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沒主見的孩子都是怎樣培養出來的?

Josir


我觀察周圍的孩子,有個挺有趣的現象。

有的孩子的媽媽精明能幹,一副女強人的架勢,做事雷厲風行,孩子卻溫吞吞的,做什麼事都要問媽媽:可以做這個嗎?
有的孩子的媽媽家庭主婦一個,看起來性格溫和,孩子呢?卻非常的有主見。

想想我們周圍都有這樣的情況,雖然不是說每一個都這樣,但這是存在的。

我認為,媽媽呵護越多的孩子越沒有主見。當然,這句話不是說就不管孩子,讓他自生自滅,而是要給孩子們做主的機會。

有一次,我兒子在戶外玩遊戲的時候,被自己最好的朋友打了一巴掌。他們兩個總是在一起玩,那天兩個人玩得開心,就打起來了。我當時在和被人說話,就聽到啪的一聲,轉過去一看,巴掌已經打到臉上。

這時我兒子跑過來說:媽媽,某某某打我。那個小孩說,是你先打我的。

我心裡心疼死了,但是我想,如果我護他一次,和對方媽媽吵一架,那是我在這裡。要是不在呢?下回怎麼辦?

於是我就說:那你們兩個打來打去的,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兒,你看怎麼辦?
我兒子呆愣了一下,就跟沒事兒人一樣跑遠了。

晚上回家,我說下次某某再打你怎麼辦?

兒子說:我今天跟他說了,他再打我我就不跟他玩了,追著我我也不跟他玩。然後他就給我道歉了,我不相信,他要是再不打我了,我再考慮看看。反正他今天一抬手我就把他手推開,我可不怕他。

這個答案確實讓我大吃一驚!比起我說:沒事,有媽媽呢,誰打你我就去找他這種回答,效果真是出人意料!


幼兒園張老師


那些沒有主見的孩子,都是家長管出來的。看過一句話說“如果你想毀了一個孩子,就使勁的管他、管他、管他”


講講我們家的故事:孩爸工作忙,平時孩子們的吃喝拉撒睡,學習,課外輔導等等都是我自己在管。簡直就是喪偶式育兒。

不知道怎麼,從今年過了年開始,他開始變成詐屍式育兒了。而且這兩天一次比一次詐的勤快。只要他在家,看到我們大寶就是訓。


早上起來,大寶需要讀英語,背古詩。完了我檢查,在檢查的時候,孩子有一句背的不熟悉,我說在重新背一下。然後孩子按自己的方法開始背,這個時候他爸出場了“你背不下來就要讀,多讀知道嗎?”然後就是長篇大論,氣的我讓大寶回了他的房間,然後跟他爸吵了起來。從來沒檢查過孩子的作業,根本什麼都不知道,就對著孩子一頓訓,真不知道怎麼會有這麼當爹的?

這件事剛完,開始吃飯。這時候小寶醒了,大寶想著過去看看小寶,還沒走到小寶床邊,小寶就開始哭了。然後孩他爹又開始了“誰讓你過去看了?把陽陽看哭了吧?”我聽了都想過去給他一巴掌,把他嘴給封住了。誰說小的哭了,是因為大的看了他一眼?


真不知道為什麼有人這麼當爹?

大寶考試第一名,他爹說怎麼沒考一百分,考了一百分,又問多少個一百分?沒考一百分,沒考第一名,直接就是訓。

好在我從來不給他機會,讓他訓出來第二句,直接告訴他孩子我自己管。可是有些人,父母兩個都是使勁管孩子的,那孩子肯定沒主見、膽小懦弱。因為都被訓怕了。

只有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給他尊嚴和信任,他才可以長成堅強獨立勇敢的樣子。


我是小楊,80後寶媽,有十年的育兒實踐經驗,願意分享給大家,歡迎點擊關注。


小楊養娃


沒主見的孩子,肯定是爸媽管得太多造成的。因為父母都提前安排好了,自己就用不著操心了。有的孩子本來挺有主意的,但總是被能幹的爹媽一言否定,指責他這不行那不行,那麼孩子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打擊。自己的想法不但得不到任何鼓勵,還會落下一堆埋怨,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怎樣去逃避了。什麼也不說了,全聽爹媽的。

