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能出川而諸葛亮出不了川,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用戶100772288633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所以這一段穿越秦嶺的要道,也是連接蜀國與關中的道路,是諸葛亮的傷心地,六出祁山,都沒能在關中打下一片立足之地。

但是有人要說了,為什麼韓信就能順利出川,幫助劉邦從漢王成了真正的大漢國之王。

為什麼諸葛亮做不到的事情,韓信能做到呢?

難道是諸葛亮沒有韓信的謀略嗎?

首先來說,韓信出兵關中,是出其不意。而諸葛亮出祁山,天下人都知道他打的什麼主意。

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的時候,遠去漢中,劉邦就在張良的建議之下,把棧道給燒了,做出一副安心守衛漢中的表象,這還真把項羽給迷惑了。

最後韓信想謀取關中之時,也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直接打了關中章邯一個措手不及。最後順利拿下了關中。

但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之時,就提出“滅曹”的設想,從蜀中出發,一路從北經漢中關中而出函谷關,另一路從荊州北上經南陽盆地一路向北,兩面夾擊,最終滅曹賊。

另外劉備剛入川時北取漢中,曹操也是拼命抵抗,最終還是因為不及劉備便利,放棄了這塊對曹操來說是“雞肋”的漢中。曹操雖然放棄了,但是並不是不知道漢中對於關中的重要戰略地位。所以在關中,曹家也是極為重視的,嚴防死守,讓諸葛亮無懈可擊。

此外,韓信用兵多奇計,而諸葛亮其實還是比較保守的。

回看韓信用兵,背水一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其實都是很高明的戰術,但是也是比較冒進的計策。諸葛亮一生唯謹慎,就連魏延這個闖將提出的一個冒險點的辦法,諸葛亮也是不以為然。

諸葛亮也有諸葛亮的無奈,蜀中疲敝,勉強北伐,面對強大的曹軍,縱然有計謀,也是無力迴天。不像韓信那個時代,風雲變幻,群英薈萃,眾雄紛爭,最終能夠讓劉邦成為開國之君。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因為諸葛亮不敢放膽去幹,一味的求穩,才錯失良機。

1、走的路線不一樣

韓信走的是最近的路線,就是出大散關,直奔陳倉。這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故事。

之前劉邦為了迷惑項羽,將從巴蜀進入關中的棧道全部燒燬,向項羽表示不會爭王

後來劉邦做大後,為了麻痺守陳倉的楚軍,劉邦一面命令樊噲“一個月修好棧道”,誰都知道不可能完成,陳倉守軍也沒當回事。誰知道韓信帶人馬,從一條無人知曉的小道,翻越過秦嶺,直奔陳倉

諸葛亮的路線是最遠的路線,要繞祁山過街亭,兜一個大圈子。

由於路程太遠,戰線太長,這邊是長途奔襲,人家魏軍以逸待勞,所以不好打。

2、戰爭環境不一樣

劉邦手下有張良、蕭何、韓信三人主持大局,謀略、政務、軍事都有分工,出於良性發展。

蜀漢就不一樣了,缺謀士少將領,還面臨兵源不足,糧草短缺

的一系列問題。還要面對魏、吳的封鎖,政治、經濟壓力很大大環境對諸葛亮就很不利,所以成功太難。

3、政治訴求不一樣

劉邦當時面臨的問題就是“問鼎中原”,天下百姓經過常年戰爭,都想快點結束。

韓信只需將重要城市拿下,戰爭就結束了。

而蜀漢不一樣,蜀漢需要富饒的關中來積蓄力量

因此諸葛亮面臨的不僅僅是“攻城奪寨”,共需要治理管轄,這就大大增加了難度。

每個地方都要留守官兵,造成兵力分散,也是諸葛亮失敗的原因之一


老蟲


韓信出川的時候和諸葛亮那時候所面對的局勢不同,實力不同,自然結果不同。

劉邦去漢中時帶了3萬部隊,此外還有數萬人追隨,另外他曾經派酈商率軍去平定漢中,這路軍馬也有數萬之眾,所以韓信出漢中時統帥的漢軍足有10多萬人,而且這些部隊經歷了秦末的農民戰爭,身經百戰,戰鬥力非常強大。

而他的對手三塞王總兵力不過5萬,其中章邯部下只有3萬多。章邯雖然也是一員名將,但是他原來統帥的部隊被項羽殺了個乾乾淨淨,這3萬多人是他到雍地以後才招募的。韓信出陳倉時他任雍王不過4個月,那麼他的部隊組建時間更短,戰鬥力堪憂。

而且此時項羽忙著鎮壓齊地的叛亂,無暇顧及關中,因此韓信是以兩倍以上的兵力優勢和絕對的戰鬥力優勢出漢中,章邯的失敗是必然的結果,不過就算這樣,韓信還是用了10個月時間才平定了關中。

