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農村現在很少互相幫忙,鄰里鄰居都成了付費幫忙,感覺鄉情越來越淡薄,對此你怎麼看?

小馬哥榮耀二季


問:如今的農村很少免費幫忙了,鄉親間都收錢做事,你如何看愈發淡薄的鄉情?

人熟而錢不熟,人親而財不親。在農村,即便是親兄弟,有時賬也要算清楚,更何況無甚血緣關係的同村人呢?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趣聞趣事。

與以經濟關係為主要基礎的社交脈絡不同,農村的社交關係仍舊主要以宗親、人情為主,經濟為輔。


這一方面是由於以務農為主的農村在勞動力缺乏、生產資料需要共享的時代只有通過互助才能生產,而另一方面則是農村為熟人熟事而顯得有人情味濃,同姓同宗或姻親關係而紐帶關係不得不抱團。既然如此,那談錢就傷了感情,且這種幫助是你來我往的,誰也說不好哪天自家也有需要請人幫忙的時候。

一、相幫現象減少

如今是經濟社會,越來越多的農民參與到了經濟社會中來,一方面農民進廠進工地成了農民工,而另一方面則是種田種地既餓不死又富裕不了。



務農為主時期,搞農業生產就是本職工作,種的糧食夠人和牲畜吃就可以了,而能順便掙點買日常生活用品的小錢就非常不錯了。這時期,農村相幫的現象比比皆是,即便連續幾天幾天地幫忙也不成問題,而現在就連走親戚也有匆匆忙忙地,更不用說幫別人做活了,幫了別人就意味著浪費了自己工作掙錢的寶貴時間。

二、幫忙現在減少的分析

正如刺楸上面提到的,很多事情都以經濟來衡量,融入經濟社會中後需要工作掙錢。工作就像種莊稼一樣成了人們生存的一種手段,但掙錢又有別於種莊稼。

因為種莊稼有農忙和農閒之分,忙的時候起早貪黑,閒的時候十天半月都可以在家休整;而工作卻不同,老闆巴不得每天從早到晚都有生意,而打工者有了上班時間的約束,不上班就沒有養家的工資。

現在好些農民有家人在外面掙錢,自家的活不可能讓別人免費幫忙,別人心裡會有「家人在外面掙錢,卻讓我來免費幫忙」的想法。另外,看到別人外出掙錢了,心裡也就開始了不平衡,於是出現了有償服務,一切按市場來辦事。

以上就是刺楸對農村熟人幫忙做事不再免費的看法,如果覺得回答得還行就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刺楸


俗話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我小時候,真真切切的體會過。

小時候,誰家如果殺一頭豬,左鄰右舍的大人們凌晨四五點就起床燒水、抓豬、殺豬。忙乎大半天,豬血、豬下水等經過簡單加工,就是鄰居們的美食。大家聚在一起共同享用,其樂融融,好不熱鬧。



最愛春節期間家家戶戶舂米粿和舂餈粑。大人們一起上陣,忙完一家,忙另一家。我們小孩子跟著挨家挨戶吃熱騰騰的米粿、餈粑,相互追逐嬉戲。



每天晚飯後,左鄰右舍多半會聚集在一起聊天,談天說地,天馬行空。我大哥參軍去了。偶爾寄來一封信,需要多少認識幾個字的堂哥,用本地話宣讀。有的鄰居喜歡說一些鬼故事,嚇得小孩往母親懷裡鑽。回想起來,那個年代是看月亮、數星星最多的。

現在,許多人感覺人情味少了,更注重金錢了。我想,應該與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吧。我覺得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居住環境改變,失去原有直接溝通的條件,導致人情味變少。之前的左鄰右舍多半從小居住在同一個大房子,並且許多還帶有一定的血緣親情關係。互通有無,互相幫助,也就順理成章。近十幾年來,農村新農村建設後,各自蓋新房子。老鄰居很多搬離了,新來的許多還是外地人,習俗、語言各不相同。新蓋的房子又是獨門獨戶居多,串門不便。逐漸地鄰里之間變成“無事不登三寶殿”,互相不走動了。溝通架起的是一座無形的橋樑,是維繫人與人情感的紐帶。缺乏溝通,人情味變少也就情理之中了。

二是行業多樣化,使鄰居間失去原有的交流興趣,鄰里之間變得陌生。原來,大家共同務農,可以把酒話桑麻,聊的到一塊。現在的鄰居三教九流都有。隔行如隔山,不同行業的鄰居即使見了面也是聊不到一塊,沒有共同興趣,難以交流。