沒有自己的主張和意見,就像牆頭草一樣沒有任何魅力,也很容易被人輕視。管得太多的家庭就很容易培養出人人都不喜歡的媽寶男和乖乖女。

其實做父母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然這個不用考試就可以直接上崗,但是這個職業漫長而艱辛,很多父母都會經常反思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在孩子以後漫長的人生路上,他的為人處事、他的言行舉止,他的脾氣秉性,除了與他在學校受到的教育有關,更體現著原生家庭給他帶來的各種影響。

在《蔣勳說紅樓夢》中,蔣勳講到薛蟠的時候說,薛蟠的成長軌跡,與他的母親脫不開干係,太嬌慣,總想捆在身邊,所以薛蟠沒有成長的機會。母親時時地保護他,避免孩子犯錯,其實同時也剝奪了他學習的機會。

生活中的我們也常常不知不覺中,做著相似的事。既要孩子聽話,又嫌他沒主見;既要他留在自己身邊,又嫌他不會飛。所以,沒主見的孩子其實也有他痛苦的地方,他沒有表現自己的機會,也沒有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環境。

我覺得多給孩子點自由,讓他去闖,允許他犯錯,才能更快地成長。


栗子更


沒有主見的孩子都是家長管得太多了。



孩子剛生出來都是一張白紙,他除了有一些本能的行為之外,其他的都是不會的。所以這個時候家長是影響他以後生活的主要因素,家長起到主要作用,俗話說三歲看老,就是說孩子在小的時候他的性格已經被家長培養成定型的了,那麼小時候是什麼樣?老了以後還是什麼樣?所以說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注重孩子各方面的培養。

很多家長一邊抱怨孩子沒有主見,什麼事情都要問自己的父母,一邊卻要求孩子必須聽從自己的話,這種要求和做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就好比把孩子關在籠子裡,卻要求他能飛上藍天一樣!

所以孩子沒有主見,主要是和父母有關係。



父母對於孩子都有很高的期望,但往往孩子達不到他們的期望。所以這些家長就是擔心孩子做什麼事情都做的不好,做的不對,還怕他們犯錯誤,所以家長就會開始產生焦慮,就會對孩子多加約束。

家長在孩子的心目中本來就是權威的存在,時間長了孩子就會產生畏懼心理。怕做的不對,做的不好會遭父母的嫌棄,所以就會對父母的安排唯命是從,不敢說,不敢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現在的家庭中孩子很少,所以父母恐怕委屈了孩子,於是就一味的包辦代替或過多的干涉孩子的事情,時間長了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變得沒有主見。因為他沒有獨立做事的一些經驗,你讓他這個時候去獨立做一件事情,他難免不知道該怎麼做,無從下手,就會依賴自己的父母,這樣的事情一直在循環,一直在循環,導致孩子會越來越沒有主見。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家長對孩子要求太高。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但孩子本身年齡小,往往達不到家長對他的期望,所以家長就會經常批評孩子,很少表揚孩子。

甚至有的家長會讓孩子做一些他做不到的事情,中間又不給他提供幫助,那麼孩子失敗了,就會產生挫敗感,慢慢的對任何事都失去信心。

因為家長太過於嚴厲,他們又不敢求助於家長,導致最後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所以變得越來越沒有主見。

所以能培養出沒有主見的孩子,家長都是強勢的。如果想要改變孩子的這種現狀,就一定要改正自己的錯誤。只要自己不過分的包辦孩子的事情,不對孩子要求太過嚴厲,對孩子的期望不要太高,凡事要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孩子的意見,學會讓孩子自己做主,那麼孩子就會慢慢的變得有主見!

孩子的想法有可能是天馬行空的,大人覺得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對於孩子來說那是他自己的想法。所以不要剝奪孩子獨立思考的權利,學會讓孩子自己做主,尊重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如果孩子做錯了,可以從中提供幫助,但不要過分的參與其中!



