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住自家茅屋也好過寄人籬下,去兒女的家也不如自家,對此你怎麼看?

農在天涯


我贊成這個觀點。

住自己的家,雖然破,也比寄人籬下好的多。

在兒子家住,也不如在自己家裡住好。其實我們都應該有個共識,就是自己的家是自己的家,也是兒子的家,兒子的家是兒子的家,卻不是自己的家。我說這話可能有的人有不同的觀點。

我認為,人老了,還是和孩子們分開住好。當然,我也知道,過家就是過人,家裡人多了好,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就是大家庭,我也喜歡家裡人多了。

我這裡說的是分開住,不是分家。因為時代不同了。以前我們住大院,現在都住樓房,你想,一百多平米的房子,吃喝拉撒都在這一百多平方里,最少要三代人同吃同住,確實很不方便。

一是生活習慣不一樣。現在的社會,和過去大不一樣,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生活節奏,在吃、穿、消費等方面和老人不一樣。

二是觀念不一樣。現在的年輕人,有知識有文化,接觸的各種文化比較多,比老人以前陳舊的文化要開放的多。

三是每個人的觀點不同。

所以說,我的觀點是分開住,住的別遠了,最好在一個小區,可以在一起吃,能每天見見,知道各自的情況,又能互相幫忙,還能聯絡感情。人常說最好的距離是一碗湯的距離。我也認可這個觀點。


潤物無聲26101067


俗話說金窩銀不如自己的狗窩,女兒家我去過三次,每次都是住不下去,她的公婆好吵架,每天上午吵一上午,兩人60多歲了,分居已經好多年了,因為家務事,每天早上都在吵架,真的讓人無法再呆下去,女兒是孝順的,但是女兒女婿有時也吵架,你說我在那樣的環境裡,怎麼樣住下去呢?真的不如自己在家歇著,還說老了讓他們養活,真是痴人說夢,他們自己都自顧不暇的,還有兩個孩子要上學要接送,每天雞飛狗跳,吵吵不斷,所以以後再不想去了,在家一個人安安靜靜的多好,散散步,聽聽歌,看看書,看看頭條,寫寫文章,想吃點啥就做點啥,我覺得我很滿意在家的生活,想安心養老,就該這樣生活!


趙紅傑


居兒女籬下?

每個人來到這個大天世界,都要親身經歷四個階段。即:孫子、兒子、父親。女同志以次類推。從孫子說起,他們怎能知道父親的不容易,父親怎能知道爺爺的酸辣苦甜?有句成語“刻骨銘心”晚輩還沒來急經歷長輩,走過的羊腸小道。他們也經常聽說長輩的生活經歷,他們大多數當成耳旁風。因為與他們的生活關係不大。

現在文明社會的腳步特快,社會變化日新月異。我們將兒女養大成人的艱辛程度先別說。單說兒女生存壓力有多大?如;兒女是工薪階層,他們也到要養兒育女階段,兒女學習階段,兒女的婚姻,車子房子,一般家庭不用貨款就算好日月。

不是說兒女不孝;真正兒女緩過神,他們也到做爺爺、奶奶的地步,他們會真的行孝與他們的老人。但他們的心願“孝”十有八九要落空。有幾人能活過百歲?他們只能望雲思親。

言歸正轉;兒女與老人的生活習性不同,觀念不同。如;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有幾位敢到晚飯,飽饞暴食的?他們敢嗎?但;年青人就不同,他們吃不好,有幾個能睡好覺的。

生存條件好老人,我建議:“分開生活”。生存條件差的老人,我建議:“一天吃飽、穿曖、不能有它求,順其自然,居於兒女的籬下為好”。


松鶴延年5016


當然是自己住更好,千萬別說什麼兒女家就是自己家。父母家可以是兒女家,兒女家一定不是自己家,特別是已經分開住的兒女。子女需要父母時,你可以去幫幫忙;幫完忙,子女不需要父母了,趕快走。雖然說起來有些刺痛人心,但事實如此。


我平時沒事就愛刷頭條,不知道看了多少家庭矛盾的起因。有媳婦嫌棄公婆的,什麼帶孩子不靠譜、幹家務不乾淨、個人衛生不講究;公婆嫌棄媳婦懶惰、亂花錢、睡懶覺;女婿嫌棄丈母孃多事、絮叨、往女兒家來的太勤;丈母孃嫌棄女婿不會賺錢、懶惰、不禮貌……這些基本上都是住在一個屋簷下惹的禍,往來太密切也容易出問題。

昨天刷到一個微頭條,是一個女婿發的。大致內容如下:丈母孃把孩子帶到兩歲了,還沒有要回去的意思 。雖然他也很感謝丈母孃幫他帶孩子,但是丈母孃太多事,處處拘束他, 讓他過的很不開心,希望丈母孃趕快從他家離去,等等。看了這個微頭條我很為這個丈母孃不平,如果是女婿親媽這樣,女婿肯定會覺得正常 ,不會有憋屈的感覺。丈母孃也許沒想到,辛辛苦苦幫女婿帶孩子、幹家務,得到的是嫌棄甚至是厭惡。

