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萬事興”中的“和”怎麼理解?

朝花夕10


慧芳是老婆的閨蜜,前不久,她的婆婆過七十歲生日,老婆硬拉著我和他一起去閨蜜家給老人家做壽,來到慧芳家一進門映入我眼簾是廳堂的牆上掛了6張五好家庭的獎牌,我轉身對妻子說,你的閨蜜真不錯,連續六年被評為五好家庭,真不容易,等下讓她給我們講講她的故事。

下面就是慧芳講的故事,我稍加整理了一下。

對於我的家庭而言,平凡、普通、 安逸、溫暖是最好的寫照。中國有句俗話:“十年修得同船渡, 百年修得共枕眠”,組建一個家庭不容易。我們每個人都期盼自己的人生能夠色彩斑斕,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滿,然而,任何家庭鍋碗瓢盆的協奏曲、雞毛蒜皮的小插曲,都會有跑腔走調的時候,生活的磕磕碰碰是絕對的,和諧是相對的,這就是生活的辯證法,只要我們以辯證的態度去對待這些問題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在一個家庭中,估計最難相處的就是婆媳關係了。我們家之所以能這麼和諧,我覺得主要就是我與婆婆的關係相處得還不錯的緣故。婆婆是一位退休教師, 她心胸寬闊、 通情達理, 關心別人勝過關心自己, 別說對兒子、 孫子如何關心了, 就連對我都如親生女兒一樣對待。 剛結婚時我們在村裡是住在一起的, 我剛進入陌生的環境生活總有些不適應, 總是不想吃飯, 婆婆就想著法地做一些可口飯菜 為我調節, 而且家裡的重活都不讓我幹。 我十分感動, 儘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當兒子上幼兒園後, 我們搬到了市裡居住, 婆婆還要經常做些好吃的給我們。現在由於兒子上了小學需要有人接送, 公公婆婆也隨我們住到了一起, 他們一如 既往地照顧著我們。即便這樣兩代人每天生活在一起, 難免會有些小摩擦, 有時我在家會發一些脾氣, 公公婆婆總是保持沉默,不往心裡去, 當他們偶爾生氣 時, 我也就默默地躲開了,我們不會讓一時的衝動破壞了我們和諧的家庭氣氛。

其實, 作為兒媳要理解婆婆的心情。在兒子結婚之前,婆婆是唯一與他關係最親近的女性,現在冷不丁跑出來一個比自己年輕的女人把兒子“搶走了”, 俗話說“娶了媳婦忘了娘, 眼看著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孩子一心只想著老婆,心裡 肯定會有極大的失落感。作為兒媳, 我們要換位思考一下, 不要只想著這個男人是你的丈夫, 你就要霸佔他全部的心思和愛, 要記住他首先是婆婆的兒子。 我們 也要謹記自己的角色。雖然結了婚, 要將從前的稱呼從“伯母”改口為媽但是不要以為就可以把婆婆當成親媽那樣對待。 我這裡所說的,意思並不是指要在孝心上有所分別無論是孃家、 婆家, 在關心孝順這方面是要一視同仁的。我指的是母女之間可以沒大沒小, 不論是開玩笑、惡作劇也好,還是有了爭執也好,畢竟不會真的影響血緣親情。但是婆婆就不一樣了,你可以小小地撒嬌, 但是絕 對不能任性耍脾氣。一旦出現了矛盾, 很可能就會讓婆媳關係降到冰點, 縱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會有所緩和, 但情感上的那條裂縫是不會再修補好了。

