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百鳥”來爭鳴!李炳亭《六個要點讓你通透“高效課堂”》

精彩導讀

或許在全國範圍內,有些人,特別是廣大一線教師,對“高效課堂”不屑一顧,但不管怎麼說,在過去的一些年裡,這個詞是高頻率詞。本號在秉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原則下,特推送李炳亭老師的一篇新作《六個要點讓你通透“高效課堂”》,意在分享和爭鳴。邀請全國更多教育同仁,特別是廣大一線教師來此“百鳥”爭鳴。鮮花、掌聲可隨意奉上,磚頭、雞蛋可隨便亂扔。

邀“百鳥”來爭鳴!李炳亭《六個要點讓你通透“高效課堂”》

1.新課堂是圍繞“學中心”構建的

新課堂新在哪裡?“新”在學生主體,它與舊課堂最大的不同是重新建構了教學關係,即從“教中心”變成了“學中心”。舊課堂是圍繞“教中心”建構的,新課堂是圍繞“學中心”建構的。它們之間性質的不同,很像關於新舊社會的表述。

然而,遺憾的是,明明是以“學中心”而建構的新課堂,卻在學生主體之後加上了“教師主導”,難道新社會也是由舊社會的“封建帝王”主導的嗎?真是讓人大惑不解。

試問,如果課堂仍然是教師“統領全局”,作為“事物主要部分”的學生,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角色”,他們又發揮什麼“作用”?在教與學之間,他們如何選邊、站位?是一臉茫然,還是自信從容?

當我們在主張學生主體時,事實上並不是在排斥教師的作用。專家們在批評我們“去主導化”,其實是專家們在二元對立。實際上,他們壓根不瞭解,教與學根本不是存在在同一“維度”裡的,就像雲是雲,水是水,水裡的雲只是雲的影子。“去主導”只是一個名相,“去主導”非“去主導”,是“去主導”。

學是教學的別名,無學則不能名之曰教學。同樣,無教也不能名之曰教學。教與學如果各執兩端,則難免會出現對峙的尷尬,如果“水火不容”,則連專家們都會陷入庸俗的謬見裡不能自拔,更何況沒讀過新課堂理念的一線教師呢?

我所謂的不同“維度”的存在,則完全可以避免教與學彼此的對立。比如牛肉燉西紅柿據說是食物相剋的,但為什麼明知相剋卻仍然一意孤行?我們能否智慧些,不讓它們出現在同一個鍋裡,隔著鍋,請問還相剋不?

教育是必須要發揮教師的巨大作用的,尤其是在德育領域,離開了教師“主導”是不可想念的災難,但一切均由教師主導,也是一場災難,比如被控制的人生,被壓抑的精神,被扼殺的活力等等。

學習原本是一種本能,本應不該被人“主導”,從本質上講,學習就是體驗,而不是簡單的接受。把牛肉與西紅柿隔開,就是說教師不要過多幹預學生的學習,如果實在需要“主導”,那應該是在另一個“維度”裡體現出教師的價值,比如情感的陪伴,愛的溫暖,對學生自由成長的呵護,對兒童的尊重,與兒童平等的交往等等,或者在兒童遇到困惑時,給予他們的引領、點撥、建議等等。這還不夠偉大嗎?如果我們非得在兒童那裡爭一個什麼樣的“地位”,那說明我們仍然陷入舊社會那種思維裡,是“封建帝王”夢在作怪。

主體就是主體,中國教育不需要“被主導的主體”,這不是正的真主體,我們的下一代需要學知識,更需要學會中國現在缺少的東西,中國缺什麼,課堂裡就要注入什麼,這就是課改的價值。

放手就是“放生”,不僅是給孩子,也是給老師,給中國放生。世界終究是孩子們的,就放手讓他們去建設自己的新中國吧,他是希望和未來,教育和教學當然應該是“他們中心”,我們這些人也就是打打下手,“主導”什麼呢,明智一些吧。

2.發展學生是高校課堂的終極目標

“高效”是一個“誘餌”,藉此把對教學改革有興趣的校長“誘引”進來。但高效課堂可不止是依文解意僅僅為了淺薄的“高效”。

我們一直在重複強調高效課堂是“人學”,立足點是“以人為本”: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相信、解放、利用不講了,已講過太多了。今天只講“發展”。

發展學生

的前提是“發現學生”。也就是把學生首先視為一個平等有尊嚴的人,而尊重他的興趣和價值。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為一個好人,關心他們的快樂與悲傷,瞭解他們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學生。但這樣還不夠,還需要把他們成長的權利交給他們,讓他們自由而沒有壓力,真實而不帶功利地享受他們的每一分鐘,即便他有過痛苦,但他的心靈是透明的,他的生命是鮮嫩的,他在為自己的成長儲蓄所需要的一切,你無需擔心或者過問,不是不愛他們,恰恰是因為愛他才需要這樣做。

對兒童來說,懂得他們比給予他們更加重要,或許我們大人並不比兒童更瞭解自身的需要。發展兒童,未必就是一定讓他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不,只要他幸福,他有權成為誰,也有權不去應付各種索然無味的教育,有權不去每天面對那些冷漠面孔。這有什麼呢,生命原本就很短暫,何必在意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那些所謂的世俗的“成功”?

