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以上的野生大黃鱔通常要長多少年?

淨土TC


野生黃鱔長到一斤,比較困難,也很少見,原因就在於人們不允許,不等長大就捉來吃了,根本沒機會長那大。

黃鱔的生長習性。


第一,見著吃的不要命。

黃鱔是個很怪的生物,別看它平時怯生生的躲在洞裡,動作遲緩,但是卻有常人不及的個性,不僅食量大,而且攻擊性強,特別是發現吃食,譬如穿著蚯蚓的釣鉤,伸到洞口,它居然敢在眾目睽睽之下搶食,而且咬住不鬆口。由此判定,黃鱔才是真正的吃貨,碰上吃的,命都不要。黃鱔的食譜還廣泛,小魚小蝦小青蛙,只要是活的,只要被它遭遇,想活命是不可能的。


第二,男女變性不需要手術。

黃鱔最突出的特性,自身能變化性別,先當媽,後當爹。按生物學標準,鱔魚以體長衡量大小,不以重量論年齡。黃鱔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

  1. 第一個階段是孵化和到性成熟期。這個時候都是雌性,此階段體長在35釐米以下。
  2. 第二個階段是自身雌雄性逆轉期。有的小媽媽生了孩子後變成了雄性,有的還會暗結珠胎。體長到22釐米開始性逆轉,體長在36-48釐米,雌雄各半,保持平衡。
  3. 第三個階段是全雄性期。體長長到53釐米後,都成雄性鱔魚了。

第三,吃得多,長得慢。

黃鱔飯量很大,就像餓死鬼託生,吃不飽似的。但是和飯量相比,長勢不快。第一年,至多長到20釐米,鉛筆粗細。第二年至多長到34釐米,一般的只能小指頭粗細。直到變成雄性,掠食量猛增,長得快些,長到半斤也要5年。半斤以上很難見到了,不被釣走,也被抓走。真要長到一斤,在人跡罕至的沼澤山野會存在。因為超過半斤的鱔魚實在招眼,必須的沒人見到才得以保命,繼續生長。



這時候的鱔魚好像有了靈性,知道謹小慎微過縮頭的日子,不敢露面,所以生長極為緩慢。再加上每年冬眠,更是生長延緩。不像東南亞的黃鱔,不冬眠,食物充足,三幾年就能長到一斤。我國的野生鱔魚長到一斤,大致在10-13年,基本就壽終正寢了。也就是說,黃鱔在沒有天災人禍環境條件下,最多可以活到十幾歲,一般13歲到頭。


普濟


野生的黃鱔不同於養殖的黃鱔,在野外的黃鱔要想長到一斤半的話,那少說也要七八年的時間了!

而且黃鱔一旦,長到一斤半左右,那個體絕對是霸氣的無比,我曾經看到過別人說一斤半的黃鱔,看起來就跟蛇一樣又長又粗,尋常的水桶根本困不住它,它的頭稍微往外面一伸就蹦了出來!

而且它身上的斑紋也會很大個,看起來也非常的帥氣!

我雖然沒見過一斤半的黃鱔,但是我曾經在釣龍蝦的時候,有幸看到過別人從一個洞裡面抓出一隻大概有三四兩左右的黃鱔,那個個體就已經看起來很帥氣了,而且長到三四兩左右的黃鱔,恐怕都需要2到3年的時間,所以一斤半的黃鱔肯定是需要七八年的時間,甚至更多的時間!





