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輔佐劉邦後為何歸隱?

資深人士說文史


這才是張良最讓人佩服的地方!!運籌帷幄之中 決勝千里之外,謀士之中幾人能及張良的智慧?!張良出身貴族,滿腹經綸,文武全才,張良是秦末漢初傑出謀臣,字子房,韓國(今河南省新鄭市)人 。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的先輩,在韓國五世位相。張良早年曾因刺殺秦始皇不成而隱居躲避;後追隨劉邦,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劉邦順利脫身。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幫助呂后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冊封為留侯。晚年,跟隨赤松子雲遊四海。張良去世後,諡號文成。 這叫功成身退,他比那些與他同時代的人都要睿智得多,放下權勢,遠離漩渦,得享富貴,貪戀權勢,最後很可能家破人亡。這是他的大智慧!!他比誰都看得透徹,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在下佩服的古代前輩中,張良絕對算一位![祈禱][祈禱][祈禱]



直言管他誰恕


明哲保身吧,以張良的智慧,當然清楚“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更何況有彭越、韓信的例子擺在面前,張良選擇功成身退自然是不想步他們的後塵。

張良,秦末韓國人,其家五世相韓。秦滅韓後,張良散盡家財求取刺客,於博浪沙刺殺秦始皇,為韓國復仇。失敗後,張良隱居躲避。

後於下邳遇黃石公,通過三試,被授與《太公兵法》。

陳勝、吳廣起義後,各路反秦力量紛紛揭竿而起。矢志滅秦的張良也拉起了一支隊伍,豎起了反秦大旗,後遇到在下邳發展勢力的劉邦,兩人一見如故。張良認定劉邦是能成大事的明主,遂投入其麾下。而劉邦對張良也格外的信任和器重。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在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不可或缺的作用,與蕭何、韓信一起,被譽為“漢初三傑”。

在劉邦對開國功臣的清算中,韓信被汙謀反,慘遭誅殺。蕭何委曲求全,為消除劉邦疑心,自汙名節。而張良則效仿范蠡,急流勇退,得以保全性命與名節。


嚐嚐歷史這塊瓜


其一張良參加秦末諸侯豪傑的起義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為韓報強秦滅國之仇,張良是韓國皇室後裔,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之時,張良所在的韓國被滅,家仇國恨促使著張良以反秦為己任,君不見在秦始皇在世之時張良都敢行刺,雖然失敗,但滅秦之事張良一直放在心上,現如今自己跟隨的劉邦已經幫助自己實現政治上的願望,歸隱離開的先決條件已經實現。

其二人在亂世總有一些個人追求,對張良而言裂土封王,登基為帝不切實際他沒想過,封侯努努力還是可以實現的,跟隨劉邦後他由一平民到最後功封萬戶侯,個人目標也已實現。

政治目標和個人目標都以已實現後,按照張良恬淡的性格,他可留也可不留,不過後來異性王的遭遇問題促使張良決定離開。

其三在劉邦一統天下後,為了劉姓江山永固,開始剪除異性王,張良作為目擊者親眼見證了韓信,彭越等諸侯王的悲慘結局,兔死狐悲感同身受之下,張良開始考慮自己的出路,再加之自己一心向道,最終經過抉擇張良選擇不問世事。

其實按照張良的意思,他本要一走了之,這時呂后站了出來,他勸說張良不要自苦,張良為家人考慮,接受了呂后的勸告,在自己府邸內修仙問道,直至病逝。

可以說,在那樣一個時代裡,張良的遠見卓識是無人能出其右的。也許有人會說,劉邦也不是所有的功臣都殺。只能說有些能活下來的人多少都有一些幸運或智慧的成分。看看蕭何年老之時的牢獄之災,樊噲的差點被殺就知道了。說關係之親,功勞之大,又有多少人能和他們比呢?劉邦只要是疑心一起,出手絕對是毫不含糊的。




清水隱士


有人說張良是因為早就看穿劉邦會大量屠戮功臣,因此選擇退隱來保住性命。然而從後來劉邦屠戮功臣的軌跡來看,那些被劉邦殺死的功臣都是異姓諸侯王如英布或者試圖脫離中央依靠諸侯王的列侯,對於當年和自己一起從沛縣出來打天下的功臣他並沒有加害甚至於給他們高官厚祿惠及子孫。從這點看張良似乎不是劉邦的打擊對象,並且他早年就跟隨劉邦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不世之功,倘若他能夠出來為官的話必然能夠和陳平王陵等謀士一樣位列三公,並不需要逃避。

然而翻開張良的人生軌跡的話,你會赫然發現原來劉邦和張良並不是一路人,而且張良還曾三次拋棄了劉邦投奔韓國。張良和劉邦的合作只是各取所需而不是張良幫助劉邦奪取天下。張良是戰國時期韓國的貴族,他的先人五世相韓,對於韓國有著很深的感情,秦始皇滅亡韓國後,張良散盡家財謀報國仇,在博浪沙他收買刺客準備刺殺秦始皇,最終命中秦始皇的副車,功敗垂成不得不流亡天下。在這裡我們看到年輕的張良為了報韓國之仇甚至不惜學習荊軻刺殺秦始皇,可見他對韓國感情之深。

