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魏延如果不被殺,會造反嗎?

用戶554232934324


魏延在孔明死後的言行形同謀反。

蜀國有兩霸,像兩隻松鼠,總是尾巴翹得高高的,從不懂得夾起尾巴做人的,一是襄樊戰役中,被呂蒙俘殺的大將關羽,另一個就是大將魏延。他是除了劉備、孔明這兩頂大磨子,再也沒有其它磨子能壓得住的人。

客觀地說,魏延是很有些本事的。劉備向有識人之能,魏延作為劉備的私人武裝跟主人入蜀,屢立戰功,升為牙門將軍。劉備被擁立為漢中王遷治成都,選大將鎮守漢川時,棄萬人敵張飛而提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兼漢中太守。劉備下會群臣,問魏延:我對你委以重任,你在漢中主帥位置上有何打算?魏延豪邁地回答:如曹操率天下兵馬來,請允許我為大王您抗擊他;如由偏將率十萬人來,請允許我消滅他。劉備稱帝后,升魏延為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為都亭侯。五年,孔明屯漢中,讓魏延為先鋒,兼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魏延向西進入羌族地區,魏國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魏延在陽溪交戰,魏延大敗郭淮等人,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以符節,晉封為南鄭縣侯。孔明在日,魏延跟孔明北伐,總想仿韓信故事,率一萬兵與孔明分兵會師於潼關,但孔明不允,魏延總以為孔明膽怯,嘆息未盡其才。

魏延的狂妄在蜀國只有關羽和他能一比。

孔明北伐軍中,魏延作為副總司令是有點威信的,魏延自恃有勇有謀,矜持高傲,很多人都甘居其下,也只有總參謀長楊儀對他無所容讓,魏延對他極為惱火,兩人關係勢同水火,有時魏延當面用刀劍相指,幸虧費禕將兩人隔開,從中調停。

魏延對蜀漢極為忠誠不假,但他行事太沒有原則,在孔明死後的言行等同於背叛。

孔明病重時,就秘密地與長史(總參謀長)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籌劃死後退軍安排: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魏延萬一不聽將令,可不理會他讓大軍照常撤退。這可看作非常時期,丞相、北伐總司令孔明的遺囑。魏延理當遵從,可魏延卻對來試探的費禕說:丞相死了,我還在,府中親戚和官員家屬可護送丞相靈柩歸葬,我當率諸軍攻擊敵人,怎麼能因一人死而廢國家大事呢?我魏延怎麼能聽從楊儀指派,做斷後將領?

蒼茫大地認為:孔明這等安排,並無大錯。一是魏延所部為前鋒,撤軍時位置在後;二是孔明知道魏延與楊儀不睦,魏延立功心切,可能會不聽遺命,繼續北伐。在統帥新亡,挫動蜀國銳氣之後,再去北伐,幾無勝算!如有不測,孔明難辭其咎!再說,沒有劉禪聖旨,擅自北伐,有欺君之嫌?魏延即便不回頭,有姜維在,足以抵擋,蜀軍仍能全師而退。

可魏延見楊儀等奉丞相遺命依次退兵,大怒,趁楊儀還未行動,便率所部直接向南進發,將經過之處的所有山谷間棧道全都燒燬。楊儀等被迫劈山開路,晝夜兼程,緊跟在魏延後。魏延先到,竟佔據南谷口,派兵迎擊楊儀大軍。這已是叛逆行為了!

孔明是奉劉禪旨意北伐軍的總司令,孔明突發疾病意外身亡,作為劉備的託孤之臣、相父,作為奉詔的總司令,來不及請示,他有權有責任指定臨時的總司令,而魏延的做法從重的說就是違反將令了,非反叛而何?

許多網友們替他惋惜,我贊同;但替他抱不平,恕我不敢苟同啊!


蒼茫大地顧煒斌


魏延是一個比較尷尬的角色,直接造反朝廷的可能性不大,但最後被逼迫投降曹魏的可能卻很大。

01

魏延並不是唯利是圖之人。

魏延原是荊州牧劉表的部將,劉琮投降曹操後,魏延並沒有投靠勢力強大的曹操,而是選擇身無立錐之地的劉備,這就說明魏延還是有氣節的人,雖稱不上忠義之人。

主人投降了,作為部屬不追隨,就是反叛。但這個原因很複雜,鳥擇良木而棲,也不能絕對認為是缺點、不足。

起碼說明魏延不是一個絕對服從的人,更多的是依據自己的個性行事,但魏延絕對是一個不安分的人。

在漢末三國時期,有點想法,期望憑自己的本事做出一番事業,這沒有錯。至於選擇怎樣的道路是另一回事,都在造反,想分一杯羹,跟著誰造反,純粹個人愛好,無可厚非。

02

軍事戰略的不同,必然招致魏延與諸葛亮繼位者的矛盾衝突

《三國志》記載: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作者陳壽認為:“魏延並沒有想投降曹魏,否則他會向北面的曹魏方向前進,不會向南返還。魏延只是想除掉楊儀。“

