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之前,薩達姆認為伊拉克軍隊能打敗美軍以及多國部隊嗎?為什麼要打這一仗呢?

信念與奇蹟


原因很簡單,之前的答主都說了。本質上,對伊拉克而言,海灣戰爭算是兩伊戰爭的續戰。


如果看一下紙面數據,伊拉克軍隊還是很漂亮的。1990年時伊拉克有超過100萬軍隊,這比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加起來還多,63個師、5500坦克、10000輛各類裝甲車和3400火炮武裝起來的毫無疑問是中東規模最大的陸戰集團。此外伊拉克也有完整的防空系統、超過1000架飛機,實力並不弱。伊拉克軍隊當時還有八年兩伊戰爭的大量實戰經驗,甚至在入侵科威特時也採用了較為現代化的直升機突擊作戰模式,這種能力當時的解放軍陸軍都不成型。這樣的規模、豐富的經驗打一場傳統的機械化戰爭並不是毫無勝算的。

美軍毫無疑問擁有空中優勢,但是地面戰能力一般不被視為美軍的強項,特別是越南戰爭的失敗讓美軍的地面作戰能力和政治承受能力備受質疑。在越戰後美軍進行了大範圍改革,並在1983年入侵格林納達、1989年入侵巴拿馬時小試牛刀,檢驗了現代化作戰能力。不過不論是格林納達還是巴拿馬都太過弱小,美軍能否擊敗中等國家軍隊是沒有被檢驗的。

當然,所有人都知道美軍處於技術裝備優勢,美軍取勝應該也是可以的,但大部分人相信美國的優勢絕非壓倒性的。美國能否避免被拖入地面戰,並能否承受數千乃至上萬的陣亡,是當時人們質疑美軍的一點。薩達姆也是這麼認為,他多次公開表示美國人怕死。此外,薩達姆還希望引入以色列瓦解阿拉伯國家同美國的政治聯盟,降低其壓力。伊拉克還擁有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這些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確實可以抵消一部分聯軍的軍事優勢,如果不考慮被報復的話。

誰知道美軍的技術和戰術已經達到如此境界,大部分還在想著機械化地面戰的人只能被打臉,其中包括薩達姆。


怪蜀黍老囧曾


老布什打海灣戰爭的時候,我還小。等到小布什打伊拉克戰爭的時候,已經參加工作了。就在美軍正式開打的當天,我恰巧跟一個說不得身份的人聊天,我就問他:咋沒看直播呢?老美能不能打贏。他說不用看,老美打誰都贏。

這是共識。包括最開始,在海灣侵略科威特的薩達姆。

薩達姆還沒瘋狂到認為他的部隊能打敗50萬美軍、60萬聯軍的程度。

薩達姆自己也清楚,跟美軍打,他是必輸的。但他算了另外一筆賬,而就是這筆賬,他算錯了:他以為他的軍隊能給美軍造成重大的傷亡,譬如打死1萬人,負傷5萬人。

而且不獨薩達姆,估計當時全世界的軍事專家,也都是這麼算的。大家都以為美軍會付出慘重的代價贏得勝利。

結果,大家全錯了。別人算錯了好辦,大不了到現在還被人偶爾調侃一下。但薩達姆算錯就麻煩了,把命都丟了。

伊拉克軍隊能給美軍造成重大傷亡,即便是打不過。

這是薩達姆所有軍事行動基礎。他的判斷來自於美國在越南的戰爭。美軍遭到重大傷亡,然後國內反戰情緒高漲,士兵厭戰,最後政府無奈退出戰爭。他以為歷史會在伊拉克重演。

薩達姆以為美國人的賬也是這麼算的,打仗會死很多人,於是美國政府壓根就不敢管,不敢出兵。結果美國直接出兵了,而且美國全國上下齊心,老百姓上街遊行,支持政府打仗。第一步,算錯了。

薩達姆的算盤是美國政府怕死人,不敢管,這是最理想狀態。但等到美國真出兵了,那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了。真打起來,死的人多,美國半路退出,這個可能就比較低了。不過這時候,薩達姆還是有一些底氣的,畢竟手裡有120萬的大軍。也是兩伊戰爭8年戰火中錘鍊出來的部隊。裝備也還可以,1991年伊拉克軍隊的裝備最起碼不比咱們差(除了核武器)。所以薩達姆想消滅1萬美軍的小目標,看著還比較現實。

但等到一動手,才發現錯大了。

你根本就看不見敵人。兩支軍隊有了代差,仗根本就沒法打。伊軍是菜,美軍是廚師。把你擺在案板上,想在切割就咋切割,想咋烹製就咋烹製。伊軍連美軍的面都看不見,然後就是天天的挨炸,天上不知道啥時候就掉下來炸彈、導彈。

