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有哪些出名的大將軍和大元帥?

秦瀟銘


木華黎

木華黎(Muqali,1170年—1223年 ),札剌兒氏,又作木合裡、摩和賚、穆呼哩 等,大蒙古國成吉思汗鐵木真手下驍將、開國功臣,孔溫窟窪第五子。木華黎早年被父親送給鐵木真做“梯己奴隸”。

他以沉毅多智、雄勇善戰著稱,與博爾術最受器重,被鐵木真譽為“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四十年間追隨鐵木真,無役不從,輔佐鐵木真統一蒙古諸部,戰功卓著,與博爾術、博爾忽、赤老溫並稱“四傑”。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封為左翼萬戶長,為徵金大元帥、太師、國王,賜九斿白纛,代成吉思汗施行恩威。經過六年征戰,先後征服了金朝大部分國土。

成吉思汗十八年(1223年),木華黎於鳳翔之戰結束後的班師途中病逝於聞喜縣,時年五十四。至治元年(1321年),追贈開國輔世佐命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王,諡號“忠武”。

朮赤臺,兀魯特氏。蒙古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戰功卓著。蒙古建國後,成吉思汗將其封為千戶,令其世代統領兀魯兀之四千人,又將嬪妃亦巴合賜給朮赤臺作為妻妾侍奉起居。亦巴合即札合敢不之女,拖雷正妻唆魯禾帖尼之姊,札合敢不原將二女皆獻於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納亦巴合,而將唆魯禾帖尼指婚於拖雷。正史中記載,成吉思汗賜予朮赤臺者實為亦巴合,而非影視劇中所說古兒別速。

哲別(?-約1224年),原名只兒豁阿歹,蒙古別速部人,蒙古帝國名將。最初臣服泰赤烏部,後投降成吉思汗,賜名哲別(蒙古語,箭之意,又譯者別,姓哲名別,哲姓的起源)。哲別驍勇善戰,由十戶長屢升至千戶長。1211年,隨成吉思汗南下攻金,破烏沙堡、烏月營,拔德興府,入居庸關,直抵中都(今北京)。1218年,率二萬人滅西遼,執斬屈出律。1219年,隨成吉思汗西征。1223年,在迦勒迦河之戰中擊潰斡羅思與欽察聯軍,班師回國途中病逝。

向日葵說;元朝的大將元帥帶兵打仗個個兇猛無敵,對於成吉思汗忠心耿耿,因為看過射鵰英雄傳裡的緣故,對於哲別師傅情有獨鍾,這也是向日葵比較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


向日葵愛歷史


元朝建立於1271年,1368年結束,所以1271年前去世的就不算了。

以下列舉幾位:


伯顏(1236年-1295年)

元朝初年名臣。至元初年入朝,拜中書左丞相,後升任同知樞密院事。至元十一年統兵伐南宋,至元十三年陷臨安,俘宋恭帝、謝太后等北還。南宋滅亡後,出鎮和林,屢次討平諸王叛亂。忽必烈駕崩後,受顧命擁戴元成宗即位,拜太傅、錄軍國重事。至元三十一年十二月,伯顏病逝,年五十九。累贈宣忠佐命開濟翊戴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淮王,諡號“忠武”。

(伯顏)


范文虎(?-1302年)

南宋降元將領,元朝至元十二年降元,擔任兩浙大都督、中書右丞等職。隨伯顏攻入南宋國都臨安,升任行省參知政事,後又官至左丞。十八年以日本行省右丞領兵十萬隨忽必烈第二次徵日本,史稱“弘安之役”。此役,范文虎臨陣脫逃,後被革職查辦。



董文炳(1218-1278)

至元九年,董文炳遷樞密院判官。十年,拜參知政事。這年,元軍大舉伐宋,他在正陽擋住宋將夏貴的猛攻。十一年,他與伯顏在安慶會師,迫使宋守將范文虎歸降,又隨大軍順江而下,攻克當塗、採石。十二年三月打下建康,在鎮江戰役中,他又大敗張世傑、孫虎臣的水軍,獲戰船七百艘,宋軍力從此一蹶不振。七月,董文炳為中書左丞。至元十五年夏,加任僉書樞密院事。不久他病篤而卒。後贈平章政事,諡忠獻。


