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激雷平湖平湖激雷


那些去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的人,都是怎麼想的?

我自己也做一些銀行理財產品,我投的收益率都在4%以下。

為什麼我不選4%以上的呢?

第一、因為我發現4%以上的期限通常都較長

我投最長期限就是1個月的,我對流動性看的比較重,對收益看的並不重,畢竟我大部分資金都在股市,留在銀行的錢,都是應急用的。所以我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從來沒超過4%。

對了,我用的是招商銀行。一個月期限的收益,之前還在4%以上多一點,現在已經跌到3%點多了。確實收益率下降的挺多的。

第二、為何不選那些互聯網理財產品?

以前我也投過幾萬在互聯網理財平臺上,E租寶上投過幾萬,那是因為一個朋友在裡面上班,收益挺高的當時,6%以上吧。但是我不放心啊,最終我還是把錢取出來了,然後一個月後,E租寶出事了……

後來,我又拿出幾萬投了360旗下的理財平臺,心想這上市公司,應該沒啥問題。但是總還是不太放心,主要是對周鴻禕不太放心。

再後來,我就只有三個選擇了,銀行,餘額寶,微信理財。

銀行肯定佔了大頭,畢竟放心啊。

所以對我這種既要流動性,又要安全性的人來說,對收益率肯定要求沒那麼高了。


趙冰峰財經


這段時間我正好回老家農村,而且陪家人昨天去了一趟當地的銀行辦理業務,正好看到了一些東西,很符合回答這個問題。

我在銀行看到了一款理財產品,這款理財產品是這樣的。

第一年交10000元,到年底可以領取1000元,第二年交10000元,到年底還可以領取1000元,第三年也是這樣,然後第四年、五年、六年都不用交錢了,到第六年底再可以拿到33000元,加上原先返給的3000元,總計六年時間可以拿到36000元。

我當時看到,第一眼感覺挺不錯的,也看到很多人在諮詢,可以回過頭來再仔細想想,就不是這麼回事了。我自己大概心算了一下,這款理財相當於10000元在六年的時間裡可以拿到2000的利息,其實按照利率來算的話,一年也就大概3點多的利息,正好符合題主的提問。

這個利息相對於六年的長期來算,並不算高,那為什麼會受歡迎呢?其實是有原因的,我總結出有以下幾點。

第一,它去掉了利率的概念,相對的直接用金錢來衡量,而且這款理財前期還帶有誘惑性,比如第一年交10000元,就可以在年底領取1000元,相當於利率有10個點了,很多人可能一看到這就被吸引了,而忽略了最後三年的沒有回報或回報少。

第二,這種理財產品多出現在小地方,針對的是鄉鎮和農村,因為這個地區大多生活的都是農民,他們想事情不會太過思索,而且直接看待,所以很多被表現現象給套路。這不是貶低農民的意思,我自己也是從農村出來的,也是在農村長大的,所以深深知道這一點,他們看問題都比較簡單,不復雜。

如果你跟他們說6年期的存款利率只有3點多,估計很多不會感興趣,如果用這種方式就會被吸引。

第三,那些都是銀行出的理財產品,還是有保障的,而很多利率4%以上的理財多半是互聯網理財,很多人對待互聯網還是很謹慎的,不願意冒風險。其實大可不必,很多互聯網理財也都是大銀行或者大基金出品的,還是很有保障的。

這是我從個人的觀點出發看到的,希望能幫到你。


老陳論股經


朋友們好,很顯然,標題指出了一個,許多朋友都關心的問題:很多投資人,寧願在銀行存錢吃利息,而不願意買4%的理財產品。明確的講,存錢有存錢的優勢,而且目前存款產品與時俱進,許多存款的利息,也不低呢,而且流動性非常高。


首先,來分析,為什麼有些人,寧願在銀行存款吃利息,不願意買收益高的理財:

1,安全。存款是固定利息,銀行保本剛性兌付,而且存款保險最高保賠50萬,可以說是自己基本不用承擔風險,安心。

2,流動性強。存款,無論是定期活期都可以隨用隨取,靈活。

3,信譽好。銀行是正規金融單位,存款儲蓄歷史悠久大家信得過。

小結:很顯然,存款,在目前,仍然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其次,銀行存款產品,與時俱進,許多存款利率,已經超過4%:

1,地方商業銀行智能存款。


目前利率普遍上浮50%,50元起三年就可以達到3.8%~4.2%。

2,大額存單。門檻已經逐漸降至20萬元,利率上浮,已經達到最高55%,三年期年化利率,達4.!~4.2256%,而且可以轉讓質押,按月付息,保本保息又有存款保險保護。