而諸葛亮出漢中時情況則倒了過來,蜀漢北伐的兵力沒有具體的記載,但是之前劉備伐吳大約只有5萬人,經過夷陵之敗之後蜀軍損失很大,諸葛亮的北伐軍數量不會超過伐吳的兵力,最多也就是4、5萬人的樣子。而且夷陵之戰後蜀軍老兵損失慘重,此時的戰鬥力並不樂觀。

而魏國雖然對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估計不足,但是關中胡人眾多,因此在雍涼二州一直有不少部隊駐守預防胡亂。而且魏國在洛陽一直駐有重兵,隨時可以支援關中。這種情況下,在關中蜀軍要面對的是兵力優勢的魏軍。此後魏國加強了關中的防禦,就更難打了。

如果諸葛亮也有兩倍的兵力優勢,關中魏軍也沒有增援,還有10個月的時間來慢慢解決關中魏軍,那麼他一樣可以平定關中,可惜韓信有的條件他都沒有,所以最後以失敗告終。


不沉的經遠


自戰國起,有一地方,西有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四關之中,名為關中,此地,肥土河流,無一不缺,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王朝建都,大多選在此地。

三國時期,諸葛亮多次北伐,也為佔下這一片土地。然而多次北伐,卻屢屢失敗,不僅僅是兵力不夠,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還是缺糧。



在運輸極其緩慢的古代,糧草的運輸一向是重中之重,國力的增長,國家經濟的發展,都是為了在擴大疆土面積的時候,有足夠的軍事力量,糧草,就是軍事力量的一部分,充足的糧草,能夠支撐連續的戰爭,能夠穩固軍隊的戰力,能再無法強攻的情況下,有足夠的資本支持軍隊打上持久戰。



諸葛亮北伐,走的是穩健的步步為營的計謀,而糧草拖了後腿,總是缺糧。同樣是出川,劉邦起義的時候,卻從來沒有缺少過糧草,這又是為什麼呢?

和諸葛亮一樣,劉邦本來根據地也是巴蜀,一塊沃土,和諸葛亮不同的有兩點,一是當時巴蜀到關中,有水路,兩地有水路直通,劉邦攻打的時候,後方可以通過水路將糧草直接運到前線,不需要繞一大圈的陸路,然而真是天意註定,劉邦之後,發生了一場地震,阻斷了這條水路,三國之時,運送糧草,必須翻山越嶺,道路崎嶇,在運送之時,就會消耗大量糧草,諸葛亮在作戰之時,糧草供應完全無法準時;



二是諸葛亮和劉邦的作戰方式不同,劉邦當時攻下關中,用的是韓信的計謀,韓信和張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在敵方毫無防備之下,一舉攻下三方勢力,當然韓信軍事能力實在卓越,在打仗上面,上下五千年,都沒幾人能出其右,劉邦勝就勝在暗中佈局,快速奇襲。



而諸葛亮正好相反,蜀國想要攻下魏國,本就是以弱勝強,難上加難。當初魏延建議諸葛亮奇襲魏國,但是諸葛亮並沒有同意,他認為風險太大,他選擇穩穩當當的進攻,說是進攻,其實更像是消耗戰,曹魏能抗下這種消耗,蜀漢卻抗不下,輸就輸在千山萬水的後方糧草運輸,耗時耗力,沒有成效,結局眾人知曉,自然是以失敗告終。

足夠的糧草,才能支撐足夠的戰爭,運輸的及時,才能支撐足夠的軍力。

各位大神喜歡點個關注或者點個讚唄,謝謝!


小染愛歷史


韓信出川,一次便得以成功,而諸葛亮五次北伐卻都以失利而告終,是諸葛亮不如韓信嗎?或許問題不能這樣簡單的概括,在我看來,韓信出蜀和諸葛亮北伐在戰略大環境,政權內部環境,對大局的影響以及民心所向等方面都是不相同的。

在戰略大環境中,劉邦面臨的環境沒有蜀漢面臨的環境惡劣,秦末群雄並起,劉邦的力量在各諸侯力量中並不是最強大的,所以雖然面臨著壓力,但是壓力卻是可以承擔得起,當時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而且還有章邯等人在北方牽制劉邦,再加上劉邦入蜀後即燒燬子午谷棧道以明“忠心”,所以項羽對劉邦雖有戒備,但還未將其列為首要目標。

蜀漢面臨的環境則大不一樣,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成型,曹魏早就一統北方並且經營多年,而吳國雖弱於曹魏,但還是要強於蜀漢,失荊州、夷陵戰敗讓蜀國元氣大傷,進軍中原、還於舊都的道路比夷陵之戰前變得更加艱難,北伐成為出蜀的唯一選擇,而相較於混亂的天下和統一曹魏,後者出蜀之路自然要困難上許多。