野採漁小付


記得小時候經常去小河溝裡面去捉魚摸黃鱔,那時候的大黃鱔經常見到,大的有兩三斤,小的也有四五兩,因為小時候不聽話去摸黃鱔經常被爸爸打,不過就算捱打也擋不住捉黃鱔的熱情,因為小時候家庭條件比較差,只要嘴饞了就只有野生魚和黃鱔能夠打饞。那時候最長吃的一道菜就是油炸黃鱔,現在想起來都是滿嘴的香味。

前幾年我們村莊集體通自來水,需要對全村進行水管覆蓋,這就需要挖溝埋水管。那天我們剛剛放學,就看到挖溝的旁邊聚集了一大片的人,於是我也湊著熱鬧圍觀了上去,只看到挖的溝裡面有一個特別大的黃鱔,雖然我經常見到黃鱔但是也被這隻黃鱔給驚呆了,跟一棵小樹樁一樣粗。一群人沒有一個敢去捉的,害怕這隻黃鱔太大會咬人,後來來了一個膽子大的旁門叔叔捉到袋子裡放在電子秤上稱了一下足足有十多斤重,接著我們村莊上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說:“還是把這個黃鱔放了吧別傷害它了,黃鱔十年長一斤,這隻黃鱔起碼生長了上百年了,如果吃了它那是暴遣天物,太可惜了”,最後也是在大家的支持下,把那隻黃鱔放進了河溝裡慢慢遊走了。



後來長大以後學習了相關的知識也認識到了野生黃鱔因為前期體型比較小,只能吃一些水裡或者淤泥裡的浮游生物,生長特別的緩慢,一般八到十年才能長到一斤,但是後來黃鱔體型變大了,可以吃一些野生的魚類以及蝦類,生長速度也就相對快了,一般如果正常生長,一斤以後一般三年就能增加一斤,但是這套理論只適用於野生的黃鱔,對於飼養的黃鱔一般一斤左右出欄只需要一年就能達到一斤。


野生的黃鱔雖然營養豐富,味道鮮美,但是野生黃鱔吃的時候寄生蟲比較多,所以在食用野生黃鱔的時候需要充分的烹煮,以免寄生蟲殺不死會寄生在人的體內對身體不健康。


農業經濟第一線


黃鱔是大家比較熟悉在一種動物,以前小時候每年幾乎一年四季都會抓黃鱔,春天肯夏天一般椒抓黃鱔在高峰期,因為這兩個季節,黃鱔活動比較頻繁,所以夥同一般會在晚上在時候出去抓黃鱔,而且通常都有很大收穫。小學開始我就會經常出去抓黃鱔賣錢,一般晚上都可以抓到好幾斤,一個月在零花錢都有了。抓到過最大在一隻黃鱔,大概4斤重。


我相信在農村地區,純野生黃鱔一般最常見也就只能長到半斤,大部分都是1,2兩左右,因為黃鱔一般生長速度比較緩慢,能夠長到一斤的黃鱔基本上非常難看到的。半斤左右就已經算是極品了。現在野生黃鱔數量非常少見,在很多農村地區野生黃鱔幾乎已經接近滅絕在狀態,很難找到。尤其是在農田裡面,黃鱔基本上那個已經沒有了,主要是因為農田使用大量除草劑,黃鱔根本沒有辦法存活下去。

那麼在農村地區,一般長到一斤左右在黃鱔到底要多久呢?

黃鱔一般從剛剛出生在前兩年是生長速度最慢在時候,一年左右的黃鱔只能長到筷子粗細,2年黃鱔可以長到小拇指大小,等到第三年在時候,黃鱔生長速度會加快。一般生長3年左右在黃鱔,重量在100克左右,5年左右的黃鱔最多也只能長到300g左右。所以說黃鱔想要長到1斤以上,至少需要8年的時間。

現在由於野生黃鱔數量非常稀少,只有在一些水庫或者魚塘裡面才有可能找到,野生黃鱔一般價格比較貴,我們這邊要賣200元一斤,而且供不應求,很難買的到。所以現在很多人開始人工養殖黃鱔,經濟效益不錯。不過養殖黃鱔一般長到1斤並不難,畢竟食物不缺。大家見過最大的野生黃鱔有多大呢?歡迎討論。


農村泉水有點甜


您好,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天氣越來越暖和了,不少喜歡釣魚、釣黃鱔的朋友應該已經開始行動了吧。想起來小時候到了夏天,下午一放學就和村裡的小夥伴去捉泥鰍黃鱔的日子真的是太悠閒了。

一斤以上的野生黃鱔要生長多長時間?

