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檀州


燕云十六州——檀州

密云区

密云区隶属北京市,地理坐标西起东经116°39 ′33",东至117°30 ′25 ",东西长69公里;南起北纬40°13 ′ 7",北至北纬40°47 ′57",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属燕山山地与华北平原交接地,是华北通往东北、内蒙古的重要门户,故有“京师锁钥”之称。

2014年,幅员面积2229.45平方千米,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区。2014年,户籍人口43.3万(常住人口47.8万),辖17个镇、2个街道和1个乡(地区办事处)。[1]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1.9亿元,比2013年增长7.6%。


燕云十六州——檀州

2009年12月,被国家人口计生委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2010年5月,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2011年11月,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密云区的主要特产有密云甘栗、红香酥梨、御皇李子、“云岫”李子、熘鸡脯等。

中文名称

密云区

外文名称

Miyun District

别名

渔阳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中国 北京


燕云十六州——檀州

建制沿革

密云区历史悠久,距今6000年前,燕落寨雪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新石器、陶器等文物考证,已有人类聚居。唐虞时期,密云地区属幽陵。《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请流共工于幽陵”,筑“共工城”。“共工城”距今4100年,是北京历史上最早的古城。


燕云十六州——檀州

渔阳郡

西周、春秋时期属燕国。战国时代一度被东胡占据,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83)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设五郡,渔阳郡即为新设的五郡之一。渔阳郡址在密云统军庄村南半公里之南城子,此为密云地区行政建置最早的记载。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置渔阳郡、渔阳县,为密云地区建县之始。县址与郡址同设于南城子,现密云全境统归其管辖。

西汉时期密云地区分属渔阳郡之渔阳、犷平、厗奚3县。王莽建新朝,改渔阳郡为通潞郡,改渔阳县为得渔县,犷平县为平犷县,厗奚县为敦德县。东汉复称渔阳郡和渔阳县、犷平县、厗奚县。渔阳郡郡址一度徙治于潞,后又迁回原址。


燕云十六州——檀州

三国为魏地,建置未变。西晋初,郡、县俱废,密云地区属幽州燕国。后复设渔阳郡、渔阳县,密云地区属之。十六国时期,密云地区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仍为渔阳郡渔阳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渔阳郡徙治于雍奴,渔阳县仍旧。

东魏元象元年(538年),安州及所属之密云郡、安乐郡、广阳郡以及所属之8县(密云、要阳、白檀、安市、土垠、燕乐、方城、广兴(大兴))寄治幽州北界渔阳县境内。其中密云为北魏皇始二年(397年)置,县治原址在今丰宁县大阁镇东北南关村。县南15公里余有高山,常年云雾缭绕,名密云山,即今之云雾山。县名来自山名。


燕云十六州——檀州

密云区在北京市的位置图

北齐废渔阳县入密云;废广阳郡,将大兴、方城二县并入燕乐县;废密云郡,将要阳、白檀二县并入密云;又废土垠入安市。密云地区为安州安乐郡之密云、燕乐、安市三县分辖。北周改安州为玄州(元州),废安市入密云。密云地区为玄州安乐郡之密云、燕乐二县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安乐郡,六年(586年)徙玄州(元州)于蓟县,十六年(596年)于旧玄州地置檀州,辖密云、燕乐二县。大业三年(607年)废州设郡,改檀州为安乐郡。密云地区为安乐郡之密云、燕乐二县地。

唐武德元年(618年)废郡设州,改安乐郡为檀州。长寿二年(693年)州址迁今县城。天宝元年(742年)改檀州为密云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密云郡为檀州,密云地区仍为檀州的密云、燕乐二县地。

五代时期,后梁乾化三年(913年)废燕乐县入密云。密云为檀州密云地。后唐因之。后晋天福元年(936),割幽云十六州予契丹,檀州为十六州之一。自此密云地区为辽地。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辽归还涿、易、檀、顺、景、蓟6州24县于宋。宋改檀州为横山郡,改行唐为威塞。密云地区为宋横山郡之密云、威塞二县地。宣和七年(1125年),金收回6州24县地,仍称横山为檀州,威塞为行唐。后废行唐入密云。金太宗天会四年(1126年)废檀州,密云归中都路顺州管辖。金末复檀州,以密云入檀州。


燕云十六州——檀州

密云区

元朝

密云地区为大都路檀州地,后又复置密云。

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省密云入檀州,十二月复置密云,并省檀州入密云,属北平府。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顺天府。正德元年(1506年)改属昌平州,旋罢。正德九年(1514年)复属昌平州。