美軍根本就沒給他還手,造成傷亡的機會。

最終,美軍只陣亡了100多人,這裡面友軍的誤傷還佔了很大比例。然後美軍自己還很不滿意:俺追求零傷亡。

當年幾乎所有人都在幸災樂禍的等著看美軍死傷慘重的景象,結果都是大跌眼鏡。之後就是後背冒冷汗:萬幸,老薩當了這小白鼠。

其實到現在我還記得當年在黑白電視前看海灣戰爭的情景。巴格達上空跟煙花似的,密密麻麻的炮彈、導彈往天上射,那是相當壯觀。把我們也激動夠嗆,都煩美國嘛,還為伊拉克喝彩呢:這,有兩下子,挺厲害。等美國宣佈地面進攻的時候,我們都十分期待,美國人要倒黴了。結果沒兩天,伊拉克宣佈停火了。搞的大家一頭霧水。過了好幾年才知道,伊拉克放的煙花還真就是煙花,根本就打不到人。

銳度何老師


海灣戰爭是因為薩達姆佔領科威特引發,薩達姆佔領科威特後,美國警告薩達姆撤軍,薩達姆不同意,隨後多國部隊出兵,並且在戰爭打響之前,給予最後通牒,薩達姆還是不撤兵,隨後海灣戰爭打響,伊拉克軍隊一敗塗地,

薩達姆之所以如此固執是因為對國際形勢,軍事技術,戰爭模式作出了錯誤的判斷,

在海灣戰爭之前的多次中東戰爭中,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不會袖手旁觀,都會對某一方做些什麼,而且美蘇雙方自身都不會參與戰爭,只是通過武器和資源支持去間接參與,這個情況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戰爭,兩伊戰爭得到體現,因此薩達姆判斷美國不會直接出兵,蘇聯也不會無所作為,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聯合國安理會一致反對佔領科威特,多國部隊迅速出兵,蘇聯外交部長明確跟薩達姆表態不會支持伊拉克,

美軍在經歷了越南戰爭之後深刻反思,隨後對軍事技術和戰爭模式作出了根本的改變,非接觸戰爭,空中打擊,巡航導彈,電子壓制等一系列新科技,新模式大量湧現,這些也超出薩達姆的預料,薩達姆還停留在越南戰爭的打地面戰印象中,以為伊拉克軍隊也會跟美軍纏鬥一番,其實海灣戰爭也震驚了中國,

因此,海灣戰爭的發生根源還是薩達姆思維固化,對形勢作出錯誤判斷,這一點在第二次海灣戰爭又被驗證,薩達姆說伊拉克軍隊只要有麵包和ak47就可以與美軍對抗,從這方面來說,薩達姆是自己選擇了自己的結局,怨不得別人,



萬事皆空70



薩達姆明知打不過美國,但他別無選擇。在伊拉克戰爭前,小布什曾發表過一個電視講話,要求薩達姆父子在48小時內離開伊拉克。這其實就是逼薩達姆流亡海外。這自然不是因為美國人善心氾濫,而是美國的一貫作風。美國是個“國家利益至上主義”者,也可以說是個“超現實主義國家”。所以,它追求的是在自己損失最小的情況下獲得最大的利益。所以說,如果薩達姆當時離開了伊拉克,他是可以保住身家性命的。美國人自然也樂意。因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正是美國的希望和戰略追求。


薩達姆拒絕了小布什讓他離開伊拉克“和平交權”的要求。有人因此將薩達姆此舉視為民族氣節,實際上,也可能確實有點民族氣節的因素,這個不能否認,因為,即便是平民百姓也可能會有這種民族情節。不過,作為薩達姆來說,他拒絕小布什的要求絕沒有那麼簡單!除了天然的民族氣節外,面子和權力才是薩達姆沒有離開伊拉克的根本原因。像薩達姆和卡扎菲這樣的人在其國內都是說一不二的獨裁者,這是毋庸置疑的。而獨裁者往往只在意兩件事。一是面子,二是權力。他們對權力的追求已經“上癮”,如果讓他們“放下權力”,那一定比要他命還難受。而對於獨裁者來說,他們將面子看成了權力的“外包裝”,追求的自然是精緻和沒有瑕疵。所以,薩達姆拒絕了小布什要求他離開伊拉克的要求。