小時候每年夏天都要捉不少的黃鱔,那時候小河溝、稻田這些地方都會有黃鱔,尤其是稻田當中的黃鱔特別的多。最喜歡的就是晚上捉黃鱔,跟著村裡面的大哥哥們一起,拿著桶、鐵鉤、手電筒就出動了。晚上捉黃鱔要比白天捉的多,這個時候黃鱔都出去覓食了,拿手電筒一照就能夠知道有沒有黃鱔,有些大膽的孩子還會下手去掏黃鱔,這個膽小的我可不敢,因為總是分不清黃鱔洞和蛇洞,每次看到朋友下手去掏黃鱔總害怕會把蛇掏出來。

那時候黃鱔雖然多,但是也不算太大,一般比較普遍的都是四兩左右,體長也就在三十公分左右,像一斤這樣的大黃鱔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不過能夠捉到四五兩重的已經夠高興好久了,畢竟黃鱔那麼好吃。那麼黃鱔能夠生長到多大呢?

野生的黃鱔生長的速度非常的慢,小黃鱔一般在每年的五六月的時候孵化,第一年生的小黃鱔體重僅僅在10克左右,生長兩年的小黃鱔體重也僅僅有15克左右,到了第三年黃鱔的體重才會重一些,不過也僅僅有100克左右,到了五六年左右的野生黃鱔的體重才會有300克左右,不過還僅僅是一些生長環境非常好的黃鱔才能長到這樣。黃鱔在生長到六年以後,生長的速度就會降低很多,幾乎上體重很難上漲了。而想要野生的黃鱔體重達到一斤以上,那麼最少要生長10年左右。不過大多數黃鱔在還沒有生長到一斤的時候就被我們給捉走了。

當然因為目前市場對黃鱔的需要量非常的大,野生黃鱔已經不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了,不少人工養殖的黃鱔,因為品種以及飼養環境和飼料等原因,生長速度要遠高於野生的黃鱔的生長速度,一般人工養殖的黃鱔生長到三年左右的時候就能夠達到8兩左右的重量,不過想要黃鱔生長到一斤也還是需要一定的飼養年份的,而為了養殖效益一般養殖戶很少會將黃鱔飼養到一斤左右再出售的。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又快到五一了,一到這個時候又可以去水田裡面抓黃鱔了。小時候就常在清明節以後,每天晚上提著一個手電筒,拿著一個專用的夾黃鱔的黃鱔鉗,打著赤腳去到水田裡抓黃鱔。在當時農田裡面的小魚小蝦是真的多。不僅有很多的泥鰍、黃鱔、小魚,有時候還能抓到一些野生的甲魚,當然了有很多的蛇也會在晚上的時候出來活動,這個是要小心的。曾經農夫就抓到過一條近一斤的黃鱔,剛開始的時候以為是一條蛇,嚇了一大跳。後來仔細看清楚了才發現,原來這是一條超大號的黃鱔。

這條黃鱔抓回去之後,村裡好多人第一眼看到以為我抓到了一條水蛇。村裡不少人都表示,如此大的野生黃鱔,真的是第一次見過。把它放在水桶裡面,完全是困不住,就像是一條蛇一樣,一下子就彈出去了。而且樣子也看起來有點恐怖,身上的花紋看起來很有霸氣。用手去抓它的時候,還挺有攻擊性的,會像甲魚一樣咬人。沒有辦法,既然水桶裡面容不下它,只好把它放在水缸裡面。放水以後,它就開始變得老實了,然後還把其他的黃鱔、泥鰍、小魚都倒進去了。

過了一晚上來看,發現水缸裡很多的泥鰍、黃鱔、小魚是死的死、傷的傷,其中有一條小泥鰍吃得只剩下一小部分的頭了。後來悄悄觀察了一下,這條超大號的黃鱔,特別具有攻擊性的,只要在它面前晃動的東西,就會快速去咬住,就和甲魚咬東西一樣,又快又準,一旦咬住就不放鬆了,還會發出聲音。後來稱了一下,足足有九兩多。那野生的黃鱔要長多少年才能達到一斤呢?

