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那些不願再種地的農民是怎麼想的?

杍攸


惠農圈為你解答疑惑!一提到農村,大家想到的就是農民,農民種地。但隨著現在經濟的發展,農村相當一部分人都不願意再種地。

就我而言,因為我也是在農村長大的,你們沒有種過地的是不知道,種地那叫一個辛苦除此之外,還要風吹日曬,首先受傷害的就是自己的皮膚,被曬的黑黝黝的而現在的人們最注重的就是保養,除了城市裡邊,就連農村朋友現在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都開始注重保養了。所以,我寧願幹一些其他的活兒,我也不願意種地。

還因為,現在社會發展的非常迅速,於是各行各業的興起,就給很多農民朋友提供了就業機會對於那些可以在屋裡坐著,就能掙錢的情況,而且比起種地來,要掙的多農民朋友當然不願意再種地,因為種地實在是太費力氣了趕上收麥的時候,整個人被曬的要掉一層皮雖然現在要好了,因為現在種地都機械化了,收麥的時候,會有機器進行收麥,像之前,老人們說,收麥的時候,都是農民自己在地裡一天一天的用手去割麥子的,而且一天根本弄不完,割完後,還得手工把麥粒磨出來,總之不是件容易的事。

即便現在種地都比較機械化了,可還是非常累的,總而言之,我是不願意種地的大家不知道,收玉米的時候,以前也都是人工在地裡,一個又一個的掰玉米,有時候,在玉米地裡走一圈,出來後渾身都是被葉子割傷的傷口,簡直太受罪了。

所以現在的農民基本上都不願意種地了。


惠農圈


作為一個從農村走出去,又即將回農村的人,有一些感觸分享,希望大家一起探討。

我出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那個時候也正是改革開放發展時期,農村基本上實現土地下放,這個時候農民終於拿到了土地,自己種自己收,能夠吃飽飯了,然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的進程,以至於很多人們不再是追求吃飽飯,而是怎麼躋身於城市,過上更好的日子。

當時想離開農村,放棄種地,有以下幾種思潮。

第一,政策調整。過去農民遷徙非常嚴格,農民要進城安家立戶很難,但是九十年代以後,基本上沒什麼問題了,農村人也可以自由的選擇居住地,自由遷徙,這讓那個時候有辦法的人都進城了。

第二,是經濟發展的需要。城市發展需要更多人去居住,去補充城市人口,因此需要人進城。

第三,個人發展需要。在今天廣大農村還是處於比較落後的狀態,資源分佈不平衡,城市可以享受更好的醫療,教育以及非常優質的基礎設施,住在城市更好的生活和發展。

第四,種地不如打工強。雖然說農業技術發展在最近幾十年非常迅速,但是很多地方的農村自然環境依然很差,靠天吃飯,經濟結構單一,以至於在農村很難養家餬口,相對來說,打工經濟更活,有更多現金。


山坡上的羊倌兒


種地是閒人乾的,年紀輕輕在家種地會讓人感覺很墮落,年紀大的吃的少種多了浪費。目前老家的地大部分都種樹了,有的種果樹,茶樹。有的栽桂花樹之類的風景樹。田裡一般還會種一季稻子,即使自己不種也會有人來承包種的,每年秋天都會有人來收稻子。我老家是六安瓜片原產地,剛出的新茶都是100多塊錢一斤,每天都會降價,一直降到幾塊錢一斤為止。秋天山裡板栗成熟也會有一筆收入,但是板栗太費事。這些都只有5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家做,年輕人基本還是在外面工作。


_62068802


農民永遠不可能放棄自己的土地,也不會讓自己的田地變成荒地,你說的這個問題只是看到了一個現象而已,真相是農村田地越來越緊俏,沒有更多的田可種,所以大部分農民都出去打工,而把地交給了在家裡的親人或者朋友去種,現在在家裡的人,都是十幾畝,二十幾畝,甚至上百畝地,這樣出去的人能掙到錢,不願出去的人有了更多的地去種,各自都有了收入,所以國家看到了這個現象,開始集中規劃全國的土地,鼓勵農村田地承包。

