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瘦金體不能入國展呢?

星月齋主


瘦金體不能入國展嗎?我覺得當然不是。但是國展之上瘦金體的作品少卻也是事實,這裡面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學的人少

能參加國展的,很多都是有童子功的,就是從小學習書法的。我們拜師學書法,幾乎沒有老師一上手讓你來練瘦金體的。一般都是從楷書四大家開始入門,或者是隸書等等。

練習瘦金體的,多半都是有了一定的基礎後,在拓展學書範圍的時候喜歡上的瘦金書。瘦金體是非常有特點的一種書體。我們知道宋徽宗本身擅長工筆花鳥,而“瘦金書”正與其工筆花鳥畫的用筆方法契合,細瘦如筋的長筆畫,在首尾處加重提按頓挫,再取黃庭堅中宮緊結四面伸展的結構之法,頗有瘦勁奇崛之妙。

但也正是它的這種特點,限制了它的發展,瘦金體與其他別家的書體很難有互通之處,因此喜歡瘦金體的人就不多,而願意下功夫練的就又少了,最後能把它發揚光大的又少之又少了。

第二,不利於創新

很多人都在抱怨說國展不喜歡臨摹的作品,只喜歡一味創新的作品,確實如此。但這不是國展的問題,自古以來,書法都強調書家要寫出自己的面目,而不只是作古人的“書奴”,所以學習書法我們一直都在強調“師古而不泥古”。

前面我們說了,瘦金體的特徵太鮮明瞭,你如果寫的跟它不一樣,那寫出來的就說四不像,如果你下功夫寫的非常像,那又等於沒有創新。

另外瘦金體自古以來學習它的人就很少,就是因為,它是帝王創造的書體,一般人很難寫出它的神來。另外,書法的最高表現,講究的是抒情達意,而瘦金體在這一點上確實不利於書家抒發自己的情感。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還有一些說法,在一些人看來,瘦金體鏗鏘有力、筆筆如刀,用筆太瘦、太薄、太硬、太尖利,這種用筆與傳統書法中講究的蘊含、穩重、剛柔並濟的中和之美相悖,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溫柔敦厚之德背道而馳,所以學習的人少。

綜上所述,瘦金體學的人就少,而在少數人中,再能對瘦金書進行創新的人更是沒有。因此,瘦金體難入國展也是正常不過了。


翰墨今香


瘦金體,宋徽宗趙佶所創造的字體,其實這種字體看上去挺好看的,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希望這種字體能夠有多一點的人繼承,但是從歷史和文化這兩個角度上來講,你真的瞭解這個字兒以後,你就很難有興趣去學。

比如說從文化的角度上來講,你寫字的時候尤其是那些書法家,更多的是注重自己個人特徵的注入。我小時候曾經報了書法班,寫的並不是毛筆字而是普通的鋼筆字,寫了之後寫的工工整整的就跟那個印刷出來的字體一樣,但鋼筆字的那個老師就告訴我你那個字兒寫的不好,要學會破格,我當時一直沒搞清楚這個破格是什麼意思?

後來,我漸漸去學會了一些毛筆字,然後去接觸了一些毛筆字的字帖以後才開始理解到個人的情,各人的意,注入到書法裡面所能打出來的那種狀況,這是一種玄而又玄的東西,但是這種東西,確實能夠被人看得出來。

首先這個字兒看起來很漂亮漂亮的字兒那肯定是好字兒,(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這是歷史上面共通的特性,比如說王羲之的《蘭亭序》,或者是草書的《祭侄文稿》,這全是把字體的漂亮給寫到一種境界的人,這種漂亮的字也是大家來辨別書法的一種方式,當然由於這幾年什麼亂七八糟的醜書啊等等一些其他的不入流的主觀理念注入到這個文化底面以後就形成了很多怪圈兒,當然今天不討論這個東西。

這個受精體看起來這麼漂亮,為什麼這不是一種好的書法呢?其實跟我小時候練的鋼筆字一樣的道理,由於這個瘦金體格局定的實在是太死了,1.1捺都有著明確的規定,並且除了宋徽宗趙佶以外,其他的人很難能夠駕馭的了他,我一寫這種字的人寫字兒的時候1.1那幾乎都是在學著宋徽宗的字兒,但那寫這就是普通的模仿,很難根據自己的個人情感將那種寫字的意氣風發,帶入到瘦金體裡面。

如果這種字兒放到毛筆字老師面前,估計毛筆字老師會啪的甩你臉上,說你寫的字兒,這叫什麼字兒?這都沒破格!