如果是人工飼養的黃鱔,長到一斤這麼大,也並不足為奇。在一些水產市場上,就經常看到有一斤左右的大黃鱔在售賣。近兩年野生的黃鱔少了,但是由於其在水產市場還是很受歡迎的,價格也不低。所以農村養殖黃鱔、泥鰍的也增多了。前些年,村裡也有人搞黃鱔養殖,向他打聽得知,黃鱔的生長速度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比如品種、營養、年齡、健康和生態條件等等。而且黃鱔是既能當媽媽又能當爸爸的特殊生物。從胚胎期到初次性成熟時都是雌性的,一般體長在35釐米以下的個體都是雌性的,當它產卵了以後卵巢就會逐漸轉變成為了精巢,也就是說黃鱔當了一次媽媽以後,後面就轉變成為了爸爸。在黃鱔是雌性期間生長相對緩慢,而一旦轉變成為了雄性以後,生長就更快一些了。

聽這個養殖黃鱔的朋友介紹,黃鱔的產卵期是在每年的五六月的時候,其當年長到11月左右就鑽入到泥巴里面過冬了,不在吃食了,這一年的黃鱔個體的體重僅3-5克。而第二年、三年的增重也不多,三年的黃鱔體重一般是在60克以內。但是到了第四年的時候,就開始快速生長了,其當年的體重就能達到100-200克,而到了第六年,生長快速的話,可以達到350克左右。不過,經過幾年的快速生長,從第六年以後黃鱔的生長就變得相當緩慢了。一般體重超過500克的野生黃鱔至少要生長12年以上,並且這還是非常少見的。有新聞報道,最大的黃鱔居然有30多斤,實在是嚇人。

其實,黃鱔的壽命算是比較長的了,其一般能活6-10年,有少數比較長壽的能活十多年。不過,需要注意一點,那就是黃鱔的血液是有毒的,尤其是年數越久的的黃鱔,更是需要注意。誤食會對人的口腔、消化道黏膜產生刺激作用,嚴重的還會損害人的神經系統。所以一般大黃鱔都會對其進行放血的。但大家也不用操心,黃鱔的血液中的毒素是不耐熱,只要徹底煮熟在食用,一般不會發生中毒現象。你見過最大的黃鱔有多重呢?


農夫也瘋狂


更多農村奇聞趣事,請關注三農堂廣訊,誠邀您的關注,共同探討農村知識。

現在的農村裡流行著立秋吃黃鱔的說法,現在的時間也是馬上就要立秋了,那麼這個時候的野外黃鱔也是會隨著天氣的變冷慢慢的準備冬眠了,不過最近幾天在野外捉黃鱔還是可以的,像白天基本都是去池塘或者水溝邊上用釣鉤去釣黃鱔,晚上的時候可以下地籠子捉黃鱔,以前小時候捉黃鱔也是為了好玩,不過現在捉黃鱔也是用來賺錢的,在老家這邊下地籠子一天也能賺個幾百!


至於題主說的這個1斤以上的黃鱔也是不算大的,我們村裡的前段時間魚塘清池,在魚塘裡捉了一條三斤多重的黃鱔,這條黃鱔已經超過了1米,這個三斤多重的黃鱔是我們村裡的魚塘清完魚塘後,魚塘的老闆帶人去魚塘裡捉魚,在捉到最後的時候,發現了這麼大的黃鱔,關鍵沒見過這麼大的,大家也都沒敢捉,仔細一看足足有人的手臂這麼粗,魚塘的老闆最後在魚塘裡一共捉了3條這麼大的黃鱔,不過都是2斤左右的,只有這一條是3斤多重的黃鱔,目前我們村裡的這個魚塘老闆前段時間還放在家裡的,由於這種黃鱔也是第一次見到有這麼打的,所以也沒敢吃,不過後來聽說讓人花了好幾百錢給買走了,三條花了1000多塊給買走了!