在政權內部環境上,兩者面臨的境況也不一樣,失荊州、夷陵戰敗讓蜀漢內部陷入了一個比較危險的境地,荊州集團、東州集團、益州集團三股勢力摻雜,劉備在世是還能進行壓制,荊州集團為首,但是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勢力均衡被打破,荊州集團不得不與東州集團聯合,李嚴同成為託孤大臣就很有說服力,為了維護內部,諸葛亮只能通過嚴明紀律,一視同仁的方法來穩定蜀漢內部,但這種強力的手段都建立在一個目標上,那就是北伐成功,一旦遭到重創,那麼蜀漢內部還是會受到強烈衝擊。

而劉邦當時則不用為這種情況擔心,劉邦的漢軍人才濟濟,張良、蕭何、韓信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軍隊也多為精銳,而蜀漢的精銳則大多喪命於夷陵,重新打造一支經過戰火磨鍊的軍隊並非一件易事;劉邦要做的只是和項羽爭天下,而蜀漢要做的是北伐以獲得雍涼之地和關中平原,再以此為跳板修養生息後再和魏、吳爭天下。

北伐之敵的強弱和民心也不一樣,韓信面對的是章邯、司馬欣等人,他們雖然佔據關中平原,但是實力弱於漢軍,再加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軍事突然性和糧草經渭水運輸的便利性,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軍事行動成功的可能性,但是諸葛亮的北伐面臨的局面並不一樣,渭水改道使得出蜀和糧草運輸更加困難,第一次北伐失利之後魏軍的嚴陣以待也使得各種戰略計謀的運用失去了很多空間,只能說馬謖失街亭讓諸葛亮失去了最好的北伐機會,本來魏軍將吳國作為主要目標,而第一次北伐直接點醒了魏國,後面的北伐之路更加艱難。

在民心方面,劉邦早在入咸陽時就約法三章,善待民眾,為他在民間贏得了政治資本,而項羽和章邯在秦地的所作所為早就失卻了民心,所以對於韓信,關中人是歡迎、接納的,但是蜀漢並沒有這種待遇,曹操“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句詩道出了三國的民間疾苦,常年的戰爭已經使得民眾不再關心誰來執天下牛耳,民眾想要的是結束戰爭,不服兵役,過安穩日子,所以民心只求安定,不求誰來執政。

總之,韓信和諸葛亮雖然都從蜀地出發,但是兩者面臨的環境卻是大相徑庭的,而這直接導致兩者最終會取得不同的結果。


小藝的史料館


其實原因我認為最主要的就是韓信是軍事大家,而諸葛亮並不是軍事大家,最多隻能算是較為優秀的統帥。

軍事大家與優秀統帥的不同——能否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

韓信與諸葛亮帶兵作戰最大的不同在於,韓信能夠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而諸葛亮做不到,至少不能重創敵軍主力,而韓信能做到這點,即便是在自己兵力絕對劣勢的事情下,但諸葛亮即便在兵力佔優的情況下也做不到。

諸葛亮的作戰特點,善於帶兵作戰但不能重創對手

諸葛亮先後有五次北伐(六出祁山實際上五次是進攻,一次是被動防守),與魏軍交戰無數,但是卻基本沒有給魏軍主力造成過重創。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由趙雲率偏師佯裝主力,自己親率主力走祁山大道進攻隴右

諸葛亮最大的特長在於帶兵作戰,但不善於殲滅敵軍。比如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他先是派出了趙雲佯裝主力進攻陳倉,成功地吸引了魏國大將軍曹真帶兵到達陳倉與趙雲作戰。在趙雲吸引了魏軍主力後,諸葛亮帶領蜀軍主力出祁山大道,到達了當時的隴右地區,由於隴右沒有做好作戰準備,被突如其來的諸葛亮大軍打的潰不成軍,很快隴右就基本落到了諸葛亮手上,只剩下了隴西城,由魏延和吳懿帶兵包圍,隴西的陷落也只是時間問題。

此時震動了魏國,魏國皇帝曹睿親自坐鎮長安,從荊州調來了張郃及其精銳騎兵五萬人,他命令張郃帶領五萬騎兵迅速馳援隴右。

▲諸葛亮此時帶領蜀軍主力在陳倉渭水道與郭淮對峙

此時的諸葛亮,正帶領蜀軍主力在陳倉渭水道與郭淮對峙,而張郃要想快速馳援隴右,只能走當時從長安到隴右的兩條道中的另一條,隴山道。於是為了阻止張郃馳援隴右,諸葛亮必須要守住街亭,結果派了馬謖去守街亭就有了街亭之戰。