但一個人終究是來到這個世界上了,這本身就值得慶賀和珍惜。因此,人生最好不要虛度,可什麼才是生命的意義?“人學”就是啟蒙和傳播這個的。

“人學”志在培養有“三格”的人,以道德和智慧為“三格”的堤壩。“三格”的培養路徑正是課堂。所以,高效課堂才被概括為“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我們從來不準備拒絕“高效”,否則被誘引進來的人就會揭竿起義。但知識性的教學也從來都不應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而是通往“三格”的一條路徑,學生正是“通過學習知識”而抵達“三格”彼岸的。“學習的過程,是修心、強志、練膽、開智的過程”。

說起來容易,其實做起來也很容易。只是它真正的挑戰依然來自於應試教育的干擾,知識性學習遠比培養“三格”容易得多,也“實惠”得多,在扭曲的教育評價體系當中,教育往往越是背離“人”越能博取世俗的成功。

杜郎口的意義是巨大的,可惜沒有人有耐心去“透析”模式、小組、黑板背後隱藏的東西。是什麼在障礙我們?一是內心的傲慢,二是體制本身,三是價值觀扭曲導致的對改革者的懷疑。畢竟我們有太多的以權謀私都是打的改革的旗號。所幸,今天還有人在做事,把國家、民族、人類裝進自己的人生使命裡,不被理解也沒什麼,埋頭去做就是了,我們還相信未來,相信真理和正義的存在。

要不,我們就不會這樣推動課改。

3.“思維”是載體,道德是目的地

教育是為了轉凡成聖,這是“人學”的唯一目標。

這個目標首先是通過“知識”完成的,知識在高效課堂裡只是“載體”,在三維目標裡也將此列入“基礎”。但“知識”僅僅是“課本知識”嗎?不,還包括“外本”的“生活的知識、交往的知識”等,這些“外本知識”就粘連在學習的過程中,“外本”知識有些是無形的,有些是有形的。有些以細節的方式呈現出習慣,有些呈現出規則,有些則呈現出素養,還有一些呈現出技能,如果我們眼裡只有“知識點”而忽視這種“外本”的“知識點”,則課堂顯然是“有缺點”的。好的課堂可能是一種“咖啡+方糖”調製而成的,“外本”猶如“方糖”,沒有方糖的咖啡會“苦”,這是基本常識的判斷,課堂也離不開這樣的常識。

當然“外本”的那些教學目標,可能不是具體的一節課能完成的目標,但如果離開了一節一節的課時,就永遠達不了標。

三維目標是空的嗎?不,從來不是。但它又似乎是空的,因為道德、智慧、慈悲這些都量化不了。別以為能量化的就是好東西,不,不是的。道無法量化,“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但只要能找到一條路徑就能通達道之所在,這個路徑是什麼?

過程和方法就這樣凸現出其偉大的使命。一方面,它肩負著“道術結合”和“法術結合”的雙重任務,另一方面它又得體現出自身的“意義”,這就是它作為“法”所被賦予的價值。

“法”是流程,是理。

“法”有三部分組成:流程、方法、解結構。流程即自學、展示、反饋;方法是獨學、對學、群學;結構是課前、課中、課後。“法”是轉知成智的“關鍵”,是“術”成為“道”的天梯。“知”“術”變成“智”“道”是質變,也是量變,這個關鍵是“思維”。但是如果課堂僅僅停留在“思維”層面上,課堂也就是“思維課堂”而非“智慧課堂”,但它較之“知識課堂”顯然是一種質變,“思維課堂”到達“智慧課堂”也是一種質變。思維僅僅是作為媒介而發揮作用,就像知識是思維的載體,思維也充當著智慧的載體。

有了“思維”這塊方糖,第三維目標就有了路徑。如果說教育是為了轉凡成聖,思維則是為了轉知成智,而知識呢?則是明心見性,或者說,明心見性才是真正的“思維”,具體的說,思維即流程、方法、結構。

流程育習慣、規則、標準、素養;方法育能力、合作、氣質、品格;結構育道德、智慧,合起來就叫“思維”。

思維有能檢測的部分,比如指向知識的,而“外本”的尤其是道德的則不好檢驗,這才是思維的核心價值。不要再刻舟求劍試圖檢測思維了。

知識的超市,這個“超市”也是指向“思維超市”,生命的狂歡也是“思維狂歡”。離開了思維,知識只是“術”,道德也只是玄而又玄的東西而已。但仍然不要忘了,思維是“載體”,道德才是思維唯一的目的地。