對於與我們村裡這個人捉的這麼大的黃鱔,村裡的老人的說法是這種黃鱔也是不能吃的,因為這種黃鱔由於長時間的在水裡生存太久了,據說這種黃鱔都是長了很多年的原因,身體裡也積攢了很多的毒素,據老人說,這種黃鱔一般都是在一些野外的水溝裡生長的,因為在農村裡的野外水溝都是有很多的髒的東西,這些都是這種黃鱔比較喜歡吃的,久而久之身體裡有了很多的毒素。

由於黃鱔是天生的打洞高手,一般都是從水溝裡打洞後進入了魚塘,加上魚塘的環境和食物也是比較豐富,所以才會在魚塘裡捉到這種黃鱔,不到據老人說,能長到3斤種的黃鱔,最起碼活了要三四十年,那麼按照題主說的這個1斤以上的黃鱔重量推算的話,這條黃鱔最起碼也得生活了十年八年的,不過1斤以上的黃鱔口感也不是很好的,一般口感比較好的黃鱔在2-3兩是最好的!


三農堂廣訊


我小時候會和幾位哥們去小溪裡挖黃鱔,個個都不穿上衣,就穿著個大褲叉的就下溪裡了。我們每個人都興高采烈的。一人拿米袋、一人拿簸箕、一人拿竹芉,還有個小夥伴拿了把鐮刀。

我就是拿了條竹芉,看到那裡有洞我就把竹芉伸進去,然後就開始用力,想把裡面的寶貝給嚇出來。弄著弄著,突然看見有個像蛇頭的東西探出來了。嚇到我趕緊鬆手,過了一會兒,又開始弄那個洞,想滿足一下好奇心。看看到底是什麼東西在裡面。


左弄右弄,看清楚知道不是蛇,然後就一把手給它揪出來了。但是因為太滑就又掉水裡了。其它小夥伴也加入了追捕,千辛萬苦的終於把它捉起來放米袋裡了。

捉回去給大人們一看,大人說這是黃鱔,說很補身子的,只可惜有點小。如果能再大條一點就更好了。後來聽大人們說,黃鱔很有營養的,可以拿來煮湯、紅燒、炒菜。具有補鈣、補血止血、清熱解毒等功效,而且身體虛弱的人可以多吃黃鱔補身子。吃黃鱔一定要新鮮吃,即殺即煮來吃,因為吃不新鮮的黃鱔容易發生中毒現象。還有就是不可以生吃黃鱔的血,對人身體不好,嚴重者會導致死亡。


黃鱔極具補身子,野生黃鱔更加美味。而一斤以上的大條黃鱔是很難得的。如果是野生黃鱔營養吸收的好,一般8年就可以長到一斤,有些則需要12年以上。所以說,如果你能吃到一斤以上的野生黃鱔是讓很多人都羨慕的呀。

黃鱔給我的感覺就是:“玫瑰帶刺”,你說那麼補的生物,怎麼新鮮血液就有毒呢?


三農天地


你好。

一斤以上的野生大黃鱔通常要長多少年?