其實從這一戰中我們也能看出,當諸葛亮在陳倉渭水道與郭淮對峙的時候,雙方兵力應該是差不多的,如果換了是韓信,那麼韓信一定會在張郃到來之前就消滅或者重創郭淮部隊,使之失去戰鬥力,至於張郃來了的時候便可以集中蜀軍主力對付張郃,而諸葛亮則做不到這點。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他五次北伐中機會最大的一次,在街亭戰敗之後他也就不得不撤軍了。之後的北伐基本就是不斷地進攻曹魏,期間也發生過數次交鋒,但是在這麼多次交鋒中,諸葛亮從來沒有重創過魏軍主力,雖然他也沒有過什麼大的失誤,蜀軍也沒有遭受過重大損失,但也基本都是一些毫無意義的作戰,徒增消耗而已,作為三國最弱的蜀國與魏國打消耗戰,肯定是蜀國吃虧了。

韓信的作戰特點,不失時機地重創對手

韓信的作戰特點則不同,他的帶兵能力很可能與諸葛亮不相上下,謀略也都差不多,但區別就在於真打的時候,韓信能消滅或者重創對手,但諸葛亮卻做不到。

比如井陘之戰,由韓信和張耳帶兵幾萬人從太原的井陘進攻趙國,具體韓信由多少兵馬,歷史記載為3萬人左右,最多是5萬人吧,但是趙國20萬人是有的。在出了井陘口之後韓信就遭遇了趙軍主力,於是雙方兩陣對圓展開了決戰,可以肯定的是趙軍數量遠遠多於韓信的數量。在這種情況下韓信背水一戰,一舉消滅了趙軍主力。

▲韓信是軍事大家,能夠重創或者消滅對手

之後韓信就一發不可收拾,連續消滅了齊國和燕國,再加上趙國,韓信在2-3年時間裡就連續平定了三個大國,在如此短的時間裡能夠做到這點,是因為他在與這些敵軍作戰的過程中總是能不失時機地消滅或者重創對方的有生力量。其實對手佔據了多大的地盤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手有多少軍隊,有多少的有生力量,只要消滅了對手的有生力量,再大的地盤也能輕易地拿下來。

所以韓信與諸葛亮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此,諸葛亮不能大規模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而韓信可以做到。

可以想象,如果諸葛亮有韓信的作戰能力,那麼最多北伐兩三次就成功了,即便因為運氣不好,一兩次沒成功,但是每次出戰都能大量消滅魏軍的有生力量,或者通過運動作戰,或者通過發動會戰,或者通過攻堅戰,等等,各種方式的作戰,在作戰過程中重創或者消滅魏軍主力,那麼魏軍即便有著廣大的領土,也遲早會被諸葛亮所佔領。

▲諸葛亮雖然六出祁山,但從來沒有打過漂亮的大規模殲滅戰

換句話說,即便諸葛亮運氣好,第一次北伐成功佔領了隴右地區,按照他的計劃他還是要從隴右進攻長安。當時來說蜀國人口不足100萬,能徵集的兵員大約10萬人左右,而魏國有450萬以上的人口,能夠徵集的兵員不下40萬人,當然有20萬人要對付吳國,並且駐防在全國各地,而為了保住長安,魏國在長安動員20萬人參戰是沒有多少問題的。諸葛亮拿下隴右能夠增加2萬的兵員,也就是說,諸葛亮如果從隴右(從隴右進攻長安都是大道,便於運輸,所以一定會走這裡進攻)進攻長安最多能夠集結12萬左右的兵力,但他還是要通過幾場大戰,只有消滅或者重創了魏軍主力的情況下才能佔領長安,這點恐怕他是很難做到的。

所以諸葛亮北伐成功的概率其實非常低。

說完了兩個人最主要的區別,我們再說下客觀因素。客觀因素在於:

一是韓信時期關中百姓向著劉邦,而諸葛亮時期關中百姓向著曹魏

劉邦在進入關中之後與百姓“約法三章”獲得了關中百姓的愛戴。而項羽在鉅鹿大戰勝利後坑殺了20多萬秦軍,在進入咸陽的時候大肆燒殺(燒了阿房宮)的行為也激起了關中百姓的厭惡。項羽留在關中的三位降將,章邯、董翳、司馬欣在關中也不已不得人心。因為他們帶領的秦軍子弟兵被項羽坑殺後只有他們活了下來,他們手下的士兵也因為楚軍坑殺事件並不忠於他們。因此在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時候,與他們交戰,他們基本都是一觸即潰,基本沒有多少交手就敗了。等到劉邦進入關中地區的時候百姓更是熱烈歡迎了劉邦的到來,劉邦出川才會如此順利。

▲項羽分封的天下諸王后來基本都反了項羽

而諸葛亮時期,關中已為曹魏經營多年,且多年和平,百姓安居樂業,這種情況下去進攻關中,百姓雖然說不會有多厭惡蜀軍,但也至少不會如劉邦時代一樣,幫著蜀軍去反對魏軍了。

