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科幻動畫《太空堡壘-超時空要塞》誕生的幕後故事及時代文化


SF的由來

科幻一詞的縮寫是“SF”,英文是Science Fiction,也就是科幻的意思,第一個使用這個詞的是美國科幻作家、《驚奇故事》雜誌(Amazing Stories)的主編雨果·根斯巴克,他在1927年提出了SF這個詞,美國科幻最高榮譽雨果獎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十年後的1937年,《新奇故事》雜誌(Astounding Stories)的主編約翰·坎貝爾將雜誌更名為《新奇科幻》(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

約翰·坎貝爾聚集了美國最頂尖的科幻作家,其中有一位叫艾薩克·阿西莫夫,也就是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的創立者,包括手冢治虫和浦澤直樹在內的很多日本漫畫家都受到阿西莫夫定律的影響。一般認為,約翰·坎貝爾的《新奇故事》創立了美國科幻的黃金時代。

80後科幻動畫《太空堡壘-超時空要塞》誕生的幕後故事及時代文化

儒勒小說《八十天環遊地球》與按照其小說中冒險路線改編的《JOJO奇妙冒險》第三部星塵鬥士

實際上,第一部科幻小說的誕生要比SF這個詞的出現早的多,1818年,英國小說家瑪麗·雪萊創作了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19世紀末,法國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創作了《八十天環遊地球》和《海底兩萬裡》等作品,這兩部小說都成為許多漫畫家靈感的源泉,比如荒木飛呂彥的漫畫《JOJO奇妙冒險》就參考了《八十天環遊地球》的路線,日本動畫《藍寶石之謎》則是根據《海底兩萬裡》改編。

80後科幻動畫《太空堡壘-超時空要塞》誕生的幕後故事及時代文化

根據法國小說家儒勒《海底兩萬裡》改編、以法國為背景的日本動畫《藍寶石之謎》(1990)

日本SF機器人熱潮下誕生的《太空堡壘》

這些早期的科幻小說是在產業革命引領科技飛越的背景下誕生的,所以信奉科技力至上,是建立在科學技術基礎上創作的,所以不少科幻小說也成為預言書,有一定的預言性。約翰·坎貝爾要求旗下的作家保持科學幻想科學事實之間的聯繫,也就是科幻作品的嚴謹和前瞻性,所以在科幻小說中經常會出現這樣一段話: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

美國科幻雜誌《奇幻與科幻小說雜誌》( The Magazine of Fantasy and Science Fiction、簡稱F&SF)1949年創刊,在他的影響下,1959年,日本SF雜誌《SFmagazine》也正式創刊,1962年,《SFmagazine》脫離《F&SF》獨立,形成了日本風格的科幻。

80後科幻動畫《太空堡壘-超時空要塞》誕生的幕後故事及時代文化

日本科幻創立的標誌:1959年創刊的SF雜誌《SFmagazine》

1968年,日本科幻團體在美國科幻電影《2001年太空漫遊》的衝擊下開始嘗試動畫,這就是早期スタジオぬえ的雛形,他們先後創作了《宇宙戰艦大和號》(1974)、《銀河鐵道999》(1979)等作品,1979年的另一部科幻作品《機動戰士高達》在將機器人動畫熱潮推入新的高峰,スタジオぬえ開始策劃《太空堡壘》系列的第一部《超時空要塞》(1982)。

誕生秘聞——若者文化下的慶應義塾三個大學生

兼職大學生河森正治與“骷髏戰機”VF-1女武神

《超時空要塞》中的機體設計秉承SF考證和軍事考證的嚴謹性,雖然作品中使用了外星科技,但大部分都以現實的軍事武器為基礎,比如被稱作“骷髏戰機”的VF-1女武神,在動畫中是一種可變形戰鬥機,他的外形參考了美國海軍的F-14雄貓式戰鬥機,而名字則來自美國60年代的三倍音速轟炸機“XB-70女武神”。