事情已經過去很多年了,薩達姆也已經去了“天堂”。歷史從來都沒有假設,就像一江春水向東流,再也不可能回頭了!不過,假設一下倒也無妨,至少能給後人一個借鑑的機會。假如當初薩達姆真得離開了伊拉克,那麼,薩達姆和伊拉克又會得到和失去什麼呢?其實,薩達姆失去的只是他自己的面子,權力和家族利益。而伊拉克這個國家可能得到的是少了平民傷亡,少了動亂,少了被戰爭摧殘的慘景。當然,很多人會不同意這種假設。認為民族氣節最大。什麼平民百姓的生死,什麼國家的損失,通通都可以忽略不計。但是,有幾個事實似乎又和薩達姆這種“民族氣節”相矛盾的。那就是,薩達姆畢竟只代表了佔伊拉克人口比例27%的遜尼派派,而佔比70%多的什葉派,庫爾德人以及其它族裔的人群都是反對薩達姆的。再者,薩達姆的抵抗意志也並沒有改變局勢的發展。


薩達姆拒絕了小布什的流亡要求,也就是選擇了戰爭。這一點本也無可厚非。但是,薩達姆卻高估了自己軍隊的實力,一場海灣戰爭仍然沒有打醒他,他仍然沉浸在伊拉克是世界第四軍事強國的幻想中;高估了伊拉克人民對的他擁戴度,手下人對他的阿諛奉承蒙蔽了他的眼睛,堵塞了他的耳朵,他真的以為自己就是伊拉克偉大的救世主了!結果是巴格達民眾夾道歡迎了美軍入城;他高估了追隨者對他的忠誠度。薩達姆的追隨者並不是為了信仰,而是為了利益。就在美軍進攻巴格達之前,號稱30萬精銳之師的伊拉克革命衛隊仍然在搞信誓旦旦的宣誓和效忠,但在美國進入巴格達時,這些每天都在高喊忠誠口號的既得利益者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這才是薩達姆的最大悲哀!事實再一次證明,口號式的愛國和忠誠危害最大。


從伊拉克的戰爭進程來說,實際上沒有任何出彩之處。所謂的戰爭懸念,其實都是一些紙上談兵專家忽悠和製造出來的。單從伊拉克方面來分析,戰爭的進程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伊拉克的戰略戰術毫無操作性,也反應出了它們的茫然。說白了,它們根本就不知道仗該如何打。而美英聯軍的戰略戰術卻很明確,那就是在摧毀伊拉克一切重武器的前提下,地面部隊穩紮穩打。伊拉克戰爭是2003年3月20日正式打響的,在地面進攻之前,美英聯軍向伊拉克的巴格達,巴士拉,納傑夫,摩蘇爾等城市發射了各種精確制導炸彈2000多枚,戰斧式巡航導彈500枚。基本摧毀了伊拉克的防禦系統,癱瘓了伊拉克的偵察系統。也就是說,伊拉克軍隊即使想還手,卻不知道敵人在哪裡?這就是現代戰爭條件下帶來的“不對稱戰爭”的悲哀。


從抵抗意志來說,薩達姆一開始的時候還是信心滿滿的。從他拒絕小布什流亡要求的那一刻起,他就賭上了自己的一生。據薩達姆身邊的人在事後透露,薩達姆的原意是在戰爭中形成僵局,最不濟也會形成打游擊的局面。那樣的話,不僅可以拖住美國,採取小股襲擊的方式製造新的“不對稱戰爭”,使美國無法承受人員傷亡而厭戰。同時還可以增加談判的籌碼。然而,事與願違。薩達姆高估了自己,高估了伊拉克軍力,高估了追隨者的忠誠度,高估了民眾對他擁戴度。低估了現代戰爭條件下的“武器代差”對戰爭進程的決定性作用。所以,伊拉克戰爭的進程完全出乎了薩達姆的意料,也同時使他的抵抗意志變為了恐慌。所以,在美軍攻佔巴格達之前,薩達姆早已逃之夭夭。

在整個伊拉克戰爭期間,伊拉克組織的勉強稱得上戰役標準的就是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的爭奪戰了!但在巴士拉被拿下後,伊拉克軍隊在實質上已經放棄了抵抗。這也不能完全怪它們,因為在巨大的“武器代差”情況下,它們彷彿就是“無頭蒼蠅”,對抗也是徒勞無益的。不管什麼說,伊拉克軍隊畢竟也經過兩伊戰爭的洗禮,也曾勢如破竹的攻陷過科威特。但在伊拉克戰爭中的表現卻令人大跌眼鏡。伊拉克戰爭是在2003年3月20日正式開始的,到4月8日,美軍就已經攻到了巴格達城下,4月15日,美軍宣佈在伊拉克的主要戰事已經結束。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號稱第四軍事強國的伊拉克軍事力量就這麼煙消雲散了!不否認有革命衛隊軍官被收買的因素,但這也從側面反應了薩達姆在伊拉克並非他自己認為的那樣得民心!也在某種意義說明了薩達姆命運的必然性。