我的家鄉現在差不多全部改型了,變成了稻田養蝦,可以養蝦,可以種稻谷,近幾年稻田養蝦已經完全成熟,很多農民也因此發家致富了,出去打工的農民看到農村的發展,陸陸續續的回農村,以前過完年,村裡都是老人孩子,現在年輕人,中年人很多,家裡人一多,回來經商的也多了,開超市,KTV,網吧,夜宵等。

所以不是農民不種地了,而是農村種地的模式已經發生了變化,留在農村的人一般都有幾十畝地甚至更多,承包不了那麼多田地的人只有出去闖,現在農村田地已經變的很緊俏,你想種,還不一定能弄的到那麼多田。


小龍蝦養殖交易


我原本是生產隊農技員,種田能手,當隊長用澤東軍事思想指導農業生產,一年就使糧食產量翻番,工分值倍增。我立志要改變農民農村的落後面貌,當兩年生產隊長,糧食產量和工分值連創最高記錄。我計劃一要改變農村農民落後的生產條件,必須實行農業機械化,兩年內,在沒有通公路的山區農村,我們集體買了拖拉機,旋耕機,脫粒機等農用機械。把拖拉機分解成幾大砣抬近十公里山區路到生產隊,再組裝使用,兩年內全隊面積的三分之二挖了機耕道,正朝著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方向奮力前進,不料,分田單幹騷風襲來,一切泡湯。原本能機耕的大田,被分割成棋盤塊,牛耕都不好犁了還不說機耕。一家分得幾畝田,還插花在東南西北。在幾畝田地上一家獨戶能搞機械化嗎?不能了!能搞科學種田嗎?不能了!能掙萬元戶嗎?不能了!…於是,我把土地送人種去,到別處幹起了小手工業鐵匠鋪,生產維修農具。從個人角度說來,我感謝分田單幹使我不求人招工招乾的,輕鬆的就脫離了繁重的農業生產,如果說農村就這樣大包乾下去,就這樣一會兒大戶,一會兒家庭庭農場,一會兒這門那門瞎折騰,不回到原來的人民公社,:搞農業機械化,現代化,不僅我這個六十幾歲的老農民不回去種田種地,我叫我的兒子孫子們都不要再去種田種地了,讓那些拍馬屁吹牛逼說分田單幹好的人萬輩兒孫種那塊累得死人苦得死人還窮得死人的包乾田包乾地~以私有性質,以賺錢為目的方式去搞農業,就讓那些擁護分田早幹大包乾,沒有遠見的低級人去搞吧~


為農不平


我是個長期生活在農村的中年人,對這個問題我有自己的看法,希望得到大家認可。

1.種地不賺錢

目前農村地區人多了,田就變少了,農村是一戶人家獨自耕種作業的,現在有的人家全部田地種上,年底也賺不到家裡需要的基本開支,年成不好的話,甚至賠本。這樣情況下,有些地少不賺錢的農民,就尋思做其他的生機了。

2.想種地又租種不到理想數量

有部分農民其實不想到外地打工的,有人想在家鄉種地或租種農田開展其他經營,但是租種不到自己理想的數量或田地質量有問題,這樣他們滿腔熱血想種地,也迫不得已,另謀他路了。

3.有些人有其他經濟來源

當然,現在農民不想以前那樣守舊,現代化的信息和技術等普及,農民也開始了更廣的視野,他們算計好自己種地和其他工作的差距,覺得不種地還多賺錢,於是就不種地了。比如,有人在家做生意,打工等,只要比在家種地賺錢,他們就會選擇這樣的生活。

總之,農民不種地,有多重原因,有的是自己不想在農村,而是想去外地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或技能,有的是因為地少,有的是因為子女老人等方面原因,有的是因為自己有經營智慧,或一技之長,農民不再是單一種地,也是不錯的選擇。


