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國的“稻田養魚”究竟怎麼樣?

新大風歌


大我是“軒轅曰三農”,喜歡三農,愛好三農,關注我,與你分享更多精彩。

大家都知道,近年來,有一種新模式叫“稻田養魚’,其在農業模式中非常火熱,因為稻田養魚不但能夠除草保肥、鬆土除蟲,還能改善水稻的通風換氣條件,使水稻能大大增產,同時也能或許漁獲豐收,可謂是一舉兩得。這的確是一個不錯的新興產業模式。



現在可以說,凡是水源充足、水質無汙染及排灌方便等稻田才能進行結合生產。本質上來說,稻田養魚其實就是利用淺水環境,再以人工的輔佐,使稻田裡的水資源、雜草資源等更加充分被其它養殖生物所利用,通過生物的活動獲得稻魚互利雙贏的效果。



在水稻田進行養魚,其實對水稻的生產產生很多有利條件,首先就是田地裡面的雜草,這個問題是一直困擾農民的難點,只能手工去解決,暫時沒有有效而快速的有效方法,現在能做的就是農藥噴灑,這樣既對水質也對其他生物造成不可估計的傷害,而通過放入水產品後可以有效的消除雜草,對有一些害蟲及浮游生物都能有效的消滅,省去了人工的時間又減少了汙染。



稻田養魚之後,通過其攝食活動,排出的糞便可以促進水稻的生產,相比較其他肥料而言效果更好。此外魚類在水田裡遊動,有效的鬆動了泥土,增加了氧的含量,促進了土壤中的有利物質含量,從而被水稻吸收,產量大大增加,同時土質也能在一定程度改良。



總之,稻田養魚是個被值得推廣的新模式,也能帶動農業的一個新的里程碑,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評論。

軒轅曰三農


80農村小夥,來談一談,為啥稻田養魚,不流行了。

我家這在30年前是產魚的地,叫北大荒,聽父親講他小時候,就是在水裡長大的,釣魚,撒網,下花籃,拿截到的魚去賣等等都是他們那個時代長乾的事。

當年的魚不值錢,只能拿到城裡去賣,每個小男孩都是偷偷上火車,千方百計的躲售票員,那時他們坐火車總能想到辦法逃票。

到了城裡,魚也不好賣,半尿素袋的魚,最後賣了5塊錢,就這也樂壞了,賣魚的小夥子。

後來,開始開發水稻,這滿池子的水,正好結合鯉魚一起養,魚稻共生模式,也第一次,在我們這個小地方,試驗下水。

這魚是養成了,魚也很大,就是水稻沒辦法收割了,當時我們這也沒有收割機,就是放掉水,人工割,也費力,最後的魚,也沒賣出多少錢,一年基本上就白搭了。這期間還丟了不少魚。


之後直到我們這批80後,接管土地,稻田養魚模式又開始興起,我們這養魚很簡單,耙完地後,用車軲轆壓兩個溝,這溝就是以後魚呆的地方,不影響曬田什麼的,溝夠深。

你養我養,大家養,這魚就太多了,養的少的可以自己家吃,或者送人,養的多的就得出去賣,大家都賣,這價就壓下來了,十塊錢三斤稻田魚,還不好賣。

還有在養殖稻田魚的時候,我們發現,稻田地裡的許多農藥不能用,尤其是持效期長的蟲子藥,殺死水綿的三苯基氫氧化錫,都不能用,用了魚一個也剩不下。

我們是靠水稻生活,魚只是副業,必須保證水稻生長髮育正常的情況下,才養魚,水稻長不好,有魚也沒用。


再有稻田魚,都喜歡吃新鮮的,一旦凍上,稻田魚就不好吃了,這秋天要收地,魚必須抓出來,抓出來的魚,又沒地方養,賣也費勁,冰箱也凍不下,只能四處找冰箱凍,麻煩別人,還搭人情這也是我們不養的原因。

許多人都說,養稻田魚如何好,可有幾個親自動手過,是稻田地水裡蟲子是沒有了,可稻杆上的呢,稻葉上的呢,這蟲子不打藥,一樣危害水稻產量。

打藥只能是蘇雲金桿菌,還不能打太多的量,這用藥範圍太窄,就幾乎沒人養了。

稻田魚是講究魚稻共生,魚值錢,稻子也值錢,到了我們這,變成了魚便宜,水稻也不貴,所以就沒人使用這模式了。

我是田俊超白,喜歡請關注哦!