黃鱔也叫鱔魚最大的特點就是味美鮮嫩,身上刺非常的少,並且肉質豐厚,味道可口,吃起來感到潤嫩和細美。但是現在野生黃鱔已經非常少了,一斤以上的黃鱔更少,那麼一斤重的黃鱔要生長多少年呢?光頭覺得有4點需要理解:

  • 黃鱔的分佈範圍

  • 溫度的高低影響黃鱔生長速度

  • 食物的多少影響黃鱔的生長速度

  • 在哪種環境下能抓到1斤重的黃鱔

想要知道一斤以上的黃鱔要生長多少年,就要了解黃鱔的生長環境,黃鱔的生長環境不同,生長速度不一樣;以及黃鱔的覓食方式,食物的多少對於黃鱔生長的影響;溫度的高低對於黃鱔生長速度的影響,通過這幾點分析,理解黃鱔到底需要多少年才能長到一斤以上。

一、黃鱔的分佈

黃鱔廣泛分佈於全國各地的湖泊、河流、水庫、池沼、溝渠等水體中。除西北高原地區外,各地區均有記錄,特別是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更是盛產黃鱔的地區。黃鱔生存能力頑強,溝渠內只要一年中有幾個月有水就能生存生長。

黃鱔生長的環境十分廣,只要溫度合適水域內都有它們的身影,稻田、湖泊、河流、小河道、溝渠、水庫等它們都能生存,生存方式十分廣泛。

也可以說,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黃鱔的生長,黃鱔對於水質和水域面積的要求並不高,只需要一點點的水它們都就能生長,這也是全國各地都有黃鱔生長的原因。

二、溫度的高低影響黃鱔生長速度

一般般情況下,野生黃鱔0到40度都能存活,水溫低於5℃處於冬眠狀態,水溫上升到10℃時開始活動覓食,水溫15℃一30℃是覓食、活動頻繁、生長旺盛的溫度。18℃-30℃為適宜生長溫度,30度以上的溫度黃鱔生長速度也會慢下來。由於我國南北方溫度差異大,黃鱔的生長速度也是不一樣的。

北方:北方溫度比較低,在冬季來臨的時候天氣比較寒冷,黃鱔在冬季需要冬眠,冬眠的時候不吃不喝。不吃不喝生長速度也就慢了下來,甚至會逆向生長,也就是除了不長肉以外,冬季又餓瘦了。

南方:南方溫度比較高,即使在冬季的時候溫度也在20度左右,這個溫度十分適合黃鱔的生長,即使南方冬季來臨,黃鱔也能正常覓食正長生長,並且生長速度很快,南方黃鱔能夠長大的幾率大大增加。

光頭認為,北方的黃鱔能夠生長到一斤以上,最起碼也要5年左右,以為食物太少了,冬季除了不長肉還餓瘦了。南方的黃鱔由於溫度比較高,即使冬季也很適合黃鱔的生長,黃鱔能夠長到1斤以上可能只需要3-4年,這裡只是說黃鱔在野生狀態下,養殖的黃鱔生長速度更快。

三、食物的多少影響黃鱔的生長速度

食物的多少直接影響黃鱔的生長速度,有些地區食物比較多,有些地方食物比較少。食物多的地方黃鱔生長也就比較快,食物少的地方黃鱔的生長速度也就比較慢。

稻田:

稻田內食物比較多,黃鱔生長並不缺少食物,但是黃鱔想要長大也不容易,具體為什麼,在下面會說到這個問題。

小河溝:

小河溝、小溝渠裡面的黃鱔相對來說比較大,這裡面的黃鱔受人們的打擾也比較少,黃鱔想要長大也困難,因為抓的人太多了。

大河內:

大河內食物充足,小魚小蝦都是黃鱔的食物,黃鱔躲在石頭縫裡面,等著獵物的到來,它們不缺少食物,生長速度比較快,在河道內黃鱔1斤的黃鱔也能釣到。

水庫、湖泊:

水庫、湖泊大水面黃鱔的個體比較大,釣黃鱔的釣友少的話,這些地方黃鱔能夠長到1-2斤重,數量比較多,個體也比較大。

食物的多少影響黃鱔生長的速度,雖說稻田和小河道食物比較多,但是它們受人們打擾的程度也比較多,想要長大並不容易。大河、水庫、湖泊內食物比較多,受人們打擾比較少,黃鱔能夠長大,這這些大水面抓到1斤重的黃鱔並不稀奇。

