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攜帶核彈的導彈遭空中攔截,後果會是怎樣?它還會像原來那樣爆炸嗎?

士心尚德2987


核彈作為人類有史以來研製過的威力最大的武器,動輒上萬乃至於上百萬噸TNT當量,一顆就足以毀滅一座城市!但是凡事都具有兩面性,威力越大的武器在使用時所面臨的風險也就越高,如果核彈輕易就能引爆,那麼對於使用國而言絕對是一個巨大的安全隱患,因此核彈在設計之初最大的要求就是務必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以確保核彈不會被輕易引爆而傷及自身!如果核導彈是被攔截彈外力摧毀,沒有按照自己既定的程序一步步啟動,可能會發生普通炸藥爆炸,但是絕難引起核爆炸!


(反導攔截)

美國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研製成功並將核彈投入實戰使用的國家,在核彈安全設計領域建樹頗高!在二戰中,美國將核彈製造成航彈投放至日本列島,有效加速了日本投降,為人類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兩顆分別叫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彈就採用了首創的兩彈分離的安全設計!我們都知道不管是槍式或者內爆式原子彈,都需要使用TNT炸藥對鈾235或者鈈239核裝藥進行強力爆炸壓縮,以使其密度增加,達到超臨界狀態而進行爆發式的鏈式裂變核反應,從而釋放出能量。所以說,炸藥是核爆炸的媒介,如果二者被分開,原子彈就沒法正常啟動。(內爆式原子彈原理)

小男孩和胖子採用的就是這種最原始的安全防範措施,它們的核裝藥與常規裝藥在通常狀態下都是分開存放的,只有在接受了明確的戰爭任務後才會被手工重新組合起來,成為一個真正的核彈。而在裝機之後,這兩部分仍然會被一道鎖釦卡死隔離,只有在投放之後,到達了高度計測算的引爆高度,這道保險才會被自動打開,引爆程序隨之啟動。那麼這時候它們如果被地面防空炮火攔截會不會被引爆呢?(長崎原子彈“胖子”)

不能說沒有可能,但是幾率很小!因為即使是最初的原子彈,採用的也都是是高能鈍感炸藥,和普通的TNT炸藥相比,鈍感炸藥的敏感度更低,不管是遇到撞擊、槍擊甚至是火燒,這些炸藥都不會發生爆炸,所以即使被防空炮火擊中,也基本上不可能引爆炸藥,引爆不了炸藥,核彈爆炸也就無從說起。


目前的熱核彈頭則採用了更為高級的控制隔離開關保險裝置,控制炸藥和核裝藥引爆的引信和各類電子零部件被絕緣材料殼保險與爆炸原材料分開。也就是說即使核彈的外部開關被打開了,如果不把絕緣殼保險打開,核彈依舊難以引爆,如果要解除這道保險,唯一的辦法就是核命令授權,也就是使用上級下達的核密鑰打開這道保險!(核彈發射啟動程序)

即使是輸入了核密鑰,控制開關被打開,核彈頭不按照自己的程序一步步啟動,依舊是不可能爆炸的。現在的熱核武器都是TNT炸藥、核裂變材料、核聚變材料的三相彈組合,稍微有一點偏差,就可能導致核彈的某一條件和參數難以滿足爆炸條件,最終無法成功引爆。如果是遭遇空中攔截,核彈頭肯定會被炸到四分五裂,各種結構和設計也全部被摧毀,即使炸藥被意外引爆,彈體最終也會直接被炸解體,完全不可能發生所謂的核爆炸。
(W87核彈頭的複雜設計)

其實對於核彈的安全性,我們完全不必擔心,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國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引爆核彈的難度有多大!美國將核彈安全事件分為“斷箭”、“折矛”、“鈍刃”、“空箭筒”四個不同的等級,其中的斷箭等級為核彈爆炸、起火、墜落、遺失、誤射。只在1950年到1980年的短短20年間,美國就發生了超過100起嚴重的斷箭事故,其中有不少於40枚核彈直接和飛機一起墜毀,有5次引爆了其中的炸藥,但是從來沒有發生過意外引爆核彈的情況!而這除了核彈本身嚴苛的安全設計保護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不管是墜毀還是攔截,都不是按照核彈既有的程序一步步正常啟動,對於核彈如此精密的武器而言,稍有偏差,就完全不可能發生核爆炸!!
(美國斷箭事故發生地,至今仍有很多核彈頭沒有被找到,也沒有爆炸)


