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名勝:招遠西部的蠶莊鎮境內,有座“金華山”

(編者按:膠東半島區域內,有不少名山大川,它們不僅自然風光秀麗,人文傳說也很豐富。本文要介紹的是煙臺招遠境內的一座名山,它的名字叫做“金華山”。金華山有何典故?下面就聽招遠當地作者

“靈山居士·景廣”的講述。)

膠東名勝:招遠西部的蠶莊鎮境內,有座“金華山”

(金華山位置示意)

以下是正文——

招遠市的西邊蠶莊鎮境內有一道南北走向的山脈——靈山山脈。靈山山脈的北端向西折彎處的山巒,名曰“金華山”。

金華山的山形,呈南北走向,猶似臥龍。北端峰高海拔192米,勢為龍脊;接而向西折彎,又向南回頭起峰,形似龍頭,這就是聞名遐邇之主山——金華名山。

膠東名勝:招遠西部的蠶莊鎮境內,有座“金華山”

(在金華山上西望,可見望兒山,微見焦家金礦。晴天遠見渤海魚帆。)

金華山之主山,坐北向南。山峰巍峨挺拔,懸壁峻峭,前有玲瓏怪壘,頂端一席坦喦,峰後蜿蜒連脈。若是站南向北望去主山山峰猶似龍首,其面目威武壯觀,恬靜有神,含蓄深遠,別具情緣。也就是這個金華主峰頂端展開一席坦喦,早在西漢宣帝神爵元年三月(前61年)東巡之時,曲成侯就此峰喦為之初建行宮。宮前有一條蜿蜒別緻的九十九級石砌階梯直抵山腳,在石砌階梯底部左側,建樹一座石碑,石碑威嚴大方,總高四米有餘。其底座為一寬大堅實龜座,碑身是一整塊漢白玉石,正立面鐫刻著當年漢宣帝劉詢揮毫“江山昇平 萬盛亦確”八個隸書大字(此碑後被破壞),碑上頭銜接一長方形漢白玉頂冠,前面雕刻兩條盤龍。山腳下砌一院落,山門朝西敞開,門前一片坡度比較平緩的開闊地。此後該山便步入歷史上的興盛時期。

清順治年間編撰的《招遠縣誌》記載:‘確山,在縣西五十里,石峰峭拔,壁立千尋。上有確山娘娘祠,祈子者多應。今復建碧霞行宮,改名金華山’。

古時金華山原系參山(即靈山)所延山脈,並無獨自名稱,自從漢宣帝東巡鑾躅,揮毫潑墨,留名“確山”,從此有了確山名字,確山北側河流留名為萬盛(聖)河。確山(金華山),從古至今聞名遐邇,歷代皇戚官宦時而趣至,文客遊俠登居潑墨。清代掖縣學者毛贄作詩詠詞讚美金華峰嶽史地:“金華山峙海天東,勢壓登萊百萬峰。作鎮曲成倚北郭,俯臨滄海隱蛟龍。”

膠東名勝:招遠西部的蠶莊鎮境內,有座“金華山”

(遠處就是靈山山脈主山)

由於確山別緻聞名,宮殿居高靚麗,登頂環顧,沁人心脾。南望極目勢矮天遠,東展山林晨曦盡染,西泛海波魚帆點點,北附渤島長岸無疆。為此,歷代除了遊客之外,連年又雙叒(ruo)叕(zhuo)幾度僧、道、俠、丐戀居。宮殿房屋也就頹而復修,常年保持不廢,並在半山腰轉彎處挖有一口水井,井水清澈透底伸手可取,水質甜甘,專供僧客飲用。

膠東名勝:招遠西部的蠶莊鎮境內,有座“金華山”

(山上偏松)

招遠北部,玲瓏——金華一線地質結構富含金礦。自從西漢時期民間就有挖坑採金的活動,而後多為官府統一管理。時代延續到大宋年間,朝廷就派員(潘美)介入,因此黃金生產進入了大規模的開採。當年,除了東部玲瓏山一帶為黃金主要開採地之外,西部則是確山(金華山)一帶,什麼“金盤嶺”“銀子溝”------各處黃金旺盛,更有趣的是望兒山內富有“七頭金豬”的民間傳說。正如毛贄詩句“ 明季金穴千百處,樵夫持斧斫秦松”。為此,民間為了挖金的緣故,自然而然就把“確山”的名字改稱為“金華山”。

黃金生產需要人工挖洞,而開採有風險,所以人們就祈求蒼天保佑。在歷史上,金華山逐漸形成廟會,並統一定於每年的農曆三月十六日和六月十三日,慶祝祀奉山神爺(即碧霞元君)。每次廟會三天,就在山門外的開闊地上。廟會上人來人往從四面八方趕來,遠者也有百八十里的,熙熙攘攘好不熱鬧。開闊地上做買賣者如同市集一樣,攤鋪成行擺放,供來往遊民選購。山腳下有片石壇名曰“歇馬亭”,專供所有前來車馬停放。

膠東名勝:招遠西部的蠶莊鎮境內,有座“金華山”

(現在山上的亭子)

古時,這裡還建起了一座“花崗石砌臺,四角立柱,上搭琉璃瓦蓋”的豪華戲臺,俗稱“戲樓”。每逢廟會之日,就有四方的臺子戲班前來唱戲,熱鬧非凡,四方的男女老少都湊來看光景,為金華山廟會增添了不少光彩。

到了清末民初,由於時局動盪,金華山的廟會也隨之趨於消沉。山上山下的古建築漸成廢墟。大概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才有人在金華山的北面和東面的山脊上,出資築建起來三座“天庭(亭)”,雕棟畫柱琉璃磁瓦,倒也十分壯觀,多少算是對古代勝景的一些復原。今日再登金華山,駐亭遠眺,憶古思今,也算是一趟不錯的旅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