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一年1萬多,交20年還回來,這樣子好嗎?

鄧衍強


好不好首先應該有一個衡量的尺度,比如成本、保險公司的增值服務等等。我們以成本來說明一下,也就是這份保險劃不划算,貴不貴?

保險都有一個保障成本,您所購買保險所提供給您的保險服務條款,假設跟您買的保險產品保障條款一樣的消費型產品每年是500元,這500元就是我們的保障成本,花了就沒了,向車險一樣。20年下來的保障成本就10000元。

那麼您每年存1萬,20年後本金全部返還,也就是說這些你失去了本來放在銀行應該得到的利息。一般以最穩健的央行存款利率3%來計算,用複利的形式算出20年後可以得到的總利息。這個總利息跟上面1萬的保障成本對比,就可以知道好不好了。

計算時應當剔除通貨膨脹的影響,這樣計算會稍微簡單一點。一般央行的存款利息就是最穩健的利率了,沒有任何風險。當然您如果能適當承擔一定風險,買點銀行理財,收益會更高。

以上是通過錢的角度去做對比,保險公司的增值服務千差萬別,這個要看合同具體分析了。


江畔何時


沒有好和不好之分呢。

我現在也是買了重大疾病險。也不能說後悔,因為當初我是看到一個讀函授的同學在朋友圈發了一條信息,然後就多嘴問她是不是做保險,然後我就能自己買了一份重大疾病險。以前另外一個初中的同學想盡辦法讓我買,我都沒有買,因為我覺得她做生意的方式用恐嚇的手段太過不堪了,我都準備掏錢來買重大疾病險的時候,她竟然說了一句話,說我的父母得了癌症,我的風險非常的大,我不靠她別人就幫不了我了。然後我就馬上打消了這個像初中同學買重大疾病險的念頭。

這次我為什麼要買呢?我是知道這個風險的,只是這個都函數的同學也沒有用什麼骯髒的手段,我也確實知道這是適當的時候了。所以這幾年我都每年交12000多的重疾險。當時他還拼命勸我幫妻子早一點買這個險,後來我就拒絕了。不是說我們的風險意識不強,而是我覺得他太迫切讓我掏錢來買保險了。我們的社保已經做的很完善了,有些時候如果身體沒有太大的問題的話,社保已經足夠可以保障我們了。而且國內很多的保險早已經臭名昭著了,買的時候殷勤備至,買了之後冷冷淡淡,保險索賠的時候各方推脫。

你這個重疾險已經說明了,交20年之後返還本金120%。其實這個條件真的不太吸引,只是20年之內,上線重大疾病可以馬上你到20萬的保險。我們還有一些同行直接去香港買這個保險。我是覺得這樣的風險也很大,而且翻山涉水這麼遠去買保險,真的很不值得。


中小學英語精修


您好,作為保險從業者,我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根據你的描述,可以知道你購買的是保障型的重疾險,因為不確定你的年齡和保險的保額多少,無法判斷你是購買的一個人的保險還是家庭保單。

首先作為保險從業者的角度看,保障型的保險必須買,其次作為客戶的角度來看,高額的保障是必須要配置的。理由如下:

如果從保險的本質來講,保險的作用保障,而不是賺錢,所以不用談什麼賺錢與虧損,更不談什麼劃不划得來,因為拿保障型的保險談收益毫無意義。保險的目的不是發財,而是避免因為意外疾病年老而變窮。保險不是用來改變生活的,而是防止生活被改變。

就你的提出的疑問,一是不確定年交1萬的重疾險保費是不是太高?二是連續交費20年到期退還保費有沒有必要,或者可以理解為靠不靠譜?

我的回答是:

就你的年交保費和交費時間來判斷,你如果年紀小於40週歲,可以看出你的保額是大於20萬的,保障終生的保險,哪怕保你到75歲時,身體還非常康健,你此時的現金價值肯定是高於20萬很多的,這樣算下來相當於你一次性在銀行存了這一筆錢,同時給你了相應的利息,只是利息的高低可能有點差距,但是這筆錢一直放在保險賬戶,卻給了你一生的保障,讓你一生安心地工作和生活。萬一在中途發生重大風險,這筆保險賬戶的錢也能給你一個相當可靠的幫助和救援,不至於風險來臨時,完全去動用這一筆錢,而是隻需要部分交的保費對應的幾十萬的保額,也能留存下來其中一部分錢,這就是保險的作用,用小錢保住大錢。

還有一點就是到期退還保費的疑問,因為保險的本質是它不會因為被保人的年紀太大就可以少交保費,也不會因為被保人年紀太小就會多交保費,而是年紀在成年之前較成年之後要貴一些,成年之後是越早買越便宜,如果等到四五十歲再買重疾險,同樣保額的保費肯定是相差很大的,因為年紀大了,保險公司承擔的標體發生風險的概率也會相應增加,所以保費會增加,如果年紀在五十歲左右投保,可能在七八十歲的時候,重疾險退還的現金價值會比20年所交保費之和低,肯定是不能完全回本,又回到了保障型保險是不能以收益來看的,萬一中途就發生風險了呢,這就是保險的功用,這也說明了保險還是越早買越便宜。


壹家保


類似這種理財型保險,個人並不建議去買!保額較低、費用不低,且實際保障的效果,並不是很好!