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是“以私忿誅殺大將,然後嫁禍於魏延”。其意是說楊儀與魏延有矛盾,為了發洩私忿,就以魏延造反為藉口將其除掉。

魏延與楊儀的矛盾由來已久,諸葛亮在世時,二人就水火不相容,魏延數次要殺死楊儀。由於諸葛亮愛惜二人的才能,費禕也從中勸和,才得以勉強相處。

諸葛亮病逝後,二人的矛盾徹底爆發。

據裴松之注引《魏略》所記載,受諸葛亮託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為害怕魏延趁機相害,就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併發兵攻之。被誣陷的魏延恐怕與楊儀交戰難以證明清白,只得逃走,最終被殺。

裴松之認為此說是曹魏的傳言,並不可信,認為陳壽的《三國志》比較可靠。

豹眼認為,裴松之所言比較正確。如果諸葛亮把兵權交付魏延,楊儀還能夠帶兵誅殺魏延嗎?魏延兵權在握,趁機以謀反誅殺楊儀,名正言順,魏延又會怕個球呢?

最根本一點,魏延與諸葛亮戰略思想不同,諸葛亮絕不會把兵權交給魏延。

還有一點,魏延南行也未必沒有投降曹魏的打算,除掉楊儀先報了私仇,再投降曹魏也是有可能的。

諸葛亮大軍恐怕在十萬左右,而魏延本部人馬最多也就一兩萬人,況且未必能夠聽從魏延,全部投降曹魏。

因此,魏延處在一個很尷尬的境地。

魏延及其部屬的家眷全部在漢中或者成都,如果不能回到漢中,把家眷帶出來,魏延很難把其部屬帶走投降曹魏。

楊儀與魏延都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詢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

魏延與楊儀在南谷口對峙,王平受楊儀命令抵擋魏延。王平大罵魏延先頭部隊,說:“諸葛公去世,屍骨未寒,你們怎敢如此?”

魏延大軍知道錯在魏延,於是,不聽魏延的命令,都散了。魏延只帶領其子數人逃走,逃回漢中。

楊儀派遣馬岱追上魏延,並殺了他,夷滅三族。

楊儀之所以能夠命令王平、馬岱還是因為有諸葛亮的遺命,否則他是調遣不了他們的。楊儀自以為掌握兵權,除掉了魏延就可以掌控朝廷,除不知,這就是一個坑。

整個過程就是諸葛亮事先設計好的一計,或許執行者也被埋在鼓裡,但楊儀、魏延都被除掉了。

說魏延要造反,要造劉禪的反,未必可能,因為魏延沒有那個勢力和能力。蜀漢大臣沒有支持他的;但不一定魏延就絕對不會反叛,去投降曹魏。

諸葛亮把最信任的人蔣琬作為留府長史、董允為侍中,坐鎮成都而不隨軍,而把楊儀任命為丞相長史跟隨在身邊,其實是已經做好身後的安排。

侍中董允與蔣琬都是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他們都擔保魏延不反,就已經給楊儀提前上了眼藥。楊儀除掉魏延,正好以此為藉口除掉楊儀。回到成都後,楊儀就被削除了官職,隨後流放,最終被下獄處死。

根本而言,就是諸葛亮保證蔣琬、費禕、姜維等人順利上位,繼承其衣缽,保證其戰略方針不變,能夠繼續執行。

如果魏延不死,起碼在軍事戰略上不能跟諸葛亮的繼承者保持一致,必然會產生內鬥,兩敗俱傷。

從魏延被殺就可看出,他並不是很有謀略之人,他能夠鬥得過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的可能性很小。最終結果,魏延不是因為內鬥被殺,就是敗逃投靠曹魏。

魏延一定不會善終,蜀漢滅亡將會更快。


豹眼看歷史


魏延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反面典型,最後被安上反叛之名被馬岱所殺。那麼魏延真的是想叛漢自立的人嗎?