每個孩子總是要長大的,他需要面對很多種需要他做決定的問題,家長不可能一輩子都跟著孩子,一輩子都能做得了孩子的主。所以在小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學會自己做決定,讓孩子自己有主見,這樣孩子在未來成長的路上才會一帆風順!


最美幼兒緣7


大家好,我是六五,一名創業奶爸,家庭教育和愛商育兒踐行者。針對樓主的問題我做以下簡單分享,與大家一起交流學習。

沒有主見的孩子,通常有以下三種原因造就而成。

1.家長代償行為嚴重。在孩子成長期,過渡剝奪孩子自己動手和思考的機會。導致孩子養成了過渡依賴的生活習慣。我經常看到,孩子都四五歲了,家長還要給孩子穿衣服,給孩子餵飯,還需要抱著走。而這只是我們能看到的一些日常瑣事,看不到的代償行為,更是多的數不清。

2.家長過分強調自己的主觀判斷,不斷打壓孩子的自我思考,經常性否定孩子的選擇。這樣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不自信,遇事兒,容易前怕狼後怕虎,讓自己一生都生活在矛盾和糾結中。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十幾歲的男孩,想買一朵花,一開始,媽媽和孩子說,你選吧,孩子選了一朵粉色的。媽媽立刻指出,女孩子才喜歡粉色的呢,你看另一種顏色是不是更好?當孩子表示不喜歡時,媽媽在此變態,好吧,你自己選吧。但是遺憾的是,當孩子再次堅持選擇粉色時,媽媽再次給予了否定。最終孩子選了拿了一朵自己並不喜歡的走了,但心和眼神都留在了粉色花朵和遺憾裡。而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相信並不少見。孩子選擇的能力,就這樣被一次次的打壓和否定下,消磨殆盡。

3.性格使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生氣質。有的孩子,從小就有自己的主觀思維,並不會和父母真的妥協。而有的孩子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自己也懶的思考。這樣的孩子基本從小都是被領導的角色。有一次我在小區裡帶孩子玩兒,有一個七八歲的孩子,經常被另一個孩子指使著去欺負其他小朋友,我就問他,大哥哥,不是應該照顧和保護弟弟妹妹嗎?那個男孩理直氣壯的說,是他讓我這麼幹的,他讓我幹啥,我就幹啥。最後我發現,不僅如此,另一個孩子說髒話罵人,他也會立馬大聲的效仿一句。

以上,是我的一些分享,希望能給爸爸媽媽們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歡迎大家留言交流,育兒路上一起快樂成長!


六五愛商育兒


沒主見的孩子也是在生活中父母干涉孩子太多造成的,這做的不對,那做的不好,什麼都幫孩子選擇,家長以為這樣是對孩子好,恰恰相反,這樣把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就剝奪了,久而久之,孩子也習慣了等待父母安排,就會變得沒有主見。

比如家長常說的“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有的家長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其實根本沒有考慮過孩子有沒有興趣,只是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對的,決定有用的讓孩子學習,以為自己很懂孩子,果不其然這樣就剝奪了孩子自主選擇,不是孩子喜歡的,怎麼可能越好呢。不用拿孩子不懂來說事,至少孩子自己喜歡什麼肯定是知道的。

“選擇的權利,是成為自己的前提”一個完全成長在父母的愛好裡,以“別人家孩子”的喜好作為標準的孩子,一定是唯唯諾諾的,價值觀不垂直,面對想要的東西不敢自己去爭取的。因為他們沒有體驗過做選擇、對自己負責的成就感。這樣的父母往往看不到孩子失落的眼神,聽不見孩子沉默的抵抗,他們兀自沉浸在“我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的自我滿足感之中。世界在不斷變化,上一輩人,已經沒可能用自己的經驗完全指導孩子未來20年要面臨的人生。給孩子A和B兩者擇一的人生,和允許孩子嘗試A到Z的人生,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你給了孩子一個怎樣的世界,他便會自然而然地在那個世界裡尋找自己生活的答案。如果你從沒給過孩子做選擇的權利,等他長大了,就別怪孩子沒有主見,沒有魄力,沒有格局。有些時候,不是孩子不會選擇,不能夠選擇,而是沒的可選。