人生觸底反彈


海灣戰爭是1991年聯軍將伊拉克趕出科威特的戰爭,不是後來的推翻薩達姆的那次,那次一般被稱為伊拉克戰爭。

其實,我相信從頭到尾,薩達姆都從來沒覺得自己會打敗美軍,但他為什麼要打呢?海灣戰爭的起因是入侵科威特,其原因大家都分析過了,就不重複了。我覺得薩達姆犯了兩個錯誤,第一低估了美國,第二高估了自己。

入侵之前,薩達姆應該沒想到美國和西方的反應會那麼強烈,他以為美國人不會為科威特人真的來打仗,西方會主要以經濟制裁為主,自己慢慢拖下去,再以經濟利益為誘餌,即使不被承認也會成為既成事實。我們知道,海灣戰爭之前,伊拉克和西方國家,主要是美,法都是盟友關係,之前還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就是伊軍戰機誤擊美軍軍艦,造成人員傷亡,後來道歉賠錢了事。所以他這次也是這麼認為,西方和科威特只是利益關係,如果他入侵科威特後,照樣給美國及西方同樣或者更多的利益,那美國人也會不了了之,就像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但他完全想錯了,西方人對價值觀的認可是大於一切的,美國人是不願意打仗,但當自己的價值觀受到侵犯時,會毫不猶豫的走上戰場。

而當多國部隊組成後,薩達姆又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當然他的估計也是有根據的,當時伊軍有很多先進裝備,歷經8年兩伊戰爭作戰經驗豐富,從裝備上講可以說是世界第三,雖然沒想過打贏,但薩達姆認為,只要扛過聯軍的空中打擊,會在之後的地面戰中給聯軍造成很大的傷亡,一旦有大量傷亡,美國國內反戰的呼聲會佔上風,就像越戰一樣就會撤軍。如果他迫於聯軍的壓力就這麼撤軍了,國內也好,阿拉伯世界也好,會很丟面子,而如果造成聯軍一定傷亡,最後和談停火,雖然自己死的人會更多,但在國內也好,阿拉伯世界也好,就可以有資本以勝利者自居。結果沒想到的是,開始近一個月的空中打擊就損失慘重,快撐不住了,而好不容易盼來的地面戰,更是一邊倒的結果,再不撤軍在科威特的主力就要全軍覆沒了,所以地面戰僅僅開始100小時,就宣佈撤出科威特,結果聯軍以非常微小的代價,就擊敗了伊軍並把薩達姆的精銳打殘。

順便說一下,91年美國打海灣戰爭的目的是恢復科威特,並不是推翻薩達姆,而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目的才是推翻薩達姆,03年的那場戰爭,薩達姆是真心不想打,可以說只要保住他的統治地位,他可以接受任何條件,所以在開戰前,薩達姆還在銷燬射程超過100公里的導彈,造成完全遵守聯合國決議的態勢。但美國人這次是要他下臺,這點薩達姆肯定無法接受所以這次是沒有辦法不得不打,03年的伊拉克戰爭,別說想著打贏了,只能說是薩達姆臨死前的本能的掙扎。


翡翠鑑賞風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海灣戰爭之前,老薩認為自己能和美軍打成平手,至少能守住科威特,給美軍造成大量傷亡,最後希望能如朝鮮和越南戰爭一樣,把美國拖入傷亡的泥潭,最後在國內輿論壓力下撤軍,從而實現自己佔領科威特的既成事實。

海灣戰爭爆發原因,老薩沒錢了

老薩是在1979年上臺成為伊拉克的領導人的,他剛上臺的時候,由於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當時的伊拉克人均收入達到了5500美元,屬於發達國家行列。

可老薩是個有野心的人,他一心要實現阿拉伯復興的夢想。

有野心有時候是好事,但關鍵在於他所在國家的實力、自身的能力以及客觀條件,如果這些都不允許的話,很多時候還是一個沒有野心的人當國家領導人更好,至少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作為穆斯林遜尼派的國家領導人,他上任不久就對穆斯林什葉派的伊朗發動了戰爭,史稱“兩伊戰爭”,持續了8年,最後打成了然並卵,傷亡了40多萬人,結果是開始是怎樣,結局也是怎樣,雙方誰都沒贏。

8年的戰爭直接把老薩打窮了,窮的連內褲都要當掉了。

戰前,伊拉克有37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戰後還欠了700億美元。

因為錢,老薩急了,他找了其他阿拉伯兄弟國家,希望大家能夠慷慨解囊,可大家基本都不鳥老薩。老薩找了科威特,認為是伊拉克出兵打伊朗才保證了他們的安全,所以科威特應該表示一下,科威特沒有表示。