田俊超白


稻田養魚其實解放前,甚至清朝就有,可不是新生事物。

當我很小的時候,從河裡釣出許多小魚,媽媽總是要吃去部分新鮮的,然後曬乾一部分,說要做田雷魚吃,很喜歡那樣吃,後來曬乾了用烏醃菜一起燒著吃,其實一點都不好吃(或許那時太缺油了),那腥味一齊到了烏醃菜裡去了,連醃菜都無法吃了。但是爸媽都說很好吃,哥哥,姐姐,我都是忍著閉上眼晴吃著,我最小,魚兒是我從溪里弄來的,說話不講道理,直直冒出啥子狗屁魚。難吃得腥鼻子。被父母雙修了一頓。

不敢與父母說話了,後來偷偷的問了問懂事的哥哥。原來這樣弄魚法,是浙江山區那邊用來敬神,請客用的,屬於珍稀吃法,以前我們家鄉住在大山裡,那裡山溪雖然也很寬,但是山高,一條溪水是一個接一個巖際,和整溪的瀑布群。每年的幾次洪水沖洗,這裡的溪水是很少有魚兒的,人們也很少能吃到魚兒,後來甚至敬祖和過年都很難弄到,於是有些村裡就不遠幾百裡的用水桶到溫州那邊經幾天挑來活魚,有些放在山溪裡,有些暫放在稻田裡養著,那時候稻田裡沒有化肥農藥施的,公田裡養著村裡大事共用魚兒,以後魚兒發展多了,就挨家分養一些,總歸在我父母那一代(1900年前後),想吃點魚兒是相當困難的,都靠著自家稻田裡養的,一點魚兒都是用來關鍵不可缺時,敬神,祭祖,待客,和丈夫冬去春來出外做香菇事的最後一餐和迎回丈夫的第一餐美味。這個事我因小真不知,我們移到這裡滿溪的魚兒,所以對父母那種對故鄉念想的菜食的冒犯,犯忌了。

八幾年回故鄉一趟,走動父親這邊親屬,那麼叔叔,伯伯,姑姑們的家裡依然是桌子上一盆田雷魚,上面上僅僅幾條,下面全是烏醃菜,想起小時候的那一頓修理,一直很乖的一敢動吃一條,知道不注意可能又尷尬了。玩了幾天,母親那頭親戚。派了兩個表弟來接我去上他們村玩。一個小母舅兒子我很熟悉,因為他在我家生活了幾年,一起讀完小學,終忍不住了問起這稻田裡養的魚兒在那裡,在去他們村的路上,他倆挨著稻田教我看這些田裡都養著小鯉魚,原來這些山間梯田裡終年放著水,在放水地方取了一個坑,在種好水稻中間較寬地方,將禾稻往兩邊拔出了一條溝,那裡水就深些,其餘的地方水深不過10釐米,那些鯉魚就在整個稻田中藏著,吃蟲兒,吃草兒,稻花開了落了就在下面吃著,一旦要曬田,水慢慢的少了,魚兒就回到那溝裡,或游到那進水挖的小坑裡了。



有些養了幾年的鯉魚也是很精,能在那露背的田裡穿梭吃草。一旦有驚動馬上游到溝裡或到坑裡。仔細的俯下身子一看,還真的每丘田裡都養著,小的笨些,大的見人驚動,見那禾稻杆一排排的動著那就是一條大的多在半斤以上。一路走了一個多小時都是依著田兒繞著,終於開口問表弟,你家裡多少田,這田裡養了大約有多少條魚?他說不多,家裡有二百多條,約有五,六十斤魚兒。到了村裡後也是這樣菜食,那有那一盆田雷魚,知道數量了,現在不太缺,敢伸筷子吃了兩條,居然與我小時侯吃的不一樣了,香香脆脆,還透入了那幹醃菜的味兒,的確很好吃。或許那油比我小時候的多了,還有這高山冷水魚兒不易長,那肉兒緊緊的沒有了泥腥味。每家吃兩條,還是不敢放那膽兒,留下美好記憶。