一一上圖魏延

一、魏延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

魏延在《演義》中初次亮相是在劉備率文武官員和百姓準備進入襄陽城的時候,劉琮之前己將荊州拱手相讓於曹操。當劉備等到達襄陽城下喚劉琮開門避難時,蔡瑁、張允一頓亂箭讓劉備等不得靠近。此時,魏延站將出來,大喝:“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帶部殺死守衛城門將士,打開城門,大呼劉備快領兵入城,共殺賣國之賊。此時,曹操大軍已經壓境,如想求榮,魏延完全可以就此降曹,以魏延的能力在曹營一定不會混得差。如不想降曹,也可以投東吳,但魏延都沒選,在尋劉備不著的情況下,而是去長沙投了劉玄。足以見得魏延還是有尊漢室正統之心的。

在關羽攻取長沙時,太守韓玄武斷定罪黃忠謀反,並準備斬首,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魏延揮刀砍死劊子手,並殺上城頭,一刀砍韓玄為兩段,提頭上馬,引百姓出城投拜雲長。在襄陽是魏延出頭,這次又是魏延振臂先呼,這兩處的表現絕非偶然。如果魏延是個平庸之輩,絕不會當此出頭鳥兩個情節可以看出魏延是一個敢想、敢幹、有正義擔當的人。

二、魏延有勇有謀,可當重任

魏延自投劉備後,排名僅在五虎將之後。劉備入川時,前鋒為黃忠和魏延,在龐統未陣亡之前,魏延一直受重用。並且拔營攻塞,立下汗馬功勞。漢中攻下後,劉備力排眾議,用魏延鎮守漢中。事實也證明劉備沒用錯人,魏延擋住了曹真十萬兵馬的進攻,使漢中固若金湯。

魏延不僅勇冠三軍,且有較高的謀略水平。而且具有一般武將沒有的謀略,就兵出子午谷這一奇謀,如果魏延平時不研究戰場形勢,不對地理位置瞭如指掌,是不可能提得出這一謀略的,雖然這一奇謀有風險,但也有一定道理。司馬懿與張郃有一段對話:“諸葛亮生平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可見這一奇謀連司馬懿也是認可的。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魏延幾乎都擔任的先鋒重擔,碰到對方猛將,也是魏延去擋。可見魏延的勇猛在諸將中是首當其衝的。

一一上圖魏延

三、魏延是被諸葛亮逼反的

《演義》中記載:雲長引魏延來見,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玄德驚問孔明曰:“魏延乃有功無罪之人,軍師何故欲殺之!”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斬之以絕禍根。”玄德曰:“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自此,諸葛亮一直對魏延不予理睬,用諸葛亮的話說,我知其日後必反,憐其勇而用之。

諸葛亮僅因魏延獻長沙城,並認定為不忠不義之人。那韓玄是個昏官,黃忠與關羽頭一回廝殺時,黃忠馬失前蹄,本來關羽是可以殺了黃忠的,正因為關羽傲氣,認為這樣殺了黃忠顯不出自已真本領,故放黃忠回去換馬再戰。黃忠次日箭射關羽盔櫻也是為了報答關羽昨日不殺之恩,這本是英雄之間惺惺相惜的情還,可韓玄卻咬定黃忠謀反獻城欲斬之,可見韓玄是一個不分是非,草菅人命之徒。韓玄平時對下殘暴,魚肉人民,輕賢慢士。魏延起而殺之本是正義之舉,這不同於那種告密賣主的小人,怎麼能說魏延不忠不義呢?以此為據,那天下誰還敢投奔劉備呢?更為滑稽的是諸葛亮認為魏延長一反骨(不知反骨長什麼樣),僅憑一腦骨就唯心斷定魏延必反。這也太草率了。

諸葛亮既不喜魏延,一定不會重用,把一個堪當大任的將軍長期排除在核心圈外,言不聽、計不從,哪裡要拼命就先派他去。你說魏延怎麼會沒有想法,怎麼會從心底服氣諸葛亮。所以諸葛亮去世前,按排文官長史楊儀統領大軍,而不讓有著豐富行軍打仗經驗的魏延來主持大局,魏延怎會服氣?連諸葛亮死訊也沒及時通知魏延,而且對魏延做了造反的提防。

即使諸葛亮這般按排,魏延起初並沒有想反的念頭,而是想繼續攻打曹魏,當聽說部隊已後撤,魏延這才燒了棧道,逼楊儀交權。

假設一個團體原當權者離任時,不用能力最強的人繼任,反用不起眼的某個部下主持全面工作,你說這樣的按排合理嗎?你讓能力強者情何以堪?這樣按排的結局未來不是窩裡鬥就是分崩離析,無數事實己經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就算是魏延反叛也是諸葛亮長期壓制魏延逼出來的結果。

一一上圖魏延

四、諸葛亮死後,魏延只是和長史楊儀爭奪領導權,並非為謀反作準備

當費禕告知魏延丞相已辭世,魏延問何人代理丞相之職時,被告知由長史楊儀負責時,魏延當時就覺得楊儀不過一長史,擔此大任不配。並欲自率大軍攻司馬懿,且務要成功,並對費禕說:不可因丞相一人而廢國家大事。可見,魏延心中還是有大局的。

在與楊儀爭奪領導權時,魏延雖用武力相逼,但沒忘記給劉禪上奏表,還知道自已的位置,儘管是捏造事實,但至少表明魏延心中並沒真正反漢,如果反漢,那就直接投魏了。直到後來兵馬散了,自知大勢己去,才與馬岱商量投魏。