所以,老薩就出兵佔領了科威特,畢竟打了多年的戰爭,戰前伊拉克軍隊是24萬人,戰後到了120萬人,打了8年,很多兵都從新兵打成了老兵,打起仗來自然是得心應手。

佔領了科威特,老薩的經濟問題就可以解決了,然而,一波未平又起一波,佔領科威特是能解決經濟問題,但也帶來了戰爭問題。

老薩的自信

畢竟,海灣戰爭是第一場現代化戰爭,在海灣戰爭之前沒有過隱形轟炸機、精確制導、電子信息戰這些概念,這些戰術第一次應用還是在海灣戰爭的時候。

在哪之前,美帝在世界上接連遇挫。朝鮮戰場上沒打贏,後來在越南戰場上打了好幾年,傷亡了十多萬人,最後還是撤出了越南。

而老薩當時的軍力比起越南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120萬經過了戰火洗禮的軍隊,有4280輛坦克,2800門火炮,裝甲運輸車2800輛,其中大量的蘇制T72坦克,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另共有飛機1300餘架,其中作戰飛機700餘架,能遂行防空任務的為365架,包括米格19/殲6飛機30架,米格21/殲7飛機170架,米格25飛機25架,米格29飛機40架,幻影Fl飛機100架。

有了這些,老薩的計劃就是守住科威特,美軍一開始會發動空襲,掌握制空權,這點伊拉克軍隊沒法和美國抗衡。但是美軍突入科威特後,會和他在科威特部署的地面部隊打起巷戰,他想把美軍地面部隊拖入巷戰,然後美軍傷亡就會直線上升,最後美國傷亡大了,自然就不會再和伊拉克打了。

老薩對此自信滿滿。當然,為了防守住本土,他把最精銳的共和國衛隊佈置在了伊拉克和科威特的邊境地區,並沒有直接壓在最前線,也是想如果戰局出現了緊張的情況,就派出這支生力軍前去支援。

戰前,老薩自稱為“戰爭之母”,他堅信伊拉克軍隊能在科威特擋住美軍。

戰爭進程

戰爭開始後,老薩傻眼了,如果他知道戰爭是這樣打的,那打死他也不會發動這場戰爭了。

美國改變了以往的戰術打發,不再是二戰時期的主流戰術:先空襲,然後出動坦克部隊發動鉗形攻勢,包圍敵軍都進行地面進攻。

而是先出動了隱形轟炸機炸掉了伊拉克所有的雷達設施,伊拉克軍隊瞬間變成了瞎子。然後出動空軍對伊拉克的軍事設施實施精確打擊。也就是說,伊拉克軍隊不管在哪,美國人的導彈都能精準命中目標。

所以在前期的空襲之後,伊拉克軍隊基本已經喪失了戰鬥力。等到地面戰爭開始的時候,伊拉克軍隊已經無力抵抗,一觸即潰,紛紛敗逃。

老薩期盼的巷戰、激烈的地面戰鬥始終沒有發生,只有伊拉克軍隊傷亡的直線上升,而美軍的戰機就跟上下班一樣,要打哪裡就打哪裡。

美軍很快就攻佔了科威特,從科威特出逃的伊拉克軍隊和去科威特淘金的伊拉克人擁擠在了80號公路上,遭到了美軍空軍的無情打擊,一路上到處都是屍體殘骸的慘狀。

老薩最後不得已出動了王牌部隊,共和國衛隊,但也無力迴天,基本和美國為首的聯軍打了沒幾下就被打殘了。

所有的牌都打完了,老薩還是無能為力,不得不坐下來談判,宣佈無條件撤出科威特,海灣戰爭結束。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老薩發動海灣戰爭,一是因為他在兩伊戰爭中打窮了,沒錢了,要佔領科威特解決經濟問題;二是他的戰術觀念還停留在二戰時期,還停留在美國的朝鮮和越戰時期,認定會和美軍發生激烈的地面衝突,製造美軍的大量傷亡,把戰爭拖入消耗戰,從而使美國國內輿論發生變化,最終如朝鮮和越南戰爭一樣,最終美軍撤出戰爭。但實際情況和他預計的完全不同,戰術發生了新的變化,一種他從未接觸過的變化;三是他對自己的軍隊還是非常有信心的,畢竟打了8年,也鍛煉出了隊伍,裝備也非常地好。


老威觀史


實事求是說,就是換蘇軍去進攻在科威特的薩達姆防線都不會輕鬆。伊拉克軍隊在當時還是非常厲害的,無論武器裝備,還是戰鬥經驗,都是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畢竟

在兩伊戰爭,伊拉克軍隊導致彪悍的伊朗軍隊陣亡35萬人,負傷70萬人,擊落150架戰機,摧毀1500輛坦克和1200門大炮。

在海灣戰爭時期,伊拉克軍隊120萬大軍,絕大部分都具備戰鬥經驗。光是坦克就有5500輛,不光有蘇聯武器,還有法國幻影戰機,羅蘭防空導彈,巴西裝甲車和各種德國修建的防禦工事。