很多父母心疼自己的兒女、想幫幫兒女,在孩子家辛勤勞碌,把兒女家當自己家一樣經營,以為這樣會讓孩子的小家庭更輕鬆、和諧。卻不知道女兒是自己生的,女婿卻是別人的兒子;兒子是自己生的,媳婦卻是別人女兒。老一輩人沒有界限感的處事方式,會讓年輕人不適應,這就是代溝吧。


如果兒女沒有單獨的房子,必須住在一起,矛盾肯定比分開住的家庭多。父母賢也得子女孝,子女孝也得父母賢不是?就算是母賢子孝,天長日長的相處,也會有不少磕磕碰碰。必須住在一起的家庭需要大度、相互理解、相互友愛,方能和諧共處。

如果我孩子以後成家了,需要我帶孩子可以,孩子送到我家來。甚至兒子兒媳不想做飯,也可以來我家吃,我堅決不去兒子家住。帶到孫子上小學了,我就再不管了,剩下來的時間用來安享晚年。


幸福大姐


人常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老窩無論破舊都是自己的!現在兒女們都是三室一廳,或兩室一廳,有兩衛生間的是少數,就說三代人五口之家,早晨起床方便就是個問題了,孩子們早晨起來準備早點,上學,上班,就跟打仗是的,尤其是在西安的大城市,開車或趕地鐵,起的早分秒必爭,否則就會遲到的!我們有時去幾天,就感覺很不習慣,所以說:住自己的老窩比什麼都好,自由自在,想吃啥就買啥,自己做的清淡可口!孩子們可要吃肉,味重的喲!





豐輝夕陽無限好


這種說法我很認同。千百年來人們都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既然說這麼多年,那就有他存在的道理。別說寄人籬下,就算是住在閨女 兒子家,有時也是渾身不自在,這並不是說閨女兒子多不孝順,或者人家嫌棄老人,說實話還真不是,就是一種心理作用,比如說兒媳婦今天下班回家一進門就回屋躺下了,真實原因很有可能是工作不太順利,捱了老闆的批評,或者身體累了,不太舒服等等,但這時婆婆可能各種猜度,不敢說也不敢問,懷疑是不是煩了我們老兩口子?趁早咱明兒回去吧!就會不痛快起來。其實說起來,誰出門在外沒有些不順心的事呢,老人也不例外呀,如果各自在自己家待著,也就沒那麼多心思了,自己家就是隨意隨性 ,用不著端著裝著,刻意著,在兒女家尚且如此,若是有了困難不得不借住在親戚家裡,您想想那滋味好受得了嗎?


用戶沉默方圓


父母家的門永遠為兒女敞開,兒女的家永遠是兒女的家,不管是親爹親媽還是岳父岳母,去兒女家是客人,長住就跟保姆沒區別,甚至還不如保姆,想說的不能說,不該你做的你得做。

古人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兒女家就得學習愚公移山,修心養性,多做事,少說話,任勞任怨,做個新時代的好父母[呲牙][呲牙][呲牙]


飄155625715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這話雖然樸素,但卻是真理。住在自己家裡,雖然談不上豪華,但自由自在,我行我素,不用考慮任何人的感受,不用看任何人臉色。但住在別人家裡,哪怕是父母住在兒女家裡,條件再好,經濟再寬裕,老人還是感覺渾身不自在的。不僅僅是老年人,包括孩子,包括每一名成年人,應該大部分人都有這樣的切身感受吧。


濤濤131423681


是的,有句老話說的好,叫“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即使住兒女家,也沒有在自己家自在、隨意。很多父母親都是不得已才住在兒女家的,有的是為了照看孫輩,有的是因為自己健康原因。


住在兒女家有諸多不便,但凡老人日常起居等生活能自己料理,只要自己能買菜做飯,多數是不會委曲自己,寄居在兒女那裡的。即使到了需要人侍候的時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首選也是僱人上門服侍,採取居家養老的方式安度晚年,其次是進養老院,儘量不給子女添麻煩。多數老人是很體諒晚輩的。

有的晚輩非常孝順,父母年齡大了以後,他們覺得不守著,心裡不踏實、不放心,非得把父母接到自己那兒。作為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也別一點也不配合,就委曲一下自己,成全一下子女的孝心,給子女們機會吧,免得他們留下遺憾。作為老人,要珍惜兒女的這份孝心,在一起生活,一定要在位不越位,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少參與兒女們自己的事,尤其是教育孫輩的事,最多給個建議。另外,因為有兒媳或女婿在一起,也還是應該謹言慎行,長輩要有長輩的樣子,其樂融融的維繫好這個大家庭。



各位,您覺得我的想法是否有道理,謝謝瀏覽。


正詩村人


自己有固定收入什麼都不怕,住得有底氣,不吃他們的也不用他們的,沒收入的可著要忍點氣了,兒女孝順點還順心點,如果缺少這份孝心,特別是兒媳不通情達理的更為難,趁早離開不順心的地方,回到原來生活的地方,也許心態更自然些,當然老也要會做老,不要什麼都要凌駕於年輕人以上,才能熄事寧人,一家人必竟要互相理解和寬容,家庭才更和諧幸福,尊老愛幼才是人間美德,望所有的家庭幸福美滿,多一份愛,並把這種愛擴大到社會生活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