在攻取南鄭城時,面對姜維,魏延並未與之交戰,而對姜維說:“伯約,不干你事。只教楊儀來。”這裡魏延還是隻想奪權,此時魏延還沒有下徹底叛漢的決心。

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因為楊儀與魏延一直矛盾很深,已達水火不容地步。

一一魏延

魏延的悲劇在於他的性格:

魏延投奔長沙韓玄時,因為平日傲慢少禮,不受重用。魏延投蜀漢後,恃功自傲,覺得自已功勞與待遇不相稱,故經常口出怨言,並且看不起人,所以得罪了不少人。再加上諸葛亮生前常常告誡身邊人,魏延日後必反,因而很容易被大家推向敵對面。這是魏延做人的悲劇。性格決定命運,這樣的性格一旦遇事處置不當,就容易讓人起反叛疑心。

所以,一直給魏延安上反叛之名,其實是有點冤枉的。


金全有


答:不會。

劉備讓魏延守漢中,就是看中了這點!魏延是部曲出身,劉備給了他一切,他是絕不會背叛劉備的!

他被殺的原因是不服從大局,他如果能按照楊儀的要求漸次退軍,楊儀為什麼要殺他?!

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如果延或不從命,就隨他的便。諸葛亮歿,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前往揣摩魏延意圖。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 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

大軍都隨楊儀徐徐退卻,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趕在楊儀大軍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魏延先佔據南谷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丞相剛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安敢如此!?”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命令,都鳥獸散了。只有魏延與其兒子數人逃亡,逃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並且斬了他,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於是誅滅魏延三族。

連軍隊的戰士都知道是魏延不聽命令,沒有人跟他混了!那麼魏延到底對不對?他能不能撐起北伐時重任?我們往下看:

《晉書·宣帝紀》:……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經日,乃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谷甚眾。帝審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說明司馬懿知道諸葛死後是要進攻的,而按照魏延的做法,此時不撤兵,勢必激起司馬懿的鬥志!和司馬懿交戰?我不說大家都明白,魏延根本就不是對手……

白白地損兵折將不說,還要喪失軍心。我們知道,諸葛畢生精打細算,他對於手下的人太熟悉不過了!他們中有沒有人能和司馬懿過招?諸葛不會不知道。所以,臨終他才要求楊儀率軍撤出戰鬥,又明白魏延不會服從於楊儀,才決定不管魏延了。

這樣即使是魏延不撤兵,打一下也讓他知道司馬懿的厲害👍!

而魏延的做法太荒唐了,不尊諸葛遺命也無所謂,你能打你自己打就是了……無緣無故地燒燬棧道、阻止楊儀履行諸葛的遺命。

死有餘辜!


中行偃1


  • 從魏延至死都沒有反叛,從而推斷出,即使魏延不被殺,也不會造反。

  • 造反,就是對自己老闆不滿意,而進行作亂的行為。造反的對象是老闆,魏延自始至終從沒有表達對老闆劉禪的不滿,而是採用上表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意願,認為是別人反叛,自己始終是終於蜀漢政權的。
  • 面對魏延與楊儀互相指責,作為老闆的劉禪也沒有偏聽偏信,而是召開了董事會,充分發揚民主,諮詢了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兩人意見。會議上,董允、蔣琬選擇相信楊儀;那麼,結果就很明顯了,經會議討論決定,認定魏延造反。於是,魏延就遭到了大軍的討伐。

其實,魏延壓根就沒有想著要反叛,事情之所以發展到最終這個地步,還是有深層原因的。魏延的死,固然有很大因素是自己的錯誤決定讓自己找死,更大的原因還是蜀漢政權中有許多人不想讓魏延活著。

魏延是堅定的北伐主義者,是劉備的堅定追隨者,是諸葛亮的志同道合的合作者。諸葛亮也深知魏延北伐的信念是不會動搖的,但是在北伐的具體路線上兩人是有嚴重分歧的。

就在諸葛亮安定好後方,準備開始北伐的時候,魏延就提出用奇兵出子午谷,直取長安。遭到以謹慎著稱的諸葛亮的反對,認為此計過於冒險。此後,每次北伐,魏延都請示諸葛亮讓他單獨統兵,效法韓信的例子,分兵攻取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也有怨言,經常埋怨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得不到發揮。對此,諸葛亮也沒有過多的打壓魏延,相反魏延與楊儀不和,甚至到了兵刃相見的地步,諸葛亮經常指派費禕從中做和事佬。

對於諸葛亮,魏延也只是過多的埋怨,面對諸葛亮的北伐大計,魏延還是選擇了老老實實的執行。所以當諸葛亮在臨死之前,就擔心魏延繼續執意北伐。就給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三人密令撤軍事宜,由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就不用管,估計想通了就跟著回來了。結果楊儀自作主張,雙方最後鬧僵了。魏延就生氣了,直接跑到前面,把路斷了;然後與楊儀互相上表,進行掐架。