軍武吐槽君


攜帶核彈頭的導彈被攔截後是不會發生核爆炸的,這個除了和導彈本身的安全機構有關之外,也跟核彈的起爆方式有關,核彈並不是普通的炸藥,並不會隨隨便便就出現殉爆,裂變核武器,即原子彈的起爆條件主要跟核裝藥(鈾-235、鈈239)的臨界質量有關,只有達到了臨界質量(即能發生核爆炸的最小質量,臨界質量跟核材料的丰度有關),核裝藥才會發生鏈式反應,從而引發核爆炸,如果沒有達到臨界質量,這所謂的核裝藥就僅僅是一坨放射性物質。

至於聚變反應的

熱核武器(比如氫彈,中子彈也算是一張“特殊的氫彈”)也一樣,因為這玩意需要用到原子彈來當點火的“扳機”,只有原子彈爆炸產生的極高溫、高壓環境才能使熱核材料氘、氚之間發生熱核聚變,從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進而引發氫彈爆炸。目前除了原子彈之外的其他所有常規爆炸手段,都營造不出能讓氘、氚這兩種元素髮生聚變反應的條件(起碼也得是上億攝氏度的高溫,或者是恆星內部那種級別的壓力環境和上千萬的攝氏度的高溫),所以,想要引爆氫彈的前提就是先要引爆原子彈,而讓原子彈爆炸的唯一條件就是讓核材料鈾-235或者鈈-239達到臨界質量。

▲最初的核爆裝置

而讓核材料在外力的作用下達到臨界質量,從而發生核爆炸主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分別“槍法”和“內爆法”,槍型原子彈的大概結構如下圖所示,其主要原理是先使兩塊核材料處於亞臨界狀態,也就是圖中的“Hollow uranium bullt”和“Cylinder traget”,即“空心筒狀的鈾”和“實心筒狀的鈾”,在常規炸藥爆炸產生的壓力作用下,這兩塊亞臨界質量的鈾塊就會沿著“槍桶(Gun barrel)”組合在一起,達到臨界質量,從而引發一系列的鏈式反應,最終產生核爆炸。只不過這種“槍式結構”的原子彈對核材料的利用率非常低,很大一部分並沒有直接參與核反應,而是直接被炸散了,所以,現在的核武器使用的基本上都是第二種起爆方法,即內爆法。

▲槍式原理結構簡圖

內爆法可用於鈈彈(鈈彈不能使用槍式結構),原理跟“槍法”差不多,也是在外部常規炸藥的作用下,使處於次臨界質量的核材料迅速達到臨界質量從而引發核爆炸,只不過內爆法對核材料的利用率相對來說要高很多,同時內爆式結構也更加複雜以及製造難度也更大,下圖為內爆式結構的原理簡圖,大概就是在一個鈈球的四周包上一層常規炸藥以及反射層,其中“Neutron initiator”為中子發生劑,“Plutonium core”為鈈心,其大概過程為:常規炸藥爆炸——產生的球型衝擊波同時向核心壓縮(spherical shockwave compress core)——擠壓鈈心使其密度增大,從而達到臨界質量——發生鏈式反應,最終引發核爆炸。

▲內爆式原理結構簡圖

雖然內爆法對核材料的利用率要高不少,但是其製造難度也是非常大的,即:要保證外層的常規炸藥必須同時爆炸,產生的爆轟衝擊波能夠同時向球心匯聚,擠壓處於次臨界質量的核材料,使其達到臨界質量,只有這樣才會發生核爆炸,大概過程如下圖所示,分別是:內爆式原子彈的爆炸原理動圖以及在高爆炸透鏡系統測試期間形成的匯聚衝擊波的X光圖像,而如果這些炸藥沒有同時爆炸,或者其中一部分沒有爆炸的話,都有很大可能導致核彈起爆失敗,也就是說核爆的起爆條件其實是很苛刻的,不存在隨隨便便就能被殉爆的可能性。

▲內爆式原子彈起爆原理動圖

▲爆轟衝擊波的X光

因此,這就是核武器的起爆原理,即使是今天的核武器(氫彈必須使用內爆法,槍法不能製造氫彈),使用的仍然是內爆法,不過內爆法不僅僅只有一種,其包括了:懸浮坑式內爆、兩點空心坑式內爆以及兩點線性內爆,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導彈上面的核彈頭包括其起爆裝置在內其實就是一個“精密的儀器”,核彈想要引爆,就必須爆炸這個精密的儀器能正常工作,不被破壞,而當導彈被攔截的時候,其實就相當於變相的破壞了這個“精密儀器”正常工作的條件,從而導致核彈不可能被起爆,簡單的例子,要讓外層的常規炸藥能同時爆炸是需要經過精密計算的,並不是隨隨便便的外部爆炸就能觸發,如果核導彈被攔截了,那麼最大的可能也僅僅是核彈頭以及起爆裝置被炸壞,而不是觸發起爆裝置。