三是有些人過於看重金錢,忽視了更美好的人情關係。社會上有些人把金錢看得過於重要。當忙於賺取金錢時,面對領裡之間的互助需求,也就容易用金錢去計算和彌補。這就是鄰里付費幫助的由來。金錢考慮的多了,人情味也就變少了。

“行要好伴,住要好鄰”。希望通過中央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力實施,把中華美德傳承下去,鄰里之間,做到互敬、互信、互助、互讓,和睦相處,不僅有利於各自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也使大家過的幸福安康,社會安定團結。


真話三農


農村現在很少互相幫忙,鄰居鄉親之間都成了付費幫忙,鄉情越來越淡薄,對於這個話題,我沉思良久,突然間,我記憶的閘門被打開了,嘩嘩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

一切雖在昨日,彷彿還在身邊……

我給人幫忙的記憶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才十幾歲時,就給村裡一家拉土墊地基,那時候,雖說替父幫忙,卻格外賣力。恐怕人家說我小。還記得給人家打過麥子,挖過沙,上過渣,還拉過水泥,一幕幕情形深刻地漂浮在歲月的海洋中。

2000年以後,在煤礦水泥廠放假的時候,還給人家一次幫忙半月,打地基,幹小工,一天掙上兩頓飯。一想起這些,感覺特別溫馨,特別浪漫,那真比去掙錢拿工資爽得多。

那時雖說沒有今天富有,許多事都需要互相幫忙,但是那個年代的人很真實,出汗不摻假,唯恐別人說三道四,不像現在掏錢能解決,幫忙是無處不在的,太多了……

人給我家幫忙的記憶

除了農時收秋種麥鄉親們的幫忙,在我的印記中,1985年我家蓋房,村裡好些人為我家去窯廠裝磚、拉磚、卸磚,記得那時候,管的是從新鄉送來的零啤酒,從頭到尾全是大家幫忙蓋起了紅磚瓦房。


1992年,我家東院的老屋翻新,也是鄉親們互相幫襯,大動兵馬,拉磚,夯地基……雖說後來包出了,但幫忙的活事還真不少啊……

2008年夏天,我家的紅磚瓦房翻新,雖說包出了,但還是少不了大家幫忙。綁鋼筋,上渣(雖說包出了,還找了一堆人)等等,真讓人感動不已。

互相幫忙之我見

鄰里之間,互相幫忙,實際上也等於相互出了工錢,你幫我,我幫你,在當時那種經濟條件下,各方面都不允許的情況下,確實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鄰里彼此增加了和諧和親情,現在回想起來,心裡還是熱情如火,真想回到那個年代去。

如今,經濟社會,人都形成了為錢奔忙的理念,把原先這種幫忙的生產力徹底解放了,不過現在輔佐的差事卻齊全了。

此時此刻,我真想回到從前,真想回到鄉間,為鄉親們幫好忙贏得大家的評論點贊啊!


我的老家就在這個莊


曾經,鄉情是一份濃香的酒,想起來都溫馨滿滿。

記得小時候在農村,家裡蓋房子。全村的男人們都過來幫忙。那時候沒有磚頭,起的土坯房。房子的準備,從頭一年脫土坯開始。攢夠了土坯,才動工。窮人過苦日子,大家都知道。蓋房期間,有稀飯喝就不錯了,沒人爭長論短。

不過,我只有這件事印象深刻。至於小小不言的事情,太多了。收割時,自留地忙不過來,順便有人幫忙挑一擔把。插秧時,有人家幹好了走進沒幹完的人家,幫忙到晚上。“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季”的道理,大家都懂。農村人種地,靠天吃飯。季節物候的觀察,尤為重要。鄰里之間,有什麼事,一聲招呼而已。

同樣,有什麼好吃的,做不到分給人家,數量不夠,可以在吃飯時邀請過來吃一兩筷子。這些人情往來,不但農村,過去城市的鄰居之間,也是常見的。現在,城市裡的防盜門,不但防住了偷盜,同時也將友情和關心,關到了門外。

匆匆歲月,因了人匆匆的腳步。小家庭的居住方式,沒有了老人的家長裡短。家,沒有了過去的嘮嘮叨叨、雞零狗碎,也沒有了家人鄰居工作閒聊天的悠閒。除了工作吃飯,家的功能降到了最低。甚至,沒有吃飯。吃飯問題交給了社會化服務。不要說鄰居們相互多年不認識。家中親人,多長時間才能見面一次?

