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嫁他鄉的女兒,過年找不到歸屬感和存在感。誰也有同感?

春風福福


我也遠嫁,才三年時間就後悔的只想扇自己,可是有什麼辦法,為了孩子就得忍著,誰讓自己當初眼瞎。生活總得繼續下去才行!


Nancywf987


與你同在。

我在異地生活了十年,一個外地人的孤獨,沒有相同經歷的人是無法感受到的。

講一下我的經歷,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地區文化,加上口音的緣故,我們很難真真融入到當地的生活。當你一開口說話,人們會下意識的對你有所提防,而且當地人不知覺的會低看你一眼,這不是說當地人不好,這只是一個普遍的基本現象。

我們離開了我們生活的圈子,也脫離了父母經營半輩子的保護圈子,在外地你的生活圈大多會依附在你伴侶的生活圈,這樣你多多少少會覺得沒有存在感和安全感,這種滋味很難受。

人到中年很難結交上很知心的朋友,所以那種孤單真的很不好過。

也許你的情況和我不一樣,但是我還是想給你一點介意,有則採納,無則笑過。

首先,有獨立的經濟來源。不去依靠,這樣會讓你多點安全感。

在就,多想想父母,因為慢慢父母年紀大了,不能在身前照顧,那種感覺真不好。

也許那一天你會體驗到,父母思念孩子,孩子掛念父母的那種滋味。

多的不說了,只能說,我們的選擇後果我們來承擔,堅強一點,為了自己,為了父母放心。

祝你生活幸福快樂。




蒙奇懷舊


每逢佳節,遠嫁他鄉的女孩思念自己的家鄉,思念自己的父母及親朋好友!在異鄉找不到那種熟悉的味道。

正如我初來廣東的時候,也有過失落有過寂寞,尤其是過年時會特別強烈!我時常會想起家裡的年飯,那種家鄉的味道時常會縈繞在心頭。本是湖南人卻要操著半生不熟的廣東話與人交談,講不好還時常被人笑呢。所以我也沒有歸屬感和存在感,無論這裡有多好心總是嚮往著故鄉。



曰冉海天


我小姪女在廣東打工,今年回家過年,三十的下午吃完飯,貼完對聯,我嫂子叫我侄女找個旅館睡一晚上,因為侄女結過婚,離了,這一晚不要緊,就再也回不到家裡去了,疫情封城了,孩子在父母家,侄女在旅館,侄女初一早上跟我打電話,說的眼淚流,女兒就不是人嗎?那有的家庭獨生子女只有一個女兒,也要把她趕出去嗎?

我也不敢叫她來我家,不敢擔這個責任,我家裡還有那麼多人,有個什麼事,我也承擔不了,所以說,哥哥,嫂子的愚昧,造成姪女有家不能歸,和自已的孩子也天各一方,想想也很淒涼,一個人在外面流浪。

真沒想到,一個地方的傳統文化加上一個榆木腦袋,硬生生把一個回家團圓的心,碎成了二維碼。唉,唉…


平平淡淡9090441058016


有可能時間短不適應吧,我親戚也有個外地媳婦,她公婆對她也可以,每天她啥也不幹,婆婆做飯前先問她想吃什麼,而她早上九十點起床玩手機等吃飯,吃完鍋也很少涮,一天到晚就是玩手機,結婚幾年在外打工,回婆家過年一根菜也不給家買,錢也不給,


無言的微笑9


過年找不到歸屬感和存在感,莫說遠嫁他鄉的女孩子們,就是普通任何人也是一樣的。

1961年我在外鄉工作,平時和同亊們在一起,沒有什麼感不感,一樣的快樂。然而,每逢節假日心情就大不樣了,總感到寂寞無聊,希望這些假日很快過去。

這年寒假,我和一個同鄉沒有回家。過年這天有家屬的都在忙著做年宴。我和我那同鄉是單身漢,我們不知道做什麼,也沒有什麼可做,只悶著躺在床上看點書打發時間。

結果是一位老師邀我們去她家過的年,年宴上我們與她一家人也很熱鬧,心情喜悅。然而過後又是一翻感慨,總覺得一個人在外鄉謀生沒有絲毫的歸屬感。


開心就好17914


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落葉歸根,這是人之常情,月是故鄉明,多年前,我曾孤身在外幾年,社會上漂泊,有時候,遇一些煩心事,回念父母,會特別寂寞,想家的感覺,我們終是從襁褓中長大,承歡膝下,童年是最美好的回憶,那種血濃於水的情動,總會在最無助時念起。遠嫁他鄉,人生地不熟,環境,愛人,公婆關係,都要一點一點適應,總會有磨合的陣痛,那份生疏,沒辦法嬌縱,心是孤獨的,尤其吵了架,傷了心,他的父母又向著他講話時,自己彷彿就是一個局外人。那種淒涼,透心涼,思鄉之情,會更甚,總是想回頭,卻日暮蒼山遠……融入是一個過程,需要歲月一遍一遍洗禮,相濡以沫,相忘於江湖,好在現在通訊發達,可以視頻通話,可以航空寄身,以解相思之苦,但是,既然是一個新家,還是要多學著入鄉隨俗吧,有些選擇,選了一種生活,過往終要慢慢遠離,一棵樹苗,只有真正紮下了根,才能茁壯成長。





飛鴻一現


不止是遠嫁,就是在婆婆家都沒有歸屬感,感覺年是他們的,我基本上吃完飯就下桌,老公和父母聊的熱火朝天的,真後悔沒結婚前沒和父母好好珍惜年的滋味,現在我多希望過年可以回家和我的父母,可是成為了人家的媳婦後,這幾乎就是奢望,尤其你嫁給的是農村的更是想都別想回自己家過年。奉勸沒結婚的姑娘們,好好珍惜和父母一起的年吧!