3,結構性存款。保本,浮動收益,年化收益率3.8%~4.2%。保住本還能賺收益深受歡迎。

小結:存款產品,也在與時俱進,相對安全4%不再是夢。

最後,來總結分析:

銀行,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他正規可信有嚴格的管理,而存款儲蓄,歷史悠久安全可信,有可替代的優勢。

相信隨著時代發展,新產品不斷湧現,存款儲蓄,不僅安全而且有高息可能,這符合中華民族,勤儉儲蓄,吃安全利息的傳統。


理財迦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從雙個方面去著手看待,單從收益率看問題有失偏頗。

一、投資人的風險偏好

我們到銀行進行理財業務的時候,都會進行風險偏好測評。這個測評的問卷可能不一樣,但分析出來的一樣的,就是把投資者分成5類:保守、穩健、平衡、積極、激進,然後根據你屬於的類型向你介紹合適你的理財產品。我把這5種類型作以下介紹:

1、保守型:不想承擔任何風險,投資理財的目的在於保值,適合購買銀行儲蓄、貨幣基金、國債等產品;

2、穩健型:害怕風險,但是又希望保本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收益,合適買債券、銀行中短期理財產品等;

3、平衡型:綜合考慮風險和收益,風險承受能力適中,可以嘗試貨幣基金+股票/外匯等組合方式投資;

4、積極型:傾向於有風險高收益的理財投資,對風險並不懼怕,適合股票或偏股基金等投資方式;

5、激進型:熱衷在高風險中博取高收益,不怕本金損失,適合股票、外匯、數字貨幣等投資。

從上述表述得知,如果投資人並不想承受風險,他的理財選項就是銀行儲蓄、貨幣基金、國債等產品,這些產品的收益就是2%-3%,而穩健型的債券、中短債,收益也就是4-6%。不同的產品適合不同的投資人,如果喜歡2%-3%的朋友較多,只能說明目前投資人的投資風格偏向保守。

二、銀行的風險控制

由於現在的政策是打破剛性兌付。什麼叫剛性兌付呢?剛性兌付是理財到期後,金融企業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以及收益,當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金融企業需要兜底處理。簡單的說,打破剛性兌付就是打破保底承諾,承認所有產品都必須承擔與其產品設計相應的風險。2019年最著名的打破剛性兌付事件就是“錢端APP”事件,案件大概是錢端與招商銀行合作開發一款產品然後通過招商銀行的渠道銷售,但由於種種原因不能按期兌付,造成不少投資者出現投資損失,最後錢端實控人陳強、招行前交易銀行部總經理左創宏等均依法批捕等待審判。

目前銀行的風險控制是,投資者在理財前必須要提交風險評測,如果沒有提交,只能做最基礎的保守型投資,年化收益率也就是2-3%,要想進行收益更高的投資,則必須進行風險測評。如果投資人嫌麻煩、複雜而忽視風險評測,銀行向你兜售高於3%的理財產品,是違規操作,出事了會被問責。

總結:

大部分人到銀行買2%-3%的產品,而不願意買4%,一方面是投資人不願意做這些風險測評,另一方面是銀行也不能擅自提高投資人的風險能力,導致了這種情況的出現。


風雨順德人


有人想,為什麼有的人去銀行購買2%~3%的理財產品,卻不去購買4%的理財產品呢?

這種說辭實際上可能對大家的理財方式不瞭解。我們理財主要要考慮到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

比如,我隨意從一家銀行的理財產品中找到兩款產品,收益率是2.7~3.3%和2.7%~3.5%。

這兩款產品在我們很多人看起來收益率非常低,但是為什麼還是有人買呢?

主要原因是這兩款產品時間短,分別是半年或一年。而目前我們銀行的定期存款基準利率半年期只有1.3%,一年期是1.5%。

雖然銀行在吸引定期存款的時候會給予一定的利率優惠,一般也就在基準利率上上浮20%~30%,相應利率分別能夠達到1.56%~1.69%和1.8%~1.95%。

如此比較,哪個收益率高呢?明顯是這兩款收益率2%~3%的銀行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利率什麼情況下才達到4%呢?往往高風險才會對應著高收益。