張弘範(1238-1280年)

蒙元初期的將領。曾參加過襄樊之戰,後跟隨元帥伯顏攻南宋,是滅宋之戰的主要指揮者,曾擊敗南宋英雄文天祥與張世傑,官居江東道宣慰使。至元十七年正月十日,病死,時年四十三歲。元仁宗延祐五年,加贈“保大功臣”,加封淮陽王,予諡獻武。

(張弘範)

郭侃(1217年-1277年)

蒙古帝國將領。其祖父郭寶玉,父親郭德海,皆成吉思汗手下大將。公元1252年跟隨旭烈兀遠征西亞,獨自在西亞屢破伊斯蘭軍隊百二十餘城、破十字軍百八十餘城,討伐了諸多國家,其足跡越過喀什米爾,為其征服之地的人們所畏懼,乃至對手驚呼"東天將軍,神人也"。因彈壓江南之功而被任命為海寧知州,於在職一年餘之後去世。


擴廓帖木兒(?—1375年)。漢名王保保

元朝末年將領。元末農民起義時,王保保組織地主武裝,鎮壓紅巾軍。至正二十二年捲入元廷黨爭及軍閥混戰,曾被封為河南王、中書左丞相。至正二十八年明朝攻佔大都,王保保自山西退至甘肅,在沈兒峪被明軍擊敗後於至正三十年北奔和林,輔佐北元昭宗,力圖光復大元江山,在宣光二年大破明軍於漠北,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天下奇男子”。後卒於哈剌那海之衙庭。

(王保保)

脫脫(1314年-1356年),

元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元統二年,脫脫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至元六年,為中書右丞相。至正九年,復出為中書左丞相。至正十年,改任中書右丞相,並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被讚譽為“賢相”。至正十一年,鎮壓抗元紅巾軍。至正十五年,脫脫被革職流放雲南,中書平章政事哈麻矯詔,令其自盡,年四十二。至正二十二年昭雪復官。


靈魂有趣


戰將如雲,大能者,我看蒙漢豪傑不出以下這幾位。

木華黎

從奴隸到太師,成吉思汗將半壁江山交付他打理

他曾經只是個奴隸,卻因自己的才智得到了成吉思汗的賞識,成為成吉思汗最為信任的軍事統帥。

木華黎,蒙古國磊將、開國功臣,被鐵木真譽為“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

以沉毅多智、雄勇善戰著稱,三十年間追隨鐵木真,無役不從。

輔佐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戰功卓著,被稱譽為“掇裡班-曲律”,即漢語的蒙古四傑(另有博爾術、博爾忽、赤老溫)之一。

成吉思汗元年,與博爾術一起被成吉思汗分別命為左、右萬戶。世任怯薛(護衛軍)之長,為十大功臣之一。

後來木華黎被成吉思汗封為太師國王,全權指揮攻金。

成吉思汗在木華黎死後親自帶兵攻打風翔時感慨地說:“要是木華黎還在,我還用得著跑這來!”,充滿了痛失愛將的惋惜。


哲別

威震蒙古草原,痛擊金國,橫掃"花喇子模",西遼、欽察草原的征服者,成吉思汗的"神箭"。

哲別,蒙古帝國名將。

最初臣服泰赤烏部,後投降成吉思汗,賜名哲別(蒙古語,箭之意,又譯者別,姓哲名別,哲姓的起源)。

未降之前,在敵對戰鬥中,哲別曾射傷了鐵木真的白嘴黃馬。

鐵木真拼死獲勝後問射傷自己愛馬的人是誰,哲別一口承認,並且表示:"倘若饒我,賜我一命,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還有後話,看吧。

鐵木真認為他很坦誠,可以交朋友,將他改名為哲別,要他"就象我跟前的'哲別'似的保護我"。

從此,哲別成為鐵木真麾下的一員大將。

哲別與忽必來、者勒蔑、速不臺以"朵兒邊·那孩思"(四狗)聞名,被形容為具有"銅的額顱、鑿子似的嘴、鐵的心、錐子似的舌",是成吉思汗賬下最為兇猛戰將。

哲別曾將得勝之後擄獲的一千匹白嘴黃馬獻給成吉思汗,實現了他的一個諾言,因為他當年投奔鐵木真,承認射傷白嘴黃馬一事時還說過:"對我開恩,我將帶來很多這樣的馬。"