所以說瘦金體完全就是螃蟹肉,看上去很好吃,但是真正願意去動筷子的人很少。

當然更多的人不願意去學這個瘦金體,其實跟宋徽宗他的經歷有很大的關係,也聯繫到歷史上面一個著名的事情叫做靖康之恥,宋徽宗,宋欽宗這兩個漢人的皇帝被北方的女真人擼到了北方去,並且狗活了幾十年。如此屈辱的一段歷史,自然是文人騷客們一直批評的對象,也是他們不願意去回首的一段往事。

宋徽宗和宋欽宗的這樣的落魄,也讓其他的人,無法去直視他們所創造的這種字體,寫的再漂亮有什麼用字兒寫得再好看又有什麼用?最終的結果成為別人的階下囚,受盡別人的白眼,然後在青石上面留下自己的汙名,這種字兒誰碰誰倒黴!

所以很多人一瞭解這段歷史以後,基本上對宋徽宗創造的這個瘦金體,表示興趣伐伐,所以學習這種字體的人也偏少。


漩渦鳴人yy


我一個朋友是學習瘦金體的,從高中到現在也學了十幾年了,他也隔三差五的投上幾次稿,但最後都是石沉大海,他也很納悶,為什麼瘦金體這麼漂亮的字體,卻偏偏上不了國展,一氣之下該學了繪畫,堅持了幾年,竟然成了職業畫家。


瘦金體不能夠上國展也並不是絕對的,有一些中書協舉辦的展覽還是能夠看到瘦金體的影子的,比如剛剛在濟南會展中心舉辦完的全國第八屆楹聯書法作品展,我去現場看了,裡面就有幾幅瘦金體的對聯作品,很是顯眼。

但是總的來說,國展上面瘦金體的數量還是非常的少的,不僅僅是瘦金體,就連唐代的楷書也不常見。我覺得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當下全國書法的主流就是以二王書法為主的小行草書,你去看展覽,一般整個展廳都是清一色的二王和米芾,中間夾雜著黃庭堅和蘇東坡,隸書、楷書、篆書都比較少,楷書一般就是褚遂良或者魏碑,幾乎是見不到瘦金體的。

總結到底層原因,還是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更喜歡瀟灑率意一點的東西,喜歡自由的書寫,不喜歡被太多的法度吸引,可以說宋代的尚意書風在當今又開始興起了。

而瘦金體這種書體不被大多數人喜歡,主要是因為他的法度也很嚴謹,必須要這樣寫,很難寫出自己的個性和麵貌,應書法術語說就是寫不出來。

2、參賽者的自身選擇也很重要,因為往屆展覽,並沒有出現太多的瘦金體,說明這種字體並不好入展,入展的幾率非常的小,除非有真水平,要不一般都會故意的規避這種書體。

加入中書協突然在一次展覽裡面選了10幅瘦金體,那麼下一次展覽必然會冒出大量的瘦金體,投稿者都會研究展覽,跟著流行走。

3、中書協也會有意的規避,畢竟瘦金體只是一種很小眾的書體,寫的人也少,寫的好的更少,要是展覽上瘦金體太多了,也會顯得千人一面,畢竟這種書體是很難寫出自己的人個性的。

你覺得呢?


不二齋


大家好,我是優美雅集。作為一名文化領域的原創作者,在這裡我想簡單的發表一下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可以對您所幫助。

首先當下全國書法的主流就是以二王書法為主的小行草書,你去看展覽,一般整個展廳都是清一色的二王和米芾,中間夾雜著黃庭堅和蘇東坡,隸書、楷書、篆書都比較少,楷書一般就是褚遂良或者魏碑,幾乎是見不到瘦金體的。

其次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更喜歡瀟灑率意一點的東西,喜歡自由的書寫,不喜歡被太多的法度吸引,可以說宋代的尚意書風在當今又開始興起了。

最後瘦金體這種書體不被大多數人喜歡,主要是因為他的法度也很嚴謹,必須要這樣寫,很難寫出自己的個性和麵貌,應書法術語說就是寫不出來。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我會定期的發表一些和文化相關的文章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優美雅集


在歷屆書法國展中,瘦金體幾乎很難有存在感,甚至有說法認為:瘦金體不能入國展。這其中原因何在?