剛才看到的兩款理財產品屬於結構性存款,風險非常低的那種,風險級別定義是PR1。而且起購金額只有1萬元。

往往風險級別更高一級的PR2和PR3的收益率會更高。而且很多收益更高的理財產品起購線往往是5萬元以上。

至於安全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三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能夠達到2.75%,大額存單優惠利率能在基準利率上上浮40%~55%,能夠達到3.85%~4.2625%。5年期國債的收益率能夠達到4.27%,三年期儲蓄國債利率是4%。如果提前兌取都非常麻煩。

目前,像餘額寶這樣的可以靈活提取的貨幣基金類理財產品收益率只有2%~2.5%了,跟過去的4%~6%沒法比。所以,很多資金已經轉投向銀行獲取更高收益率了。

所以,買低利率理財產品的人並不是不聰明,而是有各自的投資需要。


暖心人社


放著4%的相對收益不去參與,而非要買2%到3%的低收益產品,不是說老百姓變傻了,而是大家現在變得更聰明瞭,因為人們越來越清楚,越是很高的收益,通常預示著更高的風險,這兩年各個平臺動不動爆出高收益的陷阱層出不窮,所以大家寧願少賺點,或者說收益低點的產品,只要資金安全就可以。

一般2%都3%都是銀行的存款類產品,雖然收益是低了點,而本金卻始終是安全的,通常大家會把收益達到4%以上與理財產品聯繫在一起,儘管當前的大額存款只要你夠20萬就可以享受存款類高收益,三年期的年化收益率都在4%以上,但是從多數人的內心深處還是對這個不是很放心,怕是自己買成了理財產品,到最後出現無法兌現的情況。

這就需要銀行做好基礎的解釋工作,以及加強誠信管理,部分人在銀行本來是想買收益比較穩定的存款類產品,結果被工作人員給誤導買成了一些連自己都不清楚的有風險的理財產產品,等真正兌現的時候出現了問題,只能由客戶自己承擔,銀行把責任推卸的乾乾淨淨,正是因為這樣的事情屢禁不止,因此大家現在都明白了,我就參與存款類的低收益產品,通常風險都很小,本金也不會出現問題。


春意萌生


根據收益率來看,題主說的2%~3%應該是銀行存款類金融產品的利率,而4%是目前國內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從近期平均收益率來看基本都是在4.26%附近。那麼,為什麼多數普通投資者更願意選擇銀行存款類產品呢?


首先,作為首選銀行存款類金融產品的主要客戶,其目的就是安全性考慮,因為一般性存款均已納入存款保險的保護範圍。大家可以想一想,那些青睞銀行存款的人都是些什麼人呢?很明顯以中老年人居多,尤其是對那些懷揣著養老錢的老年人來說,選擇銀行圖的根本就不是高利息而是本金百分之百安全。

其次,銀行存款類產品利率也不都是在3%以下的,現如今的個人大額存單利率、智能存款利率基本上超過4.0%以上完全可能。比如說,20萬元的個人大額存單利率上,國有大行已調整上浮至50%,股份制銀行52%,城商行或者農商行則是最高上浮55%。如此計算一下,可以發現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基本都是在4.18%以上,最高為4.2625%。

另外,銀行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儘管在4.26%左右,但由於央行多次降準影響,普遍面臨著越來越大的下行壓力呢。反過來,銀行存款類產品的利息收益可以提前鎖定。

總之,我們不能以偏概全,畢竟不同產品的收益不同,而且產品屬性以及安全性也都不一樣的。如何選擇銀行理財產品,要看每個人的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及偏好來定。


東震木


要了解那些人是怎麼想的,我們首先要了解下題主所說的銀行中2%—3%的產品和4%的產品都是哪些產品。

  • 2%—3%的產品主要是三年期左右的定期存款,保本結構性存款,貨幣基金,兩年期左右的大額存單等。
  • 4%的產品主要是三年期大額存單,部分銀行五年定期存款,PR2級以上的銀行理財,國債等。


以上描述的產品還只是各家銀行比較通行的產品,像貴金屬、保險、股票或債券基金都沒有在列因為這些產品的利率不確定,再加上不是所有銀行都有。

我們仔細看上述兩類產品,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三個結論:

  1. 2%—3%的產品期限相對較短,4%的產品期限相對較長。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是銀行的經典產品,期限越長利率越高。國債只有三年期和五年期兩種。貨幣基金隨時可取,相當於活期,沒有固定期限。
  2. 2%—3%的產品風險相較4%的產品較低。可以從2%—3%的保本結構性存款和4%的銀行理財(PR2級以上)看出來。銀行理財(PR2級以上)是屬於非保本理財,風險等級要高於結構性存款。
  3. 產品種類有很多,每一個產品都有不同期限、不同利率、不同風險等級。銀行有多種多樣的產品,世上還有各式各樣的銀行。整個金融市場上產品多到數不清。