成吉思汗評價哲別:這四個人如猛狗一般,凡教去處,將堅石撞碎、崖子衝破、深水橫斷、所以廝殺時教其作先鋒


速不臺

野戰之王、橫掃亞歐

速不臺,比成吉思汗小14歲,與著名的神箭哲別齊名,同為成吉思汗的四獒之一,以衝鋒陷陣著稱。

他驍勇善戰,足智多謀,屢立奇功,因此速不臺很受成吉思汗的器重,把自己的女兒禿滅幹公主嫁給了速不臺,這樣速不臺就成為成吉思汗的女婿,自然也可以算是半個兒子了。

速不臺的事蹟主要體現在蒙古國建立以後。

速不臺曾與者別率兩萬輕騎,追擊花刺子模國王摩珂穆,從費爾干納,橫穿河中地區,一直追到裡海,摩珂穆死在裡海島上。

隨後揮軍向北,先後擊敗亞美尼亞,格魯吉亞與阿塞拜疆諸國軍隊,從設裡汪越過高加索,擊敗欽察草原突厥部落聯盟與諸北高加索國聯軍,進入俄羅斯平原,擊敗八萬俄羅斯諸公國聯軍。

兩萬輕騎在半年內共走過四千公里,一路攻擊前進,擊潰九個國家與聯盟軍隊。堪稱凌厲。

速不臺是野戰之王,善於運動戰與大迂迴與分進合擊。其迂迴的戰場往往要經過幾個國家。

他是軍隊中第一次使用大規模的間諜部隊與組織,其對於中東戰場與歐洲戰場的熟悉令該地區的將領驚異。他手下敗將中包括當時的許多歐洲與亞洲的名將。

速不臺敵人完顏合達評價他:“人臣亦各為其主,卿勇蓋諸將,天生英豪,其偶然邪。吾見卿,甘心瞑目矣。”

王惲:“公深沉有謀略,善於用兵,勇敢無前,臨大事有斷。”


察罕

身死元亡。

留待十年復疆土,自當全力補元闋。

全名:漢姓李,字廷瑞,因此又稱李察罕。

察罕,有元一代著名的軍事將領,以平定天下、匡復社稷為己任,力挽元政權於傾覆,統一了四分五裂的北中國。

別人家孩子眼中名將擴廓帖木兒(王保保)的養父。


紐璘

紐璘, 又作紐鄰,珊竹帶(蒙古尼魯溫部一支)人,元朝重要將領。追封蜀國公,諡忠武。可見牛逼,生平戰績不宜述說。

自行拓展吧。


史天澤

“出入將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無怨,人以(其)比於郭子儀、曹彬”。

史天澤,元朝名將。

出將為相,為蒙古帝國的統一戰爭立下汗馬功勞。

他一生謹慎,多謀善斷,料敵用兵,主張攻心為上,力戒殺掠。

生前備受元朝統治者信任和看重,死後也享受無邊榮譽,追封鎮陽王,諡號“忠武”,追贈太尉,累贈太師。

忽必烈言:“卿自朕祖宗以來,躬擐甲冑,跋履山川,宣力多矣。又卿首事南伐,異日功成,皆卿力也”。

 王惲毫不吝嗇的讚揚他:“公忠亮有大節,出入將相近五十年,其元勳碩德,柱石四朝,師表百辟,殆古社稷臣,而氣貌循然,若無所為者。及臨大事,論大政,夷大難,毅然以天下之重自任。要以竭忠徇國,尊主庇民為心,一以至誠將之。其視富貴權勢,斂然畏避,若將有浼於己者。其善始令終,世儗之郭汾陽。而器量涵弘,識慮明哲,又根於天性然”。