老九下鄉


因為種地的農民收入特低了,農民每人一畝三分地種玉米的話毛利潤收入1500元,種子一畝需要100元共計130元,機械播種每畝80x1.3=104元,施肥每畝200x1.3=260元,農藥每畝30x1.3=39元,水費每畝20x1.3=26元,收割到家每畝200x1.3=260元現在除去這些剩下的就是農民自己的工資了,我給列個式子供大家看看,就知道你們為什麼不種地的原因了,1500-130-104-260-39-26-260=681元。農民只靠種地的話年收人681元。按最低生活每人每天20元計算,只能養活一個人一個月,現在的小孩和新增的人口都沒有地。這樣的收入帶在農村種地,不是餓死,就是等著政府養活了。


沙漠裡的龍源


在農村,很多農民都不願意種地!原來種地的,但凡有其他好的門路的,都不願再種地了。要問他們是怎麼想的?據我在農村與農民打交道過程中的瞭解,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和想法。

一是傳統農業不掙錢,甚至虧本,既然靠種地不掙錢,還不如不種。大多數的農村,人均耕地也就1畝左右。什麼都在漲價,就是糧食不漲價,這是當今農業發展面臨的現狀。只要是種傳統糧食作物,除去種子,農藥,化肥,農機具租用費,人工成本,所剩無己。稍微知道農村情況的人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二是幹農活非常辛苦。現在的年青人大都是獨生子女,從小沒吃過苦,哪吃得了幹農活的苦!只要能逃避,能有其他門路,打死也不幹農活!自古就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幹農活是公認的苦。想當年那些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幹幾年農活後,回去打掃廁所都不願在農村再幹一天的農活!而農民誰也不願“面朝黃土背朝天”,但沒辦法擺脫土地時,為了生存,不得不種田。所以他們寄希望於下一代,不希望子女再幹農活,所以從小父母就教育子女要好好讀書,因為讀書是擺脫土地束縛的最好途徑!


三是改革開放政策好,社會變革,經濟發展,城鄉二元體制被打破,社會流動加劇,農民為了生存發展有了更多的選擇。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當不用種地就能生存,就能改善生活條件的時候,為什麼不選擇更好的門路呢?大量的農民工紛紛進城務工,農民的子女在城市裡從事第三產業。一畝三分地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總之,農民不想再種地的想法很多,但歸結起來不外乎幾點。而這也並不是什麼壞事,這是城市化進程中的正常現象。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原因找到後更有利於解決問題。比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臺土地流轉政策,推動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立,支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讓古老的大地再次煥發生機,實現鄉村振興,讓農民不再苦,農民不再窮,這是黨和國家不懈的追求!這是農民之福,民族之幸!期待農業成為最有前途的產業,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農村成為令人嚮往的地方這一天早日到來!


都市家庭的鄉村樂園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城市的經濟收入,把農村經濟收入遠遠甩在最後邊,農民靠種地收入難以維持家廷經濟開銷,農民幸苦勞作一年算算沒賺錢.白忙一年,所以農民轉變思路,背井離鄉外出務工,在農村生活過得較妤一點的家廷,都有外出務工者,老人和留守婦女是種地主力軍。

對於一個真正的農民來講,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其實農民是非常願意種地,而是各種原因導致農民對種地失去積極性,目前看農村大塊面積土地種植,主要動力源.是50至70歲老人和留守婦女人群,其原因已經是大部份地區.已實現機械化作業,播種到收穫省力省工時,從上敘問題看土地流轉給地主.集中管理種植,流轉價格低,很難實現統一達到預期目的,



微笑117359766


二十年前小機械化時,每戶夫婦二三十畝,除了耕收基本還以人工為主,一年忙夠嗆。現在開始了大機械時代,從播種到入庫幾乎是機械作業,每戶幾百上千畝忙季偶爾僱用幾個短工也是輕鬆加愉快。所以,很多人樂意把土地流轉租出去,然後去打工,一年純掙純收入,還省心。而在家租地農戶,雖然額外出了份包地錢,但廣種薄收,秋後算帳也划算,守著家宅父母孩子也享著一份天倫之樂不是。但如果都窩在家鄉守著這點土地,恐怕國家永不會脫貧奔小康了,城裡的用工企業也不會為國家創利上稅發展經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