個人感覺,瘦金體無法在國展中取得一席之地,原因在於學習者基數太小,而基數小的原因在於:

瘦金魔咒

瘦金體的身世,導致了瘦金體有了一種特殊的“原罪”。

瘦金體的創立者,是北宋著名的道君皇帝——宋徽宗。宋徽宗是一位書畫大家,同時北宋王朝也是在他的折騰之下亡國。因此,瘦金體書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宋徽宗,進而想到這是亡國、破家之書法。因此這種不吉利的聯想,導致自古以來,樂於研習瘦金體書法的人很少。

君臣大義

在古代,古人受君臣大義的思想影響,認為瘦金體是宋徽宗的御用書法,作為臣民,不能擅用這種書法,否則有亂了君臣大義的嫌疑,並且,可以選擇的書法:比如顏體、魏碑數不勝數,因此,瘦金體逐步淪為一種“觀賞書法”,很少有人敢於擔著擾亂君臣大義的嫌疑去研習瘦金體。這也是自古以來,瘦金體的研習者很少的原因之一。

學習成本

此外,瘦金體之所以小眾,還在於其學習成本太過巨大。

前文提過,瘦金體的創立者系宋徽宗。宋徽宗擅長工筆花鳥。宋徽宗在創立瘦金體的時候,將書法的精要和工筆畫的精要合二為一,衍生出瘦金體。這就要求瘦金體書法的研習者,在明白書法藝術的內涵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工筆畫功底。這就意味著掌握瘦金體的條件太過苛刻,自古以來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也是瘦金體研習者基數較低的原因之一。

歷史演變因素

因為上文提到的三大原因,導致歷史上,瘦金體的研習者始終處於少數狀態,而這少數瘦金體研習者裡面,在書法史上有一定造詣的不多,倚仗瘦金體成名的更是寥寥無幾。

隨著歷史的發展,瘦金體的研習者也由此越來越少,在當代,由於中國進入後工業時代,996成為很多年輕人的常態,這種狀態下,有空閒和心情去鑽研書法繪畫的人少之又少,而這少數的書畫愛好者裡面,會想到專攻瘦金體的愛好者更少,即便個別有打算標新立異專攻瘦金體書法的,有時候也會因為侷限於可供學習的資料太少而不得不中途放棄。

因此,在當代的書法國展中,其他書法流派佔據了書法界的主流席位,瘦金體“無處安身”。


藤樹先生


本想引經據典的,想想還是通俗點回答這個問題[機智]

本質就是想說,寫的不夠好唄[摳鼻]

深入點為什麼他們寫不夠好呢?[嘿哈]

按道理咱們現代的審美和宋就是一樣的呀~你看那些模特,瘦歸瘦,但帥氣硬朗啊[奸笑][奸笑][奸笑]馬甲線[舔屏][舔屏][舔屏][舔屏]

所以這裡就有個疑問,練瘦金的男同學,摸著良心說,是不是本質其實喜歡豐滿型[機智]

人家趙佶就是喜歡這種[奸笑][奸笑]

觀宋畫的女子,高挑纖瘦,唐期能找到手肘那個關節點嗎?衣服有那麼修身嗎?人家規矩中帶著小性感,質樸中帶著小野性😝😝😝😝,皇帝的審美就是代表著那個年代的審美,書法是最老實的,筆一出就要隨心走,一刻都不能遲疑。

所以說瘦金入不了國展,我都為書協感到冤,一個展當然希望類型越多越豐富,但是國展是必須保證作品的級別,我相信不管是何種類型的作品,只要讓那些修為很高的評審覺得wow,都是有很大機會的。[奮鬥][奮鬥][奮鬥]

[來看我][來看我][來看我]

[來看我][來看我][來看我]

#歷史冷 #

題外話:要是有女生練瘦金,我覺得就是女中豪傑了[強][強][強]




二醬聊藝術


類似這個問題之前曾出現過,好像是說“歐楷為什麼不能入國展?”。

瘦金體實質是徽宗體。當代有不少書家寫瘦金體,而且寫得相當好。可是,為什麼進入不了國展大門?

