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之後,皇宮高手如雲的數萬御林軍如何安置的呢?

郭勝偉


其實官方正史裡頭,是不存在“御林軍”這個說法的,漢朝時有羽林軍,但歷史上從來沒有“御林軍”,不過通常是民間對於“皇帝親軍”的俗稱。

如果是清朝滅亡之後的軍隊處置,當時的清廷內部已經沒多少兵馬了,最強的一支部隊應該是袁世凱負責組建的北洋新軍,但後來北洋新軍搞著搞著成了袁大頭的私人部隊,辛亥革命後衝進紫禁城的北洋軍,也是這支部隊。

到了1912年,袁世凱又對北洋軍進行了一次大的改制,增編12個師和16個混成旅,隨著袁世凱的各種運作以及多方支持,僅用不到5年時間,人數從最初滿清政府時期的4000多人,擴編到120萬人,包含33個陸軍師與97個混成旅,還有33個混成團,而且全部配備了現代化的槍械裝備,與最初光緒年間(1895年)開始組建相比,此時的北洋新軍整整擴充了300倍!

而且這支軍隊中的大半部分,都是北洋嫡系軍隊,由袁世凱直接統領。

也正是這支軍隊,才讓袁世凱有了敢稱帝的本錢,可是等袁世凱一死,原本北洋政府內部的幾大勢力,就紛紛帶著自己的嫡系部隊自立山頭,就導致原本超過百萬人數的軍隊瓦解,逐漸形成軍閥對抗的局勢。

著名的有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集團,“副總統”馮國璋為首的直係軍閥集團,奉天督軍兼署省長“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集團。


皖系,直系,奉系。

這三大派系的軍力構成,正是來自於當時的北洋軍隊,所以要說處置情況,也不存在什麼處置,只不過大清滅亡以後,最後組建的一支正規化軍隊,隨著局勢發展而逐漸分裂成大小不一的各股勢力,至於親軍,早在慈禧死了以後,袁世凱逼迫清帝溥儀退位的那一年,晚清就不存在所謂的皇帝親軍了,整個紫禁城裡除了看護的北洋軍隊外,幾乎就沒有武裝力量,而溥儀住在頤和園裡,身邊也沒有護衛人員,就狹小的一個院子,宮門都不讓出,門口站崗的還是北洋軍隊的士兵。

另外,我倒是還知道一件趣事,1920年直皖戰爭時期,當時有個直系第十六師,號稱是全直系八旗子弟最多的一支部隊,結果剛跟奉系打起來,立馬就倒戈了,估計張作霖心裡也很納悶兒,不是說八旗子弟都很能打麼。。?

怎麼炮剛響,就當場投敵了。。。


錢品聚


御林軍是皇宮中保護皇帝的軍隊,裝備也是最先進的,每個士兵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據說個個都是武功高強,在清朝滅亡之後,皇宮中海油數萬御林軍,那麼這些御林軍最後的去向如何?

據說溥儀退位之時,宮中還有兩萬御林軍,而如何安置這兩萬御林軍的任務最後落到了馮國璋手中,要知道御林軍大多都是滿族人,他們對清朝要比漢人對清朝要效忠的多,如果不處理好的話,很有可能會引發不比要的戰亂。

後來馮國璋為了防止御林軍混亂,聲稱自己不會將紫禁城保護起來,也不會限制他們的自由,御林軍照樣可以每個月拿俸祿。

(馮國璋)

另外還宣佈,如果有不願意從軍的就回到家鄉,還補發路費,當然還有願意投靠馮國璋的,自然可以繼續留下來。

御林軍也能看出個好歹,即使反抗也討不到好處,與其這樣還不如接受馮國璋的建議,本來他們從軍大多就是為了養活家人,如今馮國璋能給他們更多的好處,他們自然願意緊隨其後。

加入馮國璋麾下之後,很快就被整編成了北洋陸軍16師,然而在第一次交戰時(直奉交戰)就被吳佩孚收服。

吳佩孚直接撤掉御林軍的番號,解散了這支軍隊,讓他們各自回到家中,過著自己的生活。

然而真實歷史並非如此

御林軍雖說聽起來很霸氣,就和聽到了錦衣衛一樣,但是真實歷史上並沒有這個御林軍稱號,只有西漢武帝時期的羽林軍,御林軍這個稱號大多隻能在小說上見到。


貓眼觀史


清朝建立新軍以後,從1902年開始,已經把京城八旗,具備洋槍操練能力的部隊全部編入北洋第1鎮。

北洋第1鎮就駐防在北京北苑同時宿衛宮。另外,清軍還有一支規模不大的禁衛軍,數量很少,遠遠沒有數萬人。後來,這支禁衛軍被改編為,北洋第16師。

在1901年開始編練北洋新軍的時候,首先從,直隸正定、大名、廣平、順德、趙州、深州、冀州各地,精選壯丁六千人,分別帶往保定訓練。1902年,在北洋常備軍創練之際,為加強旗軍力量,清廷宣佈八旗挑練兵丁萬人,由魁斌、溥倫、桂春、景灃、榮慶、鐵良等人交給袁世凱訓練,這就是後來的北洋第1鎮。