張柔

“少慷慨,尚氣節,善騎射,以豪俠稱”。

金末,他說服父親,拿出家產,招兵買馬,豎起“定

興義軍”的旗子,很快發展為一支不可輕視的武裝。

金朝政府遂任他為定興縣令、昭毅大將軍等職。不久,金朝又授他為驃騎大將軍、中都留守兼大興府尹、河北經略使、行元帥事。要他率軍抵禦蒙古軍南下。

金宣宗興定二年(公元年),張柔戰敗被俘,遂降蒙古。

蒙古軍元帥受太祖成吉思汗之命,讓張柔以原職統領本部人馬,便宜行事。張柔遵命,隨即率軍攻下雄、易、安、保諸州,屢敗金兵。

接著又大敗割據真定的金軍武仙部,佔領真定以東餘城。因其驍勇無敵,授以“拔都魯”(蒙語“勇士”之意)稱號。

後來奉命入覲元太宗窩闊臺汗,因戰功顯赫,被任命為萬戶,集軍、民、行政、財務大權於一身,稱霸一方,與嚴實、史天澤成了當時最有實力、最有遠見的世侯。


覌海聽濤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牛的一個王朝,版圖最大,打到紅海去了,說起來蒙古人的好戰因子還是太強悍了。既然這麼牛的朝代,那想必將軍那一定很牛了,今天幻中詩就和大家聊一聊元代的名將。

木華黎(Muqali,1170年—1223年 ),札剌兒氏,又作木合裡、摩和賚、穆呼哩 等,大蒙古國成吉思汗鐵木真手下驍將、開國功臣,孔溫窟窪第五子。木華黎早年被父親送給鐵木真做“梯己奴隸”。

他以沉毅多智、雄勇善戰著稱,與博爾術最受器重,被鐵木真譽為“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四十年間追隨鐵木真,無役不從,輔佐鐵木真統一蒙古諸部,戰功卓著,與博爾術、博爾忽、赤老溫並稱“四傑”。

孛兒只斤·拔都(1209年—1256年),蒙古族。蒙古及世界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成吉思汗之孫、朮赤之嫡次子。

1227年繼父汗位,襲封地。1235年,奉大汗窩闊臺之命,率大將速不臺及宗王拜答兒、合丹、貴由、蒙哥等西征。次年,先遣速不臺率騎兵突然襲佔不裡阿耳。1237年春,令蒙哥擊滅欽察,掃除進攻俄羅斯的障礙。同年冬,乘江河封凍之際大舉進攻俄羅斯。之後,回軍伏爾加河下游,休軍屯牧。1240年冬,率軍克乞瓦(基輔),並毀其城。次年春,拔都兵分兩路,先全殲孛烈兒(波蘭)、捏迷思聯軍,又陷馬札兒(匈牙利)都城馬茶(布達佩斯)。[1]

拔都西征七載,先後攻掠斡羅思、孛烈兒、馬札兒等國的大片領土。1243年,建立欽察汗國(金帳汗國),其疆域東起額爾齊斯河流域,南至裡海,西到斡羅思,北迄伏爾加河上游,定都薩萊。1251年,拔都擁立蒙哥為蒙古大汗。

哲別(?-約1224年),原名只兒豁阿歹,蒙古別速部人,蒙古帝國名將。最初臣服泰赤烏部,後投降成吉思汗,賜名哲別(蒙古語,箭之意,又譯者別,姓哲名別,哲姓的起源)。哲別驍勇善戰,由十戶長屢升至千戶長。1211年,隨成吉思汗南下攻金,破烏沙堡、烏月營,拔德興府,入居庸關,直抵中都(今北京)。1218年,率二萬人滅西遼,執斬屈出律。1219年,隨成吉思汗西征。1223年,在迦勒迦河之戰中擊潰斡羅思與欽察聯。

朮赤臺,兀魯特氏。蒙古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戰功卓著。蒙古建國後,成吉思汗將其封為千戶,令其世代統領兀魯兀之四千人,又將嬪妃亦巴合賜給朮赤臺作為妻妾侍奉起居。亦巴合即札合敢不之女,拖雷正妻唆魯禾帖尼之姊,札合敢不原將二女皆獻於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納亦巴合,而將唆魯禾帖尼指婚於拖雷。正史中記載,成吉思汗賜予朮赤臺者實為亦巴合,而非影視劇中所說古兒別速。