80後科幻動畫《太空堡壘-超時空要塞》誕生的幕後故事及時代文化

超時空要塞VF-1女武神“骷髏戰機”的原型美國海軍F-14雄貓式戰鬥機(左)與XB-70女武神轟炸機

“骷髏戰機”VF-1女武神的設計者是河森正治,當時20歲左右的河森還是慶應義塾大學的學生,在1983年退學前一直以學生的身份到《超時空要塞》的製作公司スタジオぬえ兼職打工,作為日本一流學府慶應義塾工學部的高材生,河森正治為骷髏戰機設計了一整套嚴謹的誕生理論。

雖然《超時空要塞》中的地球統合軍通過墜落南太平洋麥克羅斯島的太空堡壘1號、掌握了源於泰洛星史前文明的機器人技術,但是最初骷髏戰機的動力系統還是使用傳統的渦輪扇引擎,之後才逐漸被小型熱核引擎取代,而骷髏戰機變成人形的靈感來自1979年的動畫《機動戰士高達》,只有骷髏戰機變成人形才能對抗10米高的天頂星人。

80後科幻動畫《太空堡壘-超時空要塞》誕生的幕後故事及時代文化

超時空要塞VF-1女武神“骷髏戰機”的三種可變形態

河森正治關於半人形骷髏戰機的解釋是:在一次VF-1女武神的飛行試驗中,戰機由於故障沒能完全變形而維持著半人形的狀態飛回基地,這種半人形的狀態被證明很實用,於是半人形的高翼地效應步行機形態就正式出現了,之後林明美被解救就是骷髏戰機以半人形狀態完成的,半人形在低速飛行下更加穩定。

大學生大野木寬的兩點創新和傳說巨神伊迪安

除了河森正治,他的兩位慶應義塾大學工學部的同學也成為《超時空要塞》的團隊主創,一位是角色設計、漫畫家美樹本晴彥,另一位是腳本家大野木寬,三位20歲出頭的年輕人支撐起這部日後被談論的科幻鉅作,他們將日本SF引發的流行時尚-“若者文化”(愛情與歌聲)代入到這部動畫中,構成了“麥克羅斯三駕馬車”(超時空要塞中太空堡壘墜落的島嶼)。

日語中的若者就是年輕人的意思,若者文化就是年輕時尚的代名詞,大野木寬在設計劇情時,參考了1980年播出的日本動畫《

傳說巨神伊迪安》(伝説巨神イデオン),這部動畫的梗概是:地球人發現了外星人的遺蹟,以及外星人的機器人伊迪安,使用外星機器人與隨後而來的外星人發生戰鬥,為了尋找安全的星球,主角一行駕駛機器人踏上宇宙之旅。

80後科幻動畫《太空堡壘-超時空要塞》誕生的幕後故事及時代文化

以1980年日本動畫《傳說巨神伊迪安》參考創作的《太空堡壘》第一部《超時空要塞》、伊迪安與太空堡壘1號

大野木寬在劇情上進行了兩點創新,一是將外星人首先開火的傳統模式變成地球人先進攻(太空堡壘主炮自動發射擊毀追蹤到月面的天頂星艦隊、拉開第一次宇宙大戰序幕),二是從地球出發前往宇宙變為從遙遠的冥王星迴歸地球(空間跳躍失敗被誤傳到冥王星)。大野木寬的劇情設計還有很多點睛之筆,作為戰爭動畫的《太空堡壘》,戰鬥場面的劇情卻並不多,讓大家記住的卻是林明美的歌聲、一條輝(國內譯作瑞克)和明美、早瀨未沙(國內譯作:麗莎)之間的三角戀愛。

大學生美樹本晴彥畫的人物眼睛

美樹本晴彥的人設也非常有特點,單從眼睛這個細節就映射出人物的性格,一條輝(又譯作瑞克)的單純、猶豫,林明美的陽光、果敢,格羅佛艦長的深沉、擔當,全部都刻畫的繪聲繪色,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80後科幻動畫《太空堡壘-超時空要塞》誕生的幕後故事及時代文化

1982年美樹本晴彥擔任角色設計的《太空堡壘》第一部《超時空要塞》角色一覽

《太空堡壘-超時空要塞》配音軼事

《神探亨特》對一條輝譯名的影響

1982年,《太空堡壘》第一部《超時空要塞》在日本電視臺播出,收視率急升、引起了很高人氣,原本《超時空要塞》只製作了23話,預定播放6個月,於是又緊急製作了13話,延長播放了3個月。科幻動畫《超時空要塞》的反響傳到美國,引起美國動畫公司的關注。