93年經過貴州,想起那個大表舅的兒子在那邊招親,還記得一點地址,匆匆的帶了些禮物,去尋找。終於也是一大山村裡尋到,到了那裡也是滿眼大山,高高梯田,心想到故鄉時田裡養著魚兒,也用一根竹杆子挑開水稻看看這是養沒養魚。不一會來了幾人將我架著到了村裡,象過審一樣問這問那,我說是來尋親的,看到這梯田中間起了一條條溝兒懷疑這裡養了魚兒,沒別的意思,後來說出了表弟名字,原來就是這村裡的,有人馬上去告訴了,相互見面還不認識,說出母舅名字和故鄉的情況,才認識出我這大表哥,又在那裡吃了一頓美美的田養鯉魚。原來我們國家許多山區稻田裡都早就養了稻香魚。只是深埋在大山深處,沒得到宣傳,沒有傳播出來。



這是為什麼沒有傳播出來呢?這麼好吃的魚,這麼能發展致富的路子。肯定有原因的,平原上村子人多,交通方便,或許以前也有人養過,稻田養魚不方便使用化肥農藥讓稻穀高產。人多手雜,那麼深水養著治安不好,一夜被盜全沒了。或許這是主因吧!


老艾葉


稻田養魚,哈哈哈我們這邊有個縣城,禾花魚可好吃了,很出名的菜。薄荷水煮禾花魚,香辣禾花魚,酸辣荷花魚……反正超級好吃,香噴噴,寫到我自己流口水了好吧。

稻子還沒開花的時候就把小鯉魚放到稻田裡養,禾花開了小魚就可以吃水草,稻花粉。到準備收稻穀之前把魚撈起來就可以做成各種好吃的禾花魚。

歡迎來我們廣西品嚐。






瑤鄉小妹


看了這麼多介紹稻田養魚的回答,多是介紹好處的。

我不擅長三農領域,談不上經驗,只有幾點感悟。

一,所謂稻田養魚,並不能所有地方推廣。養魚是離不開水的,但是我看到的水稻田,除了剛插秧一段時間,經常進水,田裡不斷水。但是,水稻產枝時,我們蘇南地區稻田裡經常是沒有水的,如何養魚?

二,是農民都知道,現在的莊稼病蟲害太多,所以噴農藥是難免的,否則水稻根本沒有什麼產量。要是養幾條魚就能避免病蟲害,打死我也不信。而一旦噴了農藥,以水稻田的水深,魚不死才怪?

三,水稻田不施化肥絕對沒有產量,如果用了化肥,水裡營養過剩,魚兒難活。如果象前面評論裡說的,不用化肥,僅是魚兒的排洩物就能比用化肥增產百分之十,我認為絕對是吹牛逼!

四,水稻從種植到收割,也就五個月時間,就算經常進水,用來養魚,泥土永遠是溼的。如果在收割前幾天把魚兒捉光,把水放幹了,幾天不可能讓泥土乾硬,收割機怎麼用?難道人工收割嗎?現在的農民就沒有純農民,哪裡有這個時間?

所以,稻田養魚估計也僅限於少數低窪地區,特能存水的地裡,普通農民只有幾畝地,那是絕對不實用!



南雷霆峰


都寫過多篇關手稻田養殖禾花魚的文章了,還是那句話,禾花魚也和土雞一樣,處於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就以筆者的家鄉一一曾是禾花魚貢品產地的全州縣為例,禾花魚的市場價格和池塘養殖的鯉魚沒有多大差別,每斤都在9元左右。



我就納悶了,既然禾花魚的市場價格和普通養殖的鯉魚沒有多大差別,為什麼就非要到稻田裡去養殖呢?到池塘或到河裡用網箱養殖不更方便、產量更大嗎?

