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曾经的地标:三塔在,寺不存

嘉兴曾经的地标:三塔在,寺不存

《嘉兴志》记载康熙、乾隆南巡,从苏州至杭州,必经嘉兴。爷孙二帝多次光顾嘉兴几处佛寺,题匾赋诗赠画,与当时的大和尚来往甚多。其中如三塔寺,被乾隆改为茶禅寺。

1、金粟寺

嘉兴曾经的地标:三塔在,寺不存

雍正虽然没有南巡,但赐金粟寺一联,借佛经佛义,阐释“当下”的思想,很有意义:

不佛求,不法求,不僧伽求,早已过去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却是未来

从这幅对联,我们看看雍正这位勤勉皇帝当时的思想。“不佛求,不法求,不僧伽求”,来自于禅宗公案,其内涵很深,仁者见仁。唐宣宗年轻时做和尚,一次他看到黄檗禅师礼佛。就问他:

禅师,您常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请问您拜佛求什麼?

黄檗禅师一听,就给了他一个耳光。说:“当如是求!”

至于,这一对话的真正禅意,各有说法,否则就不是禅宗“公案”了。

下联,是取自《金刚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金刚经》是大乘明心见性的至高经典,普通人和佛(大般若)的区别是,是否执着于“相”。普通人心心念念都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像心里装着一个金身的泥菩萨像,认为这就是“佛”,这就是着相。着相了,说明你又回归了凡心俗想了。而证悟的佛,就完全破除了这些虚幻的“相”。正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不看前半句, 从“早已过去”、“却是未来”来看,看雍关注的“现在”,也就是“活在当下”。许多人有烦恼,烦恼什么?不外乎是过去的人和事,忧愁的未来的人和事。其实,很多事,未来如何还不一定,令你担忧的事,还不一定发生。所以要活在“现在”!对普通人来说,这也一种“不佛求”、不着相的忘忧之法。

活在当下,做好现在的自己,就是最好的修炼。

2、性觉寺

嘉兴曾经的地标:三塔在,寺不存

性觉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一位法名性本的僧人主持所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南巡召寺僧本冲,御书“性觉寺”三字赐额。

1994年重建,今天位于上海市金山区。性觉寺有一尊高达4米重达8吨的弥勒菩萨铜像。当时,康熙赐圆明庵僧本冲额匾:性觉寺。“圆明庵”(方志是此名,有的说法“月明庵”)因此改为性觉寺。

并题了对联一幅:

净域长龄

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

后又赐金字心经册

3、香海寺

位于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始创于元至大二年(1309年)。初名福善寺,由濮院镇濮氏先祖舍宅而建。清康熙赐额“香海寺”。康熙60年,赐成衡:唐人远公遁迹庐山芩诗扇、宋人梅雪争春未肯降诗幅。康熙又赐了成衡,一把诗扇,一幅书法作品。

4、觉海寺

嘉兴曾经的地标:三塔在,寺不存

觉海寺位于嘉兴市,原名报忠寺。宋淳祐十一年朝廷赐名报忠观。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改观为寺。雍正十一年(1733)拨款重建报忠寺,并下旨改名“觉海寺”并亲书“觉海寺”匾额,并赐檀香观音雕像一尊(一说白玉观音)。

2000年觉海寺重建钟楼,楼门题格联挺好:“钟声鼓声声声如在,山色水色色色皆空。”

5、茶禅寺

三塔,曾经是嘉兴的地标。但几经兴废,被彻底夷平。1998年起重建,三塔均为九层青砖实砌。古代,三塔边有寺。

嘉兴曾经的地标:三塔在,寺不存

古画中的三塔为嘉兴地标

乾隆赐三塔寺名“茶禅寺”并题句:积土筑招提,千秋镇秀溪,予思仍旧贯,僧吁赐新题,偈忆赵州举,茶经玉局携,登舟语首座,付尔好幽棲。(三塔寺旧地为潭,不利于往来舟楫,唐僧行云积土起塔。吴越名保安院,宋改景德禅寺,又名三塔寺,苏轼三过煮茶。)

从元代大画家吴镇的《嘉禾八景图》到清道光年间画家翁小海的《三塔图》以及清同治年间许瑶光诗、秦敏树图的砖刻《茶禅夕照》等描述三塔、茶禅寺的书画作品至今都存于世。连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26年二月号上也有三塔照片。

嘉兴曾经的地标:三塔在,寺不存

刊载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26年二月号上的三塔照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