其實魏延之所以這麼大鬧,無非就是希望後主劉禪出面,就像諸葛亮生前那樣,再來一次調停罷了。結果劉禪畢竟不是諸葛亮,而且此時形勢也不同於諸葛亮生前;諸葛亮生前主張北伐,蜀漢朝堂基本就是北伐派佔上風,此時反對北伐的自然佔了上風。那麼,主張北伐的魏延面臨的結局,可想而知。現在沒有人來進行從中調解,直接就將這麼一個北伐的苗頭掐掉了,甚至被誅滅三族。

魏延是不可能造反的,這從諸葛亮死後的系列表現是可以看出來的。截斷後路,就是阻滯撤兵,繼續北伐;上表劉禪,就是相信政府,希望得到支持,由自己主張北伐;在部隊散了後,魏延選擇的是逃回漢中,而不是投降曹魏、或者東吳,這也充分說明魏延對蜀漢政權是充分信任的。

要說諸葛亮去世之後,誰能檢定的繼續執行北伐大業,是魏延無疑。


安定郡小書生


如果魏延不被殺的話,他也絕對不會造反。

《三國演義》黑了不少人,比如蔣幹、周瑜、曹操等人。要是說被黑得最慘的一位三國武將,絕對非魏延莫屬。魏延腦後有反骨幾乎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魏延無論在哪個版本的影視劇、文學作品中幾乎都是以反面人物出現。其實魏延腦後真的沒有反骨,他不是一個反骨仔。魏延不僅不是一個反骨仔,還反而是大漢忠臣。

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有人為一些歷史人物“洗白”,為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歷史人物洗白。當然也有不少人替魏延洗白。魏延和一些本來就黑的歷史人物不同,魏延是一個被黑化的歷史人物。與其說替魏延洗白,不如說還原本來的魏延。

魏延初次展露頭角是在劉備入川之時,而不是赤壁之戰時。韓玄也不是魏延所殺,是羅貫中替魏延殺的。魏延在平定劉璋的時候,立下赫赫戰功,因此被劉備封為牙門將軍。劉備平定漢中之後,準備選擇一位將軍鎮守益州門戶漢中。當時所有人都以為此職位非張飛莫屬,結果劉備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魏延。魏延在劉備手下,幾乎呈現出直升機式的提拔。魏延從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一躍成為鎮守一方的封疆大吏。劉備登基之後,魏延晉級為鎮北將軍。魏延鎮守漢中期間,漢中固若金湯。即使在劉備兵敗夷陵期間,曹魏也不敢覬覦漢中。劉禪登基之後,魏延封為都亭侯。

劉禪登基之時,其實魏延已經已經可以算是蜀漢境內第一武將。當時可以和魏延媲美的蜀漢武將也就只有趙雲,可惜的趙雲已老而魏延則正直壯年時期。諸葛亮北伐時期,魏延是諸葛亮手下最值得依靠的將軍,也是蜀漢戰功最卓著的將軍。北伐期間,魏延曾經擊敗了曹魏悍將大破費瑤和郭淮。魏延也因為軍功被提拔為徵西大將軍,晉封為南鄭侯。南鄭侯已經是“縣侯”,級別已經非常高。諸葛亮北伐期間,每次魏延都想獨自率領一支軍隊和諸葛亮會師於潼關。魏延還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此計未被諸葛亮採納。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前。諸葛亮死後,魏延和楊儀之間的矛盾爆發,兩人兵戎相見,最終魏延兵敗被殺。魏延被殺之後,被誅滅三族。隨著各種演義和戲說,魏延最後又背上了一個反骨仔的惡名。其實魏延被殺只是因為性格上有一定缺陷,和楊儀之間的矛盾所致。

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軍隊內部出現了分裂。楊儀和魏延之間的矛盾也就缺少了制約因素。諸葛亮臨死之前,曾經做好了撤軍安排。諸葛亮讓費禕、姜維等人負責主持軍隊後撤,讓魏延負責斷後。諸葛亮也預料到魏延有可能不願意撤退,所以又說了一句:

“若延或不從命,軍自便發。”我們可以認為,諸葛亮臨死之前其實默許魏延可以繼續北伐。當費禕前去徵詢魏延意思的時候,魏延的表現是:“丞相雖亡,吾自健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魏延的意思非常明瞭。第一,他要繼續領軍北伐;第二,他不願意替楊儀斷後。此時的魏延並沒有任何想謀反的意思。