我與老公的關係也非常好,老公很疼我, 許多事都會依著我, 當然這些事都不觸犯原則問題,我不會仗著老公對我的疼愛而隨心所欲, 做些他不喜歡的事。有時為了促進我與婆婆的關係, 老公也做了不少事情, 比如: 婆婆從市裡回村裡,老公讓我給婆婆打電話問候;逢年過節老公讓我給公婆錢……雖然有時我也不情願這樣做, 但想到老公的好意也就照著去做了。有時,我與老公也會發生矛盾, 但我們都不直接衝著對方爭吵, 而是儘量把火氣壓在心底, 等倆人都心平氣和後再進行談判。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們也會產生意見分歧,比如當孩子犯了錯我會 很暴躁地去訓斥孩子, 老公很不贊同我的做法, 但他沒有當著孩子的面跟我理論,而是當孩子不在跟前時與我談, 我想想也對, 所以我的做法也在慢慢改變。我感謝我的公公婆婆,更感謝我的老公, 我在他們的幫助下成長了許多。我們也要把握好對待丈夫的態度。在婆婆面前,對待丈夫的態度需要好好琢 磨一下。如果對丈夫太親暱, 婆婆看了會覺得你很不自重, 無論二人世界你是如何撒嬌,至少在長輩面前應該收斂一點。如果對丈夫很冷淡, 亦或對丈夫評頭論足、指手劃腳,婆婆的心裡更是難受。自己捧在手心裡的寶貝讓老婆這樣呼來喝去, 那得是多心疼啊。即便媳婦對她再恭謹, 也沒辦法贏得婆婆的好感。所以說, 媳婦在婆婆面前, 一定要給丈夫留足了面子, 讓婆婆心裡得到平衡, 同時也要防止婆婆吃醋而不宜有太多的親密小動作。我們還要迎合婆婆的消費觀。婆婆與媳婦除了在思想上會有分歧外, 對於消費觀也是有著不同的理解。一般來說,年紀大的人講究節約, 買東西實惠是最要緊的。因此如果讓她知道兒媳婦是個追 求時尚的人, 一定會覺得這樣的媳婦沒有辦法當好家, 在她的觀念裡, 時尚就等 於燒錢。其實這只是一種生活態度,但是媳婦們千萬不要妄圖能夠轉變婆婆們的 消費觀。改變婆婆難, 但是改變自己很簡單啊。 無論是何種物品,只要你覺得它的真實超出了婆婆的心理承受範圍, 那麼就在告訴她的時候打個折吧,五折也好,三折也罷,只要能夠讓婆婆不覺得你敗家就行哈。再者,還要滿足婆婆的“虛榮 心”“老小孩, 就是說老人也像小孩一樣, 需要哄對於婆婆來說, 如果能聽到周圍人說一句“你家兒子、媳婦真孝順,心裡就跟吃了蜜似的甜。慧芳說這番話時臉上洋溢著甜蜜和自豪。

人們常說“家和萬事興,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家庭是一幅完美和諧的拼圖。夫妻相敬如賓,孩子活潑可愛, 老人健康長壽, 相處和睦,其樂融融。


聽風吟379966


”家和萬事興”中的”和”是:

—、作為連詞,意思是”與”,也可作動詞,表示應和或攪和。也表示連通。

二、作為形容詞,是指不同事物或方面的相互關係,是令人滿意的,知道的人,都皆大歡喜的一種狀態。

例如:和諧、和而不同、和為貴、

和平……

三、在列舉時,和通常加在,最後一個列舉項前面。

”和”是社會學和美學,特別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範疇。


紅葉23509


家和萬事興,和指的是和氣,家裡人團結互愛尊重理解,仁和包容,家和才能萬事興!

一個家庭,如果老是不和睦,吵吵鬧鬧,首先一點,家道風水就會被破壞,家乃是家庭成員的避風港,休息之所。如果一個家庭的氛圍,風氣已經不好,只能招來不好的汙穢之氣,家人在其中常住,身體得不到好的休息,心理得不到好的釋放,那又何談萬事興,所以不論從道家學還是社會現實,家“和”才能夠得對真正的萬事興!