伊拉克部署的薩達姆防線,由大面積地雷場,鐵絲網,防坦克壕溝,還有注有石油的壕溝組成。而且在第一道防線,還有大量連級火力點。在20公里外的第2道防線,部署有更多的地雷,鐵絲網和壕溝,以及旅一級的各個防禦支撐點。

到了3道防線,則是伊拉克主力軍團,他們將執行反擊任務。根據兩伊戰爭的經驗,這樣的防禦工事,至少也能殺傷對手數萬人的規模。而且,這次的薩達姆防線比在兩伊戰爭部署的陣地,還要嚴密,火力還要更大得多。那時的美軍,人們對他們的印象,還是越戰失敗的美軍,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伊拉克認為這樣的陣地,足以讓美軍陣亡1萬人,這樣的傷亡足以讓美國國內產生嚴重的反戰情緒。進而,美軍會簽訂條約,如同撤離南越一樣撤軍。但是,在海灣美軍打了一場完全不同的戰爭,100小時地面戰,讓當時全世界各國軍隊都大開眼界。


深度軍事


其實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是美國人精心給老薩挖了一個坑。

都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海灣地區風水好,藏龍臥虎之地,一下子出來兩個王者,都雄心勃勃想稱霸中東,做著大阿拉伯國或者大伊斯蘭國的帝王夢。其中伊朗領袖霍梅尼直接跟美國翻臉,成了反美先鋒。

美國人看在眼裡急在心頭,正在此時,兩伊戰爭打響了,兩個中東狂人開始掐架。


美國人喜出望外,趕緊向薩達姆拋出了橄欖枝。美國人的表態對薩達姆來說是雪中送炭,薩達姆自然是雙手歡迎,於是薩達姆成了美國人的炮灰,成了消耗伊朗的戰爭工具。就這樣美國人出槍,伊拉克出人,一個想稱霸中東,一個想借刀殺人,兩國各懷鬼胎,各打算盤。

薩達姆知道美國人不是什麼善茬,但為了幹掉伊朗,也樂得利用美國人的武器。伊朗是個紙老虎,用不了多久就把它擺平,等收拾了伊朗,伊拉克翅膀長硬了還怕什麼美國、俄國?

不曾想伊朗這個薩達姆眼裡的紙老虎,不過是外表,紙糊的老虎卻是錳鋼鑄造的,外面的一層紙倒是一打就爛,裡面的錳鋼打不爛、錘不破,還把胳膊弄的生疼,還脫臼了。


兩伊戰爭打了八年不分勝負,薩達姆堅持不住向霍梅尼建議停戰,霍梅尼也是在硬著頭皮打,早就撐不下去了,也就順坡下驢答應停戰。

霍梅尼雖然打了八年傷了元氣,但伊朗人對宗教很虔誠,戰爭也讓老百姓更加崇拜霍梅尼,把他當神去敬仰。霍梅尼的領袖地位更鞏固,統治更牢靠,算是壞事變成了好事,

回頭再看伊拉克,錢也花光了,罈罈罐罐全打爛了,還欠下一屁股債,戰爭不但讓伊拉克無數個家庭支離破碎,還讓伊拉克人覺得戰爭讓祖國蒙羞,他們開始懷疑,原來他們心中神一樣的薩達姆是不是個冒牌的領袖,他還能不能勝任總統這個職務。


薩達姆對此也心知肚明,暗暗叫苦不迭。怎麼收拾這個爛攤子呢?薩達姆發愁了。

正在此時,科威特那邊來人了。科威特是來催債的。原來兩伊戰爭不但讓薩達姆花光了國庫裡的錢,還債臺高築。其中向科威特就借款140多億美元,

薩達姆正走投無路,見科威特來要債,靈機一動、計上心頭。薩達姆聽偉人說過,戰爭是轉移國內矛盾的最好辦法,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我何不再來一次戰爭呢?不僅可以轉移國內不滿,還能賴掉這筆錢,同時還可以擁有科威特的大油田,一箭三雕。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天助我老薩。

可是薩達姆知道科威特沙特跟美國人關係很好,我出兵科威特美國人要是插手咋辦?於是薩達姆就給美國駐伊拉克大使打電話,敘述了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爭端,看一下美國人什麼反應。

美國大使的回答很含糊,大概是,你們阿拉伯人都是自家兄弟,那是你們的家事,你們自己解決,美國基本會保持中立。


薩達姆聽了美國大使的話高興得就要跳起來,他立即拍板吞併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半夜時分,伊拉克20萬大軍殺氣騰騰入侵科威特。