四、在哪種環境下能抓到1斤重的黃鱔

但是有些地方的黃鱔比較大有些地方黃鱔很小,光頭釣魚的同時經常釣黃鱔,對於各種水域內黃鱔的大小比較瞭解。比如:

稻田:

稻田黃鱔是最小的,每次去釣黃鱔最不願意去的也就是稻田。因為現在稻田農藥使用非常嚴重,每當打農藥的時候,稻田內的黃鱔不說全部死光也差不多,最多剩幾條漏網之魚也是很小的黃鱔,這麼小的黃鱔也沒必要去釣。

另外稻田的水存在的時間太短了,很多稻田只是稻穀沒有收的時候有水,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是沒有水的,沒有水黃鱔也就不能生長,黃鱔的個體也就非常小,稻田內黃鱔想要長到半斤重很難,稻田內黃鱔能長到一斤的幾率更小。

河溝:

河溝內大黃鱔比較多,特別是有些全是水草的小河道,這些小河道內黃鱔生存不受人們的打擾,小河道內水比較多,一般不會處出現缺水的現象,黃鱔在小河道、小溝渠內生長速度很快,半斤以上的黃鱔挺多。

但是河溝內抓黃鱔的太多了,特別是下籠子的,下幾次後黃鱔就很少了,所以河溝內黃鱔能長到一斤的太少了,不是年限的問題,是人們不允許它們長大。

大河:

光頭最喜歡在河道,尤其是大河內釣黃鱔,因為黃鱔個體比較大,釣到一斤的黃鱔也很正常,每年釣到1斤的大黃鱔很多都是在大河裡。

不管是市區修整過的河道,還是鄉下的河道都有大黃鱔,市區修河道的時候水邊有護坡石,這些護坡石縫隙裡都有大黃鱔在裡面生存。有些河道沒有護坡石,用的是木樁,木樁縫隙裡也是黃鱔最喜歡呆的地方。

鄉下的河道沒有護坡石,沒有木樁,但是有水草,這些厚厚水草裡面黃鱔也很多,可以用釣草的方式釣黃鱔,鄉下河道的岸邊、橋下、亂石堆、破磚爛瓦處等,這些縫隙裡面都藏有黃鱔,很好釣,有時候也能碰到一斤以上的黃鱔。

水庫、湖泊:

水庫湖泊裡也有黃鱔,特別是一些老水庫,裡面黃鱔很多,光頭最多的一次是在水庫裡釣了將近30斤黃鱔,釣魚的時候釣的,交錢去釣魚,釣魚沒有口就去釣黃鱔,最後水庫老闆臉都綠了,不讓釣了。

水庫裡黃鱔也很好找,護坡石縫隙、石頭縫縫隙、亂石堆縫隙等都是釣黃鱔的好地方,水庫裡黃鱔比較大,因為黃鱔的食物比較多,生長速度比較快,釣到一斤黃鱔也很正常。

現在黃鱔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小,想要抓到大黃鱔只能去河裡,或者水庫、湖泊等大水面,這些地方水域面積大,黃鱔的食物比較多,黃鱔生長速度比較快,1斤以上的黃鱔也比較多。小河道小溝渠或者稻田裡一斤的黃鱔少之又少。

綜合:黃鱔的生長環境、生長溫度對於它們的生長速度有很大影響,現在黃鱔想要長大並不容易,因為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化,黃鱔想要長大運氣就太好了。光頭認為黃鱔想要長一斤重需要的時間南北方不一樣。

①、北方天氣,在食物一般的情況下,黃鱔能長到1斤以上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甚至更長。

②、南方天氣,南方溫度比較高,黃鱔不會冬眠,黃鱔能長到1斤以上有可能只需要3-4年,有可能需要的時間更短。

③、想要抓到大黃鱔儘量去大水面,大水面受外界影響比較小,黃鱔能夠長大的幾率比較大,在稻田以及小河溝黃鱔能長到一斤以上的幾率比較小。

黃鱔的生存環境進一步被擠壓,想要釣到或者抓到大個體黃鱔的幾率不大,即使大水面也不可能每天都能碰到,都是靠運氣。光頭呼籲:抓到小黃鱔就放了吧,留大放小,黃鱔才不會越來越少