用戶笑看落花


“家和萬事興”中的“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

1、和諧,夫妻組建家庭是以愛為根本的,愛是成家的首要條件,夫妻能做到愛,關係就會和諧,關係和諧了,夫妻各守本分,在生活、工作、事業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支持,共同為家庭岀力流汗、添磚加瓦。

2、和睦,父母是以家庭安樂幸福為己任有承上啟下的擔當,特別是到了中年,上有父母(岳父母或公婆)下有子女,上要尊老,下要愛幼,上孝下慈,使家庭內外上下和睦

3、和合,就是琴瑟和諧的家庭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圍繞家庭這個根本,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和睦相處,通力合作,共同為家庭的生活操心費力動手跑腿,共同為家園、家業的建設和壯大各獻其策、各盡其力,使家道順暢、家業興旺。

圖片來網絡。


瑞華春風


家和萬事興!如果單純字面上講這個“和”字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我不是說提問者出題錯了,而是覺得出題者真的很高明!一般人理解這個“和”字,就是和氣生財,所以家道興旺!愚以為,這個“和”字背後有很深的中國古典文化,既有儒家思想,也有道家哲學,還有墨家理論等。簡單來講,能做到膚淺的和氣生財,就必定有好的家教、家風、家道做支撐,這個好的家教、風、道,不是一日一時形成的,而是經過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特別是在選擇入戶媳婦時有特別嚴格的要求,因為女人才是家道家教家風非常重要的傳承者。好的家庭,遇事商量不武斷,處事中庸不偏袒,辦事有方不起浪。能做到這樣的家庭有多少?所以說,這個“和”不是簡單的“和”!能做到“和”,真的不簡單!



心雨部落


1.“和”是口頭禾,也就是有吃的,畢竟民以食為天嘛。

連吃的都沒,難和,這是物質、經濟基礎。老祖宗常說:貧賤夫妻百事哀,為啥?窮太窮了,窮的沒衣穿,沒飯吃?怎麼指望妻子不抗議,男人不發脾氣?孩子跟著飢腸轆轆,老人餓的不行肯定也滿是怨氣。

所以首先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才更能實現“和”。

2.“和”是一種凝聚力或精神信念鼓舞。

您可能會說:我看好多窮人家也挺抱團呀——嗯,這個肯定有精神的鼓舞,信念的支持,或者家長很強大,管理得當,有凝聚力。

雖然日子過得苦一些,但相信通過大家艱苦奮鬥依舊有富足的希望,能看到希望再窮也會和。

而如果長期窮下去,肯定會傷和氣,畢竟“望梅止渴”的激勵作用在一時而不再久遠。

3.“和”是忍耐力,為了大局懂得讓步。

我小的時候還能看到許多五代同堂都住在一套房子裡,和和美美的叫人羨慕,那時候的日子清貧呀——人多,炒菜有時候都是豬油放到鍋裡沾一沾,有點兒油星就不錯了。

那麼清貧,為什麼可以如此和氣,我有次問他們家人,老爺子按他們家的族譜已經是第三代了,他說:“人多嘴雜事兒多,總有磕磕碰碰,哪裡有不鬧矛盾的?主要還是為了大傢伙,要忍呀——團結力量大,一大家子人要活下去,不忍就亂成散沙。

現在已經越來越少見五代同堂了,即使有四代同堂也多是過年才聚在一起,還不一定聚齊的,好多都是年紀輕輕就獨立門戶、分了家——昔日的熱鬧是越來越少了。

清貧不再,幾乎沒人會餓肚子了——大家過得日子是越來越好了,這也是不錯的變化。


小溫即可


我認為家和萬事興中的“和“就是要和睦相處,家庭的事才能順利,家庭成員才能幸福!

第一,和就是家庭成員要擺正各自的位置。

  •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說家庭有了問題,在於各自的位置錯亂,正確的位置是,夫妻關係是擺在第一位的,夫妻關係的重要性遠遠超過與父母以及孩子的關係,夫妻關係對了,其他關係才會真正捋順,只有家庭成員位置擺正,家庭才能和睦。

  • 比如有了孩子後,很多夫妻開始把注意力關注到孩子身上,這導致夫妻之間溝通少了,家庭就會出現罅隙與裂縫。而有些家庭則是婆婆權力過大,干涉夫妻關係,也是家庭關係排序不對。大家彼此都懂得各自的位置時候,夫妻恩愛,孩子孝順,家庭氣氛也就其樂融融,家庭關係會進入一種正向循環發展,這就是家和萬事興的根本。