科威特跟伊朗比是個十足的軟柿子,人口三百多萬,當時科威特軍隊連警察算在內還不到一萬人,裝甲部隊就一個營,也沒有什麼重武器,戰鬥力幾乎是零。因此伊拉克軍隊威風凜凜開進科威特幾乎沒有受到什麼抵抗,只響起幾聲零星的槍聲,只用了幾個小時,科威特就“解放”了。薩達姆隨即宣佈科威特是自己的第19個省,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二天中午,以為自己成功吞併科威特的薩達姆就跟自己的軍中大將聚餐慶祝,開懷暢飲。

可是薩達姆高興得太早了,當天下午在美國的要求下,聯合國安理會召開會議全票通過了決議譴責伊拉克,要求薩達姆立刻無條件撤軍。接著聯合國安理會又陸續通過了10幾個決議,向薩達姆下了最後通牒,要薩達姆在1991年1月15日之前撤出在科威特伊拉克軍隊。


開始薩達姆覺得美國人是玩玩樣子,可沒想到美國人動真格的了,不僅帶頭促成了要伊拉克撤軍的決議,而且在8月3號就跟蘇聯發表了聯合聲明表態要伊拉克撤軍,4號就決定派兵海灣。美國人的舉動把薩達姆整懵圈了。

其實美國人要的就是這個效果,薩達姆中東稱霸和霍梅尼輸出伊斯蘭革命一樣威脅美國的霸主地位,都是迫在眉睫的威脅。

兩伊戰爭把伊朗整的沒有了脾氣,伊拉克快趴下了。但是伊拉克是產油國,很快就會恢復元氣,一旦那樣,薩達姆還會搞事。

一句話,美國需要薩達姆作死,美國好打垮它,削弱他。所以美國在放了一個煙霧彈,給薩達姆下套,誰知道貪得無厭的老薩果然中計。

聯合國授權多國部隊使用武力,美國啟動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多國部隊人數將近70萬人;坦克3700輛,;裝甲車5600輛;作戰飛機1740架,其中就有美國的王牌轟炸機B-52.全都是尖端武器40架;戰艦247艘,航空母艦9艘。

如果把雙方的交戰比作一場足球賽,那就是菲戈、C羅、梅西、卡卡、裡貝里、傑拉德、帕託、羅比尼奧、帕託、阿圭羅、卡西利亞斯組成的全明星豪華陣容跟我們的國足過招,沒懸念。

傻子也知道伊拉克打不過多國部隊,薩達姆不是傻子,知道這樣是死路一條。但撤軍好辦,如何面對伊拉克人民,如何維護自己在軍中的威望。

薩達姆後悔死了,他知道這仗沒法打,但自己沒有臺階下。

薩達姆知道如果自己認慫撤軍,自己在國內的統治地位難保,如果不撤軍,大不了死幾十萬人,那不算什麼,因為伊拉克婦女還會生。

而且蘇聯人給薩達姆帶過話,說美國人只把伊拉克軍隊趕出去,不會打進伊拉克,更不會推翻薩達姆。因此,薩達姆明知道打不過多國部隊,經過反覆權衡,兩害相權取其輕,還是選擇了硬抗 。


小約翰


如果不堅信自己能勝利,薩達姆會對美軍的警告置若罔聞?別忘了薩達姆當時自信是世界第三軍事強國呢。


不看戰爭後來的結果,薩達姆這個自信在當時全世界還真有很大的市場:美國輸掉了越南戰爭之後,航母飛機與軍隊數量直線減小,西方第二軍事強國英國雖然贏了馬島戰爭,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而薩達姆眼中的第一強國蘇聯剛剛被阿富汗的步槍與土地雷擊敗,美國武裝的中東軍事小強以色列,與埃及打得難解難分,最終靠裝備補充更新快才略戰優勢,而戰略上卻完敗退出西奈半島。

有了這一件件案例在前,擁有幾萬門大炮、數千輛坦克、上千架戰機、百戰練出的百分大軍,以及法國人幫助建立的覆蓋國土的防空、網絡化的通訊與指揮系統,遠程打擊的飛毛腿導彈,加上地利,估計在薩達姆心理,自認第三都夠謙虛了。真正的心理一定是:在中東作戰,美蘇都不怕,最多遭到經濟封鎖,但有了石油這硬通貨,誰又能在經濟上奈何他?

當時相信薩達姆勝利的國家不在少數,至少認為其不會敗。甚至英法德沙等國,也是認為美國即使勝利,也必然是如同諾曼底登陸一樣出動大軍,憑規模壓制,付出巨大代價才能夠獲勝。


各國如此看,最根本的原因,是不知道美國已經完成了軍事技術的升級換代,對美國的電磁壓制、超視矩打擊根本不知,以二戰最多是韓越兩戰的眼光看問題。而當時的美國,還不象今天這樣在中東基地遍佈,有第五艦隊海上存在。並且伊拉克海岸線短、波斯灣水淺地狹,美軍的海軍優勢難於發揮。

結局都知道了,也從那一天開始,德國代表的大陸軍裝甲戰,正式讓會於美軍開創的空飛優勢戰,伊拉克被擊敗,蘇聯被嚇垮了。

所以,薩達姆不該獨自被嘲笑,因為與美國抗衡的蘇聯,都不知道美國軍事技術與戰爭技能的進步,某些國家的軍隊訓練還在拚刺刀呢,薩達姆又怎會知道?