其實劉邦出川之所以能夠成功,也是基於韓信對情況的分析,韓信確實分析到位,劉邦也確實言聽計從,劉邦出川才會順利完成。

二是劉邦時代漢軍人才濟濟,出川對手較弱。而諸葛亮時代蜀中將星凋零,出川對手過強。

劉邦時代的人才非常多,除了軍事大家韓信,武將上還有樊噲、夏侯嬰、周勃等人,文臣還有蕭何、張良、陳平等。他們的對手也只是章邯、董翳、司馬欣這三個名存實亡的關中三王。

▲劉邦時期形勢對他來說特別好

諸葛亮時代蜀中大將僅有趙雲、魏延和吳懿,文臣方面除了他自己外,沒有實力過強的。他們的對手,魏國在武將方面則有張郃、郭淮、曹真等人,文臣方面主要為司馬懿。可以說人才方面蜀國已經落入下風,而且越到後面蜀國人才越少,魏國則人才越多,所以蜀國越來越弱,而魏國越來越強。

三是劉邦時期與諸葛亮時期出川對手實力不同

劉邦時期出川的對手實力較弱,雖然有一定兵馬但是戰鬥力不強。而諸葛亮時期蜀國相對魏國則弱了許多,對手兵強馬壯且效忠於魏國。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最主要的原因是韓信為軍事大家,能夠消滅或者重創對手主力,而諸葛亮只是優秀的軍事統帥,不能消滅或者重創魏軍主力。

客觀來說,劉邦時期漢中百姓人心向漢,而諸葛亮時期關中百姓人心不在蜀國;劉邦時代人才濟濟,而諸葛亮時期將星凋零;劉邦時期對手實力不強,而諸葛亮時期對手實力過強。

這些就是為什麼韓信出川能夠成功而諸葛亮出川不能成功的原因。


老威觀史


韓信能出關,諸葛亮不能出關,主要原因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可以總結出以下幾條原因:

第一,韓信擁有絕對的天時優勢,諸葛亮沒有,一場戰爭的勝利,一定佔有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因素中的一個才能取勝,而韓信出關時,項羽暴政,實行封王制,天下大亂,百姓民不聊生,所以天時在劉邦這邊,韓信出關夢節節勝利。反觀諸葛亮,魏國經歷曹家三代治理,民心所向,政權穩定,兵強馬壯,諸葛亮此時北伐,沒有天時優勢,跟韓信出關時,完全不是一個形式。再其次,韓信、諸葛亮都是從漢中出兵,千里作戰,沒有地理優勢,至於人和這裡可以說是軍事力量,但是韓信當時所處的軍事力量也比諸葛亮強,一個是精銳部隊,一個是新兵蛋子。

第二,後勤保障不同,韓信後勤有蕭何,又有張良控制整個大局,所以韓信在前方打仗,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專心打仗,不用擔心後勤問題。反觀諸葛亮,諸葛亮一但離開漢中北伐,後勤這一塊空虛,沒有人能像蕭何這樣提供源源不斷的兵力和糧草,還不是得諸葛亮來做,諸葛亮不但要在前方作戰,還要顧後勤,又要控制整個大局,所以諸葛亮北伐是一個人把張良、蕭何、韓信三人的活都同時幹了,一人難分三身,所以每次北伐都因糧草不足而退兵。

第三,對手不同,韓信出關時,對手不堪一擊,章邯雖會用兵,但是人人得而誅之,要兵也沒兵,軍隊也潰散,不堪一擊,韓信出關沒有對手而言,而且出關時韓信的軍事力量遠比對手強,而強大的項羽被劉邦拖住,韓信對付的都是些不會用兵的文臣。而諸葛亮則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一出關遇到用兵高手曹真,後面好不容易整死曹真,之後又來個司馬懿,魏國人才源源不斷吶,司馬懿之後又來鄧艾,鄧艾之後又來杜預,這時候,蜀國東吳哪裡還有人才而言?曹真,郭淮,張頜,司馬懿這些當世名將,哪個都比韓信對手強,而且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動不動就是出兵十幾萬。

韓信與諸葛亮出關時,在天時地利人力方面,韓信佔有天時和人力兩個優勢,而諸葛亮三者一個都沒有佔,諸葛亮北伐一定會敗,如果諸葛亮能跟對手打成平手,這就已經遠比韓信強很多,但是諸葛亮不但打成平手,更打出勝利的戰爭。這裡還沒有討論對方統帥用兵問題,只能說韓信出兵遇到的對手是菜鳥,諸葛亮遇到的對手是王者。二者對手比拼不在一個層次上面。


汐水柔情


當年韓信能夠率軍出川,打敗項羽,最終幫助劉邦統一全國。而諸葛亮儘管前後經歷了五次北伐,可最終的結果是,他不但沒能統一全國,甚至連出川往前挺進一步都沒能做到。

(韓信劇照)

同樣是從四川出發向中原進軍,為何韓信能夠成功,諸葛亮沒能成功呢?