1905年,京旗常備軍編練成鎮後,兵部尚書長庚、署兵部侍郎徐世昌即練兵處以“此軍為京師禁旅,開練最早,編列號數宜居各鎮之先”,改京旗常備軍為陸軍第一鎮。這些人員,是從八旗滿洲、蒙古、漢軍以及健銳、前鋒、護軍、內外火器營、圓明園八旗及包衣三旗等各營挑選出來的。

陸軍第一鎮及後來1908年建立的1.2萬兵力的禁衛軍,是清政府在新軍籌建階段,嘗試以旗籍兵源組建的軍隊。進入民國後,如何審慎處理具有旗籍色彩的兩支新軍(陸軍第一鎮與禁衛軍),不致出現“叛亂”的可能就需要考慮了。

所以招募新兵,主要招募漢人,慢慢等待旗人士兵退伍。到1916年,北洋第1鎮已經絕大部分都是漢人。而禁衛軍在1917年改編為北洋第16師的時候,也已經用漢人新兵慢慢取代了旗人士兵。


深度軍事


晚清時期,為了對抗列強,清政府打造了各種新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袁世凱編練的北洋新軍,這支軍隊實力非常強,但是讓這隻有漢人主導的軍隊來拱衛,北京盛慈禧太后心裡總是有點不放心。

於是,一支由滿洲貴族掌握的新時軍隊,禁衛軍誕生了,這就是所謂的最正宗的御林軍了。

不過,在基層軍官的選擇上清政府還是露了怯,畢竟那些宗室子弟有軍事經驗的太少,這支部隊的基層軍官還是掌握在北洋軍人手中。所以說,這隻被滿清政府寄予厚望的軍隊說穿了實際控制住,還是袁世凱的北洋系。

滿清退位後歸馮國璋節制

在武昌起義時,禁衛軍的頭載濤,十分畏懼上戰場,向太后表示,自己只是練過兵,從來沒有打過仗。沒有辦法,隆裕太后只能找到袁世凱前來救火,袁世凱就任命馮國璋擔任了禁衛軍的總統官。從此,這隻皇家軍隊只忠於馮國璋一人。

(馮國璋)

滿清政府宣佈退位之後,馮國璋立即來到了這支軍隊做安撫工作。這支軍隊是由滿清的八旗子弟構成的,對於大清朝可是感情非常深厚的,大清朝突然之間就沒了,對於很多士兵來說,難以接受,騷動再所難免。

馮國璋早就料到這一點,他向眾人承諾,大家最關心的皇帝和皇太后的安全,絕對沒有問題,禁衛軍不會取消,仍然由近為軍負責日常護衛。至於禁衛軍將來的去向,他保證,無論他走到哪裡,都不會和他們脫離關係。他的一番開誠佈公的華贏得了禁衛軍將士的心,從此,這支強大的軍隊和馮國璋就行影不離。

民國建立後,禁衛軍被改編成了北洋陸軍第16師,依然受到馮國璋的節制。這支部隊連袁世凱都沒有辦法調動,他們真的只聽馮鞏的太爺爺的。馮國璋走到哪裡,這支部隊就跟到哪裡,從來不像他們的主管部門什麼陸軍部報告,儼然就是馮國章的私人衛隊。哪怕馮國璋在1918年下臺以後,這支部隊仍然對他忠心耿耿,說一不二。當然,馮國璋對這支部隊也是極為厚道的,有什麼好處都是優先給予這隻強軍。

御林軍的最後歸宿

不過,在馮國璋死後,這隻軍隊被派往了察哈爾省。在1924年的時候,這支原本忠誠不二任誰都沒辦法拉攏的軍隊為了60萬大洋,宣佈投靠了直係軍閥。在直奉戰爭中,成為了壓倒奉系的最後一根稻草。不過,這也是皇家禁衛軍最後的輝煌。不久之後,這支軍隊便遭到了裁撤,從此再無那隻由皇家禁衛軍改編而成的天下勁旅。


孤城影隨


清朝的御林軍稱為“護軍”,基本是一些遊手好閒的八旗子弟。

兩宮迴鑾之際,八旗護軍就已經被慈禧拋棄,改用袁世凱的新軍。此後,皇宮的護衛一直由北洋六鎮和一鎮擔任,但漢人看家護院遭到滿清權貴的擔心,為此1905年開始,禁衛軍編練之事提上議程,直到宣統年間才正式實施。