哨兵ZH


這麼多答案几乎沒一個說到點子上,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現代核彈頭的安全設計”或者“現代核彈頭的起爆條件”。說句實話,現代核彈頭的起爆條件非常高,大家只不過是出於對核爆的恐懼心理,想當然的認為核彈被攔截後很危險,然而實際上類似與被子彈擊中、被導彈攔截或者被爆炸碎片打中,都不能引起現代核彈頭的爆炸。

現代核導彈被攔截產生的後果

如果裝載核彈頭的導彈被攔截,如果被擊中的是核彈頭的運輸載具(導彈本身),則基本上會發生常規爆炸,主要是引起導彈燃料的爆炸,此時不會引發核爆;如果擊中的是導彈上裝載的核彈頭本身,根據現有的核安全設計,基本上不會引爆核彈,除非有極為特殊的意外的出現,且這種意外概率極低,一般都是數百萬分之一的概率,這種概率可能比擦槍走火的幾率還要小的多。所以,你可以認為現代核彈頭被擊中,不會產生引起核爆或者大規模核洩漏的風險。

現代核彈頭的安全設計

首先,是核彈頭的“單點安全”設計標準,也就是除非包裹核材料芯的常規炸藥,被均勻引爆才會引發核爆,如果是某個點被擊中或者非均勻爆炸,是不可能引發核爆炸的。根據英國國防部的報告,一些極端以外可能引發“單點安全”設計失效,但是這種危險發生的概率全年中僅為十億分之二點四,即使如此低的概率,英美兩國仍然開啟了新一代核彈頭安全設計機制的研究,力求將風險降的更低。其實單就安全論,現代核彈頭的安全性比一顆手雷要高的多的多。

其次,IHE頓感炸藥裝藥,這一點設計其實是更強化了前面的“單點安全”設計規則,IHE頓感炸藥耐受打擊的能力要比普通的CHE高爆炸藥強的多。IHE在面對各種物力撞擊、火燒、爆炸的耐受程度非常高,單就撞擊條件來講,IHE需要獲得高於高爆炸藥12倍以上的碰撞速度才會爆炸,根據測試能夠做到面對子彈直射而不爆炸,面臨大火只會燃燒而不發生爆炸,如此苛刻的條件連觸發核彈頭的常規炸藥爆炸都很難做到,更別說觸發“單點安全”規則的均勻的爆炸了,所以即使被導彈直接命中核彈頭,也基本上不會產生核爆。

最後,耐火彈芯設計,這一條又是針對上一條“頓感炸藥”的強化安全措施,因為雖然IHE在面對撞擊、爆炸、大火時很難發生爆炸,但是存在因火焰引起燃燒進而引發“武器級核材料”的氣溶膠化,核材料氣溶膠化後的放射性危害還是比較大的。因此現代核彈頭又專門設計了“耐火彈芯”,在核彈頭的彈芯外圍包裹特殊的金屬材料,一方面耐受高溫燃燒,另一方面約束核材料不會因意外大規模擴散。一般耐火彈芯可以抵抗1000℃以上的高溫燃燒幾小時而不破裂,即使核材料因高溫燃燒融化後也被約束在金屬彈芯內而不擴散。

最後總結,對於現代化核彈頭來說,無論是機載核航彈還是導彈核彈頭,其實都很難依靠外力來引爆,相應的安全係數非常高,遠高於普通生活中遇到意外的風險。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對於一些落後國家製造的老式核彈頭和粗製濫造的髒彈來說,被直接命中後的危害還是很大的。


裝備空間


首先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傢俱備使用彈道導彈攜帶核武器進行打擊的能力,其中大部分都是核大國,另外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核武器剛被髮明的時候是依靠空投的方式來進行投送,後來隨著彈道導彈的發展才讓核武器遠程投送成為可能。



核武器的研製本來就非常複雜,而核武器具備的超大的威力使得核武器的存放和投送需要考慮安全因素,核武器使用彈道導彈進行投送就需要進行一定的設置,其中就包括起爆的時間。


核武器依靠彈道導彈飛抵目標上空的時候就具備起爆的一些條件了,但是還沒有完全觸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被反導系統擊中是有可能爆炸的,這是在與設定的爆炸條件已經很接近了。

