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富翁,從不捐款濟貧,他認為應興辦實業,讓窮人就業,才是真扶貧,他說得對嗎?

浪花一朵廣雪水


想當年國家給了雲南省幾十個億扶貧。如果按人頭分下去,每人得到萬兒八千。無需多久就會吃光用光。貧窮還是照樣貧窮。

雲南領導去和褚時健老先生探討。老先生送了兩個字“共贏”。

就是給江浙滬等比較富裕地區的人買機票,包食宿,吸引他們來雲南旅遊。比如紹興某個地區的人,只要199元就可以到雲南六天5晚的旅遊。那麼雲南的土特產、旅遊業、玉器等消費就火熱起來。當地的老百姓就會開旅館、開飯店、參加建設、做導遊。得到的收入也是可觀的,激發了當地人掙錢的積極性。雲南不但賺到了錢,還增加了人氣,改變當地人了懶散的風氣。


七彩魚751206


休假的時候,在鄉下見了表弟,他中等個頭,話不多,對人極有禮貌。我說:“表弟,你開著工廠,鄉鄰都去你那兒上班了,也算是在扶貧吧!”他微笑著搖搖頭說:“不不不,我招聘的工人,他們憑勞力賺錢,是自食其力的啊!”

我說:“是你給了他們就業的機會,如果呆在家裡沒有收入,豈不成了貧困戶了嗎!”表弟謙遜的說:“現在政策這麼好,實業經濟又很發達,他們有一身的力氣,到哪裡都能以勤致富啊!”他思忖片刻,說到:“真正的扶貧,是扶的老弱病殘,和那些失去勞動力的人哪!”

我們正說著話,他的助理打來電話,他們廠子裡下午要進行扶貧看望。原來,村子裡的孤寡老人,還有殘疾人孤兒,總共有二十家。年底了,廠子裡給他們每人一千塊錢。表弟說:“錢是不多,總共兩萬塊錢。廠裡效益好的話,我們還要多給的啊!”

表弟匆匆忙忙的出去了,我默默祝願他,願他廠子裡的效益越來越好,願他的扶貧夢想也如日中天!





一蝶詠


富翁講得有道理,人人有工作才是至富之道,還記得天地一號的老闆嗎,聽說他在自己的家鄉每個家庭捐一套墅,結果分配不均勻,意見多多,到最後連自己都不敢回老家了。捐助窮人只有幫其如何致富,而不是物質金錢,殘疾者除外,只有這樣才能彰顯勞動致富,勞動光榮,而不是好食懶做的寄生蟲。


求名逐利時常多爭鬥


這種富翁說的是託詞,也就是一毛不拔,還標榜自己的憂國憂民的高大上。

既然是富翁,捐一點錢救貧,實在是很容易的事,不願意就算了,還得興辦實業,解決窮人的就業,饒了一圈,變成了救世主一樣的人。須知,人的窮困只在一時,熬過去就是坦途。最艱難都在黎明前的黑暗,有的人就是等不及天亮就完了。

所以,善心善行必須直接,立竿見影。如果只是想著再辦實業安置窮人的工作,從中又能剝削點利潤,就是更沒有良心了。


周伯剛


那要看面對什麼樣的貧困戶。如果人家有勞動能力,那就給勞動機會,如果還是有技術的,那就給工作。如果是沒有勞動力的,那隻能養起來,給捐點款。如果是懶漢,那就餓死他。


轉了三十多圈的驢


用行商的模式推廣慈善,才能讓慈善最大化。

興辦實業,讓窮人就業,讓他們用自己的雙手來賺錢,這才是最大的慈善。

一方面讓窮人更有尊嚴,靠自己賺來的錢,對於他本人來說也更有成就感。

另一方面不讓窮人養成好吃懶做的習慣。

講一個真實的事情。在非洲很多地方是不允許直接給小孩子錢和東西。哪怕你花更多的錢找他買東西都行。為什麼就是要讓小孩子養成自力更生的習慣,不要毫不費力的得到東西,這樣會讓他們長大了養成好吃懶做的習慣。

大家也可以看看村裡那些吃低保的人。有些人寧可每個月拿幾百的低保,也不願意出去做事打工,就是因為免費的午餐吃習慣了,人沒有奮鬥精神。

總之,我很同意這種說話。最大的慈善就是商業行為,只有提供越多的崗位,讓更多的窮人因此得到生活上的保障。這才是真正的慈善。


徐言隨談


此人之說,不無道理。捐點扶貧款,只不過是應目前急。一點捐款,也會很快用完,況且部份人不會用錢,花完就是了。也不是長久之計;若能興辦實業,增加就業,愚想,應是可行之道!