如果你是養來自己吃的,用水稻田來養殖,那無話可說。如果你有自己的銷售渠道,比如酒店、農家樂什麼的,別人又認同你的價格,象現在豬肉價格這麼貴,真正禾花魚的價格當在25一一30元之間,這樣用水稻田來養,還是可行的。


用水稻田來養殖禾花魚,對水稻的生長和產量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施肥用複合肥或者尿素,採用少量多次的施肥方法,對魚的生長是沒有什麼影響的。問題是噴農藥,沒有生產經驗或沒有經過對比試驗的,根本就不知道選擇哪種農藥才是對禾花魚無毒的,弄不好一遍農藥噴下來,整塊田的魚都死光了。

想養禾花魚的,建議先考察市場,找好銷路,然後才考慮如何養殖。


三農新視界


“稻田養魚”,說實話,受區域的限制太嚴重了。比如說在我們東北地區,就不適合“魚稻共生”的種植模式。

我記著是在央視的一個紀錄片上看到的畫面,南方某地在水田裡放養“稻花魚”,看著挺好,但是如果是在東北的粳稻種植區進行這類“魚稻共生”模式的話,很可能會賠的您爹媽都不認您。

1、養殖週期太短。以我們黑龍江地區為例,普遍都是在5月末完成移栽,在處暑節氣也就是8月23日左右排水晾田準備收割。也就是說,如果在水田裡養魚,最多隻能放養2個半月左右的時間。而且,東北地區溫度偏低,魚的生長速度也比較慢,生育期根本不夠,這樣還未長成的魚即便上市了也不會有好的價格。

2、東北的水稻需要曬田。可能南方秈稻種植不需要曬田?我覺著也不一定吧。但是,在我們東北,水稻在分櫱盛期之後都會曬田,最次也會降低田面水層為花達水。如果長期大水淹灌,東北粳稻的倒伏几率太高了,也容易增加病蟲害的發生幾率。所以,從水分管理的角度來說,東北的稻田也不適合養魚。



3、不利於機械收割。稻田養魚與養蟹、養蝦一樣,也都需要對稻田進行一些改造。比如說在田面四周開挖暫養溝、田面中間挖越冬池。雖然說改造的難度不大,但是對於收割機械化程度較高的東北地區來說,這些改造後的稻田對收割和拉糧食來說會增加很多的難度。


4、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水稻是高投入的行業,在加上魚苗的費用,其實也不低。可能有的朋友說養魚的話水稻價格高。確實,這是一個優勢。但是如果倒伏了、病害嚴重了,產量都沒了,還怎麼賺錢?而且,魚基本是不賺錢的。曾經有人在水田裡養臺灣泥鰍,說是價格高、利潤大。但是實際呢?多少年了還是沒有推廣開來。就是因為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

所以,如果是在東北地區您要搞“魚稻共生”,我還是建議您三思,實際考察之後在做決定。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稻田養殖荷花鯉為什麼火,但現在為什麼又不溫不熱?甚至很多農民都不願在稻田裡養殖了,值得我們探討。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我認為在提倡這個項目的專家並非是種過稻田的農民出生,或根本不瞭解稻穀種植的根本環境需要和生長條件,欠缺考慮,只能說是紙上談兵。稻穀盛產於南方,雖雨水氣候適合稻穀生長,但同時南方屬於丘陵山區,地形凹凸不平。

想要在稻田裡養魚,首先要看地理位置,高坎上的稻田是不可能養的,但求不幹旱就不錯了。低窪處雖可以養,就是哪一年又沒有個三兩場洪水,洪水過後,養在稻田裡的魚所剩有幾?要符合養魚條件,那麼就要有一塊既有水進不會幹旱又不怕洪水淹沒的稻田,符合這樣條件的農田少之又少,更何況農民本身可種的水田就少,更要命的是東邊一兩分田西邊三五分田,談何養魚!

其次假如真的用稻田養殖,那麼如何施肥和打藥?當然有些人說我施點農家肥不打

藥不行嗎?說這話的人也許是沒種過稻穀的人,肥少施點可以,但藥不可以不打,除非你想喝西北風。現在的蟲害非常利害,不用多講,誰種誰知道!

稻田養魚原本是個有利於農民的好思路,但實際很難實行。如果真的稻田裡養魚,表面上是農民增加收益,但真正是稻穀減產,魚獲甚微!