當然也有可能反導系統直接摧毀了來襲的彈頭,這樣核武器就缺乏爆炸的物理基礎,所以也不會引爆。核武器在空中爆炸的威力是驚人的,會引起極強的電磁輻射,比起近地面爆炸有更多的傷害。


之前蘇聯還研製過使用核武器摧毀來襲彈道導彈的反導系統,這就是為了徹底消除核彈頭的威脅。


航空視界


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核彈會不會因為外部爆炸或者撞擊而引爆,答案是概率很小!為了防止被動式的引爆核彈,現代核武器的安全係數被設計的非常高。高到什麼程度呢,即使核彈從萬米高空摔下來,然後引發火災燃燒核彈,從高空墜落那麼大的衝擊力和高溫都不會引爆核武器。

這些並不是所長憑空想象的,而都是有現實的事故來支撐的。

美國把核彈事故又稱“斷箭”事故,自從核武器誕生開始到今天,可據考證的美蘇兩國的“斷箭”事故就高達數十起,但是沒有一起引發了被動式的核爆炸。比如1958年2月4日,一架美國B-47轟炸機從佛羅里達州的“厚木斯戴德”空軍基地起飛,準備參加演習,結果在空中與一架F-86戰鬥機相撞,最後不得不進行迫降,但是B-47攜帶了一顆“馬克15型”型氫彈,稍有不慎可能就會導致嚴重後果,最後飛行員決定丟棄氫彈,然後飛機迫降成功,而那顆氫彈也未發生爆炸,還被找到了。

美國曆史上一共有幾十枚核彈隨同飛機從高空一同摧毀,但是都沒有造成核武器的引爆,其中多次核彈已經被破壞,產生了輻射汙染,但是即使這樣核武器本身也沒有發生爆炸,這就和核武器本身的安全保護措施有關。

這還是半個世紀之前的“斷箭”事故,如今核彈的安全保護措施更高,更不會輕易的被外力引爆。因為核武器無論在訓練時候還是運送時候,都會不可避免的發生一些事故,如果安全係數不高,那麼很容易就引發災難性的後果,所以核彈的安全問題是重中之重。

所以如果核武器不是本身主動引爆,靠外界的粗暴方式是很難引爆核武器。即使攜帶核彈的導彈在空中被攔截,被引爆的可能性很小,這也和轟炸機攜帶核彈,然後墜毀一樣,最多造成核武器的破壞,引發核汙染。


資訊所長


如果攜帶的核彈在某個國家空中遭遇空中攔截,兩彈相撞產生的後果肯定不會小,但比起地面爆炸肯定遜色不少,大家知道核武器的當量超過幾千萬噸當量,落在一個小型國家的地面上,有可能會使這個小國家不復存在,形成的衝擊波,光幅射,核汙染是非常麻煩的事情,如果在萬米高空或幾千米高空被導彈攔截了,沒有地面物體的相互助攜,裂變式的爆發,效果因為距離遠,給人感覺空中好像光學反映,一道大閃光,和核武器空中試驗差不多,等有害物體飄向地面也被吹散了,稀釋了。但影響還是有的。



永遠是學者


兔哥回答:導彈是打擊性的武器,特別是搭載核彈頭的導彈更是被防範攔截的重點目標。目前世界上的核軍事大國都有核導彈入役,同時也都面臨被核導彈攻擊的可能性;針對這種局面各核武器大國都開始研製防禦核武器打擊的手段。

本來核武器能夠扼制核武器大國間的核戰爭,保持相互能夠摧毀是核武器出現以來的相互扼制核戰爭的手段,也就是“以核止戰”。把核武器對人類的不利化為有利,應該說是目前一個比較好的防止核戰爭的方法,必竟核武器巨大的破壞力是人類承受不了的。先利用核武器相互扼制再逐步徹底消滅核武器是其發展方向。然而,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卻不這麼想,稱霸世界是它的目標,因此,美國首先打破了這個規據,研製反核導彈的武器系統。因此,核導彈在空中飛行時遭到反擊就成為了可能;