這是光頭黃鱔究竟多久能長到一斤,以及哪裡才有大黃鱔的理解,不對之處各位兄弟多多指出,光頭一一改正,希望對釣友有所啟發,大家覺得有用的話可以收藏,點贊,轉發瞭解更多關注頭條號《光頭魚司令》謝謝大家。


光頭魚司令


問:野生大黃鱔長到一斤要多少年?

一斤重的黃鱔洞穴有多大?曾在稻田水底的泥土上見到鋤把粗細的洞穴,刺楸卻不敢伸手去摳,就怕裡面藏著水蛇,但農村老人講,水蛇只是在水裡活動,其洞穴並非在田泥裡,稻田中大直徑的洞很可能是有一定年歲的大黃鱔,輕則六七兩,重則一兩斤。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趣聞趣事。

農村有種土方,據說黃鱔血對面癱有效,但刺楸也不知真假。黃鱔和泥鰍不同於普通魚類,身體滑滑的不說,還主要生活在稀泥裡,天氣轉暖的晚上才會鑽出來在水底活動。由於黃鱔肉好吃,價格又高,需求量大,因此給農村人提供了一個找快錢的途徑。以前好多人靠捉黃鱔而作為家庭日常開銷,甚至孩子的書本學費都指望著它。


一、重一斤以上的黃鱔很難見到

正規的捉黃鱔方法有三種:一是像釣魚那樣用誘餌釣,二是晚上用鉗子夾,三是用手指從洞穴裡摳出來。當然,也有人偷著用不被允許的方法,比如用電瓶燒和往田裡下藥。

刺楸之前出門捉黃鱔會在腰間吊一個竹篾片編的魚笆簍,捉到的黃鱔就直接裝到裡面而不怕滑脫。

由於熱天稻田裡有水稻,所以不適合摳黃鱔,夜晚帶著手電筒或者前方帶電筒的帽子,再用竹子做成一個夾子,夾子前面用刀削出波狀齒。用電筒一照,黃鱔、泥鰍和小魚小蝦在稻田水中一覽無餘,運氣好的話,一晚上隨隨便便就能捉十來斤純野生的黃鱔、泥鰍。然而,黃鱔多以手指粗細居多,有半斤的也不太多,而一斤以上的則鳳毛麟角。

水稻和再生稻收割後,刺楸這邊的稻田一般會蓄水,稻田裡的黃鱔就很少出來活動了,想要捉黃鱔需要用手指順著它的洞穴伸進去摳。

可根據洞穴的直徑判斷黃鱔的大小,黃鱔洞穴形成後由於受水壓和底泥的緩緩移動變化而變小,所以黃鱔一般會比洞穴要大些,成年人手指粗細洞穴中的黃鱔在七八錢左右,而拇指粗細的則在一兩左右,一斤重黃鱔的洞穴就可想而知了。

二、野生黃鱔長得慢

人養殖的黃鱔由於生長環境適宜、食物充足,加上使用飼料和藥物,其生長速度快,一斤的黃鱔差不多幾個月就長成。然而,野生黃鱔不比人工養殖,其生長速度相當緩慢,會受環境的影響。

與土雞和豬類似,黃鱔在三四兩重以前屬於「架子期」,長得快,而之後其生長速度就會減緩。野生黃鱔在生長環境好、農藥打得少、食物充足的理想條件下,一般一年可長三四兩。黃鱔總體上雖然長得慢,但在某些特殊的生長環境下,四年就可長到一斤,而普通的環境下要想長到一斤,至少也要七八年。

以上就是刺楸對黃鱔長到一斤要多久的介紹,如果覺得回答得不錯就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