“懂選擇的孩子,才懂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一個今天不懂得選擇自己興趣班、穿衣服顏色和社交方式的孩子,長大後很難成為一個可以去選擇自己想要的工作、想要的伴侶,甚至想要的生活方式的人。

因為,懂得選擇、勇於承擔本身就是一種稀缺能力。不懂得自己做選擇,不能夠在人生所謂每一個關鍵時候為自己作出選擇的人,某種程度上也不會懂得承擔和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所以,父母要給孩子一定範圍的選擇,給他表達自我的自由;有底氣陪他試錯,也有能力幫他成為自己。


jessica宣


沒主見的孩子,大概就是隨著歲月和時光的“洗禮”,而慢慢鐫刻在孩子內向世界和行為表現上的一種凝固的東西-被我們稱之為“習慣”。

一是父母過於強勢,凡事喜歡幫助孩子拿主意;二是孩子對於父母存在依賴感,因為什麼事情父母都可以幫助孩子,而且沒有後顧之憂,所以孩子可以放心大膽地不必非得獨立;三是孩子自己安全感低,喜歡依賴別人,願意別人替自己拿主意或做決定;四是從小很少有主動拿主意的事情,或是很少自己選擇,亦或是自己的選擇可能總是達不到預期效果,導致孩子不願意自己做出決定。

無論哪一種,都成為家庭教育在孩子身上打下的烙印,這是一段時期的固化,即使淡化色彩也需要很多時間。所以,沒主見的孩子,需要從家庭教育的根源尋找原因,對症下藥才能主動化解矛盾、消除影響,尤其是對於男孩子來說,這是個致命的缺陷,當然女生也不能夠倖免,會在成長中遇到的很多事情上不幸“躺槍”。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大多數沒主見的孩子都是大家口中的“乖孩子”,這樣的孩子多見於父母比較強勢的家庭,要求孩子百依百順,稍有不從便會橫加指責,日子久了,孩子便會將自己的想法藏匿起來,慢慢的自己的想法就沒了,長大後就成了沒主見的人,可悲可嘆!

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慨,大概自己就是這樣一個孩子吧。從小到大,不管是家人還是身邊人,都在誇我是個懂事的孩子,不太愛說話,尤其是不會和別人討論他人的是非,時間長了大家都覺得我是個“淑女”,其實內心的想法都埋藏起來了,以至於別人說青春期叛逆的時候我都想不起來自己還有個青春期。


艾美麗她媽


沒主見的孩子,多是通過以下因素影響和培養出來的:

1,父母包辦一切,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

在中國,沒主見的孩子,都會有一對喜歡對孩子的事情進行大包大攬的父母。他們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喜歡為孩子作一切決定,從來不給 孩子選擇權,長大了也是如此。長此以往,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思照辦。

2.不給孩子經歷挫折的機會,只做溫室裡的花朵

很多孩子,只是溫室裡的花朵,被父母保護得很好。不經歷風雨,不去看外面的世界,怎麼會形成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

3.應試教育體制,束縛了孩子的個性

在中國,很多孩子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逐漸埋沒了自己的才能和個性。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只追求高分,忽略了自我意識的培養,逐漸沒有自己的個性和主見。

4.性格膽小懦弱,不敢嘗試,父母也不懂得引導

有些孩子沒有主見是受自身性格的束縛,因為膽小,不敢嘗試別的可能。


應作如是觀



看這個問題,像是要把孩子,向沒有主見的方向培養嗎?應該不是吧。


我覺得沒有主見的孩子一般都比較內向,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時候父母就會為孩子作出決定,甚至有時候會想方設法的說服孩子聽從於自己的決定。

父母干涉太多,做什麼事情之前沒有徵求過孩子的意見,孩子又因為膽小不敢表達,所以慢慢的就會變成沒有主見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