城市這樣,農村呢?大多數農村,現在幾乎沒有年輕人在家,受出去打工了。所以,留守兒童成了社會問題。留守兒童之外的老人,似乎沒有兒童問題嚴重。有一些文章提到了,不多。老人們的問題有什麼?經濟問題之外,勞動力的不足才是大問題。老人們習慣了耕種勞作,可是囿於年老體衰等問題,無法像年輕時那樣肩挑手提,很多活幹不動了。好在,也有社會化服務。

從大的方面來說,收割機、插秧機等,解放了農村老人。但是既然是服務,就要收費。老人們最捨不得花錢,不花錢東西回不來。這是個問題。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過去那種互相幫助的傳統,隨著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而絕跡。更多的事情都交給了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必然淡化。

這是社會的發展,無所謂好壞。不論城市農村,都這樣。只是農村出現的比城市晚一點遲一些。社會轉型,人人都要適應。相互之間的互相幫忙,花點錢便正常了。感覺少了人情,多了輕鬆啊。互不虧欠的感覺,或許用錢買不來。你說呢?


揚州小兔子


根據我們這邊的情況來看,還真的是這樣。覺得農村面貌變化是真的大。小時候與現在的感受完全不一樣。

以前互幫互助

那時候物資比較睏乏,村裡家家都比較窮,每戶人家都是靠自己家裡的一畝三分地過日子。

那時候,鄰居間關係比較好沒有電視機,沒有空調冰箱啥的。每當吃飯時候就端著碗,一個村裡到處跑。幹完活了,鄰居之間就拿一個小凳子坐在一起聊天,感情比較好。天氣熱的時候,大家都坐在風口處聊天。

不管哪一家有紅白喜事,村裡人都特別的積極主動來幫忙幹活,都是當做自己的事情來做,真是的是非常盡心盡力。哪一家有幹不完的農活,閒暇的人家都會主動幫忙。

誰家受外人欺負了,村裡人都來安慰打氣,甚至還要幫忙討個理。

現在自私自利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一切都變味了。村裡人開始修房,買車,買各種家用電器。你有的我也要有,這似乎成為了一種大家默認的規則,攀比之風日盛。就怕別人過得比自己好。

紅白大事幹活,現在要開多少錢一天的工資。如果家裡修房子,或者家不在公路旁,需要拉煤,這都需要出錢才能請鄰居。慢慢的,好像別人給你幹活,獲得金錢報酬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人與人之間再也沒有了那種互幫互助,只剩下自私自利的情感了。出了事情,別人都喜歡看熱鬧,都喜歡幸災樂禍,沒有人願意來感同身受。

農村裡面的商業氣息越來越重,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淡薄了許多。

人們的物質基礎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極大的提盛,相應的精神文化需求卻沒有跟上,這種畸形發展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農村的過去和現在確實有很大的不同,一切都是因為經濟快速發展的結果。大家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於錢看得越來越重,對於請越來越淡,這不是一件好事情。


紅葉知秋


過去是情重於一切,現在是錢重於一切,用錢說事,沒錢免談的金錢社會,人情味越來越淡,甚至以後不存在人情,是不是情這個字也該退出字典。

在八十年代在南方看到白天幫助幹活的農戶家,等吃罷晚飯後拿出工錢,就是再親該拿也是拿,該接照樣接。當時感覺到納悶,沒有一點人情,幫個忙還要工錢。

那時我地還是誰家修房蓋屋,只要聽說就主動去幫忙,甚至到吃飯時連飯也不吃他的,一干就是幾天,從不說任何報答。就是地裡農活一個人幹不了,別人也會主動去幫忙,真是處處見人情。人人相互幫忙成了農村社會上的美德。

但是在今天的農村,這種現象在也看不到了,看到的是錢,我給你幹完活,收工時查錢的現象,完全把過去的人情味變成了今天的金錢味,不說好價錢,明看著你需要人幫忙,連過問都不過問就過去了,開口就是多少錢。

不要說幫忙得拿錢,就連現在的急救車120也得拿錢才拉,沒錢等死也不一定拉,甚至向死人要錢。去年我本家族一個侄子在地幹活,因有急病打子120救護車,救護車到了一看沒有救了,在十公里路成要了二百元,正在全家人悲痛中,無錢不走,拿到二百元錢時揚長而去。