費禕和楊儀知道魏延不願意斷後之後,便按照諸葛亮的指示獨自撤軍。如果事情這樣發展的話,魏延繼續北伐,楊儀扶諸葛亮靈柩回成都,大家相安無事。楊儀、費禕的行為卻惹怒了魏延。魏延卻搶先南歸,燒燬了南歸的棧道,並且上表劉禪說楊儀造反。楊儀大軍被阻攔之後,也上表劉禪說魏延造反。一日之內,兩個人的上書先後送到了成都。在這件事上明顯理虧的是魏延,魏延平時也比較囂張跋扈,加上魏延是武將。所以蔣琬、董允等人都是人為造反者是魏延。

魏延搶先佔據了南谷口,率軍隊進攻楊儀。楊儀令何平率領軍隊抵禦魏延,何平對著魏延軍隊大喊:“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此話一出,魏延的軍隊都知道魏延理虧,加上朝廷上已經基本定了調子,所以軍士們都四散逃命。

魏延只帶著兒子等幾個人向漢中方向逃亡。最終,被馬岱追上斬殺。魏延的人頭被扔到楊儀帳中的時候,楊儀踩著魏延的頭說:“庸奴!復能作惡不?”從楊儀的表現來看,不像對付公敵,倒像是洩私憤。從這個側面也可以看得出,他們兩個指責對方謀反的原因大多出於私仇,而非對方真的謀反。不過魏延被殺前的種種做法也確實有令人懷疑造反的地方。第一,魏延是將軍,應該明白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魏延帶著軍隊公然違背撤退軍令,自然會讓人懷疑:他是不是要謀反。第二,魏延先是不願意撤退,然後又帶著軍隊連夜南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他帶著軍隊逼宮。第三,魏延帶著軍隊南下,也有可能是提前班師回朝。但是他卻命人把楊儀大軍回師的棧道燒燬,斷絕楊儀撤退的道路。魏延的種種做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魏延是不是帶著軍隊回到成都,顛覆蜀漢政權。所以蔣琬和董允等人才會認定魏延謀反。

當時魏延無論是能力,還是個人威望,還是軍事實力都不足以支撐謀反。魏延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當時的實際情況。做為一個有經驗的將軍,魏延自然不會輕易謀反。如果魏延真想顛覆蜀漢的話,他燒壞棧道之後,不會派軍隊攻打楊儀,而是不顧一切攻打成都。如果魏延有謀反之意的話,他被打敗之後應該向北跑,而不是往南跑。此前史書中只記載魏延囂張跋扈,卻沒有任何關於魏延僭越不法的記錄,也說明魏延沒有想當皇帝的意思。

魏延沒有顛覆蜀漢當皇帝意思,那麼有沒有可能脫離蜀漢投奔曹魏呢。更沒有這個可能。魏延深受劉備厚恩,他和諸葛亮一樣都是堅定的北伐者。所以即使諸葛亮已經去世,他還是要堅持北伐。魏延之前一直希望自己能夠單獨率領一支軍隊北伐,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延正好有了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他又怎麼會投降曹魏呢?如果要是想投降曹魏的話,諸葛亮讓他斷後豈不是正中下懷。魏延更不會傻到帶著軍隊向南跑,所以魏延也不可能投靠曹魏。

所謂的魏延謀反,一是楊儀上書的告發,二是蔣琬和董允等人猜測。其實魏延被殺之後沒有多久,蜀漢政權內也認為魏延應該沒有謀反。根據《三國志》: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後來,蜀漢雖然沒有明確替魏延平反,卻也厚葬魏延,也等於承認魏延沒有謀反之意。

既然魏延沒有謀反之意,又為什麼連夜南下而且燒燬棧道呢。按照魏延自己的說法是兩個。其一是繼續北伐,實現興復漢室的大業。其二是不服楊儀,甚至想殺了楊儀。


依稀說史


魏延不死的話他只會帶領蜀漢繼續打下去,他怎麼會造反呢?腦有反骨這是小說演義對於魏延的誣陷。事實上要論起忠誠可靠,魏延在蜀漢排第二,沒人敢排第一。三國時期蜀漢陣營任何人都可能造反,唯獨魏延不會那麼去做。

一部小說《三國演義》把三國曆史宣傳的廣為人知。但也因為《三國演義》把許多文臣武將給黑成了翔。魏延這個蜀漢的國之柱石大功臣硬生生被黑成了腦後有反骨的亂臣賊子。歷史上魏延跟隨劉備的時間確實相對較晚一些。但是魏延的能力在劉備陣營絕對是數一數二的,甚至在我看來魏延的能力在蜀漢武將陣營中堪稱第一。關羽之流和魏延比起來都多有不如。

魏延最早顯露鋒芒是在跟隨劉備入川作戰的過程中。不管在對決張魯還是劉璋大軍過程中,魏延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因為魏延也開始被劉備所看重。劉備在漢中稱王后,把國都定在了成都。所以漢中重鎮就需要一個優秀的統帥去鎮守。而且由於漢中的重要性。劉備選擇的武將不僅需要能力超強,還需要對他劉備具有足夠的忠誠。當時很多人都認為這個職位非張飛莫屬了。因為關羽和張飛兩人追隨劉備最久。關羽已經鎮守荊州了。張飛自然也不會差。甚至張飛自己也認為漢中太守非自己莫屬。