兀良合臺(Uriyangqatai;1201—1272年)。蒙古帝國名將。開國功臣速不臺長子,蒙古兀良哈部人。早年曾充當成吉思汗的怯薛軍。因是功臣世家,受命護育皇孫蒙哥,後成為蒙哥的一怯薛長,掌管蒙哥宿衛。

6.汪德臣

汪德臣(1222—1259),鞏昌鹽川(今甘肅漳縣)人,賜名田哥,字舜輔,蒙古族汪古部,汪世顯次子。蒙古滅大理主要指揮官。

少時入侍闊端太子。1243年,汪世顯卒,襲為鞏昌等二十餘州便宜都總帥,領兵入蜀。1248年,從徵西羌。1251年,率部援漢中,再次入蜀,大敗宋軍。1258年,從蒙哥攻南宋,轉戰成都等地。次年,以先鋒領兵攻合州釣魚城,為宋將王堅所阻,單騎至城下說降,宋兵擊飛石,受傷病死軍中。

王保保(?-1375年),胡名擴廓帖木兒(Köke Temür)。穎州沈丘(縣治在今安徽臨泉古城子)人。元朝末年將領。父親是元翰林學士、太尉賽因赤答忽,後為舅舅察罕帖木兒收為養子。元末兵起後,從察罕帖木兒組織地主武裝,鎮壓紅巾軍。王保保在元末明初可謂威名顯赫,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心目中甚至超過了開國第二名將常遇春,在至正27年四月,朱元璋對身邊的人說,元朝已經快完蛋了,我對王保保屢次招降,如果他投降我不失王侯之位,可以做一代明臣。

赤老溫,蒙古“四駿”之一。父親為鎖兒罕失剌,兄弟沉白,妹妹為合答安皇后。在少年成吉思汗被泰亦赤兀族追擊之際掩護其脫險,獲得信任。子孫為元朝四大名族之一極盡權勢。

博爾忽,蒙古名將、成吉思汗“四駿”開國元勳之一。在戰場所拾,由成吉思汗之母撫養。從戰場上救出瀕死的窩闊臺而建功。死於與多馬得族之戰中。

哲勒篾,哲理,兀良哈氏,蒙元帝國名將,與哲別、速布臺、忽必來並稱為成吉思汗麾下“四犬”。哲勒篾自幼便服侍鐵木真,曾經多次營救其於危難之中,深受信任,被稱為“有福的伴當”,鐵木真稱汗後,封哲勒篾為千戶長,十大功臣之一,擁有九次犯罪不罰的特權。


幻中詩


一、哲別初臣服蒙古泰赤烏部,後投降成吉思汗。賜名哲別(蒙古語,箭之意)。哲別驍勇善戰,由十戶長屢升至千戶長。太祖六年(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將兵南下攻金。金築烏沙堡拒之。成吉思汗命哲別攻之,破烏沙堡、烏月營。蒙古軍拔德興府,金居庸關守將遁去。哲別率兵入關,抵金中都(今北京)。十三年(公元1218年)奉成吉思汗命,率2萬人討伐屈出律,執斬之,滅西遼。十四年(公元1219年),隨成吉思汗西征。1223年,於阿里吉河(今烏克蘭日丹諾夫市北)戰役中擊潰斡羅思諸國王公與欽察汗的聯軍,進掠斡羅思南境,又轉攻也的裡河(今伏爾加河的突厥名,又譯亦的勒)上的不裡阿耳國,然後東返蒙古。病死在歸途。他被稱為成吉思汗的神箭 二、伯顏

元朝軍事家,蒙古巴鄰氏,蒙古帝國開國功臣。他的曾祖父失兒古額禿原臣屬泰亦赤兀部首領,後臣屬成吉思汗。他的祖父阿拉黑、祖叔父納牙阿都是成吉思汗的開國元勳,分別擔任千戶長、中央萬戶長。他的父親曉古臺和他本人臣屬成吉思汗幼子託雷家族。