個人認為種稻歸種稻,養魚還是魚塘養吧,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網絡圖片





瘋狂也釣


 中國在水稻田中養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左右。稻田養魚在山區較普遍,養殖魚類以草魚、鯉魚為主。稻田養魚的生態好處多多,田魚覓食時,攪動田水,攪糊泥土,為水稻根系生長提供氧氣,促進水稻生長。田魚吃了稻田裡的豬毛草、鴨舌草等雜草以及葉蟬等害蟲,免去了使用農藥和除草劑,田魚的排洩物等於給稻田施加有機肥料,最終人們獲得了魚肉和稻米,動植物蛋白質齊全,還創收了經濟。


此外,魚類在水中游泳,可以大大提高水中的含氧量,促進水稻的生長。魚糞能改善田間水質,提高水稻產量。因此,稻田養魚可以實現水稻與魚類的共生互利,增加水稻產量和魚類收入。科學的養殖規模和合理的飼養控制,可以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改善稻田生態環境。在稻田中放養魚苗應選在水溫適宜的時間進行,一般在插秧後3~7天之後。冬閒時放養魚種主要以鯉魚為主、草魚和白鯽為輔。注意主次:以稻為主,魚為輔。為了充分發揮水稻和魚類的互利性,應按照稻田養魚的科學規範進行養魚。


李子華


我是黔東南非典型農民,鄉下人,專注鄉下事。

稻田養魚是我們侗家的傳統農業模式。即使是現在,即使不種田了,也願意在水田裡養一些魚。稻花魚是一種美味,更是一種情懷。

我們這裡的稻田養魚主要是鯉魚為主,個大好養。

偶爾放幾尾草魚,也是因為要利用草魚來給稻田除草的,生態種植,減少除草劑的使用。

至於鯽魚,那玩意是從小溪邊溜進行業氾濫成災的,影響鯉魚成長。雖然網上說那傢伙營養高,可是耐不住個小骨多肉少還天生帶苦味,也就不怎麼喜歡。大多都是烘乾炒青椒吃,很多時候甚至於直接餵雞鴨算了。

至於泥鰍黃鱔之類,都是附帶生產的,很少有人專門養殖。

我們這裡是一個侗族聚居的典型村寨。不知道祖先何時搬到這裡來居住,怎麼在坡上開墾一片一片的梯田,在這裡繁衍生息。我現在都有些奇怪,上代人在沒有水平測量儀器的情況下,如何開墾出一大片保持大致水平的稻田。

鯉魚是我們這裡養殖的主魚,因為鯉魚好養,個大。

稻田裡為什麼養魚,其實最初的原因應該是解決人類的營養需要。山上有野獸,但野獸會爬樹跑得快,不是那麼容易捉捕的;河裡有魚,但是沒有魚網等工具,只有望河興嘆的份。田裡可以養魚,是祖宗遵從自然的選擇。

對於侗家人來說,田裡有魚,就有如圈中有豬,倉中有糧,屋有婆娘那般習慣與自然。每年的春耕插秧之後,就將自己留種的小鯉魚苗放入水田。讓魚苗與秧苗一起生長,魚苗拱食泥土中的微生物,將泥土攪混控野水中的雜草生長,並幫助秧苗松根,吸食水面的蝗蟲之類昆蟲,排洩糞便肥田。秧苗為鯉魚遮蔭,保護鯉魚不受鳥類侵擾,這是最原始的生態系統。

我們的祖先在一代一代農業生產種植過程中總結經驗,向大自然致敬。每一條魚,如同每一條稻穗,都是經過重重的呵護之下才得以成長的。這是一個汗出付出的過程,是一個等待收穫的過程,更是侗家生息不已的過程。當然,放下去的魚苗,不是每一個魚苗都長成大魚。但是能夠活到稻子成熟的季節,那算幸運的稻花魚。秧苗從一顆顆谷種發芽,抽葉,移栽,分糵,打苞,抽穗,成熟。時間上需要歷經6個月的時候,而我們的稻花魚,也從小小的魚仔慢慢地長成大魚,在水田裡自由遊動,撲騰。站在田埂上,看著青蔥一片的稻田,聽著稻花魚拱泥尋食搖尾發出的響水聲,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一切都是自然天成。辛苦之後,看到收穫的希望,是一種心安理得的成就感,安然而又寧靜。

一季的收成,一年的耕耘。我們所養的稻花魚,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侗家人的寄託,是一種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