但後來劉備任命的漢中太守卻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新任漢中太守乃是魏延。從劉備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就可以看出,劉備足夠信任魏延的能力和他的忠誠可靠。要知道歷史上劉備的眼光還算是不錯的。所以魏延的忠誠度這塊沒有任何問題。而且劉備還曾問過魏延,如果曹操大軍來襲你會怎麼做。魏延答道“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併了他”。此話一出不進劉備龍顏大悅,就連群臣都稱讚魏延的勇武。

歷史上魏延鎮守漢中十年,曹魏陣營數次侵犯漢中均無功而返。歷史上曹操非常的欣賞魏延的能力。曾經數次招降魏延,並且承諾只要魏延投降曹魏必定委以重任。但魏延依舊不為所動。相比起驕縱自大丟失荊州的關羽來說,魏延比關羽強的不是一星半點。而且從魏延拒絕曹操的招攬也可以看出魏延對蜀漢的忠誠。要知道歷史上在三足鼎立格局形成後,曹操基本上沒有招攬過任何人。魏延是唯一的一個特例。

魏延之所以被殺也不是因為造反,只不過是死於蜀漢內部權力爭奪罷了。歷史上蜀漢陣營就是諸葛亮的一言堂,而且整個蜀漢的大部分關鍵位置都被諸葛亮一黨掌握了。諸葛亮死後,多數人害怕要撤軍回蜀漢。但魏延認為不應該因為諸葛亮的死就貿然撤軍。他有能力帶領軍隊戰勝曹魏大軍。但原諸葛亮一黨其他成員認為魏延是要爭權,所以楊儀,董允,蔣琬等人聯合陷害魏延造反。結果劉禪和魏延的士兵都認為魏延要造反。所以士兵也不聽魏延的命令逃跑了。魏延被誣陷有口難言,所以想要跑回成都向劉禪解釋事情的前因後果。結果楊儀害怕平生事端,所以楊儀派遣馬岱帶領軍隊追上魏延並且殺害了魏延。

《三國志》有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所以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這就充分的證明了魏延是死在諸葛亮死後蜀漢內部的權力爭奪之中。可憐魏延一無敵猛將,死於陰謀詭計之中。魏延死後,蜀漢再無可用之帥。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魏延是蜀國著名將領,在關羽張飛馬超等人去世後,他甚至可以說是蜀國第一名將。魏延能力很強,劉備在奪取漢中後,選擇鎮守漢中的人選時,很多人認為是張飛,但劉備卻破格起用了新秀魏延。魏延不負所望,鎮守漢中近十年,很好的履行了重任。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北伐途中去世,臨終前他把北伐軍隊指揮權交給楊儀,引發魏延不滿,不久魏延被殺。最後蜀國朝廷定魏延罪名為謀反,魏延被滅三族。

如果魏延沒有被殺,他會不會謀反?

首先,一個人想不想謀反,會不會謀反,受政治環境因素影響。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想謀反,也沒有生來就是忠臣。魏延可以是忠臣,如果得到有效制約以及魏延內心感覺受到很好對待,魏延是不會謀反的。反之,如果魏延感覺被壓制逼迫,生存受威脅,謀反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從魏延特點看,強力強,心高氣傲,根本瞧不起文官。有劉備諸葛亮在,還可以壓制他,一旦他們不在了,魏延誰也不認。而主導蜀國軍事政治的是文官,這裡就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除非後主劉禪甩開文官專任魏延,否則魏延內心不平不安是肯定的,累積下來,魏延不反也得反。但劉禪專任魏延,他既不能也不敢這麼做。

所以沒有令魏延信服的人主政的情況下,魏延與執政者的矛盾不可調和,最終魏延必反。


羽書遲


一本《三國演義》把魏延黑的夠慘的,魏延造反實則千古奇冤,論其對蜀漢之忠義,蜀漢之內無幾人能及。今天像素就給大家一個全新的解讀,改變大家對魏延“腦後有反骨”的認知。

《三國志·魏延傳》中有這麼一句話,魏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魏延本就是劉備的部下,並非降將,既然不是降將,那就沒有所謂的“腦後有反骨”之說。


且劉備晉漢中王之時,便棄張飛而用魏延為“漢中太守”。魏延更是為劉備立下軍令狀“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曹操親率大軍前來,則為劉備拒之;若是曹操手下大將率領十萬大軍前來,則為劉備消滅之。當時魏延也履行了自己豪言壯志,將漢中守得固若金湯,劉備更是對魏延恩寵有家,先封為鎮遠將軍,到了建興元年,又封為都亭侯。

從劉備這一系列的動作來看,可謂是對魏延十分的信任,以劉備識人的眼光來看,不會看錯人。關羽、張飛、趙雲、龐統、法正等等,皆沒看錯,魏延更不會!