石說心語


女孩子遠嫁他鄉,如果在過年時出現沒有歸屬感和存在感,那說明你們夫妻感情或者婆媳關係存在一定的問題。

為什麼有些女性在春節期間特別容易出現情緒上的失落,找不到心理上的歸屬呢,分析下來原因有

1.過年的特殊性

過年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是全家團圓的節日,幾千年的傳統形成了獨特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寄託,對年的期盼不僅是來源於春節的儀式感,更多的利用節日來完成家庭親情關係上的交流,彌補由於平日工作、學習等因素造成的情感上的疏離。



封建理教要求女子遵從“三從四德”,“出嫁從夫”把出嫁的女兒比做潑出去的水,婚後妻子的名字前都要冠上丈夫的姓氏,與孃家本家關係受到很大的約束,特別是明清時除了固定節日能回孃家探望,其他時間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儘管解放後新中國廢止了很多封建習俗,但是有一些潛在的規則還是傳承下來。比如我們老家這裡女兒出嫁後就不能會孃家過年。婚前她們是父母身邊最疼愛的女兒,言談舉止都不需要顧忌太多,婚後面對新的家庭,在於丈夫的家人親戚朋友相處過程中,難免會有被束縛放不開的感覺。



特別是在春節這樣闔家團聚的節日裡,心理上的失落感會格外重,如果夫妻或是婆媳關係不太好的情形下尤其會讓女性感覺到在家庭裡的存在感孱弱,不被家人重視,甚至產生遊離在家庭之外的感覺。

2.家庭矛盾的放大效應

我們常用“琴瑟和鳴”來形容夫妻間感情和睦、心意相通。

和諧的夫妻感情能幫助女性比較快的融入到新的家庭環境裡,不論從心理還是現實裡對丈夫家人的接受度都會有很大的促進。

家庭不單指夫妻組成的小家,還包括了公婆、兄弟姐妹等家族群體關係,人員的複雜性決定了家庭關係的相處難度,“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形象的道出了與人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矛盾出現。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婆媳關係”。這兩個彷彿天生對立的個體給我們演繹了太多相愛相殺的故事。



若是平時的矛盾沒有得到及時解決,累計下來在春節這類節日裡就會被無意識的放大,周邊環境的刺激會加重女性心頭的怨念,從而產生對婚姻的不滿,加重對家庭歸屬的陌生感。

如果在節日已經產生了存在感缺失的現象,作為女性應該怎樣做才能擺脫這種情緒上的負能量,做回樂觀的自己?

  • 溝通

家庭裡面大多數的矛盾都是由於溝通不暢造成的,不要避諱問題的存在,積極的與家人就問題原因展開交流,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法。

夫妻之間也好,婆媳之間也罷,由於對某些事情的認知不同而產生隔閡,在對話交流時要注意方法技巧,針對溝通對象的性格特點,採取不一樣的對話模式,不能直愣愣的一板斧。

就比如跟性格直爽的人交談,那就坦誠直接的對話,不要拐彎抹角。跟敏感多疑的人聊天,那就必須注意說話的分寸,不要因為不經意的言行引起他人的誤解。

  • 調整自己的情緒
其實很多問題的產生,多是由於自己不善於調整內心的負面情緒,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來看待家庭事務,眼裡看什麼都是錯的,聽到的關心也會理解成別有用心。

換個角度想一下,改變不了別人就去改變自己,心胸寬廣一些,眼光長遠一些,現在你所認為的不可原諒,過後也許就是雲淡風輕。

二胎政策放開之前,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下的獨生子女家庭日趨增多,獨生女婚後造成的父母空巢現象越來越明顯,父母情感需求也需要得到關注。



當今社會,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家庭選擇輪流在孃家和婆家過年,有的則把雙方老人聚在一起共同慶祝,也不失是兩全的選擇。


相見歡顏


逢年過節是人之常情,對於一個正常人完全可以理解。說明一點,故土戀、親人戀很濃。無論別人怎麼去評論,我認為題主的問題應該是個好話題。

通過這個話題,警示人們,無論千山萬水走到一起來,做為接受方應多多給預方便與理解,決不可以以霸道的行為去壓制。不然不會有這樣問題出現在我們的欄目面前。

本人支持你。希望自己要千方百計的把心態擺放平,免得負擔加重。方法選擇對了就迎刃而解啦。每逢佳節倍思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都是同理,無可非議。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