一、韓信出其不意,諸葛亮意圖明顯。

韓信之所以能夠出川,完全是出其不意。

當劉邦被項羽封在偏遠的漢中的時候,劉邦在張良的建議下,燒掉棧道,一開始就做出了不想再返回中原,而只是在漢中當一個藩王的樣子。

這件事,屬於提前謀劃。而這個提前謀劃,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讓項羽不再把劉邦放在眼裡,認為劉邦再也不會出來鬧事。同時,負責鎮守三秦的章邯等人也麻痺大意,沒有著力去準備。

所有這些,都為後來韓信出其不意進攻三秦之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諸葛亮北伐的做法完全不是這樣的。諸葛亮在第一次見到劉備,給劉備做出“隆中對”的時候,就已經把以四川為根據地,從漢中出發北上的策略給說出來了。應該說,這個策略後來肯定傳遍了全國各地。後來,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為了北伐,更是做了長達一年的準備,先是統一政權軍權,接著又平定南方,同時再徵集隊伍,準備糧草。當所有這些事完成,諸葛亮在北伐之前,還給劉禪上了一篇《出師表》。諸葛亮的文章文辭優美,情真意切,相信迅速就傳遞到了北方曹魏那裡。

可以說,諸葛亮的整個北伐行動,轟轟烈烈、浩浩蕩蕩,都是在陽光下操作的,毫無隱蔽性可言。

(諸葛亮劇照)

二、韓信用兵憑險,諸葛亮四平八穩。

韓信是一個真正的軍事家。而真正的軍事家,都是要講究戰爭謀略的。韓信之所以能夠打到關中,是在明修棧道的掩護下,暗度陳倉的結果。以至於當韓信兵臨城下的時候,雍王章邯還不相信,認為報告的士兵說謊。

而諸葛亮的做法完全不一樣。他的整個進攻,都顯得四平八穩,哪些部隊當前鋒,哪些部隊負責糧草押運,哪些部隊負責策應,都分配得清清楚楚,一目瞭然。

當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的時候,雖然魏延只要求給他五千兵馬,少之又少,但是諸葛亮卻並沒有同意。他之所以不同意魏延這樣做,所考慮的因素非常多。一是他認為魏延這是在冒險,冒險很可怕。二是認為魏延因為沒有當成前鋒,在鬧情緒。三是認為魏延不夠忠誠,擔心他這是去投奔魏國。

諸葛亮實在是因為想得太多,考慮得太周全,所以不肯做出哪怕一步小小的冒險行動。

後來,當馬謖丟掉街亭的時候,諸葛亮立刻就準備撤軍。事實上,丟掉街亭,並不是世界末日。好的軍事家,正好利用這一點,尋找新的戰機。但因為諸葛亮不肯冒險。認為丟掉街亭以後,大軍將“進退無據”,所以趕緊撤軍,大張旗鼓幹起來的第一次北伐行動,就匆匆結束了。

(馬謖劇照)

三、韓信為勝利不講人事,諸葛亮為人事丟掉勝利。

韓信在打仗的時候,為了勝利,他不會考慮人事上問題。比如韓信的背水一戰,把士兵放在一個絕境,希望“置之死地而後生”。如果韓信考慮人事,他就會想到,一旦打敗了,那些被放到絕境的人,一定會在劉邦面前說他的壞話。

還有,韓信進攻齊國的時候,當時酈食其已經勸得齊國投降了,而韓信卻不管酈食其的安危,依然繼續進攻。事實上,韓信的這個做法,是幫助了劉邦。如果齊國不是打下來的,是投降過來的。雖然一時投降了,但最終依然是個強大的威脅。燕王臧荼就是投降過來的,但最後帶頭造反的,正是他。而“五百壯士”,以及田橫寧死也不願去跪在劉邦面前的故事,從反面證明,齊地的人,有著一顆怎樣不屈的心!

諸葛亮不一樣,他要特別考慮人事,確保整個蜀國集團的安定團結。

第一次北伐,街亭失守以後,為什麼諸葛亮不肯繼續進軍?就是害怕再有失敗,會陷入人事糾紛中。而如果把失敗的責任推到馬謖身上,他自己也進行自貶。這樣一來,大家就會同情而擁護諸葛亮,內部就會很團結。

第二次北伐,當時負責押運糧草的李嚴,因為糧草無法到位,就謊稱無糧。諸葛亮知道李嚴在撒謊。按照一般的做法,他應該撤換一個人,讓別人來押運。但是,因為李嚴曾經是和諸葛亮一起被劉備託孤的兩人之一,諸葛亮害怕他這樣做,會引起別人猜疑他,因此,乾脆就把軍隊撤回來了。

諸葛亮這樣做,最後的結果是蜀國上下都很服氣他。就算是李嚴,在被劉禪拿下後,也一直相信諸葛亮能夠重新用他。後來聽說諸葛亮去世的時候,失聲痛哭,覺得自己沒希望了。但是,考慮人事太多,卻實在無法取得戰爭的勝利。