一年1萬多,交20年,不僅能回本,還能額外獲得一筆保障,看似很不錯的買賣、其實並不划算

首先,每年扣費比例並不低、可保額太低、且保障範圍有限

這一類的理財型保險,其扣費比例一般首年30%(或35%)、次年25%、第三年20%,以此類推,第六年以後,每年只扣費5%。

然每年都有扣費,但相比於消費型保險而言,保額卻比較低的、且保障範圍較小!

舉個簡單的例子,每年交1萬元的理財型保險,首年扣費3000元左右,其保額也就20萬、30萬左右;可如果換成消費型保險,每年繳費1500元,保額就可達到20萬左右、甚至更高!

另外,相比普通的保險而言,理財型保險的保障範圍明顯要更小一些的!

其次,理財收益太低

20年才回本,相當於保險公司“白用”了這筆資金、且長達20年的時間!如果換成普通的理財產品,按每年5%的收益計算(單利),每年交1萬,則20年後,本息能有30.5萬元;如果按複利計算,本息差不多能有40萬元。

換句話來說,如果每年拿1萬元,購買此類理財型保險,20年後,只能勉強回本!而如果購買理財產品的話,至少有30.5萬元!哪一個更為划算,一目瞭然啊!


第三,流動性太差、提前支取,不僅沒任何收益、本金還要面臨龐大的虧損

還有比較關鍵的一點就是,理財型保險,一旦未期滿、提前支取,只能拿回保單的現金價值。不僅可能沒任何利息可拿,甚至還會虧損本金的!

而購買一些低風險的理財產品,雖然收益也並不高,但至少是不會虧損本金的!

總之,我個人真的是不建議去購買理財型保險(分紅或萬能),自己可是吃過虧、上過當的!還不如,拿這筆錢,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然後用每年的收益去購買其他保險呢!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財經問題就請點擊關注【財經者思】,記得多多點贊哦!!!


財經者思


如果你說的這個產品是保障類保險,多數情況下不建議購買,為什麼呢?

同樣的保費,保障低很多

這類返還保費的保險,同樣的保費情況下,保額比不返還的低很多,這就讓保險的價值大打折扣,有一種本末倒置的感覺。

比如以某司的一款返保費的重疾險為例,30歲男性投保30萬保額,70歲滿期返還全部保費,每年需要交保費約7346元,交20年。但是如果購買不返還保費,也保障到70歲的定期重疾險,按20年期繳費,同樣的保費則可以買到約50萬的保額,保障能力高了近70%。萬一在保障期間出了事,同樣的保費,賠償的保險金卻差距巨大。

保障和理財投資分開進行

正如很多老百姓想,保費能夠返還,感覺上就是免費享受了幾十年的保險,很划算。但是我想告訴你,真正划算的可以有另一種方式,那就是投保不返還的保險,然後把多餘的錢拿來自己理財。舉個例子。

還是以上上面的這個保費為例,每年7346元交20年合計保費146920元,這就是70歲時返還的保費。但是如果投保不返還的保障到70歲的重疾險,20年繳費年繳保費約4400元。每年可以少繳2946元。每年節省下來的這2946元可以自己進行理財。

如果把這個錢投資風險偏低的短債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約為4%,到70歲時能夠積累接近20萬。

所以,把保障跟理財分開進行,不僅在收益性方面更勝一籌,而且萬一需要用錢,也不需要等到滿期,中途也可以靈活使用理財資金。

自己理財的風險

當然,返還型保險也不是一無是處,它的好處就是返還是固定的,沒有收益風險。不論市場行情怎麼變化,返還都不會變化。但是自己理財始終會面臨市場利率風險,利率走高收益就高,利率走低收益就低。除此之外,還會增加自己的管理成本。

建議,如果自己沒有理財知識,並且投保返還型保險的保費支出無壓力,那麼可以擇優投保。如果自己有理財能力,並且保費支出有要求,就更建議購買非返還型保險。


老萌有個存錢罐


看到很多不懂的朋友說,這是年金險、理財險……

1、實際上,帶有身故責任的終身型重疾險,一年保費過萬綽綽有餘,若帶有保費返還功能,保費破萬更是輕鬆。相反,年金險、理財險一年1萬多的保費,買起來也沒有意思。


2、帶身故責任的重疾險?