其次,自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後,諸葛亮便一直擔任劉備智囊也掌握一定的實權。也就是說劉備對魏延的這些任命,甚至封魏延為都亭侯,劉備肯定是徵求過諸葛亮的意見也獲得相應支持的


並且,諸葛亮待魏延也是不薄的,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病中曾對魏延說:“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死以後,一定要注意,不要再出兵北伐了,並同時讓魏延代行自己的職權。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對魏延的信任。如果真如大家所說的諸葛亮認為魏延有反骨,諸葛亮又怎麼會把職權交給魏延呢

那麼魏延又是因何被殺,最終還被貼上有反骨的標籤。


這要在諸葛亮死後開始說起,長史楊儀平自知能力、威望不如魏延高,如今諸葛亮死了,魏延也成為他往上爬的最大阻礙,再加上自己與魏延的矛盾本就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諸葛亮在的時候還能調解二人矛盾。

而如今諸葛亮不在了,天賜良機楊儀自是要置魏延於死地


楊儀先是按照諸葛亮的安排,密不發喪。另一方面假借諸葛之名,讓魏延斷後,不明真像的魏延拒絕執行。被楊儀扣上了謀逆的帽子。但魏延就算到了這一步也沒有投魏,而是上疏表明心計,但最終還是被楊儀誘殺後逃脫,又被楊儀追殺,且魏延並沒有反擊,可以看出此時的魏延還是對蜀漢忠心耿耿,就這樣的戎馬一生百餘戰為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魏延,被本國的奸臣所害,含恨而終



其實說到底魏延之死,要從魏延自身找問題,在“後五虎將時代”的魏延也實在是太囂張了,可謂是目中無人居功自傲,導致最終有此禍事。

當然,奸臣楊儀在除掉魏延後,也沒能如願坐上丞相的寶座,於是準備投魏,最終為劉禪所知,將其逮捕關入牢中,最後楊儀也死在牢裡。

所以,答案很簡單,魏延根本沒有造反更沒有造反之心,因為造反的另有其人——楊儀。而魏魏延也只是諸葛亮死後這權力之爭中的犧牲品罷了,冤哉我魏文長!


像素說


只有《三國演義》說魏延反叛 《三國志》對此並不認同

《後主傳》就給魏延和楊儀之爭定性為不和而非反叛:

“秋八月,亮卒於渭濱。徵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爭權不和,舉兵相攻,延敗走;斬延首,儀率諸軍還成都。”

《魏延傳》也認定魏延並無反叛的意思: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相反,有意反叛的是楊儀:

《魏略》記錄諸葛亮死後是由魏延代理軍事而非楊儀,楊儀誣陷魏延反叛:

“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為所害,乃張言延欲舉眾北附,遂率其眾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

《楊儀傳》記錄楊儀後悔沒有率軍投降曹魏:

“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

因此,歷史上可能反叛蜀漢投降曹魏的是楊儀而非魏延。

馬謖、楊儀看諸葛亮的用人錯誤

諸葛亮的識人、用人能力,遠遠比不上劉備。且諸葛亮、龐統、法正、趙雲、關羽、張飛、黃忠、魏延等都體現了劉備的用人能力:

對諸葛亮是使用治理能力和後勤輸送(入蜀時讓諸葛亮治理荊州、攻打漢中讓諸葛亮治蜀);

對龐統、法正是發揮二人的謀略能力(龐統提供入蜀策略,法正提供攻取漢中策略);

對趙雲是發揮他的忠正嚴直性格(趙雲主要是作為劉備的宿衛將軍);

對關羽、魏延是發揮二人善養士卒且有謀略特點(讓關羽鎮守荊州,讓魏延鎮守漢中,關羽和魏延都是因為驕傲而結局悲慘);

對張飛、黃忠是發揮二人的勇猛(張飛攻江州、黃忠定軍山斬夏侯淵)。

相反,諸葛亮5次北伐,兩次用人錯誤導致形勢急轉:

1、第一次北伐用馬謖守街亭,戰敗導致全軍無功而反;

2、第五次北伐用楊儀率軍,致使大將魏延被殺,蜀漢大將寥落。

馬謖長期角色是謀士,楊儀長期負責後勤糧草,二人從來都沒有率軍作戰的經歷。

第一次北伐,先鋒不用趙雲,也不用魏延,而是用沒有經驗的馬謖。第五次北伐,死前明知魏延和楊儀長期不和有沒有妥善安排導致二人爭權。

從諸葛亮用馬謖、楊儀的事實來看,諸葛亮在用人上偏向於文官而非武將。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