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餘年歷史的山西澤州“行山重鎮”古鎮周村

千年古鎮周村的歷史,是因為當下旅遊興起,人們發現了古鎮的價值,才從各地邀請專家考證周村的歷史,研究周村的旅遊價值,挖掘周村的風俗文化,周村古鎮的面貌才被進一步發現。那麼,置身於古鎮,曾經生存於古鎮的人們,只是依稀或者清晰記得古鎮的舊事,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記憶也許逐漸淡忘,但曾經的幾件小事或者感受也許難忘。


1700餘年歷史的山西澤州“行山重鎮”古鎮周村

01. 周村鎮的地理位置和古鎮格局。是澤州縣的西大門,西與陽城縣北留鎮相連,是歷史上晉、陝、豫、皖等民間客流、物流、商流的集散地,古稱“行山重鎮”,“丹水名區”。是清化古道上著名的民居式軍事古堡建築,至今,斑駁南門外厚重的城牆依然屹立。古鎮設立東、西、南、北和西南的水門共五個城門現在可見南門和水門。周村的位置也處於晉城、陽城、沁水“雞鳴三縣”的位置。


1700餘年歷史的山西澤州“行山重鎮”古鎮周村

02. 周村古鎮的曾經設想。旅遊的提出,有很大的設想,但是由於當時倡議的富商的去世,原先的規劃就擱置下來。但是古鎮卻相對完整的保存下來,無論破舊還是有一些街面上的新修。而住在古鎮的人們,也深深地瞭解了古鎮的價值和自己房子的價值,因此,古鎮的改造並非“易事”。古鎮如果能夠廣為宣傳,改造,展示在世人面前,當然面貌一新。但是如果這個想法實現不了,也只能如老鎮東門的石橋和西門的長橋一樣,被擠壓在道路和房子中間感受不到,或者被深埋於地下,上面蓋上房子。


1700餘年歷史的山西澤州“行山重鎮”古鎮周村

03. 東門石板路。上世紀80年代,東門從東向西有一條坡度很陡的石板路,不規則的青石板自下而上,被人、車踩、壓、磨的高低不平,十分光滑。下雪天就成了人們走路的障礙,卻又是兒童們滑冰的滑道。但就是在那樣陡而不平的大坡上,初中的我們還要騎自行車衝上去。後面時代發展,摩托車、汽車的流行,坡的影響也越來越小。現在已經改造成了整潔的人工造的石板鋪就的平整的路,人走車行很方便。


1700餘年歷史的山西澤州“行山重鎮”古鎮周村

04. 建在一排的供銷社、生產資料公司和收購站。供銷社是我們小時候最喜歡去的地方,總是看看裡面的食品,或者買一、兩角錢的糖、葵花子或者甜味的小零食,記得一種小食品叫桔子粉,酸酸甜甜,可以泡水可以直接倒在手裡,和弟弟、小朋友分著吃。現在回憶起來,不由劃過一絲心酸。有一個同村小孩的母親在供銷社上班,我們很是羨慕。


1700餘年歷史的山西澤州“行山重鎮”古鎮周村

生產資料公司我們不常去,主要是賣農具,農村生產必備的地方,我騎自行車,經常需要換的東西是剎車皮,補車胎的膠水之類。後面改革開放後,鎮裡為了促進生產流通,定為每月陰曆逢十趕集,東西才漸漸多了起來。


1700餘年歷史的山西澤州“行山重鎮”古鎮周村

收購站在最東邊,小時候,母親每年要養幾隻白兔,當兔子的毛長長了後,抓住兔子耳朵撥毛,論“兩”收購,能賣上幾塊錢。我們也有時候到鐵爐的廢渣力撿一些廢鐵換錢,更遠的村子,老百姓賣一些藥材之類的,也有人拿著蛇蛻賣。每年正月十五鬧元宵,在收購站門前掛的花燈是兩隻羊,估計有人為控制,羊頭相對,可以偶爾抵架。現在看來,那一排建築是仿照蘇聯的模式建的,有很高很寬的窗戶。


1700餘年歷史的山西澤州“行山重鎮”古鎮周村

05.周村鬧元宵民俗。每年正月十五最熱鬧的時候,老街上人擠人人挨人,小孩子們被大人抱起坐在高高的窗戶上。鬧元宵的隊伍按照不同的小隊表演不同的節目。如東門的旱船、南門的小車、北門的獅子,西門的龍,還有橋西的竹馬,五行的黃河陣等,從我記事起,每年都有表演,每年不變,老套路,流傳千年的傳統。當某一個門面想攔下看錶演時,許要放一掛小鞭,100響即可,約定俗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社火的表演也越來越弱,強度和難度也越來越小。現在的年輕的人們已經有了更多的文化生活,也更喜歡從電腦上或者互聯網上了解世界。一些民俗傳統的節目也就以節目的形式繼承下來,讓老人們或者外來的人們看到一份新奇。


1700餘年歷史的山西澤州“行山重鎮”古鎮周村

06. 北門東嶽廟。在古鎮周村的中心地帶,自南向北是一座高高佇立的東嶽廟。東嶽廟為典型的宋金遺存,站在東嶽廟門口,居高臨下,可以一覽周村古鎮全貌。東嶽廟前的兩個石獅子烏青發黑,年代久遠。後面的主殿不是傳統的從南到北貫通,依次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等排列修建,而是依據北門的地勢自動到西一字排開。這在全國極為罕見。曾經,這裡被作為公社的糧站,家家戶戶都要被公糧交到這裡。這裡也是周村第一座初中,周村鎮辦中學的最初辦學場所。現在都成了歷史。

1700餘年歷史的山西澤州“行山重鎮”古鎮周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