直又直


凡事不能太絕對,遇著天災人禍,遇著大病,肯定是需要現金解決當前問題的,但也僅限於此。不能說以捐贈讓人過上幸福生活。

所以愛心助人要分情形,不是盲目地撒錢完事。人很多時候是有惰性和依賴性的,當他可以堂而皇之地懶和窮的時候,當他可以長時間不用工作也可以憑他人資助生活得很好時,他為什麼還要去拼搏?金錢資助須有度,適可而止。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什麼意思?"魚"和"漁"是不同的,魚是直接可以吃的食物,是勞動成果。而"漁"是指勞動或工作,是過程,包括方式方法。相較而言,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只要過程是對的,結果一定不會差。如果要幫助一個人,直接給錢只是一種比較基本和低級的方式,更應該教會他技能,再提其機會,使之能自食其力,自立自強。

要讓一個人能自立自強,很顯然不是給他足夠多的捐贈,也不是隨便給他安排一份工作,提供一些技能培訓,而是立其志意,即讓其具有夢想以及追求夢想的勇氣與決心。當他有了目標之後,能夠自主調動一切資源去追逐夢想,攔都攔不住。這才是最大的幫助。

綜合起來,要幫肋一個人要,要給予對方最緊缺的支持,或者金錢,或者機會,或者理想與慾望、意志!


苗嶺客742


不要靠人救濟,不要靠別人捐款。要自力更生,多錢可多用,錢少節約。靠別人活著或生活更好不是萬能的。我所講的是有一定勞力的人。殘廢人難灬灬!!


張宗禧用身份證頭像


捐款救濟只是解決一時困難之所需,就業才是扶貧的長效機制。而興辦實體企業,提供窮人的就業崗位,才能根本上解決窮人的生存問題,通過企業造血,自身努力,提高收入水平,實現共同富裕的小康社會。

捐贈財物,有兩個弊端。

一是隻能解決一時困難之所需,不能扭轉窮人缺乏就業渠道,沒有穩定收入的這困難現實。

通過捐贈,解決了這一村困難人士的過冬問題。那明年呢?誰來落實明年捐贈的財物來源?長遠來說,國家承擔不起,社會大眾也承受不起。雖說也存在部分有經濟實力的愛心人士,持續地某一貧困村進行捐贈幫扶。那全國這麼多貧困村,又有多少這樣經濟基礎優良的愛心人士?

二是滋長人的惰性。

自私、貪婪、懶惰,是人的本性。有免費的誰不要?每天有吃有喝,有人管夠,誰還會去做苦力工作。長期如此,必然滋長人的惰性,並在溫水煮青蛙的典故里逐漸喪失人的勞動能力。

興辦企業,提供就業崗位和穩定的收入,才是持貧的長效機制。好處有三。

一是從機制上提供就業崗位,解決貧困人民收入來源的問題。

二是符合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多勞多得,不勞不得的價值觀念。鼓勵人民大眾通過自身努力,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質量,並最終富裕生活。

三是改革開放三十年,證明了興辦企業,提供就業崗位,讓人民大眾通過自身努力實現富裕的正確路線。

貧困山區的幾億打工人群,通過沿海發達城市的工廠就業,解決了生存問題。勞動技能不斷提高,收入水平不斷提升,養活了一家人,帶動了一方致富。

在我國,中小企業解決了社會總人口80%以上的就業,公務員隊伍提供的就業崗位畢竟有限,只有興辦企業才能解決我國10幾億人口的就業問題,給他們創造就業機會,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有了持續穩定的收入,才能實現最終的小康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