師卓秉田說:“如果皇上有所問起,你應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

而杜受田則讓咸豐說:“如果皇帝問起時 你的智謀不敵六爺,唯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將不久於人世 ,你只要伏地流淚,以表示孺慕之誠就可以了”

果然如杜受田預料的一樣。“帝大悅,謂四皇子仁孝”儲位遂定。這兩大計謀成功把咸豐送上了皇位。

咸豐二年, 杜受田病逝,咸豐皇帝援引雍正皇帝特批朱珪為“文正”的例子,稱“杜受田公忠正直,媲美前賢,揆諸諡法,實足以當“正”字而無愧。”特諡“文正”。杜受田死後不僅自己獲得了最高的殊榮,還惠及家人,長子杜翰在短短的時間內,由從五品升至正二品,並進為軍機大臣。



杜受田指導咸豐皇帝奪得皇位,不想反而是毀了咸豐皇帝, 同時還誤了中國,所以說善於搞陰謀詭計的杜受田愧當“文正”二字。

申報七十七載


首先來說下哪8大臣諡號“文正”?

一為睢州湯斌。一為諸城劉統勳。一為大興朱珪。一為歙縣曹振鏞。一為濱州杜受田。一為湘鄉曾國藩。一為直隸李鴻藻。一為壽州孫家鼐。

接下來再說下“文正”,文正是清代文臣的最高榮譽了,是不可以出現在內閣提出的候選名單中,文正是皇帝對臣子的最高賞賜,也是清代文臣的最高榮譽,只能由皇帝圈定,對古時候的文臣而言,絕大多數人一生夢寐以求的目標,就是得到“文正”這個諡號。正如北宋司馬光所說:“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得諡“文正”之人,代表著已經做到了文臣中的極致。自宋朝以來,死後被諡“文正”的人極少。宋朝有9人,元朝有5人,明朝只有4人,而清朝則有8人。

1《曾國藩》1872年3月12日,名列“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國藩去世,時年61歲。死後被追贈太傅,諡號“文正”,曾國藩一為文臣,二為漢臣,但是卻在沙場之上為清朝立下了蓋世功勳,得此諡號也算是對他功勞的一種肯定

2《湯斌》他既是清初理學名臣,也是一位廉潔奉公的能臣。順治九年中進士,參與明史編撰,江蘇巡撫,明史總裁官,禮部尚書,工部尚書等,有關湯斌的歷史評價,大致有三條:勤政恤民、剛正不阿、治學有成。這也是他後來被雍正選入賢良祠和被乾隆諡文正的主要理由

3《朱珪》朱珪,生於1731年,卒於1807年,享年77歲,在當時可以算得上是高齡的老壽星了,朱珪生前生活非常的清貧,從十七歲殿試成為進士之後開始入仕,為官60載,在這六十年中,朱珪對自己的要求非常的嚴格,據說朱珪去世之後嘉慶皇帝痛哭失聲,親自前往弔唁,並且追諡自己的老師“文正”,屬於文職官員能夠獲得的最高諡號

4《曹振鏞》清代大臣曹振鏞,27歲中進士,在皇帝身邊為官54年,身為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大臣,做了兩朝宰相,他為官一生唯唯諾諾,小心謹慎,奉行"多磕頭、少說話"的為官之道,仕途上一路順風順水。在他病逝後,道光帝給他加諡號“文正”

5《杜受田》杜受田,字芝農,山東濱州人,清代咸豐皇帝的恩師,曾任左都御史和吏部、禮部、刑部、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太子太傅。杜受田通過努力將一名皇子扶上了皇帝的寶座,並以“一代帝師”垂青史冊。

6《李鴻藻》字蘭蓀,號石孫、硯齋,河北保定人。同光年間的清流領袖,晚清主戰派重臣之一,光緒二十三年以病乞假,旋卒,享年七十八歲,清廷予諡文正,贈太子太傅,入祀賢良祠

7《劉統勳》劉統勳山東諸城人氏,字蘭蓀,號石孫、硯齋,河北保定人。同光年間的清流領袖,晚清主戰派重臣之一

8《孫家鼐》出生於安徽淮南壽縣,代表作品為《太傅孫文正公手書遺折稿》,主要成就為京師大學堂第一任管學大臣

誰的諡號得來都不容易,能得到領導的信任都是有自己的本事,死者為大,所以也不好說誰的諡號最名不副實,大家心裡有數就好


這個歷史有點逗


“文正”始出於東晉的“文”,在唐時“文”演變成為了“文貞”,到了宋代“文正”才正式取代“文貞”。而又論哪朝哪代,臣子對於這個諡號都是求而不得的。

一般來說,朝廷賜於“文正”稱號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有不朽功勳,對朝廷做出舉世貢獻而且德高望重的人,另一種是文學造詣很高令人敬仰的人,朝廷以這一諡號來表示敬意。

至於清朝,有一點很奇怪,文正諡號八人全為漢人。而這八人中最配得上“文正”兩字的人無疑是曾國藩了。

曾國藩,湖南湘鄉人(今湖南雙峰縣),清末四大名臣之首,文治武功,為人處世,均為後世之典範,故有人以“聖賢”稱之。

他於1838年考中進士,進入翰林院,後來升遷至內閣學士,歷禮、兵、工、刑、吏侍郎,他是洋務派領袖之一,為中國建了第一艘艦船,第一個兵工學堂,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發展。太平天國時期,又組建湘軍,為清朝對抗太平天國的主力。他為人律己,為官兼併德,禮,忠三項。

這樣的一位大臣,配上“文正”最是名副其實!



央不安


應該是道光朝的曹振庸。有個學生問他,"中堂大人您為何聖眷不減″曹曰:"唯多嗑頭,少說話耳"死後旻寧(道光帝)欽定諡號"文正",上諭一下,朝野譁然,說曹振庸不文不正。

因為諡號"文正"是文官死後的最高殊榮,每一朝只能出一個文正,而且必須是漢官。

當然曹振庸家屬是最開心的了。如曹振庸泉下有知,恐怕要笑不動了。


毛筍56561098


吃了沒 7.bb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