也許,美國自己都沒明白會取得如此戰果,不然,其可能發動更大的戰爭!


Shirley滄海1


海灣戰爭前,薩達姆確實很狂,但沒有狂到“認為能打敗美國”的地步。

薩達姆雖然很狂,但卻不傻。既然如此,那為什麼還要打這一仗呢?

因為薩達姆錯誤地估計了形勢。

薩達姆高估了伊拉克的戰力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薩達姆認為伊拉克軍事很厲害,認為妥妥的排在第三位,前面兩位,一個是美國,一個是蘇聯。

八年的兩伊戰爭,讓薩達姆有些清醒了,發現伊拉克並不是絕對的中東大哥,因為連伊朗都幹不倒。伊朗是幹不倒,但對於科威特,伊拉克還是有那個自信收拾的。

於是,伊拉克打著“維護統一”的名義侵入了科威特,因為,薩達姆縱觀伊拉克歷史,發現科威特歷史上曾經是屬於伊拉克的。

收穫一個富得流油的科威特,薩達姆非常樂意做這事。當薩達姆被慾望衝昏了頭腦的時候,美國來電了,要求伊拉克撤出科威特。

伊拉克號稱第三軍事強國,怎會輕易撤退?在薩達姆政府看來,第一打第三,又豈會那般順利?如果只是因為美國幾句話,伊拉克就撤出了,其它國家怎麼看呢?二十多年前,美國在越戰堅持八年,還不是灰溜溜地走了?朝鮮戰爭,美國和多國部隊,不是一樣沒占上便宜?

因此,薩達姆和其團隊決定死扛,也相信能扛得住。

薩達姆高估了伊拉克的戰力,以為可以堅持住,沒想到,後來美國摧枯拉朽般地收拾了伊拉克軍隊。

薩達姆低估了美國參戰的決心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美國早已不是越戰時的美國了,他們的科學技術和軍事工業飛速發展,最重要的是,美國軍事人才的培養做得非常好,軍事訓練也很到位。


薩達姆侵入科威特前,薩達姆是做過判斷的,在他看來,美國不會干涉,因為兩家前面還是盟友,美國還使勁支持伊拉克打伊朗。另外,印度佔領“錫金”,美國和聯合國不也沒幹涉嗎?

很明顯,薩達姆判斷錯了,他低估了美國。美國支持伊拉克打伊朗,是因為伊朗一直反美,這個國家不是美國的朋友。而伊拉克侵佔了科威特,伊拉克就成了中東石油一哥了,會對美國控制中東石油,產生影響。

正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美國出手了,沒有支持老朋友薩達姆,而是支持了科威特,派了聯合軍隊,前來攻打伊拉克,這就是海灣戰爭。

美國的戰法讓世界耳目一新,美國的電子技術也廣泛應用到了戰爭當中,美國精確打擊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強。

薩達姆領導的伊拉克很快被幹敗,就此,灰溜溜撤出了科威特。從此之後,伊拉克和美國成了仇人,美國開始經濟封鎖伊拉克,控制伊拉克石油的出口,這對完全依賴石油的伊拉克是非常沉重的打擊。

有些時候,判斷錯一些事情,會致命,就像薩達姆判斷錯了美國參戰的決心。

薩達姆高估了蘇聯的支持度

其實,和伊拉克關係更好的,不是美國,而是蘇聯。伊拉克用大量的蘇式武器裝備了自己。

按蘇聯以前的風格,那是會支持伊拉克的,就如同,朝鮮戰爭中,蘇聯支持中朝聯軍;越南戰爭中,蘇聯支持北越。

薩達姆最壞的打算,就是自己堅持住,在蘇聯的支持下,兩方最後經過談判解決問題。

但是,薩達姆完全錯了,因為此時的蘇聯,面臨嚴峻的形勢,面臨分崩離析,哪裡有時間管伊拉克的事情?

蘇聯對於海灣戰爭的不干預,讓薩達姆的自信徹底消失了,美國和聯軍輕鬆擊潰了伊拉克軍隊。看來,靠山靠水不如靠自己。

薩達姆在海灣戰爭前,並沒有自信認為能打過美國,而是錯誤地估計了形勢:高估了伊拉克軍隊的戰力,低估了美國參戰的決心,也高估了蘇聯的支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