第二,和就是尊重差異,發揮各自的力量

  • 從行為學的角度上講,和並不是沒有差性,真正的和是要尊重差異性,而不是抹去個性,是充分借鑑家庭成員各自的智慧,最大化統一家庭目標,齊心協力,做得更好,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家庭利益最大化。如果你不承認差異,就容易導致相互間的矛盾,而摩擦的結果就降低了家庭整體能力的發揮。

  • 心理學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界限,界限講述的就是個體的重要性,家庭成員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個性與性格,和是尊重每個人的智慧,發揮每個人的力量。當我們懂得發揮各自力量的時候,我們會保護孩子天真的夢想,會激勵孩子努力;我們也會尊重長者的經驗智慧,在生活中少走彎路,加上夫妻的幹勁,融合大家的智慧與力量後,日子肯定紅紅火火。

第三,和就是陰陽之道,強調彼此互補。

  • 比如我們常說家庭中有慈母,就一定有嚴父。家有溫柔的太太,必定則有陽剛十足的丈夫,一個家庭只有陰陽互補的時候,才是最和諧的。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親密關係之道。反之如果一個家庭夫妻都非常的火爆,家庭就會紛爭不斷;家庭如果過於陰柔,則家庭陽剛之氣不足,而一個良好的家庭,必定是陰陽協調,才會長久發展。

  • 家和萬事興的和就是強調家庭文化陰陽之道必須彼此平衡,夫妻之間要剛柔相濟,才能恩愛有加,教育子女也是如此,既需要嚴厲的父愛,也需要寬容的母愛,只有做到陰陽之道並行的家庭才會真正具有不斷向前的動力。

總而言之,家和萬事興中的和字是根本,意思就是要求家庭成員各自擺正自己位置,懂得發揮各自的力量,讓家庭陰陽文化的互補,這樣家庭才會具有生生不息的成長力量,家族文化才能代代相傳。也只有所有家庭成員都做到了這個和字,家中的萬事才能興旺發達!

為此,小編建議:不論你是幹啥的,都必須記住和為貴 ,人沒有十全十美的,要想一家人相親相愛,樂融融,和就像家的地基,地基穩,家才能遮風擋雨,有了和睦的家,家庭成員才會信心滿滿的去實現理想,去迎接明天,才能讓家庭萬事都興!


燎原雜談


“家和萬事興中”的“和”,儘管現在都說是“和睦”的意思,但是“和”的本義是“相應”的意思,所謂相應,就是心相應,即同喜、同樂、同悲、同惡、同痛、同苦、同患。其實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家庭成員上下團結一心,共進退,共喜悲,共患難,共富貴。


妖風肆啟


家中本是溫暖的家,

幸福美滿攜手並肩創。

甜酸苦辣攜手並肩扛,

瞭解寬容顯當擔。

交流與溝通多禮讓,

榮華富貴共共享。

夫唱婦隨不茫然,

相愛和睦福氣長。

尊老扶幼共同致富,

仙人羨慕嫉妒好夥伴。

花王牡丹花國色香,

鴉義知恩跪羊羔。

人世間活佛乃高堂,

家裡有二老如藏寶。

子孫賢孝享光輝,

承歡膝下喜洋洋。


暮然一笑終成夢


家和萬事興是以和為貴 ,人沒有十全十美的.家和;家庭和睦一家人才能相親相愛,樂融融.只有家庭穩定,才能有心思,有精力,有信心去做其他的事.家和就像房子的地基,地基穩,房子才能經歷風雨,才你能遮風擋雨.家和了,其餘的困難,問題,都已經無所謂了.有了和睦的家,才會信心滿滿的去實現理想,去迎接明天.家和萬事興!

《論語》也講“禮之用,和為貴”.人生活在世間,不能離開社會,不能離開群眾而獨自生存.與社會大眾相處的就是和睦.國家能和,再強的敵人也不敢輕易地欺侮,為什麼呢?上下團結的力量太大了.六和敬,小而家庭、公司、社團,大至國家,只要做到,沒有不興旺的.所以,釋迦牟尼佛與弟子們制定僧團的戒律-----“六和敬”.這是人人都必須遵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