我認為,主要原因是,臨帖屬於模仿秀,不被待見。從歷年來中國書協主辦的書法展賽活動看,主導思想是,支持個性,鼓勵創新。於是,每次大展賽上評選結果都出現一批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尤其是近十年來,入展作品當中,寫魏碑、隸書、今草的比較多,有少許是顏體的影子。這些作品主要特徵是,幾乎都不是臨摹的,而是化古為今的新模式是主流。

所以,國展主要目的是推出新人。怎麼個新法兒,我一直沒看懂。

希望書法大展組織主辦者,能多搞一些分類編組專項主題活動,比如,專門的歐楷展、趙體展、瘦金體展……應該不拘一格,尤其是要考慮給隱居民間苦心專修的愛好者們,提供展示機會的平臺,別老是吹捧那些獲大獎的,書法是全民的,藝術面前人人平等……

以我看,再不改變書法活動規則,好多字體就要出現瀕臨失傳了。既然書法是國粹珍寶,並且是非遺項目,更應該萬紫千紅,不能奇花獨放。

以上是我的想法,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互動交流。謝謝支持!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161b10001892c5a8a42d0\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我是一人。如果你是國展的負責人,你會讓瘦金體入展嗎?

四年一屆的國展,對書法(篆刻)非常的重要。瘦金體有明顯的特點,瘦金體很難被提倡。

非常不好意思,關於瘦金體有沒有入選國展,我沒有查到確切的資料。因為書法界數據不是那麼公開,也不是很好獲得。

國展四年一屆,對於書法和篆刻都非常重要的一次活動。注意國展的數字,就能知道國展的地位。

今年是2019年,四年一屆第十二屆。根據統計數據:第十一屆2015年國展的投稿量42572件, 十二屆國展投稿量52620件。

9月2日書法家協會發文:入展作品1074件,其中行書281件,草書220件,楷書246件,隸書115件,篆書92件,篆刻85件,刻字35件。

並且在11月5日書協發文:現將1073件入展作品名單(一名作者因工作原因,主動放棄入展資格)予以公佈。

今年已經第十二屆了,前面十一屆數據非常的不好找,也不好統計。很多數據並不好找,有心收集也不容易。現在還有蘭亭獎,有沒有可能有個非常便捷的查詢網站。

所以我沒有確確實實的數據,證明瘦金體從來沒有入展或者獲獎。但是在書法圈很明顯,瘦金體提倡的人非常的少。

瘦金體是宋徽宗所創,宋徽宗是亡國之君。大力提倡這麼有標識度的字,並且還是亡國之君所寫的,不太吉利。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這個避諱是確實存在的。

從字的角度來說,瘦金體是歸類到楷書的。瘦金體雖然是楷書,但是鋒芒實在太露,不符合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

一人有感

瘦金體從各個角度來說,都不會大力提倡和推廣。瘦金體非常的優秀,我也經常寫寫,但事實就是瘦金體的地位非常尷尬。

瘦金體也能夠用硬筆寫,這是其他書法家的字很難做到的點。

不要因為瘦金體沒有得到大量的認同,感到惋惜甚至不平。瘦金體從字的角度很優秀,但是很多事情不是簡簡單單的字而已。

以我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19年11月5日滬。


一人筆記


書法史上有些很另類的書體,比如“瘦金體”,比如“六分半書”,比如“漆書”,這些字體有個性,但普及性不強,國展中,這類字確實難以入展。


趙佶的瘦金體其實來源於褚遂良。褚的字體硬瘦,而他的學生薛稷更是繼承併發揚了這一特點。

趙佶是個很有意思的皇帝,他喜歡硬瘦書法,同時他又喜歡工筆畫,他想將工筆的筆法引入書法,於是便有了瘦金體。

但平心而論,瘦金體有點類似今天的美術體,藝術價值並不高,這正如鄭板橋的“六分半書”,我們可以欣賞,但並不提倡。

在大俠金庸的筆下,少林、武當是正宗,崆峒、峨眉屬旁流,天下武林,還是要看少林武當,所以瘦金體、六分半書註定是難入國展的。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你好,關於這個問題墨客是這樣認為的。

瘦金體不是不能入國展,而是很難入國展。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瘦金體作為一種字體,能從宋朝到現在都為人們所喜聞樂見,說明其本身是美的。但我們仔細觀察瘦金體就會發現,其每個筆畫都是固定的模式,變化不大,裝飾意味濃厚,當作為國展,講究的是書寫的變化,唯有變化才是好的書法作品,這也就是為什麼歐楷不受國展待見的原因。

其次,國展講究的是創新精神。在墨客看來,練習瘦金體的人不少,但無非都是在寫的像的方面下功夫,最終只能形成書奴,如果能融合其他書體到瘦金體之中,形成自己的獨特面目,說不定進國展也是指日可待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真正能把瘦金體寫好的人真的不太多,如果真的寫的很精彩,讓評委眼前一亮,說不定也就可以進國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