顧名思義,這份保險有兩個保險責任,若發生合同約定的重大疾病,達到了賠付的標準,則賠付“重疾保險金”。

若我們不幸身故了,無論是意外身故還是疾病身故,則賠付一筆“身故保險金”。

但是大部分的這種保險,重疾保險金和身故保險金只能賠付一筆……若發生了重疾賠付,身故就無法賠付;若身故了,自然也就和重疾無關了。

所以,很多業務員會把這種帶有身故保險責任的重疾險稱之為“儲蓄型保險、保本型保險”,原因就是死了就有錢賠……


3、返還型保險

這種保險就是在前面的“帶身故責任重疾險”的上面,讓我們多掏保費,購買了一個“返還功能”。

例如,60歲、70歲時返還已交保費,保障繼續。。或者20年、30年、60歲、70歲後,保險期限到期,返還已交保費。

無論是終身重疾險外掛返還功能,還是定期保險到期返還。

只要帶有“返還”的保險,保費就不會便宜。

假設:某人買定期型的重疾險,不帶身故功能,一年保費可能是3000元;若這個定期重疾帶有身故責任,則保費可能就成了5000元元/年;若再外掛一個返還保費功能,保費直奔8000元以上。

若重疾險為終身型的,單單隻有重疾的話,一年5000元;若加上身故責任,保費直接變成9000元以上;若外掛保費返還,保費至少1.5萬以上。

我們可以看到,保險責任越多,保費越貴。


最後

題主的1年1萬多,20年還回來,實際上是有錯誤的。業務員沒有給題主說明是怎麼還回來,是保險到期按合同退還相應保額?還是外掛返還功能20年後退化已交保費,保障繼續?

當然最有可能的是這種:最坑爹忽悠——20年後退保的現金價值剛好是已交保費……


我們要知道,買保險目的是遇到了風險,保險公司賠錢;而不是銀行存款一樣,交滿了還能拿回錢。如同前面所說的,不同的拿回錢方式,繳納的保費也是不同的。


買保險不上當、科學買保險,關注我們吧


海哥說險


保險沒有好與不好之說,而是你要化解什麼問題?

是醫療 、教育、補充養老 ?

從字面上看,一年交一萬元,20年還回來,這是定期保險,保20內是否有風險發生? 平安無事,退回保費。這個很像是銀行保險或電銷保險,比較簡單,容易操作,就給你保20年。

假如是我,一年能交得起一萬元的保險費,一定做規劃終身健康保險(如果還沒有保險,首先是化解健康方面的風險),那將是個非常漂亮的綜合健康計劃,保終身,到七老八十 時,健康活著,又缺現金花,那就把現金價值 慢慢取出來用掉。假如生活非常好,不急用,保險金作為尊嚴留給想給的人,指定受益人 。

曾經有個同鄉,要用保單貸款,保單拍照過來,兩份保單,一個是交通意外儲蓄型,到期還本,另一份是銀行儲蓄 定期保險,即到期還本,中途有保障。

我的天,每年繳費兩三萬,哪怕摔個跤都不會報銷醫療費,而客戶一家都是自己開公司的,就這點保險,缺失意外醫療與住院醫療,以及重大疾病保險。

商業保險可以N份保單,一次買不完,慢慢增加

量身定製適合自己的計劃,問問自己最擔心什麼問題?用保險能化解決嗎?

保險的功能是 拿走擔憂,換取安心!


馨媛日誌


不太瞭解保險,要看是保的什麼類型,是存錢型的還是重疾的吧,保險這個東西怎麼說呢,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買了保險給自己跟家裡人買個安心吧,真到有事的時候不至於因為錢而耽誤!再一個要根據自身條件決定,如果一年一萬多,已經輕鬆拿的出來還是可以的!現在大家對保險的認可也比以前強了,大家都願意購買保險,但是也有部分人是因為年齡各方面原因沒有買上的,結果得了重病,這個時候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講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石頭壓了下來!但是有保險的就不同了。買了保險即使被保人一生平安無事,也不要覺得保險白交。有些事往往就是這個樣子,就當花錢買了他平安,想想也挺美的!


債務重組專員滴滴


首先,保險不是存款,這20年是有保障槓桿的,萬一發生嚴重的風險,理賠金肯定超過你的保費,如果不發生風險,你賺回了平安和健康!你付出的只有這每年累積1萬產生的利息。沒有付出沒有回報。買了保險不會讓您破產,不買保險,您就暴露在可能破產的風險之下。這個賭局賭贏了,您也發不了財,賭輸了,家庭估計都散了。在保險保障這個問題上,財務上的不划算即是人生最大的划算。想想車險吧,還沒得退呢,不一樣也得買嘛,因為不是一定會發生風險才買保險,而是一旦發生,我們承受不起


波波老師講保險


不能用好不好來評價這個

如果買了保險而沒有發生任何意外,保險沒有用上,你錢也交了,你會覺得保險不好

但是買了保險而正好用上了,給你賠付了一筆錢,你就發現保險還是非常好的,慶幸當初買了保險,不然。。。

所以買了保險不能用好不好來說,

只能說是你買的這個保險在保障時間內,它的保障範圍夠不夠,賠付高不高,或者是性價比高不高。和其他同樣的保險比起來劃不划算,你買貴了還是便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