攝政王載灃將此事交由載濤和鐵良主辦,到辛亥革命前夕,組建禁衛軍兩個旅。組建人員的挑選極為艱難,八旗子弟不堪重用,只得挑選北洋一鎮的滿人,但還是湊不足,兩旅四團中,還有一團是漢人。

雖然禁衛軍有一團是漢人,但還是遭到袁世凱的防範,袁世凱派馮國璋擔任禁衛軍的總統。後來的清帝退位詔書也是馮國璋給禁衛軍宣佈的。

最終禁衛軍一直跟著馮國璋,並改編為第十六師。馮國璋下臺後,新上臺的徐世昌還把這支軍隊交給馮國璋,仍有他節制。

馮國璋死後的直皖戰爭中,第十六師被奉系吞併。後來的直奉戰爭,第十六師被直系收買,最終遭到解散。


五味社


清朝實質沒有“御林軍”之說,如果有,也只能叫做護軍,只是有個“御林軍”的名目罷了。至於高手如雲這事,還真無從考證,這幫出身自上三旗的護軍們,高手有沒有未曾可知,但是大煙鬼倒是不少。不過好歹在當年來說這屬於皇家衛隊,相對於那些地方官軍在待遇方面強的不是一星半點兒。

這些護軍,也可以叫做御林軍吧,全部來自上三旗,而且世襲罔替,老子幹不動了,兒子就頂班,按現在話說就是“鐵飯碗”。不過這些公子哥平日也不騎馬也不射箭的,早就沒有祖上那種威風。清代護軍又分皇城護軍和圓明園護軍,而且不少還賞賜過黃馬褂。這些傢伙越往後越飯桶,到了嘉慶年間,基本已經有名無實。嘉慶年間一個要飯的叫花子神經病犯了,跑到了皇城之內,20幾個所謂的御林軍愣是沒給制伏,你說廢物到什麼程度吧。

當時有名的“林清造反”一事足以證明這些護軍基本成了酒囊飯袋,當時百十個人勾結了幾個太監,手持刀棒就差點打進隆宗門了,當時的護軍2000多人愣是抵擋不住。這事平息後,宮內大事小事常犯,護軍基本就是個擺設。

到了庚子年,八國聯軍打進了,慈禧和光緒逃命之時,這些護軍也跟著逃了出去,一路之上連搶帶奪,沒少幹缺德事。對付洋鬼子沒能耐,欺負欺負老百姓能耐大著呢。

後來慈禧迴鑾,這些護軍她就不要了,因為這會子張勳帶了一支新軍過來,論精神面貌和戰鬥力比以前那些廢物強多了。

但是這些原來的人也不能就此遣散,都是上三旗家的子弟,老祖宗的規矩要善待他們,慈禧沒轍,就只能養著他們。到了1905年,重新編練禁衛軍的事兒,才提上議程。畢竟讓漢人給自己看門,老佛爺心裡還是不踏實。

但是直到老佛爺翹辮子,御林軍編制的事兒才開始施行,這事開始有攝政王載灃管理,後來交給了弟弟載濤,直到辛亥革命爆發,才好歹將這些御林軍編成了兩個協。但是這些公子哥兒只會鬥蛐蛐遛鳥吸大煙,你讓他拿槍打仗,他連槍栓都拉不開。後來滿人中最爭氣的留學派良弼回國管理這群禁衛軍,但是依舊搞不出個名堂,這群八旗大爺們根本就是扶不起的阿斗。

後來清帝宣告退位,這群人也成了禍患,雖然沒有什麼戰鬥力,但是兩個協的人馬鬧起事兒來也不好處理,最終這事袁公交於馮國璋辦理。

馮國璋那是什麼人物,北洋三傑之一,論口才論智謀簡直可稱文武兼備,最終憑藉口才和氣魄震住了這群傢伙。最後將這些人改編為自己麾下的第十六師,但是這群傢伙,雖然名銜換了,軍服從號衣變成了制服,但是依舊性情不改,大都是混吃等死的主兒。

馮國璋養著這夥子人一直到自己死,直皖大戰之時,這個八旗子弟組成的第十六師,剛聽見炮響,立馬倒戈。然後,每人給了幾塊大洋打發他們回家,就地解散了,誰也閒錢養廢物啊。至於這些人後來的日子,那就不知道了,總之不會有什麼大出息。


大獅


清朝是沒有御林軍的,“御林軍”這個稱謂在唐朝以後就基本沒有了,宋朝稱禁軍,明朝稱京軍,而清朝比較特殊,他們有八旗。

八旗是一個蠻特別的組織,總的來說是一個軍政合一的編制,他們被派往全國各地各大城市駐防,並且構築了所謂“滿城”,和漢人相隔離開來。但是清朝紫禁城裡是沒有御林軍的,只有宮廷侍衛。