生長於伊兒汗國。以深略善斷著稱,信奉也裡可溫教(基督教)。1253年,跟隨旭烈兀(託雷子)西征。1265年,受伊兒汗旭烈兀命出使大汗廷奏事,深得忽必烈賞識,留作侍臣,與謀國事。至元二年(1265),任中書左丞相,後遷中書右丞。七年(1270),改任同知樞密院事。1273年,忽必烈汗任命他為伐宋軍最高統帥。十一年(1274),復任左丞相,總兵分三路攻宋,與阿術統中路,取鄂州、漢陽等地,沿長江東下,次年取黃州、蘄州、江州、安慶、池州等地,大敗宋宰相賈似道軍於丁家洲,收降太平州、滁州,下建康(今南京),尋進中書右丞相。十一月,分兵三路進軍臨安(今杭州市),與右丞相-阿塔海取中道,節制諸軍並進。十三年(1276),陷臨安,俘宋帝、謝太后等北還,取宋地三十七府、一百二十八州、七百餘縣。十四年,以宗王昔裡吉等叛執北平王那木罕,自阿力麻裡東犯和林,奉命率師北上,大敗叛軍於斡耳寒河(今鄂爾渾河)。十八年(1281),從皇太子真金撫軍漠北,益藤州四千丸百餘戶為食邑。二十二年(1285),代宗王阿只吉總軍西北。二十四年(1287),從元世祖討平叛王乃顏之亂。二十六年(1289),任知樞密院事,分院和林。二十九年(1292),招降叛王明理鐵木兒,屢敗海都叛軍。因遭朝臣讒陷,被罷職,居大同。三十一年(1294),世祖卒,受顧命擁戴鐵穆耳即位,復任知樞密院事。同年十二月(1295年初)病卒。大德八年(1304),追封淮安王。至正四年(1344),追封淮王。有《丞相淮安忠武王碑》以志其功。


軍研大灰狼


哲別,木華黎都是成吉思汗蒙古的大將按劃分不屬於元朝。元朝比較有名的,看過朱元璋的都知道有個脫脫。鎮壓紅巾軍。

脫脫(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脫脫帖木兒,蔑裡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


dadagou


只談漢將,大家都說蒙古人

1、 “淮陽王”——張弘範(1238~1280年)

字仲疇,易州定興人,蒙元初期的將領,名將汝陽王張柔之第九子,曾參加過襄樊之戰,後跟隨元帥伯顏侵攻南宋,是忽必烈滅宋之戰的主要指揮者,曾擊敗南宋英雄文天祥與張世傑,官居江東道宣慰使,深受元朝皇帝的器重。

至元十七年正月十日,病死,時年四十三歲。元世祖贈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予諡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加贈推忠效節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公,改諡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加贈“保大功臣”,加封淮陽王,予諡獻武。

2、 “常敗將軍”——范文虎(?~1302年)

南宋降元將領,祖籍山東,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以城降元,擔任兩浙大都督、中書右丞等職,招降或攻戰沿江州軍,隨伯顏入南宋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遷行省參知政事,十五年進左丞。十八年以日本行省右丞領兵十萬隨忽必烈第二次徵日本,史稱“弘安之役”。

八月一日至日本一岐、平戶等島,遇颱風,臨陣脫逃,竟將十餘萬遠征軍將士遺棄在海島上,報稱敗狀,並歸咎厲德彪、王國佐等。忽必烈透過3位倖存者得知真相,范文虎被革職查辦。二十四年,忽必烈親征乃顏,范文虎鎮平灤(今河北盧龍)為策應。二十九年奉命與段貞監浚通惠河。

范文虎雖然在戰場上每戰必敗,但在官場上卻是當之無愧的常勝將軍!