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張良依然在積極活動準備恢復韓國。於是他帶著自己的家人準備前往留縣投奔楚王景駒,適逢景駒敗死,於是他便改投劉邦。從這點看張良投奔劉邦並不是因為看中劉邦的才華,而僅僅是和劉邦合兵一處相互取暖,免得被秦朝消滅罷了。

投奔劉邦後的張良做的第一件事也不是怎樣幫劉邦擴充地盤奪取天下,而是通過劉邦認識項梁。並且說動項梁立韓公子成為韓王,自己則是撇下劉邦去輔佐韓王。從這點看此時的張良心目中要輔佐的並不是劉邦,而是韓王。

然而這個韓王成並不是一個可以做大事的人只是一個韓國的貴公子,並沒有什麼遠見。張良和他一起領兵收復韓國舊地,攻取數城後便遇到秦軍的反擊,所得的城池又被秦朝給奪走。面對這樣的窘境,張良讓韓王守住都城陽翟,自己則領兵同兵力比較強悍的劉邦一起攻城拔寨,最終和劉邦一起攻下咸陽。從這一點看劉邦和張良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在張良的眼中劉邦是自己的合作對象而不是上司,在他心目中他真正的祖國是韓國,主人就是韓王,至於從劉邦攻取咸陽那也是因為韓國政權受到秦朝的嚴重威脅的情況下為求自保才做出的戰略決定。

劉邦攻下秦朝都城咸陽後,儘管張良幫助劉邦從項羽的鴻門宴中逃跑。但是當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時,韓國又再次被項羽復了國,韓成被封為韓王,劉邦被封為漢王的時候。此時的張良又一次拋棄了漢王劉邦跟隨在陽翟的韓王成。從這點看盡管和劉邦一起滅了秦朝,從項羽的鴻門宴中逃脫,但張良還是選擇了韓國和韓王成。

在項羽分封諸侯之後,張良不僅放棄了劉邦投奔了韓王成,臨走時還坑了一下劉邦,他知道劉邦的兄弟都是沛縣人,都不願意在漢中巴蜀生活,於是張良便給劉邦出了一個餿主意,那就是將棧道燒掉。燒掉棧道明是為了向多疑的項羽表明自己無東顧之意,可也為後來漢軍奪取關中製造了困難,若非後來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恐怕漢王劉邦將會永遠被困在漢中。

正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時候,項羽控制的韓地,並將韓王成囚禁在自己的大本營彭城,而此時的張良並沒有和劉邦在一起,而是死心塌地地跟著韓王成。一直到不久之後項羽以韓王成勾結劉邦為由將韓王成殺死後。項羽的這一舉動最終讓張良的復韓夢想破滅,同年冬天張良躲過項羽的監視再一次灰溜溜地逃到自己的老搭檔劉邦身邊,與此同時後來韓王信也投奔的劉邦跟劉邦集團一起對付項羽。明朝學者李贄曾經說過:項羽此舉為漢驅一好軍師,可見張良投漢其實也非為劉邦而是項羽所迫,和他刺殺秦始皇一樣對付項羽是為韓國報仇非要成就劉邦的帝業。

因而在擊敗項羽之後,劉邦被各路諸侯的擁戴為皇帝,而韓國也被劉邦復了國,他的使命也完成了。只是精明強幹的韓王信成為了韓王,而劉邦也準備給張良以封賞卻被張良拒絕了。無比睿智的張良認識到打敗項羽之後,劉邦的下一個目標將會是異姓諸侯王,而自己又是韓國貴族之後,又多次參與復國行動,一旦劉邦與諸侯王發生衝突的話自己該如何選擇呢?是選擇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劉邦還是選擇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韓國呢?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選擇了退隱,退隱其實是他唯一的選擇。倘若他接受劉邦的封賞成為漢官的話,一旦劉邦對韓王信下手,張良可能被懷疑為內應,其下場可能就和淮陰侯韓信一樣。而如果接受韓王信的話,那就直接和劉邦處於對立面,韓王信精明強幹,又有張良為輔佐無疑威脅到中央的統治地位,其結果必然是加快韓王信和韓國的覆滅。在這兩邊都不討好的情況下,張良選擇退隱,而且他的封地也非常講究,他選擇和劉邦初次見面的留縣作為封地是為留侯以表達自己對劉邦的感情。也正是他的這個安排最終讓這個必死之局迎刃而解。











謀士都是智者。深知飛鳥盡,弓箭藏的道理。君主一般可共患難,但不能共富貴。

前有范蠡勸文種不聽,後被迫自殺。後有韓信不聽萠越之言被殺。還是學學范蠡功成身退,歸隱山林為妙。


談昆明


張良歸隱有兩方面的原因,這其中就突顯出了張良的智慧,他不光有勇還有謀。

第一個原因是:報了世仇也報了劉邦的知遇之恩。

張良於秦國有著血海深仇,他的祖父、父親等先輩曾於韓國首都陽翟任過五代韓王之相,在秦國滅亡韓國以後,張氏一族只剩張良一人,為報國恨家仇,張良隱匿苦學《太公兵法》,這本《太公兵法》乃是一部糅合了諸子百家的部分思想,專論戰略的兵書。