作為科幻作品發源地的美國將這部動畫引進國內,《太空堡壘》被製作成更符合美國本土的譯名“Robotech”,在日本放映時的主角一條輝被譯為瑞克·亨特(Rick Hunter),由上海電視臺譯製、引進的是美版《太空堡壘》,有趣的是,因為90年代同期另一部美國電視劇正在熱播,為了與其區別,瑞克·亨特變成了瑞克·卡特。

80後科幻動畫《太空堡壘-超時空要塞》誕生的幕後故事及時代文化

《太空堡壘-超時空要塞》、《神探亨特》中上海電視臺譯製的兩個瑞克·亨特

當時那部熱播的美國警匪片電視劇叫《神探亨特》,女主角叫迪迪·麥考爾,男主角叫瑞克·亨特,與《太空堡壘》的主角瑞克同名,為了避免撞車,《太空堡壘》的譯製導演戰車決定將瑞克·亨特的名字改為瑞克·卡特,不過在之後的譯製工作進行中,由於動畫集數過多,也有一些工作人員沒有被通知到,還是將瑞克的名字譯成了亨特

從《神探亨特》配音導演到《太空堡壘》林明美配音

造成與《太空堡壘》男主角“譯名撞車”的美國警匪片《神探亨特》,也是由上海電視臺譯製的,配音導演叫金琳,《太空堡壘》的配音陣容中也有這位金琳的名字,她擔任的是整部《太空堡壘》配音工作的重中之重——“歌姬”林明美的中文配音,為什麼林明美的配音工作這麼重要呢?這要從林明美這個角色在動畫中擔任的作用說起。

80後科幻動畫《太空堡壘-超時空要塞》誕生的幕後故事及時代文化

林明美的中文配音金琳與日語版聲優飯島真理

天頂星人作為機器人統治者創造的戰鬥生物,在與地球統合軍戰鬥時,第一次聽到了林明美的歌聲,於是精神受到影響,不少天頂星人開始反思自己的存在價值,《太空堡壘-超時空要塞》與天頂星人的最終決戰中,就是在林明美歌聲的幫助下,太空堡壘1號最終戰勝了天頂星人的主力艦隊。

林明美在太空堡壘1號發起反擊、摧毀天頂星人主力艦隊的時候,所唱的歌名叫《可曾記得愛》,這時曾經熱戀一條輝(瑞克)的林明美,知道愛情已經不可能,瑞克已經和麗莎走到一起,歌聲中充滿了對舊日戀人和美好瞬間的思念,歌詞中充滿了回憶愛情的細節,令聞者感動。演唱這首歌的林明美日版配音、聲優飯島真理因為這首歌一舉成名,這首歌曾經打入當年日本公信榜前十。

80後科幻動畫《太空堡壘-超時空要塞》誕生的幕後故事及時代文化

香港工商晚報1984年1月4日刊載的《超時空要塞》即將推出的消息

《超時空要塞》林明美之歌《可曾記得愛》原型——二戰德國民謠《莉莉瑪蓮》

就在“慶應義塾三駕馬車”構思如何將若者文化在《太空堡壘-超時空要塞》中展開的時候,一部德國電影引起了主創人員的關注,這就是1981年1月上映、由法斯賓德導演、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莉莉瑪蓮》,超時空要塞主創人員從這首歌找到靈感,最終確定了瓦解天頂星人鬥志並最終摧毀天頂星主力艦隊的最終武器——林明美之歌《可曾記得愛》。

80後科幻動畫《太空堡壘-超時空要塞》誕生的幕後故事及時代文化

1939年酒吧歌手拉莉·安德森演唱《莉莉瑪蓮》時的影像資料

“莉莉瑪蓮”最早由德國女歌手拉莉·安德森演唱,1939年灌製了唱片,但銷量並不好,德軍1941年攻佔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第一次廣播了這首歌,很多德軍前線士兵要求反覆播放,“莉莉瑪蓮”開始流傳起來。

1942年,這首歌打動了英法美蘇盟軍,開始在同盟國的“敵軍”中流行,英國版《我燈光下的莉莉》、法國版《D-Day Dodgers》、蘇聯和美國版《莉莉瑪蓮》分別於1942到1944年出現,都受到各國士兵的熱捧。