核導彈遭遇攔截會怎樣:搭載核彈頭的導彈並沒有特別之處,和常規的導彈一樣,有彈頭和推進劑組成,不同之處在於所搭載的彈頭是核彈頭而已;導彈的飛行,主要靠導彈的推進火箭發動機燃燒導彈所攜帶的燃料,也就是推進劑來實現。推進劑有兩種,液體和固體,但不論是哪一種其實都是燃料,是燃料就具有燃燒爆炸的性質,若遭遇攔截攻擊這些燃料很容易發生爆炸;在說說攔截導彈的手段,目前來看有反彈道導彈用的導彈,據說還有激光攔截。目前各國都悶頭琢磨怎麼把核導彈打下來,至於怎麼打誰都不說,我們也只能猜測。但不論是怎麼攔截,目前的技術還達不到回收利用的程度,只能是摧毀。所以如果核導彈遭到了攔截,首先該導彈肯定是沒用了,推進劑會被引爆,整個導彈失去動力而無法再到達目標,也就失去了作用,這樣的攔截也就等於是成功了;但是,問題在於攔截的距離,如果核導彈已經進入了已方的領土,即便攔截成功,未必核彈頭就不會掉下來;



核彈頭會不會發生爆炸:核導彈只不過是彈頭是核彈頭,核彈頭並不是暴露在外面的,而是有一個非常堅固的保護罩。特別是戰略導彈,由於要穿過大氣層,所以其彈頭的保護罩不但非常堅固而且能夠承受極高的溫度,導彈爆炸的碎片是無法穿透其彈頭保護罩的。另外核彈頭的性質也決定了它並不能被普通常炸藥引爆,所以核彈頭並不能產生核爆炸現象。如果是對核導彈採取了末斷攔截,彈頭並不會被破壞掉,還是會落下來,同樣會爆炸。這也是為什麼攔截越早越好。目前的對核導彈的攔截,已經從末段攔截向中段攔截髮力,並取得了成績。但前段攔截還沒有什麼成果出現。如果真的到了核大戰這一步只要能攔截住來襲的核導彈就行了,爆炸與否已經沒什麼意義了。即然核平衡戰略手段已經被打破,因此,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進步,為有更多的技術手段被用於對核導彈的攔截摧毀上來。其攔截方法和手段必然會越來越多。



以上是兔哥個人的看法,歡迎探討指正。歡迎你的關注;(圖片來源網絡)


兔哥42928


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彈道導彈發射後對敵造殺傷的主要部分:核彈頭。它被置於整個彈體的最前方,當再入大氣層前會與後部彈身分離,因此一些國家也將核彈頭稱之為再入飛行器。

籠統而言,核彈頭主要有兩部分組成,即彈殼與核戰鬥部。這也會給人一種直觀的感受:核彈頭一旦被對方導彈攔截,勢必會在未抵達目標前發生核爆炸!真相如何我們接著聊。

核彈作為人類截至目前所研製出來的威力最大的武器,相關研究人員自研發之時就已經將其視為是一個"矛與盾"的問題:如果只單純的考慮它的進攻性能,那擁核國本身就會被置於不可預測的危險處境。

比如最初級、裝備最廣泛的熱武器:槍,它的主要作用是通過擊發子彈來殺敵,但考慮到可能發生的風險,現代槍械都會設置有安全不擊發裝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保險。不難想象,連槍械這類最基礎的武器都會有必要的保險措施,爆炸後毀傷巨大的核武器能一觸就爆?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參考人類戰爭史上投放的第一顆原子彈:小男孩。它在廣島上空爆炸之前一共經歷了四道防護:第一通電、第二計時裝置、第三氣壓裝置、第四無線電高度表;上述設置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在合適的高度引爆原子彈。

另外,美國也曾發生過載有核彈的飛機墜毀的事故,但儘管如此也並沒有將其引爆。相比投放式核武器,彈道導彈屬於遠距離自主攻擊模式,為了最大化的提升打擊效率和安全係數,核彈頭也被配置了包括保險系統、姿態控制、突防誘惑等在內的多種輔助系統。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核彈頭被攔截後的效果還取決於攔截彈的種類,是動能撞擊、破片摧毀亦或者對等的核爆摧毀。但總的來說,核彈作為殺傷最大的戰略威懾,各國都嚴格遵循一個原則:高度掌握引爆控制權。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其實,核武器在起爆的時候有非常複雜的程序設計,沒有滿足它的起爆條件,它是不會引發核爆炸的,所以,無論成功擊落了戰略轟炸機也好,還是成功攔截了彈道導彈也好,它們攜帶的核武器在被成功攔截的時候,一般不會發生恐怖的核爆炸。


愛生活愛牛牛哥


基本上不會出現。又爆的問題。最簡單的例子,你看每個人氫彈從高空掉下去也沒炸,當時丟了,在西班牙大牌丟了四顆。基本上他的保險很管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