4.高校課堂是“道法術器”合一

光講道,不是教育;光講法不是教育;光講術,不是教育,器更不是。就像只有“知識”不是教育,只有技能不是教育,只有情感態度價值觀不是教育,多媒體更不是教育。


教育需要“道法術合一”。尤其是“法”,過去我們重視不夠,也未能充分認識到“法”與“道”“術”的關係。

高效課堂的“法”由三套系統組成:一是結構(課前課中課後),一是流程(自學展示反饋),一是方法(獨學對學群學)。

法是“道與術”的介質,是兩者約會的“密道”,是知識發生質變的催化劑,是“道”的基石,是“術”的統領。

“術”當然俯視而是,但有三大“關鍵術”,一是小組,一是黑板,一是環節和細節的規則。

道的核心是育格,即育三格,性格是“不放棄”,指向毅力意志;品格是“求最好”,指向規格標準;人格是“共同好”,指向道德智慧。

釐清了教育的“道法術” ,再做課改就容易很多了,導學案只是“術”,術可以有多又少,不過多關注,可有可無。

“器”是“術”的“工具”,比如“雙色筆”、“糾錯本”、“多媒體”設施等。這些工具的工具,只是一種“應用”,隨手而用,順手的就要,不順手的就丟。

5.學生主體、學情主導、教師助學

學一知、得一法、悟一理、通一類。

新的模式,是在原有五步三查模式基礎上,改進“反饋”的形式與內容,增進教學融合度 ,經由師生共同合作,重點圍繞如何“把知識轉換成智慧”發力。

在這一環節中,強調專注其中,點石成金,思維相蕩,靈感迸現。旨在重視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規律、總結“規律”,以真正實現從學會到會學,再到創學的飛躍。從而促使“知識”變成“能力”,“能力”變成了“智慧”,學一知、得一法、悟一理、通一類。這樣的一節課才算完美收官。

簡單概括,新模式仍然可以分為大三步,即自學——展示——反饋。必須提醒,初期課改學校,仍需要從五步三查入手“臨帖”,幫助教師“從無入有”,建構基本的方法技術,然後才可以嘗試新模式,最後再抵達去模式的自由王國。

可以這樣預見,假如課堂滿足了三大條件:強大的主體意識、優秀的學習素養、超強的解構與建構能力,則課堂教學只會呈現一種形態,即始終貫穿到底的“自學”。這樣教室就變成了圖書館、閱覽室,甚至最終連教室都顯得多餘,因為學習可以無處不在,隨時隨地,自然發生,這樣的課堂是一種理想。

新模式的高效課堂,能比較理想地體現“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這一理念。

新模式即非“教中心”,亦非“學中心”,它擺脫了二元觀的糾纏,是教學一體、師生共建的課堂,是“人學”的完整呈現。它凸顯的是這樣的教學觀:學生主體、學情主導、教師助學,從而體現出教育的育人價值,完成了教學向教育的轉變。

6.追求高效課堂的校長要做行動家

校長要具有三個“有”,育人“有目標”,對人“有愛心”,對事“有行動”。

有目標,即校長究竟想要什麼,培養什麼樣的人;有愛心,即善待每個人,接納每個人;有行動,即率先垂範,成為“做人的標準,做事的規格”,而不是隻會開會,只會寫文章,只會指手畫腳的抱怨教師。

高效課堂要求校長先做行動家,帶頭打掃廁所,帶頭上課,帶頭包辦,帶頭反思,帶頭改變。

校長要學會有智慧的做事,一個階段只抓一件事,“一事不優,不做二事”,比如課改往往不是急於改課,而是先做好課改前的準備,課堂是攻堅站,是“最後”的堡壘,不掃清外圍的阻力怎麼“攻堅”?

掃清外圍有兩件事必須抓好,一是黑板,一是小組。兩件事先抓實了,不可同時而做,因為沒有誰能同時抓住兩隻兔子。黑板的核心價值是建規格,以此育“品格”;小組的核心價值是建機制,以此育“性格”。

攻堅戰的關鍵是流程。流程承載了三重意義,即培養“三力”:一是基於學習習慣、素養的規範力,一是基於合作與創造的學習力,一是基於培養學生的學習動力。流程也可以叫模式,沒有模式就沒有教學。模式承載了新思維、新觀念、新思想。

這也僅僅是對一般校長的基本要求。教育是校長修煉自己的法門,偉大的校長心裡裝著的不是一校,而是“一國”,乃至於“一道”。

他謙卑到只有“明”而從不求“名”;他包容一切,卻不是“水”也不為“風”,他無形卻一直存在;他堅持一切卻又從來“不爭”,這就是他的“目標”。名和利都是目標,但從來不是他的目標,他的生命意義裡沒有這些,儘管他也需要吃飯穿衣。

不能因為暫時沒有這樣的校長就拒絕這個目標,有些人已經開始向著這個目標前進了,這就是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