四、韓信是捧心西子,諸葛亮是東施效顰。

韓信是歷史上第一次從漢中出發,往中原打的。之前這樣的事從來沒有發生過。正因為如此,所以項羽政權才沒有準備。

諸葛亮不一樣。諸葛亮從漢中北伐的時候,已經有韓信成功的經驗了。而魏國政權,也相應地做好了準備。因此,諸葛亮要想再採用這個辦法,就有點東施效顰,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參考資料:《史記》《三國志》《華陽國志》)


張生全精彩歷史


韓信為什麼能出川,佔領關中,而諸葛亮歷次北伐都沒有出川?這和兩人所處環境不同。

韓信能出川,在於項羽不重視關中

鴻門宴之後,僥倖逃脫項羽攻殺的劉邦很老實的接受了項羽的封賞,任漢王,王巴郡,蜀軍和漢中。劉邦不是對於將自己趕到蜀地沒有意見,但是形勢比人強,劉邦只好捏著鼻子認了。只好帶著自己的一幫人向蜀地而去。

項羽將劉邦趕到的自己認為是窮山惡水的地方,已經認為自己消除了劉邦這個隱患。可是項羽不知道的的是蜀地並不像項羽想象的那樣是鳥不拉屎的地方,而是一個土地富饒,物產頗豐的寶地。

出於這一認識,項羽對於關中之地並不是很重視,於是將關中分封給了章邯、司馬欣和董翳。接著就打馬迴轉去楚地了。在項羽心中什麼都不重要,只有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這件事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可以武力解決。在項羽的一生中也確實以此為標準,智瑤誰不服,都是武力解決,根本沒有什麼天時地利人和的觀念。這也造成了項羽對於關中如此重要的地方不加重視,最終被劉邦佔據。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項羽分封的關中三王都抵抗不了韓信

章邯雖說是秦末名將,但在鉅鹿一戰敗給項羽後,已經是失去了銳氣,加之項羽坑殺了二十萬秦軍,可以說給了章邯很大的打擊,這時的章邯已經沒有了秦末名將的風采,只剩下一個行屍走肉的章邯了,怎麼還有領軍作戰的心情和信心?

司馬欣是個什麼人?一個監獄的小吏,只不過當年幫助過項梁,這就被項羽安排分封到了關中。一個沒有領過軍,作過戰的人,即使手下再多兵,能是韓信的對手?

董翳原來是章邯的手下,後來和章邯一起投降了項羽,僅僅是做過都尉,也就是一個末流將軍的料,再加上項羽坑殺了二十萬秦軍以及項羽後來在關中的所做所謂,即使被項羽封王,在關中又有多大的號召力和領帶力,同樣不是韓信的對手。

關中三個被封王的都不是韓信的對手,所以被韓信輕易的奪取了關中,這就給劉邦建立了最好的根據地,也為後來能和項羽爭霸天下打下了是的基礎。

劉邦出川比三國時有地理優勢

秦末從蜀地到關中,不僅有陸上通道,而且有水上通道。這樣,劉邦在從漢中向關中金軍的時候,不僅能從陸路上進攻關中,而且可以從水路進攻。要知道,漢中到關中如果只有陸路的話,後勤運輸就有很大的問題。有了水路就不一樣了,水路運送靈草,軍械等後勤物資既比陸路省時又省力。這樣,劉邦在出川的時候就佔了很大的優勢。

東漢時水路已斷,諸葛亮只能走陸路,

據《漢書》記載:公元前186年春正月,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造成了760人死亡。這次地震,徹底的使漢中和關中的水上交通中斷。諸葛亮只有從陸路才能出川進攻曹魏。熟知地理的都知道,不要說在東漢末年,就是到了清朝,出川的道路都是曲折的,困難的,更何況在東漢末年那個對大自然破壞較少的年代,出川的道路更是難走。

沒有了水路,只能從崇山峻嶺之中走那些棧道或者羊腸小道,這對於行軍作戰和後勤運輸是很大的考驗。諸葛亮每次北伐都是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撤軍就是因為道路的問題導致後勤供應不足,不得不撤軍。可以說,一個路的問題就阻礙了諸葛亮向北出川的步伐。

曹操在關中駐紮重兵對蜀漢嚴防死守

不同於項羽不重視蜀地和關中,曹操對蜀漢和關中相當的重視。為了阻擋蜀漢向北進攻自己,曹操可以說在西安一代部署了重兵,就是將領也有張郃,曹真遮掩搞得名將在此駐守。甚至在公元219年,為了奪取漢中,曹操親自領兵作戰。後來司馬懿也是在此部署重兵,並且多次到關中指揮對蜀漢的戰爭。

本來諸葛亮出川就面臨著道路的阻礙,又面臨著曹魏的重兵把守,儘管諸葛亮勝多敗少,可是面對以逸待勞,擁有兵力優勢的曹魏,諸葛亮也只能望天興嘆:“

天命屬曹”了。


老王春秋觀史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故事想必熟悉歷史的人對此都不陌生。當初劉邦表面上修復入蜀時被燒掉的棧道、麻痺關中守軍,韓信暗地裡卻率領精銳從陳倉小道偷渡到關中平原。當韓信所部在章邯面前展開時,守衛關中的章邯所部猝不及防,兵敗如山倒,此戰為後來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奠定了基礎。那麼,韓信可以“暗度陳倉”,諸葛亮為什麼出不了蜀地呢?