這些宮廷侍衛都是由上三旗子弟來充任的,而且是選滿蒙勳戚子弟(漢八旗不行)及武進士為侍衛,分三等,又在其中特簡若干為御前侍衛及乾清門侍衛,為最高級。

這些侍衛既然都是貴戚子弟,那麼就不可能一直幹下去。事實上,就是清朝不滅亡,這些公子哥也就幹個幾天然後就會外放做官,畢竟他們是特權階級,不需要像漢人那樣升遷得辛苦。

清朝完蛋以後,這些貴戚子弟並不會像那些前朝的苦大兵一樣沒活路,因為他們家裡有的是錢和勢力,而且由於《優待條例》的關係,他們甚至還可以繼續在紫禁城小朝廷裡面繼續當差。前途很美好,畢竟他們是旗下大爺嘛。


青言論史


唐朝以後已沒有“御林軍”這個稱謂,宋朝稱禁軍,明朝稱京軍,清朝只有護軍,護軍又分為守衛宮廷的內侍衛和守衛圓明園外護軍。紫禁城的宮廷侍衛都是上三旗子弟,並且必須是選滿蒙勳戚子弟(漢八旗不行)及武進士為侍衛。

開始的宮廷侍衛都裝備精良,武藝精湛的高手充當,但後來的上三旗子弟整天在北京城溜鳥泡妞兒抽大煙,每天光吃飯不幹事的頑主,平時耀武揚威,打起仗來,跑得比兔子還快。

嘉慶年間有個護衛,因賭博輸光家產導致精神錯亂,在宮裡一通狂砸亂打,大叫大喊我是皇家侍衛。但義和團時北京危機,慈禧太后藉口巡獵,倉皇出逃,數千護軍護駕。但遇到亂兵搶劫,一半做鳥獸散直接跑啦。

慈禧回北京後,再也不用八旗護軍。直接讓袁世凱派一部新軍保護自己,由北洋六鎮中一六輪班充當護軍,這時護軍中漢人八旗人都有北洋大將馮國璋任統領。

清朝滅亡後根據條約規定護軍編制進中華民國軍隊,切以後不許招募軍隊,自然而然跟隨馮國璋編進第十六師,但是這群傢伙,雖然名銜換了,軍服從號衣變成了制服,但是依舊性情不改,大都是混吃等死的主兒。1919年,馮國璋去世,十六師移駐察哈爾。

1920年直皖戰爭後,這個八旗子弟組成的第十六師,剛聽見炮響,立馬倒戈,十六師被奉系吞併。1924年,在第一次直奉大戰中,十六師被吳佩孚用60萬大洋收買,宣佈投降後不久,十六師被裁撤。被撤的十六師,有的被編入其他師,有的解甲歸田了……

請各位閱後順手點贊、轉發,以示鼓勵!堅持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


美麗青春您真痘


如果清朝滅亡的時候還能有高手如雲的數萬御林軍,估計袁世凱也不敢隨便欺負小皇帝了

清朝前期的御林軍是由三大營組成的

清朝前期國家軍事制度還是以八旗軍為主,包括滿八旗和漢軍旗,其皇家禁衛軍主要由親軍營、護軍營、前鋒營、神機營及內務府三旗包衣護軍、前鋒、驍騎三營等組成。每營編制不同,人數也不盡相同,總人數約莫一萬五左右。

近代清廷禁衛軍編制更改後約一萬二,裝備偏西方了。

然而和其他的近代軍隊一樣,這些新軍和袁世凱等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不太可能完全效忠皇帝,況且大勢已去,南方在暴亂,北洋軍又只聽袁世凱的,這一萬多的近衛隊其實也沒有多大用途,何必螳螂擋車呢?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御林軍也被稱為“羽林軍”,其實清朝時並沒有這個或者說叫護軍,是從滿八旗上三旗挑選的精良優秀的人充當,護衛皇家宮苑的任務。



1.到了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慈禧太后出逃西安時,因為途中經歷過當著護軍的面被搶劫,甚是感到不妥,回北京便讓袁世凱訓練的的新軍護駕,由北洋六鎮中一六輪班充當護軍,這時護軍中漢人八旗人都有北洋大將馮國璋任統領,(我們現在的知名相聲演員馮鞏就是後來做過民國大總統的馮國璋直系後代)。

(圖為馮國璋)

(親愛的觀眾朋友們我想死你們啦)


2.清朝滅亡後根據條約規定護軍編制進中華民國軍隊,切以後不許招募軍隊,自然而然跟隨馮國璋編進第十六師,到了馮國璋任民國大總統第十六師就是總統護衛軍,下臺後仍然歸馮國璋節制最後因為倒戈,也就解散了。



3.至於說去哪了可能回家種地又或者另投他路應該都是有的,總得來說這些“御林軍”還是樹倒猢猻散各有各的路走,希望回答對題主有用,感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