1944年,英國導演詹寧斯(Humphrey Jennings)創作了記錄電影-《莉莉瑪蓮的真實故事》(The True Story Of Lili Marlene),講述這首歌曲創作幕後的故事。

80後科幻動畫《太空堡壘-超時空要塞》誕生的幕後故事及時代文化

1944年詹寧斯記錄電影:《莉莉瑪蓮的真實故事》

創作這首歌的漢斯·萊普是一戰的一名德軍士兵,他抱著對女友的思念寫下了一首詩《路燈下的女孩》,並於1937年出版,作曲家舒爾策為這首詩譜曲,起初歌名叫《一個年輕的士兵值班之歌》,但是後來因為歌詞中多次提及“莉莉瑪蓮”,最後這首歌就改名為《莉莉瑪蓮》,莉莉就是萊普女友的名字。

《莉莉瑪蓮》中有幾句歌詞:在兵營雄威的大門前,那裡有一座路燈。如果它依然矗立,我們就在燈下再次相會。就像從前啊,莉莉瑪蓮,我們的身影交織如一體,讓每個人見證我們愛的永恆。所有的人都將看見,我們相會在那路燈下。就像從前啊,莉莉瑪蓮。


80後科幻動畫《太空堡壘-超時空要塞》誕生的幕後故事及時代文化

1944年詹寧斯記錄電影中凝視哨兵的哨兵女友

受到1981年這部電影的啟發,用歌聲粉碎天頂星人意志的歌姬林明美和她的那首《可曾記得愛》就誕生了,“可曾記得愛”中也是對戀人充滿了思念。

其中有幾句歌詞與《莉莉瑪蓮》遙相呼應:現在,彷彿看到你的身影,向著緊閉雙眼等候的我,昨天還因淚水暗淡發愁,我的心現在,還記得嗎?目光和目光相碰撞的那一刻,還記得嗎?手和手相接觸的那一刻,那是第一次愛情的開始。

《莉莉瑪蓮》在二戰中最先在德國前線流行,但是德軍最高統帥部擔心這首歌中的思念與愛戀之情會瓦解德軍鬥志,下令禁止播放,但隨後這首歌在盟軍之間廣泛流傳,也成為二戰時期最著名的反戰歌曲之一,蘇德前線的德軍士兵有時也會聚精會神、通過不遠的蘇軍廣播站播放的《莉莉瑪蓮》,因為這首《莉莉瑪蓮》,放下武器的德軍士兵不在少數。

80後科幻動畫《太空堡壘-超時空要塞》誕生的幕後故事及時代文化

在與天頂星人的戰鬥中、瑞克駕駛骷髏戰機救出了被俘的林明美

林明美搭乘太空堡壘1號突入天頂星主力艦隊時,聽到《可曾記得愛》這美妙歌聲的天頂星士兵被這動人旋律所打動、暫時放下了武器,太空堡壘才得以使用主炮摧毀了強大的天頂星主力艦隊。

演唱《可曾記得愛》的林明美懷念曾經與自己共度美好時光的瑞克,懷念那再也回不去的日子,《莉莉瑪蓮》中也是如此,前線的士兵們心念故鄉的戀人或女友,但大部分士兵都無法再回到那美好的日子了,戰爭改變了人,只剩回憶可追尋,《超時空要塞》的主創對《莉莉瑪蓮》的重新演繹和拿捏無比到位。

我們的童年也一去不返,閉上眼睛,再聽一遍《可曾記得愛》,耳畔是否還存有兒時玩伴的笑聲呢?

80後科幻動畫《太空堡壘-超時空要塞》誕生的幕後故事及時代文化

瑞克與林明美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日子、一轉眼已經是35年前的事了

1、詹寧斯(Humphrey Jennings)《莉莉瑪蓮的真實故事》(1944)

2、舒爾策《一個年輕的士兵值班之歌》(1937)

3、《太空堡壘》(1991、上海電視臺譯製版)

4、《傳說巨神伊迪安》(伝説巨神イデオン、1980)

5、《機動戰士高達》(1979)

6、《新奇故事》(Astounding Stories、193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