諸葛亮沒有“暗度陳倉”的機會

韓信“暗度陳倉”有一個最大的前提,彼時的各股勢力對漢中乃至蜀地的地形並不熟悉,而且所謂“陳倉小道”並不適合大規模軍隊通過。因此,這條秘密通道有意無意地被項羽給忽視了。常言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劉邦入蜀時燒掉了沿路的棧道。對於項羽而言,劉邦進入關中,棧道是必經之地。連這必經之地都燒掉了,劉邦進入關中難於登天!只要章邯所部盯住了這條戰略通道,等於就封死了劉邦進入關中的唯一途徑。



正因為項羽、章邯忽視了“陳倉小道”,才最終給了韓信出奇兵偷襲關中的機會。韓信此舉,玩的就是出其不意,打的就是對手措手不及!但是,諸葛亮遇到的情況則完全不同。劉邦見識過蜀地的繁華,深知成都平原的戰略作用。因此,漢王朝建立之後,對於蜀地的開發、利用一直持續著。經過四百年的開發、利用,所謂“陳倉小道”早已不是什麼秘密。彼時諸葛亮出川的重要通道實際上都有魏軍的重兵防守,諸葛亮想要像韓信一樣偷襲關中,難度幾乎是呈幾何倍數增長的,他根本沒有“暗度陳倉”的機會。



諸葛亮的風格與韓信截然不同

韓信和諸葛亮都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軍事家,但是二人的風格卻截然不同。韓信善用奇謀,“暗度陳倉”便是最佳例證。諸葛亮卻屬於穩紮穩打型的軍事統帥,重在一個穩字,鮮有冒險之舉。



實際上,對於蜀漢政權而言,“暗度陳倉”的機會也並不是完全沒有,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便是典型的代表。蜀將魏延曾經提出過一個大膽的計劃,兵出子午谷,派精銳偷襲關中。但是,一向穩紮穩打的諸葛亮不願冒險,最終否決了魏延的計劃。如果這一計劃得以實施,雖不說萬無一失,起碼有可能會起到“暗度陳倉”的功效。



蜀漢政權內部的派系鬥爭

韓信“暗度陳倉”之時,劉邦幾乎是無條件支持。畢竟被圈在西南一隅的劉邦已經被逼到了牆角,只能作最後一搏。



諸葛亮面對的情況則截然不同。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權傾朝野,在《出師表》中甚至頤指氣使、像“老子教育兒子”似的“指導”後主劉禪!作為皇帝的劉禪為了牽制諸葛亮,明著對諸葛亮言聽計從,私底下卻有意向益州土著勢力有所傾斜,企圖利用這幫人制衡諸葛亮。其實,諸葛亮並不是不會冒險,而是不敢!



首先,大軍的後援主要得靠益州土著勢力保障,李嚴就曾經在諸葛亮出征時在糧草上做過文章。有了這層原因,諸葛亮是無論如何也不敢冒險的。其次,諸葛亮之所以能夠權傾朝野,就是因為手裡有兵。之所以手裡有兵,就是因為對魏、吳作戰離不開他這位統帥。一旦偷襲不成,與魏軍形成膠著狀態,益州土著勢力再在糧草上做文章,諸葛亮瞬時就可能兵敗如山倒,甚至全軍覆沒。那麼,諸葛亮耐以生存的兵權很可能都會丟掉,這對於諸葛亮而言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因此,諸葛亮要的就是一個穩,即便無法大獲全勝,也不能大敗,必須保住手中的軍隊!其實,這也是晚清時期甲午海戰中李鴻章的心態。



諸葛亮不僅是軍事統帥,他還是權臣。因此,他不能單純從軍事角度考慮問題,政治才是第一位的。以諸葛亮的軍事指揮才能,他不可能不知道“子午谷奇謀”的妙處,但為了自身的地位和政治利益,諸葛亮不能冒險!寧可無功而返,也不能冒險、丟掉政治上耐以生存的根本——兵權!韓信則不同,彼時的他就是一個單純的軍事統帥,顧忌比諸葛亮要小很多。這就是為什麼韓信可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而諸葛亮“六出祁山”卻始終沒能出川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