過去的一切人情,正義,整在慢慢的消失和退去,真不知道再停幾年,社會除了金錢還能有什麼,不得不使人擔擾。


純正農家蜂蜜人


現在農村裡面確切的來說,很少幫忙互相幫忙的還是有的,但是比較少,如果是一些比較需要費時費力的事情,可能就變成付費的了。

有的時候可能會感覺到鄉情越來越淡薄。其實不是這樣的。農村裡面多數的地方這個鄉情還是存在的,互相幫忙也是有的。


只不過互相幫忙的事情越來越少了。

我記得之前看房子,可能都會鄰里之間互相幫忙,比如說幫忙搬磚幫忙去拉沙子噹噹。

比如說農村裡面的酒席,現在辦酒席的在我們農村這邊還是幫忙幹活的,比如說做廚房做吃的等等,這些都得幫忙幹活。

但是現在一年一年的發展來說,適合蓋房子的也不怎麼幫忙的,基本上都是承包給建築隊。

對於這個辦酒席現在還是有,但是有一部分人比如說這個資金充足一點的,可能直接就在酒店裡面擺酒席了。

也有,有的會直接承包給那些專門做酒席的隊伍,現在也出來了,這麼一個情況,就是把這些承包給他們。

所以真的這個目前的情況看來,雖然說在我們農村裡面可能有的幫忙,互相之間的幫忙還是有的,但是個人感覺也漸漸的少了。


成了付費這個確切的來講,不會成付費。

在我們這邊鄰里之間的幫忙,確切的來說是不會成為收費的。過分幾乎是不可能的,也不會出現的情況。

其實在我們這邊農村裡面,付費的情況就沒有這麼明顯。比如說叫大家來幫忙,可能發個紅包,一點點心意,10塊8塊。

絕對不會說讓大家來幫忙,比如說擺酒的時候,幫忙的時候一定要給什麼一天的工資等等,這個是幾乎在我們這邊是沒有的。


時代的發展,時代的變化。

總歸一個具體的情況來看,這個都是屬於時代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一步步而言,此外發展這個是必然的道理,所以對於這個情況來看。

可能人情漸漸的淡薄了,也是一個主要的表現,但是對於鄰里之間,其實在農村裡面鄰里之間幫忙的當然還有很多。

所以基於這個問題來看,我們覺得與你之間逐漸的少了一些幫忙的也是很正常的。

再加上一個平時對於我們所在農村裡面的情況來看。基本上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所以這種情況之下對於這個鄰里之間幫忙的事情,確切的來講也會一步一步的改變了。


農人莫小道


這個怎麼說呢?我小的時候,那時候大多數家庭都還沒外出打工都是在家勞作,那時候種的田地都比較多,如果想要趕在種植的時間內種好莊稼那就只有和很多鄰居換活,就是先做好一家再接著做另一家,那樣效果不是一般的話呢。而且不需要支付錢啥的,一頓飯就好。在誰家幹活就在誰家吃飯。後來我大一點之後就退耕還林了,那時候很多人都不在家種田了,都外出打工了換活也就少了,但是鄰居之間的關係還是很好的,不存在付費的事,可能是每個地方的生活方式不一樣吧。小女子愚見,謝謝😊


做個溫暖的女子6


記得小時候,家家都是嫋嫋催煙,黃昏落日,雞鳴狗吠,帶月荷鋤歸,勞動力充沛,老人孩童樹下嬉戲,農產品基本自產自銷,家家戶戶都有都能相互幫忙,但是現在整體空心村現象,年輕勞動力不願意呆在村子裡,諾大一個村子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沒有人有多餘的精力再去幫助他人,即使有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八百標兵奔北坡奔北坡


說這個付費幫忙應該是分為幾個方面的,比如說建房,畢竟不是一件小事,村裡有技術的人給你建房跟定要付費,還有用機械耕地,畢竟要燒油嗎,肯定要收費,得小時候(九十年代)我們家收麥,種玉米還有其他農活的時候都是兄弟姐妹,鄰居一起幹的。幹完這家,在幹那家的活,互相幫忙,現在隨著時代的進步,很多年輕人不以家裡農田為主了,打工的,工作的都慢慢的進入城市了。農村勞動力逐漸老年化,還要帶孫子。所以互相之間幫忙就少了。而且機械化也越來越普遍,農活也是越來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