公元前209年,陳勝首舉義旗,此時,張良已苦修兵法十年,他聚集百人前去投靠楚王景駒,行至留地(今江蘇沛縣東南處)與劉邦相遇,兩人一見如故,於是甘願跟隨劉邦,後來,項羽、劉邦等起義軍合作之下滅了秦王朝,劉邦最後入住咸陽,因此張良對劉邦感激異常,再加上劉邦對張良不薄,於是便留在劉邦陣營當中為他出謀劃策,完成統一大業。

第二個原因是:張良看透了劉邦,便功成身退。

劉邦建立西漢後,開始不斷打擊功臣,張良自然懂得“卸磨殺馿”的道理,特別是當他看到韓信等有功之臣接連被殺以後,其行事便更加小心,便經常稱病、藉口練習氣功等不問政事,漸漸淡出了西漢初期的中心權利圈。後來,他直接告老還鄉。

可以說,張良是漢初三傑中對西漢貢獻最大的功臣,但他對權勢的愛戀並沒有蕭何和韓信那麼重,再加上世仇已報,知遇之恩已還,所以便功成身退了,也善終了。



艾瑞克說


張良是個明白人,政治明白,人性明白,寡慾者自無憂,順天時,知天命,不去做強求的事,歸隱無須山林,大隱於市,小隱於朝,子房先生算是自古名臣中能夠做到功成身退的第一人了!


張德慶13775656001


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在輔佐劉邦滅秦、滅項羽後,擔心自己功高震主,深藏功與名,退隱求仙,得以善終。

張良素多病,曰:“家世相韓,為韓報仇強秦。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我們翻閱史書,可以知道張良功成退隱,主要是下面三個原因:

一、滅秦仇已報

張良出身於韓國貴族世家,祖父連任三朝宰相。父親繼任韓國兩朝的宰相。到了張良這一代,韓國越來越衰弱,終於被秦國滅亡。張良全家都失去了高官顯爵,張良對秦國不僅有國仇,還有家恨。他散盡家財,招募刺客,在博浪沙用大鐵錘集中秦始皇副車,行刺失敗,亡命天涯。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反秦,各地反秦武裝群起響應。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反秦起義。後因自感身單勢孤,只好率眾投奔景駒,在路上遇到了劉邦的部隊。張良和劉邦相談甚歡,劉邦對張良的計謀言聽計從,心領神會,張良覺得自己遇到了明主,就決定留下來輔佐劉邦成就滅秦大業。

劉邦張良密切合作,帶兵西征伐秦,一路連戰連捷,率先進入咸陽,秦王子嬰無奈投降,秦國滅亡。

張良滅掉了秦國,國仇家恨都報了。張良人生最大的目標實現了。

二、功高怕震主

張良輔佐劉邦,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出了很多奇謀妙策,不僅在滅秦過程中起到巨大作用,還在後面的楚漢相爭中立下奇功。

漢朝建立,劉邦登基做了皇帝后,大封功臣。

因為張良功勞大,漢高祖劉邦令張良自己選三萬戶做食邑。張良牢記,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古訓,堅決辭謝了三萬戶的封賞。只請求把留地封給自己,劉邦同意了,從此張良被稱作留侯。

張良覺得自己大仇得報,以平民之身,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奮鬥目標也已達到,平生了無遺憾。

張良深知功成身退的道理,又目睹韓信、英布、彭越等異姓王的下場,決定遠離權力中心,從此退隱,以免功高震主,不得善終。

三、多病求長生

張良的身體一直比較弱,所以他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隱居修仙,祈求長生。張良在退隱之後,離開都城,尋找師父黃石公,從此離開了朝廷。

綜上所述,張良輔佐劉邦建立了帝業之後,因為大仇已報,個人奮鬥目標(萬戶侯)已經實現,多病求長生,功高防震主,毅然而然放棄了榮華富貴,退隱江湖,得以善終。


陳健4396


漢朝建立之初,張良,韓信,蕭何,漢初三傑。韓信和蕭何的結果是什麼。張良最終歸隱


Cat無名之輩


1身體原因

張良本身身體不好。

2避免被嫉妒

張良作為謀士,嚴格說是沒有一般意義上的軍功的。但漢初功臣中劉邦給他的封賞是最大的,這肯定會被其他軍隊功臣所嫉妒,還是隱退為妙。

3避免被排擠

對於劉邦團隊而言,張良是外人,他一開始是作為韓王的下屬被派到劉邦那裡公幹的,只是後來留下了,他不屬於劉邦團隊的老人。一般情況下共患難易共享樂難,天下太平了,如果張良還在權力中樞,很容易被沛縣集團排擠打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