從這三個結論可以得出為什麼選擇2%—3%利率產品的客戶不選擇4%利率的產品。


  1. 也許短期內有用,也許其他的原因,這些客戶不願意為了高利率而選擇期限更長的產品。
  2. 客戶風險偏好比較保守,覺得4%利率的產品有風險。2%—3%利率的產品更穩妥。
  3. 產品太多,信息不對稱,造成很多客戶並不知道有那麼多4%利率的產品可供選擇。

總結:

在選擇理財產品方面並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合適與否。銀行那麼多產品,每一個產品背後都有無數忠實的客戶。他們做的選擇,不僅體現了客戶的傾向,也體現了產品本身的特性。

銀行研究僧,你學習,我也跟著學習!


銀行研究僧


中國有個成語可以很好的解釋這種現象——環肥燕瘦。

不同的產品有各自的特點,不同的投資人之間也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人風格穩健,有些人激進,有些人在兩者之間,這些方面的不同造就了他們選擇上的差異。

銀行有2%~3%的產品,也有4%~5%的產品,2%~3%的產品相對4%~5%的產品而言會更加穩健一些,通俗點說就是不容易出問題,而4%~5%的產品,相對來說有可能會虧本,儘管虧本的可能性也很小,但有些人就是糾結於那一點點的差別。

比如現在有一些老人家喜歡到銀行去買國債存定期,而年輕人更加傾向於理財、基金等產品,對老人家來說他們更在意的是本金的安全收益的多少相對次之,畢竟他們承受風險的能力比較弱,而年輕人更喜歡激進一點的風格,他們還年輕,承受風險的能力要強上不少。

年長者與年輕者的差別主要是由於他們生活的環境、生活經驗等各方面的不同造就的,二者的觀念想法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也不必糾結。我周圍的長輩們對銀行的產品還是囿於國債、定期,理財和基金的話一般都不考慮,我也曾經勸過他們可以適當配置一些理財和基金,但他們往往聽不進去。對於我來說,國債和定期這種產品的收益率還是太低了點,一般來說我都不會配置,我更喜歡基金、股票,甚至期貨期權這些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

不管怎麼說,選擇什麼樣的產品,出於什麼樣的目的,都是每個人自己內心的想法,只要能對此負責,那又有什麼關係呢?相互尊重才是我們更好的選擇。

歡迎關注浮沉市,希望有所助益。

浮沉市


一般這樣的投資者都是非常保守的投資者,主要還是考慮安全第一。因為一般2%-3%的產品都是存款產品,比較保險。而4%的產品,一般都是理財產品,好多人是覺得有風險,不會去買的。下面來分析一下。

首先是考慮安全第一

一般去銀行購買2%-3%的產品的投資者,首先考慮的都是本金的安全第一,一般都是非常保守的投資者。現在存款受到了存款保險制度的保障,只要是50萬以下就可以獲得全額保障,可以說非常安全。這些購買存款的投資者一般情況下理財知識比較缺乏,也沒有興趣去學習更多的理財知識,因此對於其他理財產品的特點不太清楚,也害怕上當。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就會選擇最安全的存款產品去購買。

購買定期存款已經習慣了

一般去定期存款的投資者,一般年齡都比較大了,而且都是長期在銀行存款的客戶,對於存款已經非常習慣了。因此,到銀行以後就會很習慣的繼續去存款,不會考慮其他理財產品的。這樣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這些投資者沒有興趣學習其他的投資產品的特點,總是感覺其他理財產品不靠譜,不安全,容易損失本金。因此,這樣的習慣讓很多投資者會繼續購買2%-3%的存款產品的。

存定期存款有存款憑證

投資定期存款一般都會有存款憑證,這樣的存款憑證是受到了很多存定期存款投資者的喜歡。當你去銀行存定期存款以後,銀行都會給一個存款憑證,拿到這樣的存款憑證,這些投資者會覺得這是非常正規的,會感到非常安心和放心。而且好多投資者拿到了存款憑證,可以隨時查看是否到期,這樣也會讓人不容易忘記。

綜上所述,好多投資者去銀行買2%-3%的存款產品,而不願意購買4%產品的人,一般都是非常關注本金的安全,而且長期習慣於存款產品的投資,而且定期存款可以有存款憑證,這些就是好多人存定期存款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