清初密云仍属昌平州。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改属顺天府北路厅。雍正六年(1728年)直属顺天府。

民国三年(1914年)密云属京兆地方。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京兆为北平,密云改隶河北省。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5月长城抗战失败,密云被划入“非武装区”,属蓟密行政督察专员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1月25日伪“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成立,12月25日改称为“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密云属之。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日本侵略军完全占领密云,12月隶伪河北省冀东道。

民国二十七(1938年)6月,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于密云、滦平、昌平三县交界地区建立昌滦密联合县,密云西部地区属之;于密云、平谷、蓟县三县交界地区建立密平蓟联合县,密云东南部地区属之。10月二联合县撤销。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蓟平密联合县建立,隶晋察冀边区冀东办事处,密云潮河东地区属之。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1月,蓟平密联合县西北办事处扩建为平密兴联合县,密云潮河东地区为之第三区,隶冀东十三专署。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1月,平密兴联合县改称平三密联合县。密云潮河以东地区仍为第三区,隶冀东十三专署。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6月建丰滦密联合县,密云潮河西地区属之,隶晋察冀边区平北专署。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1月,丰滦密联合县划归冀东十四专署。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又重新划回平北专署。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建立伪密云政府,隶伪河北省冀东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改隶伪河北省燕京道。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7月,平三密联合县第三区扩建为承兴密联合县。密云潮河东地区属之,隶冀东十四专署。


燕云十六州——檀州


魅力密云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日伪军拒向八路军投降。国民党政府军乘机攻入密云,在原日伪军控制区建立县政府,隶河北省冀东道。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承兴密联合县撤销。于密云潮河东地区建密东办事处,隶属关系未变。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丰滦密所属密云潮河西地区与密东办事处所辖潮河东地区合并,恢复密云建制,隶属冀东十四专署。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2月,密云复分为东西两县,潮河东地区建密云,隶冀东十四专署;河西地区建乙化县,隶平北专署(后改冀察专署)。

1948年12月5日,密云城解放。1949年8月,密云县、乙化两县合并,仍称密云县,隶河北省通县专署。

1958年4月,河北省通县专署撤销,密云区改属河北省承德专署。

1958年10月,密云划归北京市管辖至今。

2015年11月,撤销密云县,设立密云区。

密云区全景图


燕云十六州——檀州

行政区划

2015年,密云区辖2个街道,即鼓楼街道、果园街道;17个镇,即密云镇、十里堡镇、河南寨镇、溪翁庄镇、穆家峪镇、巨各庄镇、西田各庄镇、大城子镇、石城镇、太师屯镇、北庄镇、高岭镇、不老屯镇、古北口镇、冯家峪镇、东邵渠镇、新城子镇;1个乡(地区办事处)即檀营满族蒙古族乡(檀营地区办事处)。政府驻鼓楼街道鼓楼西大街3号。


燕云十六州——檀州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密云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属燕山山地与华北平原交接地,是华北通往东北、内蒙古的重要门户,故有“京师锁钥”之称。地理坐标西起东经116°39 ′33",东至117°30 ′25 ",东西长69公里;南起北纬40°13 ′ 7",北至北纬40°47 ′57",南北宽约64公里。东南至西北依次与平谷区、顺义区、怀柔区接壤,北部和东部分别与河北省的滦平县、承德县、兴隆县毗邻。


燕云十六州——檀州

地形地貌

密云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属燕山山地与华北平原交接地,东、北、西三面群山环绕、峰峦起伏,巍峨的古长城绵延在崇山峻岭之上;中部是碧波荡漾的密云水库,西南是洪积冲积平原,总地形为三面环山,中部低缓,西南开口的簸箕形。

气候

密云区为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蒙古高压控制,夏季受大陆低压和太平洋高压影响,四季分明,干湿冷暖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0.8℃。

水文

密云区境内有大小河流14条,潮白河纵贯全境。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密云区内有中型以上水库4座。密云水库是首都的重要水源。密云水库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利工程,设计最大库容43.75亿立方米,最大水面188平方公里。

土地资源

密云山水兼备,自然地貌特征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面积1771.7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4/5;林木覆盖率达72.5%。[9]境内总面积2229.45平方千米;平原面积263.4平方公里,占11.8%;水面面积194.3平方公里,占8.7%。

矿藏资源

密云区的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25种。主要矿产有金、银、铁、钨、铅等。铁矿储量达9.5亿吨,在全国2000多个县中居19位,占北京地区总储量的96.4%,石灰岩的储量也有近亿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