3、 “名門之後”——董文炳(1218~1278)

字彥明,董俊長子,16歲喪父,自幼聰慧,善於記泳,伊若成人。至元三年(1266),董文炳代史氏兩萬戶為鄧州光化行軍萬戶、河南等路統軍副使,奏準始頒將校俸錢。七年,改任山東路統軍副使。九年,遷樞密院判官,行院事於淮西,築正陽兩城(今安徽潁上東南、霍丘東北),夾淮相望,作搗宋腹心之勢。十年,拜參知政事。這年,元軍大舉伐宋,他先在正陽擋住宋將夏貴的猛攻,九月自正陽南下安慶(治今安徽潛山)。十一年正月,他與伯顏在安慶會師,迫使宋守將范文虎歸降,又隨大軍順江而下,攻克當塗、採石。在十二年(1275)三月打下建康(今江蘇南京)後,他進駐鎮江。在鎮江戰役中,他又大敗張世傑、孫虎臣的水軍,獲戰船七百艘,宋軍力從此窮蹙。

平宋時,懷徠安集之功,董文炳居多。七月,以董文炳為中書左丞。至元十五年夏,董文炳已有病,但仍加任僉書樞密院事。不久他病篤而卒。後贈平章政事,諡忠獻。

4、 “元朝鄂國公”——史弼(1233~1318)元朝大臣,一名塔刺渾。史弼字公謙,東漢末年陳留考城人也。父史敞,順帝時以佞辯至尚書、京兆尹。弼遷尚書,出為平原相。

至元十五年(1278),升江淮行中書省參政,歷淮東、浙東宣慰使。二十九年(1292),以福建行省平章攻爪哇,失利奪職家居,自號紫微老人。後進平章政事,著《景行錄》。

5、 “懷遠大將軍”——石天應(約1162~1222)

字瑞之,金蒙之際興中永德(今遼寧朝陽南)人,字瑞之。木華黎南下攻金,率眾迎降,授興中府尹,從南征,命鎮守燕京。

後屢從木華黎,大小百餘戰,常身先士卒,善造戰攻之具,其旌旗用黑色,人稱“黑軍”,累功遷右副元帥。1221年,從木華黎攻陝西,升陝西河東路行臺兵馬都元帥。次年駐軍河中,金人來攻,戰死。

6、 “魯國公”——嚴實(1181~1240)

字武叔,長清人。1214年因守長清城有功,被授予金長清尉。嚴實降蒙後,其部將朱楫、朱泉、趙天錫等也隨即降蒙。

1261年追封為魯國公,諡號武惠。其子嚴忠濟(?~1293),字紫芝,雄偉善騎射,兼有文才。襲父爵為東平路行軍萬戶、管民長官。後隨元世祖南征,屢立戰功。官至資德大夫、中書左丞、行江浙省事。現存作品有小令《落梅風》、《天淨沙》等。

7、“秦國公”——劉黑馬(1200年~1262年)

本名劉嶷,字孟方,元憲宗賜名也可禿立,濟南歷城(今濟南歷城)人。

少時便隨父親劉伯林征戰,經歷大小數百戰。嘉定十四年(1221年),襲父職為萬戶,佩虎符兼都元帥。嘉定十八年(1225年),隨軍平定武仙叛亂,同年大敗金軍,斬金將忽察虎。紹定五年(1232年),大敗金將完顏合達。景定元年(1260年),接受宋將劉整投降。景定三年(1262年),奉命擔任成都路軍民經略使,同年去世,贈太傅,封秦國公,諡忠惠。

8、“濟南公”——張榮

字世輝,濟南歷城人,狀貌奇偉.授金紫光祿大夫、山東行尚書省,兼兵馬都元帥,知濟南府事。後十九年,世祖即位,封濟南公,致仕,卒,年八十三。

9、“東天將軍”——郭侃(1217年~1277年)

字仲和,原籍華州鄭縣(今陝西省華縣)人,蒙古帝國將領。其祖父郭寶玉,父親郭德海,皆成吉思汗手下大將。公元1252年跟隨旭烈兀遠征西亞,獨自在西亞屢破伊斯蘭軍隊百二十餘城、破十字軍百八十餘城,討伐了諸多國家其足跡越過喀什米爾,為其征服之地的人們所畏懼,乃至對手驚呼"東天將軍,神人也"。

累積戰功而達萬戶之位,並因制壓江南之功而被任命為海寧知州,於在職一年餘之後去世。

10、“昭勇大將軍”——李守賢(1189~1234)

李守賢(1189—1234),字才叔,元朝大寧義州人,昭勇大將軍,有11個兒子。葬于山西河東,今山西聞喜東鎮西街村。滅金著名漢將,後攻宋定淮南,有飛石傷髀之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